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婷婷
論文名稱: 陳雷小說《鄉史補記》中ê Siraya文化
Research on Siraya Culture in Tan-lui ‘s Fiction
指導教授: 李勤岸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台文
論文頁數: 262
中文關鍵詞: Siraya風土民情多元文化阿立祖祖靈信仰復振運動傳統夜祭
英文關鍵詞: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Siraya, multivariate culture, ancestral worship for Arit, revitalization movements, traditional nocturnal sacrifi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5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利用陳雷小說內8个家族遷徙路線,觀察kap追蹤Siraya族群經過被殖民ê過程目前猶保存ê文化現象;Tī族群意識ê敏感政治議題中,台語文學出現作者以Siraya風土民情成做寫作題材來寄託民族感情,內容指出關係Siraya族ê祖靈信仰、牽曲、尪姨做向、生命禮儀等濟濟ê本族文化,透濫道教ê鬼神觀念、西方ê基督教義、新港文書等文化元素了後,形成1个多元文化ê記事。小說討論族人tī公廨ê阿立祖祭祀習慣,並無因為族群ê生存條件受著外族迫害iah是遷徙ê因素,來切斷族人 ê信仰根源,失去本族文化tī歷史上ê連紲性。
    文化關係1个民族生存ê重要性,陳雷收集以Siraya相關 ê鄉史書寫故鄉欠缺ê記憶,以民族意識對弱勢族群ê自我認同產生關懷,表現台語文學尊重人性以外ê另外一面重要使命。本文透過小說ê文化論述kap部落聯盟ê「傳統夜祭」田野調查,綜合分析Siraya ê宗教變遷、風俗習慣kap祖靈信仰等本族文化特色,tī世界文化資產保存ê論述之下,應該要緊建構族群信仰系統ê完整性,提昇族群復振運動ê核心價值,才有才調活化Siraya人文教育ê內涵,兼對台灣多元族群主體性ê發展有所貢獻,達成Siraya平埔族獨立ê中心目標。

    This paper uses migration routes of eight families in Tan-lui’s fiction to observe and track cultural signs preserved at present after Siraya Minority was colonized; among sensitive political issues under minority consciousness, writings using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Siraya as the topic have ever emerged to show attachment to emotions of the minority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they indicated that source cultures such as ancestral worship, diou-ou-lau, Inibs ritual and funeral ceremony or whatever are combined with cultural elements including belief of supernatural beings of Daoism, western Christianism, Shin-Gang script and etc. to form a multivariate cultural portrait. The friction describes that people’s memorial ceremony for Arit in Kuwa has been kept not to cut off the religious root of people and lose the succession of source cultures in history even when survival of the minority are threatened by other minorities or in case of migrations.
    Culture is vital because it relates to survival of one ethnic group. Tan-lui collected township histories related to Siraya and described the historic portrait missed in his hometown, gave care to self-identity of weak minority with minority consciousness, and presented another mission besides respect for humanity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minority such as religious changes,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ncestral worship and etc. through cultural discussion of the fiction and annual field survey of traditional nocturnal sacrifice by the union of trib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orld culture preservation, integral belief system shall be constructed rapidly for the minority to enhance the core value of revitalization movements of the minority, thus activating the implication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for Siraya,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for multiple minorities in Taiwan, and achieving the independence goal of Pingpu Tribe of Siraya.

