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尚傑人
論文名稱: 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女性就業輔導之研究
A Study on Employment Service of New Female Citizens in Taipei County’s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指導教授: 黃光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新住民女性國小補校就業輔導質性研究
英文關鍵詞: new female citizens,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employment serv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勞動市場是促進新住民「社會化」學習的最佳場所,目前政府各相關部門雖積極推動新住民照顧輔導措施,但大多數新住民女性在台謀職遭不平等待遇履見不鮮。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女性的就業與輔導需求之關係,並提出輔導可行措施與方案之建議。
      本研究經文獻分析後.以立意取樣擇臺北縣國小補校9位新住民女性學員、6位新住民男性配偶及6位補校主任等三面向為訪談對象,進行半結構式深入訪談,訪談結果顯示,新住民女性大多數須負擔家庭經濟壓力,並期望能從事每月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但受到就業歧視、缺乏就業資訊與參加職業訓練之機會與管道等因素,而面臨僅能從事短期、臨時的工作之困境。此外,受訪的新住民對補校增設就業輔導資訊及開辦職業訓練課程,大都有濃厚興趣。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提出如何有效運用新住民女性的勞動人力,並解決新住民家庭經濟上的壓力之相關建議,如:培養新住民女性在台生活適應能力與獨立性、正確的就業態度與專業技能,以提升經濟收入與生活品質;提供補校新住民女性完善的就業資訊與職業訓練之機會與管道,進行個別化、深度化的輔導正確就業態度,並開辦國小補校多元化及彈性化的教學課程,以強化新住民女性就業之能力;規劃全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女性健全的職業訓練方案與配套措施,設置單一服務窗口,提供就業資訊與職業訓練之諮詢管道,建立完善的新住民職業訓練與就業管理機制,以輔導新住民就業之能力,落實新住民訓練需求評估以及多元化、彈性化的訓練時數與課程內容調整,增強社會支持網絡,強化新住民女性及家庭支持系統;簡化身份證申請的流程和取得的時間,增修職業訓練和就業服務相關法規,促進新移民女性就業,及適度修正新住民專業證照考試辦法等,供新住民家庭、國小辦理補校,以及地方政府相關機構研議新住民就業輔導之參考。

    Labor Market is one of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to socialize new female citizens Although the concerned authorities carried out the projects for guiding their job-seeking, most of them have face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while locating jobs. The study intents to explore what employment services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s need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Moreover, this research also summarizes some suggestions for supporting the employment service of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s.
      In this study, the purposive sampling is carried out to select nine new female citizen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six new female immigrants’ husbands, and six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directors from Taipei County after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semi-structure interviews are used to reveal the difficulties they faced in seeking a family-supporting job and the employment services they need.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s show that most new female immigrants would like to have a long-term family-supporting job to pay stable salary. But they always get a short-term job due to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and lacking in opportunitie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Moreover, they are interested in more in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provided by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were concluded for using the manpower of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s and solving their financial problem. First,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ir family life include fostering the ability in their day-to-day life adjustment and cultivating their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skills. Second, the suggestions for enhancing their vocational skills include providing them with sufficient in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and opportunitie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fostering their employment attitude by individual thorough consultations, and developing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 Third, for improving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s’ vocational skills and providing them with the social network support and the family supporting system, the suggestions for local authorities include designing a completely integrated plan for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the employment management of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s, setting up a simplex wicket of employment service, and providing multiple vocational courses with flexible training hours. And last, the suggestions for concerned authorities include simplifying and shortening the procedure of ID card acquirement, revising and the related laws for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s’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service, and modifying the policy of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ests for the new female immigra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0 第三節 名詞定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新住民女性形成的原因與現況 18 第二節 我國的就業輔導 21 第三節 新住民女性工作權與就業問題 32 第四節新住民加入國小補校的教育政策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0 第一節 研究取向 5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 56 第四節 研究對象選取與資料蒐集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7 第一節 移民身分與家庭經濟及就業態度 67 第二節 語言學習與就業輔導及職業訓練求 73 第三節 新住民政策與制度之需求 78 第四節 家庭經濟的困境與需求 81 第五節 補校的就業輔導與新住民政策需求 9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4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15 附 錄 附錄一 訪 談 同 意 書 123 附錄二 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女性就業輔導之研究~訪談大綱(新住民女性) 124 附錄三 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女性就業輔導之研究~訪談大綱(新住民先生) 127 附錄四 臺北縣國小補校新住民女性就業輔導之研究~訪談大綱(補校主任) 129 附錄五 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居留統計(按國籍及區域) 131 附錄六 我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統計 138 附錄七 臺北縣各級補習學校彈性授課科目與節數實施原則 140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53 圖3-2 研究流程圖 55 表 次 表一 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5 表二 臺北縣新住民男女人數統計表 7 表三 國內外近年針對新住民女性就業問題之相關研究文獻 15 表四 國內、外學者對輔導的定義 22 表五 外國籍人士與國人結婚申請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暨戶籍登記流程表 35 表六 臺北縣政府就業服務中心所屬就業服務站 45 表七 勞委會職訓局所屬就業服務站 46 表八 補校新住民女性接受深度訪談的基本資料 61 表九 新住民男性配偶受訪基本資料 62 表十 補校主任受訪基本資料 62

    一、中文部分
    王麗容(1995)。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41期,頁99-127。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期, 29~31頁。
    王燦槐、林艾蓉(2009)。台灣女性勞動力運用之比較:以東南亞配偶、大陸配偶、本國有偶婦女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6卷2期,2009年,97~134頁。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期,320~335頁。
