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文賢
Chang, Wen-Hsien
論文名稱: 校園執行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政策困境之研究-以中學為例
Thesis: A Study of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Policies of Sexual Assault or Sexual Harassment on Campus – Based on Examples in Second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陳文政
Chen, We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性侵害性騷擾中學校園性別平等教育法防治政策
英文關鍵詞: sexual assault, sexual harassment, secondary school campus,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law, prevention poli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資料的分析與研討,初步描繪出中學校園在執行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工作時困境的樣貌,並探討通報工作及「性平會」的現況與困境,以及青少年受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學校缺乏法律認知,而多僅重視上級函文;在通報工作上仍有隱匿未報之現象,以及人員異動頻繁、相關傳承及協調工作都無法落實;在校園中性別平等議題不受重視,性平委員乏人問津,「性平會」業務未設置專人,也因無法明確分工造成組織內的部門衝突;家庭教育弱化影響孩子的性平價值,媒體未能善盡教化功能,反使社會充斥對性別議題的迷思。此外,網路的發達對學子的性平觀念有不良影響,而且目前政府對於媒體及網路的管理作為尚不明顯。
    對於如何讓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工作落實,提出兩方面的建議:對政府部門的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重視法令的執行與宣導、應整合人力資源並設立各分區資源中心、應多宣導並鼓勵通報而非只處罰不通報、應整合社區資源並且獎勵親子參與活動、政府應重視媒體色情及網路犯罪的問題;對學校單位的建議:應主動與社政單位聯繫並建立溝通平台、正視行政工作的差異性增加人力及誘因、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及相關法治教育宣導、鼓勵同仁受訓及參與並建立學校人才庫、明快處置儘量縮短性平案件的處理流程。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preventive work of sexual assault or sexual harassment on secondary school campuses by means of data analyses and research; announcement work as well a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 will be investigated; impacts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on teenagers will also be further examined.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chools lack legal recognition, and most of them only emphasize the official documents from the superiors. Meanwhile, concealment of announcement work, frequent personnel changes, failure to hand over and coordinate works all result in problems. Besides, gender equality issues are not taken seriously on campus;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 is not equipped with any professional administrator; a lack of clear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leads to conflict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weakening of the family functions affects children’s values; the media fails to fulfill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so that the society is full of gender myths.
    In addition,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lso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students’ concepts in gender equity while the government still has little to do with management of the media and the Internet so far.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how to implement prevention work of sexual assault and sexual harassment in two aspects: As far as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re concerned, law enforcement and advocacy, first of all, should be put more emphasis on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of district resource centers need integrating. Second of all, advocacy and encouragement had better replace punishment for not being informed. Third of all, community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and parent-child activities should be rewarded. Last but not lea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blems of media pornography and Internet crime. As for the schools concerned, the schools should be active in association with soci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s and then set up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take a close look at differences in administration and increase human resources and incentives. Furthermore, they ought to implement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nd advocate related leg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y are supposed to encourage colleagues to participate in and build the school talent bank and shorten the time of processing gender equity cas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名詞釋義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1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1 第二章 性平法規範的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檢視 