    目 錄 封面•••• I 誌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kap問題意識•••• 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三、問題意識••••6 第二節 研究方法•••••7 一、文獻分析法••••7 二、田野調查法••••8 三、觀查實記法••••9 第三節 研究範圍kap限制••••9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文獻探討••••11 一、學術論文••••11 二、研討會kap期刊論文••••13 三、相關文獻收集kap章節安排••••15 第二章 《鄉史補記》原鄉ê民族思潮••••19 第一節 三十年飛鳥teh流浪-陳雷••••19 一、陳雷ê後殖民文學書寫意識••••23 (一)本土語層kap白話語感ê表現••••25 (二)民族母語書面化主張ê必要kap實踐••••27 二、二二八到50年代ê白色恐怖•••• 30 第二節 小說內Siraya風土文化ê認捌kah想像••••• 34 一、Siraya族風土ê認捌••••35 二、一段後社一秀里「學甲公」kap「糖水順」ê歷史背景••••41 三、人、祖靈kap土地ê空間想像••••43 四、社會控制-勢力壓迫ê giú-lak••••46 (一)資本社會ê經濟負擔••••47 (二)無政府時代ê tsing-piàng賊••••48 (三)食人心suh人血ê láu-á••••50 (四)贌人ê買賣機制••••• 50 第三節 民族自覺ê教化論述••••52 一、Mài叫我「番」••••54 二、鹿仔皮tsah--來ê寶••••59 三、祖靈bë記得照顧ê囡仔••••62 四、Siraya正名運動ê認同kap認定••••64 第四節 小說內Siraya女性人物ê記號••••67 一、一頂神奇ê 搖籃••••68 二、香火kap愛情婚姻觀••••73 三、滅族前最後ê香火••••76 四、Siraya女性ê自覺••••78 第三章 Uì小說內ê宗教信仰看Siraya族ê文化特質••••83 第一節 Siraya平埔族ê原始信仰••••84 一、Siraya最高神明-阿立祖ê祖靈信仰••••88 (一)祖靈溝通中心-公廨••••91 (二)生命禮俗ê信仰表現••••101 (三)Bē使棄捨ê歌謠-哮海ê心靈寄託••••107 二、兩段式ê基督教義••••112 (一)Siraya ê馬太福音••••114 (二)台灣第1个母語文字-新港文ê啟示••••116 (三)太平境教會信堅牧師ê基督教義••••122 (四)馬雅各醫師ê基督教義••••124 第二節 宗教儀式神職代言人ê神靈世界••••126 一、Inibs尪姨tī漢人社會ê異化現象••••126 二、尪姨、乩童kap Siga-Buatau ê定位••••134 第三節 Siraya平埔文化kap漢文化ê並行透濫••••142 一、契子會kap三向禮••••146 二、安定神魂ê收驚概念••••149 三、保存身命ê信仰轉換••••153 第四章 田野採錄kap小說之間ê Siraya文化現象••••155 第一節 1个Siraya文化現象ê基本思考••••156 一、田野過程記錄分析ê意義••••157 二、原始宗教信仰kap儀式ê再現••••159 三、《鄉史補記》內kap年度祭典ê儀式行為••••162 (一)祀壺••••163 (二)作向••••163 (三)牽曲••••165 (四)拜豬••••166 (五)哮海••••166 四、《鄉史補記》內kap年度祭典有關ê象徵物••••167 (一)神體象徵物••••167 (二)主要祭品••••169 (三)哈巴米粟(ha-pa-bí-tshik)••••169 (四)向水、向酒••••170 (五)向豬••••171 (六)令旗••••172 第二節 夜祭相關儀式kap文化現象••••173 一、儀式現場一:東河大公廨阿立母、案祖宗教儀式ê表現•••177 二、儀式現場二:麻豆社最後ê守城者-官田鄉番仔田大公•••185 三、儀式現場三:夜祭龍頭-頭社大公廨••••198 四、儀式現場四:八八水災後小林夜祭ê重建-五里埔•••209 五、儀式現場五:大武壠派社ê邊城-六重溪部落••••212 六、儀式現場六:飛砂崙跤ê祀壺村-北頭洋部落••••219 第三節 Uì小說ê祭典比對年度夜祭ê文化現象••••222 一、祖靈祭祀系統ê新現象••••223 二、信仰變遷ê階段轉換••••225 第五章 結論••••229 參考冊目••••235 附錄一••••248 附錄二••••254

    一 、參考文獻:

    Ang 翁佳音1984a.〈平埔族漢化考史略〉《台灣風物》34(1):1-27。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板橋:稻香。
    Âng 洪敏麟 1999.《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Âng 洪惟仁 1992.〈第一位閩語學博士-王育德小傳〉《台語文摘》革新2號:26-30。收入《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9):1-5。
    Âng 洪麗完編撰 1996.《台灣古文書專輯》上冊。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Ban 萬益嘉 (Edgar L. Macapili) 2008.《西拉雅詞彙初探:以新港語馬太福音究為主例》。新化鎮:臺南縣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
    Bô 無名氏 1959〔1895〕.《安平縣雜記》文叢52。臺北:臺銀經研室。
    Campbell 甘為霖 1997〔1913〕.《廈門音新字典》。台南:人光出版社。
    甘為霖英譯 2003.《Formosa under the Dutch》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前衛。
    Candidius 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1597-1647)著,葉春榮譯1994.〈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1628)《臺灣風物》44(3):228-193。
    C.E.S 著,周學普譯 1956.〈被遺誤之臺灣〉《臺灣經濟史三集》文叢34:37-111。臺北:臺銀經研社。