    王行(1998)。已婚男性婚姻經歷變化與滿足感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期,79~122頁。
    王金永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Padgett,Deborah K.。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內政部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台北:內
    政部。
    尤思貽(2004)。台灣地區女性越南籍配偶就業問題之研究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間美穗(1995)。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5 期,66~89頁。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
    育系碩士論文。
    沈怡慧(2005)。外籍及大陸配偶職業訓練成效與生活適應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榮欣(2005)。臺灣新移民與非正式就業:女性大陸配偶在臺的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忠(2006)。雲林縣新移民女性就業困境分析。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婉萍譯(2000)。資料蒐集。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紅葉。
    何青蓉(2004)。為什麼台灣人要說我沒有說話時,看起來並沒有不一
    樣?一位越南籍朋友如是問。成人教育雙月刊,75期。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邱琡雯(2001)。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當代,第164期,93~103頁。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141期,
    108~117頁。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176~181頁。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期,6~19頁。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臺北:巨流。
    林婉如(2004)。新移民女性就業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姜美如(2007)。新移民女性工作與家庭選擇之探討。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伊莎(2006)。勞動市場中的性別差異公民權:以在台灣的越南新移民女性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華(2006)。高雄縣美濃鎮越南籍婦女在台灣生活適應、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淑容(2007)。彰化縣越南裔新住民就業歷程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 勞工所碩士論文。
    施並佑(2006)。高雄縣跨國婚姻移民女性就業需求。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台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夏曉鵑(1997) 。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第四期, 10~21頁。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期,45~92頁。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娟〈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市:左岸文化。
    唐璽惠(民91)。生活適應不良學生輔導策略。學生輔導,83期,70~83頁。
    許繼峰、饒鳳翔(2007)。嘉義地區榮民大陸配偶就業歧視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第119期,402~427頁。
    許有仁(2008)。新移民女性就業輔導狀況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台灣社會學,第10期,95~148頁。
    黃富順、黃明月(2006 )。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黃明惇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下)。台北:桂冠。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瀞瑩(2006)。東南亞與大陸外籍配偶參與我國勞動市場之實證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懷峰(2006)。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就業障礙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育伶(2006)。 跨國婚姻中婦女勞動參與之分析。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台北:正中。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張淨善(2005)。外籍及大陸籍配偶就業歷程:以台中市、彰化縣照顧服務產業之居家服務員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張鈺珮(2003)。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雪莉 (2007)。越南新移民女性的跨國遷移與勞動參與。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士弘(2006)。台灣地區新移民就業障礙之研究:以雲林縣外配家庭服務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a)。通往彼岸的紅地毯:新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
    潘淑滿(2003b)。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期,30~43頁。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蔡宏進(2006)。新移入人力的就業問題與改進對策。台灣經濟金融月刊,42(2),58~69頁。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期,147~180頁。
    劉秋英(2003)。國際核心勞動基準在台灣實踐狀況之分析--以外籍幫傭就業歧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文惠(2005)。影響女性外籍配偶就業決定之因素探討~以高雄縣越南籍外籍配偶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2)。家庭社會工作於呂寶靜主編之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
    賴保禎等編著(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空大。
    謝彧玥(2005)。新移民女性就業問題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謝秀芬(1995)。家庭社會工作於李增錄主編之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巨流。
    蕭芸婷(2006)。新移民女性就業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憶鈴譯(2000)。質化研究的嚴謹性與關聯性。台北:紅葉。
    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鳳翔(2005)。榮民大陸配偶就業現況與困境之探討—以嘉義地區為範圍。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onacich, Edna and Cheng, Lucie, 1984,“Introduction: a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to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in Lucie Cheng and Edna Bonacich (eds.), Labor Immigration under Capitalism,pp.1-51,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bb, 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airns,J.C.(1970). The 1960s A Decisive Decade for Literacy.Convergence,3(2), 11-18.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Philippine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ammersley,M.(1984). The research process in educational settings:The case studies. In R.G.Burgess,(Ed.),The researcher exposed:A natural history.London:The Flamer Press.
    Imamura,A.E.(1990). 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Coping with marginality in international marriag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1,171-191.
    Ishii, Y. K.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and A. Paganoni, 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Kitano, H. L., Yeung, W. T, Chai, L. & Hatanala,H.(1984). Asian-American Interracial Marriag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6(2), 179-190.
    Lai, Tracy. 1992. “Asian American Women: Not for Sale.” In Margaret L. Andersen and Patricia Hill Collins (eds.) Race, Class, and Gender: An Antholog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Lin,N.(1986) Conceptualizing social support.In, N. Lin ,A.Dean, & W.Ensel (Eds.)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and depression. Orland, FL: Academic Press, Lnc.
    Padgett, Deborah K. 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三、網路資訊
    內政部統計處(2010)。檢索日期:98年5月28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
    教育部統計處(2010)。檢索日期:98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內政部戶政司(2009)。檢索日期:98年4月30。取自
    http://www.ris.gov.tw/
    新住民專區網站。檢索日期:98年10月30。取自http://www.new-inhabitants.tpc.gov.tw/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檢索日期:2008年5月30日http://fcu.org.tw/~cblee/foreignpartner/article/jsliu.htm
    維基百科。檢索日期:2008年5月30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