23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制訂的沿革 23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主要內涵 34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執行的檢視 42 第四節 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的困境 46 第三章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通報機制探究 55 第一節 法律規範的通報機制 55 第二節 學校行政通報的檢視 63 第三節 通報工作的困境評析 73 第四章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組織文化探究 83 第一節 校園的組織文化檢視 83 第二節 性平會的組成與運作 95 第三節 性平會執行困境評析 103 第五章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環境特性探究 113 第一節 學生與家長觀念檢視 113 第二節 傳播媒體影響的檢視 122 第三節 環境特性的困境評析 128 第六章 結論 13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2 第三節 研究展望 147 參考書目 148 附 錄 158

    一、中文書目
    王玉唐(2007),《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意願與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汝聰(2011),3年3起狼師性侵 校長有責記小過,聯合報,2011.06.22,B1版。
    王彩鸝(2011),校長若隱匿狼師 永不錄用,聯合晚報,2011.02.24,A1版。
    王淑女(2002),〈大眾傳播媒體與青少年暴力行為〉,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頁193-220,台北市:五南。
    王麗容、李怡青(1999),〈校園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期,頁16-29。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8),《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市:五南。
    立法院(2004a),〈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會議第5屆第5會期17〉,《立法院公報》,93卷29期,頁83-120。
    立法院(2004b),〈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會議第5屆第5會期20〉,《立法院公報》,93卷31期,頁403-406。
    立法院(2004c),〈立法院會議第5屆第5會期20〉《立法院公報》,93卷33期,頁93-180。
    立法院(2011),〈行政院函送王委員幸男就兒少保護及新聞自由保障問題所提質詢之書面答復〉,《立法院公報》,100卷12期,頁210-211。
    何吉森(2008),〈政府推動兒少上網安全策略〉,《2008兒少上網安全國際研討會》,頁58-68。
    吳志光(2007),〈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防治之困境與挑戰〉,《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實務工作坊/大專院校(五)》,頁45-48。
    吳志光(2010),〈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調查及處理之正當法律程序及實務困境〉,《99年度大專校院跨委員會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理懲處及申訴救濟案例研討會(北區)》,頁97-165。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濤石文化。
    吳敏欣(2000),《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明蓁(2011),〈「面試與遴選主管的職場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3期,頁18-21。
    呂健吉(2011),名校女援交/台灣性教育 生理倫理都失敗,聯合報,2011.09.05,A15版。
    宋家慧(2011),〈司法在兒少保護體系之角色〉,《2011兒童少年保護體系發展趨勢圓桌論壇》,頁75-78。
    李名揚(2004),校園性騷擾、師生戀 有新規範,聯合報,2004.10.27,C7版。
    李國芳(2008),《國民小學校長執行性別平等教育政策現況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宜純、侯淑茹、王姿云(2010),〈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網絡合作調查之經驗分享〉,《99年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理之網絡合作研討會》,頁49-54。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志明(2010),《臺北縣高中職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久玲(2010),〈面對學生申訴業務的挑戰與心路歷程:處理申訴案件校方人員的角色與責任〉,《崇佑技術學院99年度校園申訴權益與實務工作研討會》,頁7-34。
    林素戎、馮勁驃、蕭瑞國、游玉緣(2005),〈南投縣地區高中職學生的性知識、態度與行為〉,《康寧學報》,7期,頁81-96。
    侯淑茹(2010),〈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社政單位之處理內涵〉,《99年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理之網絡合作研討會》,頁35-41。
    施昂強、林志青(2011),9歲女援交 20人出價 1少年得標 專家:這社會病了,蘋果日報,2011.08.12,A1版。
    紀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0年代婦女參政運動》,台北市:女書文化。
    紀建文譯(2006),Clara Bingham & Laura Leedy Gansler著,《北國性騷擾》,台北:五南。
    胡延薇(2011),〈性平調查人員之壓力與情緒管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調查人員壓力與心理調適研討會》,頁12-24。
    徐璐(1998),〈強暴倖存者〉,《暗夜倖存者》,頁01-53,台北市:平安文化。
    桃園縣政府社會處(2009),《桃園縣政府社會福利白皮書》,桃園縣政府。
    高瑞蓮(2011),〈訓委會業務政策說明〉,《100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研討會研習手冊》,頁60-62。
    張弘樺(2008),〈內政部兒童局兒童及少年網路安全工作報告〉,《2008兒少上網安全國際研討會》,頁70-78。
    張如慧、曾靜悅(2000),〈性別角色的學習-以國中女學生的羅曼史閱讀經驗為例〉,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頁233-255,台北市:麥田。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振成(2011),〈兒少保護社工專業制度建立及人力資源發展〉,《2011兒童少年保護體系發展趨勢圓桌論壇》,頁83-88。
    張健昇(2008),《高職師生間性騷擾危機管理之研究- 以國立淡水商工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德南(2010),《臺北縣完全中學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10a),〈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函示目錄〉,《99年度大專校院跨委員會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理懲處及申訴救濟案例研討會(北區)》,頁183-200。