    Gân 顏美娟 1997.〈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平埔族歌謠之調查與研究〉《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02-420。員林:磺溪文化學會。)
    Gôo 吳文星譯 1992.《臺灣慣習記事》第六卷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Gôo 吳新榮 1954.〈南縣地名沿革總論〉《南瀛文獻》1(1-2):37-43。
    Gôo 吳國聖、翁佳音 2005.〈新港文書研究:典契的解讀與格式〉《建構西拉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Gôo 吳學明編著 2007.《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
    Gôo 吳叡人譯,Benedick Anderson原著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
    Gôo 吳瀛濤 2000〔1992〕.《臺灣民俗》。台北:眾文。
    Hîng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 1994.《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I 尹章義 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
    I 伊能嘉矩,鄭瑞明譯1989.〈臺灣民番的土地爭奪〉《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四(下)。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 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台北:遠流。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 1997 [1996]《台灣踏查日記(上冊)》台北:遠流。
    Î 余文儀 1962. 卷二〈番社〉《續修臺灣府志》文叢121。臺北:臺銀經研室。
    Iânn 營頂佳福寺編輯委員會 1986.《營頂佳福寺》。台南:佳福寺董事會。
    Iap 葉石濤 2005〔2000〕.《西拉雅末裔潘銀花》。台北:草根出版。
    Iap 葉春榮編著 1999.〈平埔族的人類學研究〉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91-141。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2006b.〈宗教改信與融合:太祖與神明的交換〉《建構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新營:臺南縣政府。
    2007.〈歷史與神話:頭社研究〉葉春榮主編《再現西拉雅-2007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80-82。新營:台南縣政府。
    Iap 葉婉奇翻譯 1999.《重塑台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1)。台北:原民文化。
    Iap 葉碧苓 2008.〈村上直次郎的臺灣史研究〉《國史館學術集刊》17:
    Iok 郁永河 1959.《裨海紀遊》文叢44。臺北:臺銀經研室。
    Iû 游淑珺 2006.〈何處是"歸"家?:台灣俗語中「女有所歸」的女性養成模式與文化反映初探〉《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二卷第三期:85。
    Iûnn 楊士養 2002.《南部台灣基督教會史略》《南瀛文獻》。2(4):417-430。
    Iûnn 楊彥騏 2001.《台灣百年糖業》。台北:貓頭鷹。
    Iûnn 楊 渡 2005.《還原二二八》。台北:巴札赫出版社。
    Iûnn 楊森富 2005.〈「牽手」與「放手」起源於平埔習俗考〉《台灣風物》55(2):105-114。
    Iûnn 楊 翠 1992.〈為台灣婦運撑開第一片天空-日據時期的台灣新女性〉《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台北:中研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Kán 簡文敏 2001.〈游移、接軌與重購-小林與加蚋埔平埔夜祭文化展演現象初探〉《台灣風物》51(2):165-194。
    2008.〈文化資產與變遷:小林平埔傳統神靈與信仰研究〉《文化產保存學刊》5:24-35。
    Kán 簡瑛瑛 2001.〈歐美女性主義與女性文學的表現〉《教育部兩性平等季刊》15:13。
    Kang 江家錦 1955.〈從祀壺來談西拉雅族的信仰〉《南瀛文獻》3 (1/2):16-27。
    1958.〈西拉雅族的信仰〉《台北文物》7(1):115-118。
    Kang 江樹生 2000.《熱蘭遮城日記》中譯本第二冊。台南:台南市政府。
    Ko 高賢治 1996.〈臺北市區域的衆土地公廟-里莊社區的守護神福德爺〉《民俗曲藝》。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Ko 高怡萍 1996.〈民間宗教中兵馬儀式个地區性差異〉《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255。潘英海、莊英章合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Kok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1992.《尋根探源:臺灣開發史蹟展專集》。台北:編者。
    Khah-sa-ha-la 笠原政治編,楊南郡譯1999〔1995〕.《台灣原住民族映像: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 》。台北:南天。
    Kha-ta-ooh-kah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1990〔1921〕.《臺灣風俗誌》(上)。台北:眾文。
    Khng 康培德2001.〈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
    康培德、葉春榮編著2006b.〈理加與大加弄:十七世紀初西拉雅社會的危機〉《建構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新營:臺南縣政府。
    Khok 國分直一1942.〈阿立祖巡禮記〉《民俗臺灣》第貳卷(7月):6-8。(8月)38-40。
    國分直一,陳日三譯 1955.〈阿立祖巡禮記〉《南瀛文獻〉2(3):79-82。
    國分直一,廖漢臣譯 1962.〈祀壼之村〉《臺灣文獻〉13(2):90-103。
    Khóo 許俊雅 1992.〈陳第與東番記〉《中國學術年刊》13:237-262。
    Khóo 許献平 2007.《台南縣北門區有應公信仰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Khu 邱宗成、楊裕富 2002.〈台南縣平埔社群公廨建築演變形式〉《台灣風物》53(3):51-57。
    Khu 邱貴芬 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1998.〈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
    Lak 六十七 1961.《番社采風圖考》文叢90。台北:臺銀經研室。
    Lâu 劉良璧 1961.〔174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74。台北:臺銀經研室。
    Lâu 劉枝萬 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
    Lâu 劉斌雄 1987.〈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3):1-62。
    Lâu 劉璧榛 2009.〈對「新」族群的追問- 噶瑪蘭人的當代認同想像〉《中央研究院週報:1238》:4-6。
    Lâu 劉還月 1994.《南瀛平埔誌》。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台原。
    1995.《尋訪台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
    1997〔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台北:台原。
    Lâu 劉還月、李易蓉 2001.《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台北:原民文化。
    Lí 李壬癸 1992.〈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台灣風物》42(1):233。
    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
    1997.《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市:常民文化。
    1998.〈一百年來平埔族語言消失的歷程〉《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5.〈台南和高屏地區平埔族群語言:兼論麻豆社的地位〉《建構西拉雅:2005年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營:台南縣府。
    Lí 李亦園 1955a.〈臺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1:125-137。
    1955c.〈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19-29。
    1979.《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
    Lí 李勤岸 2006.《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台南:開朗雜誌。
    2006b.〈平埔族主体性論述ê重現:以陳雷長篇小說《鄉史補記》做例〉《母語文學tī母語教育中ê角色,2006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2007.〈半旁天天半旁〉《哈佛台語筆記》。台南:開朗雜誌。
    2008.〈平埔族主体性論述ê重現:以陳雷ê長篇小說《鄉史補記》做例〉《鄉史補記》。台南:開朗雜誌。
    Lí 李國銘 1998.〈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台灣風物》48(1):63--136。
    Li 呂春振 2005.《台灣西拉雅族群文化變遷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Liân連溫卿 1924.〈語言之社會的性質〉《台灣民報》19號,(東京,1924.10.1)。
    Liân連橫著、王新枝(漢音)、陳泰然(羅馬音)1957.《臺灣語典》。台南:世峰。
    Liân連 橫 1979.《臺灣通史,卷22,宗教志》(影印版)。台北:眾文。
    Lîm 林玉体 2001.〈欠缺台灣心的教改〉《中國時報》2001.09.22第15版。
    Lîm 林玉茹 2005.〈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以麻豆港為例〔1624- 1895〕〉,《漢學研究》23(1)。
    Lîm 林江義 2003.〈台灣原住民官方認定的回顧與展望〉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
    Lîm 林志秋 2000.《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的地域性》。師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Lîm 林昌華 2003. 〈阿立(Alid)塔瑪吉山哈(Tamagisanghach)與海伯(Haibos)-宣教文獻所見台灣本土宗教與荷蘭改革宗教會的接觸〉《台灣風物》53(2):15-62。