    教育部(2010b),《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教育內部研究。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06),《教育部九十四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內部研究。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08),《教育部九十五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內部研究。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0a),《教育部九十六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摘要)》,教育內部研究。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0b),《教育部九十七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摘要)》,教育內部研究。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0c),《教育部九十八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摘要)》,教育內部研究。
    梁玉芳(2011),疏離的親師 讓孩子噤聲隱忍,聯合報,2011.09.22,A3版。
    梁福鎮(2008),《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清大小紅冒工作群(1998),《校園反性騷擾行動手冊》,台北市:張老師。
    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2006),《性騷擾防治法Q&A》,台北市:內政部。
    畢恆達(2002),〈性騷擾與我何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期,頁30-33。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畢恆達(201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那條校園性別平等坎坷路:記葉永鋕,中國時報,2010.04.20,A14版。
    符興民(2009),〈校園安全事件案例研討與分析〉,《教育部中部辦公室98年高中職軍訓人員暑期工作研習手冊》,頁117-127。
    莊淑靜(2008),《中學教師處理青少年懷孕事件之探討》,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芳菊(2011),〈面對危險「性」時代,怎麼辦?〉,《親子天下》,24期,頁160-167。
    許華孚(2010),〈校園安全危機管理之防治論述與策略〉,《第四屆海峽兩岸高等學校安全管理論壇論文集》,頁223-264。
    陳怡旬(2010),《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芳雄(1997),《校園危機處理》,台北市:幼獅。
    陳金燕(2008),〈性別與教育:從《性別平等教育法》談起〉,《研考雙月刊》,32卷4期,頁79-92。
    陳啟榮(2008),〈臺灣青少年次文化之初探研究〉,《中等教育》,59卷2期,頁38-51。
    陳啟榮(2011),〈教師壓力的來源與改善措施〉,《臺灣教育》,667期,頁44-45。
    陳淑芬(1999),《青少年同儕性騷擾:影響性騷擾界定、態度之相關性探討》,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蘭(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工作意願之研究》,台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皎眉(2005),《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
    陳惠馨(2005a),〈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4卷1期,頁21-32。
    陳惠馨(2005b),〈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之性別教育之繼往開來〉,《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期,頁115-129。
    陳惠馨(2006),〈葉永鋕案與性別的關係─一個法律人的觀點〉,《擁抱玫瑰少年》,頁60-69,台北市:女書文化。
    陳慈幸(2002),《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嘉義市:濤石文化。
    陳麗欣(2002),〈國中校園學生與教師被害之問題與防治對策〉,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頁325-352,台北市:五南。
    焦興鎧(2001),〈大專校園性騷擾所引起的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啟示〉,《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期,頁3-36。
    焦興鎧(2002),《向工作場所性騷擾問題宣戰》,台北市:元照。
    焦興鎧(2007),〈我國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之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條文之剖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2期,頁41-90。
    黃玉芳(2011),年輕女性更開放 婚前性行為30年前7倍,聯合晚報,2011.05.28,A7版。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黃淑英、晏涵文(2004),〈台北市某國中學生性騷擾現況及防治教育需求〉,《台灣性學學刊》, 10卷1期,頁13-34。
    黃富源、葉毓蘭、林滄崧、林千芩(2007),《中學階段學生性行為現況及其防治教育施報告書》。
    黃道明(2000),〈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污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頁111-129,台北市:麥田。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期(新刊1號),頁91-139。
    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10),《新北市在學學生網路社群與網路偏差行為之現況調查》,新北市: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自行研究報告。
    楊士隆、曾淑萍(2010a),〈校園犯罪之預防〉,楊士隆主編,《校園犯罪與安全維護》,嘉義縣: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頁283-308。
    楊士隆、曾淑萍(2010b),〈校園暴力犯罪〉,楊士隆主編,《校園犯罪與安全維護》,嘉義縣: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會,頁69-103。
    楊心蕙(2010),〈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之危機處理〉,《台北縣雙和區策略聯盟專業工作坊暨個案研討會》,頁6-16。
    楊巧玲(2002),〈性別意識、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19期,頁86-97。
    楊素月(2008),《台北縣新店市國民中學校園性騷擾構念之實徵研究》,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婉瑩(2004),〈婦權會到性別平等委員會的轉變:一個國家的女性主義的比較觀點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1期,頁117-148。
    楊婉瑩(2006),〈台灣性別法案推法歷程的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9期,頁49-82。
    楊勝裕(2011),「真想上」名校生性騷10女 女泣訴:襲胸摸臀僅記大過,蘋果日報,2011.07.04,A6版。
    董金平(2008),〈性解放時代的情慾倫理-「從偷拍璩美鳳到陳冠希自拍」座談會紀要〉,《婦研縱橫》,86期,頁110-118。
    詹火生(2011),〈「愛心不該廉價」─從社會工作人員的職場環境談我國社工教育的品質與數量〉,《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2011年研討會》,頁1-3。
    詹勳育(2011),〈性取向霸凌何時休?從美國的旁觀者教育談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3期,頁65-67。
    臺北縣教育局(2010),《臺北縣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標準作業流程手冊》,台北:臺北縣政府。