    1995.〈殖民背景下的宣教: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的宣教師與西拉雅族〉《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
    Lîm 林清財 1988.《西拉雅族祭儀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475-498。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2006.〈西拉雅文史調查及潛力開發規劃案結案報告書〉。台南: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
    Lîm 林修澈、王雅萍、黃季平 2001.《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Lîm 林修澈 2003.〈平埔族的分佈與人口〉潘朝成、劉益昌、施正鋒編《台灣平埔族》:25-41。台北:前衛。
    Lîm 林淑慧 2004.〈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臺灣文獻》55(1):205-237。
    Lôo 盧嘉興 1956.〈臺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南瀛文獻》4(上):1–13。
    1959.〈嘉義縣屬的海岸線演變考〉《台灣文獻》10(3):27-33。
    1982.〈臺南縣古地名考〉.收tī臺南縣政府民政局編校.《臺南縣地名地名研究輯要》新營:臺南縣政府民政局:32-62。
    1982.〈臺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收tī臺南縣政府民政局編校《臺南縣地名研究輯要》:63-81。新營:臺南縣政府民政局。
    1980.《台南縣志卷首》。新營:台南縣政府。〈台南縣番社名對照表〉《台南縣志(壹)、卷2、人民志、氏族篇》。
    Lua 賴永祥 1990.《教會史話》一。台北:人光。
    Lua 賴宗寶編 2002.《二水釆風-南彰化二水鄉自然、人文、風土、民情調查研究》。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Mu-la 村上直次郎原譯,程大學中譯1990.《巴達維亞城日記》(三)。台中:灣省文獻委員會。
    Na-khah-mu-la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譯1997.(十七世紀台灣鹿皮之出產及其對日貿易)《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台北:稻鄉。
    Neil J Smelser 尼爾.史美舍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 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
    Ng 黃文博 1995.《南瀛歷史與風土》。台北:常民文化。
    1997.《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
    Ng 黃文博總編輯 2004.《南瀛探索》。新營:台南縣政府。
    Ng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 1995〔1959〕.《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出版社。
    Ng 黃叔璥 1957.《台海使槎錄》文欉:4。台北:臺銀經研室。
    1957.〈赤崁筆談:物產〉《臺海使槎錄》(卷三)文叢4。台北:臺銀經研室。
    Ng 黃卓權 2008.《進出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 》。台北:南天。
    Ng 黃昭榮 2003.《巴克禮在台灣的傳教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Niû 梁莉芳 2003.〈變遷下的母系社會〉《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台北:教育部。
    Niû 梁瓊芳 2006.〈Uì大眾傳播ê角度探討《台文通訊》雜誌自90年代以來對台灣語文運動ê意義〉《母語文學tī母語教育中ê角色,2006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李勤岸主編》:530-55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Ôo 胡民祥 2006.〈唯〈蓬山八社情歌〉夠〈望春風〉的台灣風土〉蔣為文、方乾主編《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開朗。
    Ong 汪明輝 1999.〈台灣原住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1:83-100。
    Ông 王秋桂主編,庹修明、楊啟孝計畫主持1994.〈貴州省岑鞏縣平莊鄉仡佬族儺壇過職儀式調查報告〉《民俗曲藝叢書》。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Ông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2000.《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前衛。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
    Pickering 必麒麟(W.A.Pickering).陳逸君譯1999.《歷險福爾摩沙》(pioneering in Formosa)。台北:原民文化。
    Phuann 潘 英 2001〔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
    Phuann 潘英海 1993.〈「平埔研究工作會」簡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88-89。台北:中研院。
    1994a.〈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1994b.〈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莊英章合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5b.〈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2000.〈文化介面與文化媒介:以「祀壺現相」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Si 施正鋒 2003.〈平埔身份認同〉潘朝城、劉益昌、施正鋒編《台灣平埔族》。台北:前衛。
    Siau 邵式柏(Jahn . R. Sheperd)1987.〈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1):133-147
    Siau 蕭玉貞2007.《鄭坤五小說研究》。台北:文津。
    Simone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
    Sing 盛 寧 1998.《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
    Soo 蘇梅芳 1976.〈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四社〉《成大歷史學報》3:245-258。
    Sòng宋澤萊 1998.〈論台語小說中驚人的前衛性與民族性〉《台語小說精選卷》。台北:前衛。
    2007.〈台語小說簡史〉《台文戰線》第八期。
    2007.〈外省人的八二三砲戰小說與本省人的八二三砲戰小說〉《古典、現代與庶民重層景觀─2007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科技大學。
    Sun 孫家昌 2001.《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台南地區為主》:中原建研所碩論。
    Suzuki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1984.《台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台北:眾文。
    Tân 陳明仁 2000.〈A-chhûn〉《大學台語文學選》。台北:遠流。
    Tân 陳金順 2008.〈台灣文學路觀牌─專訪陳雷〉《台文戰線》(11):7-45。
    Tân 陳叔倬、段洪坤 2008.〈平埔血緣與臺灣國族血統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2:137-173。
    Tân 陳益裕 2005.〈篤加阿立祖與番仔塭阿立祖的迷思〉《南瀛文獻》(4):78-89。
    Tân 陳朝興 2008.〈福興國際雙年展首部曲—FIB 2008的策展論述〉《彰化藝文》6-9。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Tân 陳 第 1959〔1603〕.〈東番記〉收tī沈有容編《閩海贈言》文叢56:24-27。台北:臺銀經研室。
    Tân 陳 雷 1994.《永遠ê故鄉》。台北:旺文。
    2001.《陳雷台語文選》。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2008.《鄉史補記》。台南:開朗雜誌。
    Tân 陳瑤玲 2005.《陳雷作品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碩士論文。
    Tân 陳榮輝 2002.《番仔田阿立祖信仰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從6.23「頭社夜祭」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民族學所。
    2006.〈童乩、尪姨、四人轎:頭社太祖信仰文化的變遷〉《建構西拉雅研討會論文集》。新營:臺南縣政府。
    Tân 陳漢光 1961.〈臺南縣六重溪之五太祖崇拜〉《臺灣文獻》12(4):146-155。
    1963.〈臺南縣六重溪之豬頭殼奉祀調查〉《臺灣文獻》14(2):139-142。
    Tân 陳龍廷 2004c.〈臺灣人集體記憶的召喚三o年代《臺灣新民報》的歌謠採集〉。發表佇10月10日國家臺灣文學館主辦「臺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
    Táng 董芳苑1999[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
    Tè 戴月芳、羅吉甫編 2000〔1990〕.《台灣全記錄1500B.C.-1999A.D.》。台北:錦繡文化。
    Tenn 鄭又平、王賀白、藍於琛譯 2002.《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台北:韋伯文化。
    Tenn 鄭雅怡 2005.〈《鄉史補記》去殖民及去漢的歷史詮釋〉《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2007.〈十字架、百合及尾iah-《鄉史補記》中tui受難重頭生ê去殖民精神〉《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08.《陳雷作品去殖民精神-用《鄉史補記》做中心》。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Tenn 鄭德慶 2000.《高雄縣豐富之旅》。高雄:串門文化。
    Tiok 竺家寧 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
    Tiunn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 1996.《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社。