    趙申、黃寶中(2005),《教育部九十三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內部研究。
    劉麗貞(2010),〈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議題〉,《99年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理之網絡合作研討會》,頁1-14。
    蔡婉瑜(2008),《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職場性騷擾調查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德輝、楊士隆(2009),《犯罪學》,台北市:五南。
    蔡德輝、鄭瑞隆(2002),〈青少年暴力犯罪之成因:社會因素〉,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頁163-192,台北市:五南。
    鄭瑞隆(2010),〈大學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台灣的大學校院經驗〉,《第四屆海峽兩岸高等學校安全管理論壇論文集》,頁35-53。
    蕭昭君(2004),〈學校,你怎麼可以一再縱容性騷擾?─有關學校性別正義的反省與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17期,頁5-13。
    賴建宇(2009),〈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調查」〉,《天下雜誌》,435期,頁286-289。
    賴國洲(2000),〈透視monitor─青少文化傳播解碼〉,《文化視野》,22期,頁38-45。
    薛荷玉(2011),國中小防霸凌 增輔導人力,聯合報,2011.06.22,AA4版。
    謝小芩(2005),〈為何規範教評會成員的性別比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2期,頁97-103。
    謝小芩、陳佩英(2006),〈從蟄伏到躍動─校園女權運動專題導言〉,《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4期,頁10-11。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賽夏客(2011),輔導員駐校 重質不重量,聯合報,2011.02.27,A19版。
    鍾佩怡(2002),《我把羅曼史變教材了》,台北市:女書文化。
    鍾宛蓉(2007),《處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正當法律程序之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法為核心》,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宛蓉(2010),《學校,請你這樣保護我─校園性侵害、性騷擾防治暨應對指南》,台北市:五南。
    韓宏杰(2006),《我國校園性騷擾處理相關法制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國樑、簡安茹(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背景、過程、內涵及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46期,頁279-299。
    魏英珠(1999),〈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之辨識及處理〉,《兩性平等教育季刊》,9期,頁50-53。
    魏麗敏(2006),〈從「友善校園」方案談性別平等教育的設計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47期,頁31-47。
    羅融(2010),大鑽法律漏洞 只為維護校譽,中國時報,2010.10.09,A7版。
    羅燦煐(2000),〈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台灣青少年對約會強暴之寬容性研究〉,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頁257-293,台北市:麥田。
    羅燦煐(1998),〈她的性騷擾?他的性騷擾?─試論性騷擾的性別差異建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期,頁51-54。
    羅燦煐(2002),〈他的性騷擾?她的性騷擾?:性騷擾的性別化建構〉,《臺灣社會研究》46期,頁193-249。
    羅燦煐(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況檢視及實務芻議〉,《國家政策季刊》4卷1期,頁101-140。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市:天下遠見。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
    蘇芊玲(2001),〈台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期,頁13-18。
    蘇芊玲(2011),同志教育 蹣跚前行,中國時報,2011.08.11,A15版。
    蘇芊玲、蕭昭君(2003),《校園現場:性別觀察》,台北市:女書文化。
    蘇滿麗(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時代意義與相關規範之性質〉,《九十五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執行秘書教育訓練計劃(南區場次)》,頁1-34。

    二、西文書目
    Bonner, B. L. , M. R. Baumann , A. K. Lehn, D. M. Pierce and E. C. Wheeler (2006) , “Modeling collective choice: decision-making on complex intellective task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5) :617-633.
    Fitzgerald, L. F. and S. L. Shullman (1993) , “Sexual harassment: A research analysis agenda for the 1990s. ”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2(1):5-27.
    LaRocca, M. A. and J. D. Kromrey (1999) , “The perception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 Impact of gender and attractiveness. ” Sex Roles, 40(11/12): 921-940.
    Pryor, J. B. and J. D. Day (1998) , “Interpretat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 An attributional analysis. ” Sex Roles, 18:405-417.
    Telljohann, S. K. , S. A. Everett and J. H. Price (1997) , “Evaluation of a third sexual abuse curriculum.”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7:149-153.
    Tyler, K. A. (2002) , “Social and emotional outcomes of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7:567-589.
    三、網站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台北市教師會網頁,網址:http://www.tta.tp.edu.tw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
    金車教育基金會,網址:http://kingcar.wiwe.com.tw/
    教育部性別平等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gender.edu.tw
    教育部校安中心,網址:https://csrc.edu.tw
    教育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陳惠馨教授教學網,網址:http://ksph.kcg.gov.tw/woman/file/woman1-5.pdf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cy.gov.tw/mp1.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