    Tiuⁿ 張 珣 1996.〈道教與民間醫療文化--以著驚症候群為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1989〕.《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
    Tiuⁿ 張瑋蓁 2002.《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師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Tiuⁿ 張德明 1995.《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
    Tiuⁿ 張學謙 1999〈書寫的意識型態分析﹕以《台灣青年》為例〉《東師語文學刊》。12﹕205-236。
    Tiuⁿ 張耀錡 2003.《臺灣平埔族社名研究》。台北:南天。
    Tô 庹修明 1993.〈薩滿文化與儺文化的比較〉《民俗曲藝》82:149-150。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Tsan 曾品滄 2006.〈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7。台北:國史館學術集刊編輯委員 會。
    Tsng 莊英章主編 1988.《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族學研究所。
    Tsng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1991.《文化人類學》上。台北:敦繹文化。
    Tsng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胡台麗、陳茂泰、盧蕙馨、黃智慧、黃維憲編著1991.《文化人類學》下。台北:敦繹文化。
    Tsô 曹永和 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
    Tsioh石萬壽 1994[1990].《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
    1995.〈南化鄉平埔族的村社〉《平埔研究論文集》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Tsan 曾品滄 2004.〈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7。台北:國史館。
    2007.〈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14。台北:國史館。
    Tsiam 詹素娟 1993.〈台灣平埔族研究書目補編〉《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90-97。台北:中研院。
    Tsiu 周婉窈 2003.〈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台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月刊》241:22-45。
    Tsiu 周鍾瑄 1962.《諸羅縣志》文叢141。臺北:臺銀經研室。
    Tsiúnn蔣為文 2007.《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台南:國立台南成功大學。
    Tshî 徐大智 1994.《戰後台灣平埔研究與族群文化復振運動-以噶瑪蘭族、巴宰族、西拉雅族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Tshî 徐謙信 1965.《荷蘭時代台灣基督教史(前篇)》台北台北:台灣長老基督教會:9-10。
    Tshuà 蔡佩均 2008.〈起蒙「新女性」:《風月報》系列雜誌中的(反)摩登論述與婚戀書寫〉《臺北文獻》直字167:56-95 。
    Tsuchida 土田滋著,黃秀敏譯,1992.〈平埔族各語言研究瑣記(上)〉《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
    Thôo 涂順從 2002.《南瀛公廨誌》。新營:台南縣文化局。
    Tuan 段洪坤 2007.〈當代西拉雅人的祀壺信仰與族群認同-以吉貝耍為例〉《再現西拉雅-2007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新營:台南縣政府。
    Un 溫振華 1997.《臺中縣蔗廍研究》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
    2007.《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二(清治時期)》。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二、參考網站:

    文建會: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54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http://ianthro.tw/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dbo.sinica.edu.tw/
    平埔族文化資訊網:http://ianthro.tw/〜pingpu/
    台語文數位典藏第二階段:http://iug.csie.dahan.edu.tw/nmtl/dadwt/pbk.asp
    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委員會:http://siraya.tnc.gov.tw/modules/tadnews/
    南瀛研究資料庫:http://nanying.tnc.edu.tw/cgi-bin/south/gsweb.cgi?o=ddata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路「試用版」:http://twblg.dict.edu.tw/tw/index.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