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朮洲
Chen Chu Chou
論文名稱: 以符號消費觀點探討產品設計中情感聯想的模式研究─以隨身碟為例
A Study of Emotional Design through Semiotic─Taking USB Flash Driv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粱桂嘉
Liang, Kuei-C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符號消費符號學產品語意隱喻類比
英文關鍵詞: symbolic consumption, semiology, product semantics, metaphor, ana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要成為被消費的對象,物必須要先成為符號。」布希亞 (Baudrillard,1997)在《物體系》中所定義的這句話,簡單明瞭的道出物品最重要的特徵,也揭示符號消費社會的來臨。在現今豐衣足食、生產過剩的後現代社會中,商品的價值除了使用功能外,還必須要有象徵價值,而且是具有個性、差異化的文化內涵象徵性。其象徵的價值甚至已經超過物品本身的使用性。而商品如同鏡子般,消費者藉由購買屬於自我風格的商品來獲得自我認同。本研究以符號消費的觀點,探討在符號消費下設計者該如何將所希望表達的情感聯想符號,透過產品的呈現傳達給消費者。其中情感聯想的符號正是尋找多變風格背後的特徵,依據此特徵設計出符合讓消費者感同深受的「風格」產品。在本研究中以隨身碟產品為例,藉此說明如何運用分析整理後的「產品情感聯想的設計模式」進行探討。最後研究歸納結論如下:
    1. 在文獻探討中瞭解到任何事物皆可用符號學的觀點去解讀,對於產品而言,能指代表的是產品的造形、質感與功能,所指代表的則是其傳達出來的象徵意義。設計者透過從符號學衍生出來的產品語意的觀念瞭解,除了賦予產品適當的操作提示功能及背後的象徵意義給使用者外,如何引發消費者潛在的有趣、好玩或產生驚喜及回憶的情感,更是設計者所必須思考的。本研究以專家討談的方式,試圖瞭解隨身碟風格認知的特徵點,並以此作為情感聯想設計創作的依據參考。
    2. 經由隨身碟產品的案例分析後,可發現皆是運用隱喻及類比的表現手法,如擬人、仿生、仿物、文化(傳統紋飾及材質)、使用情境上、紋飾上(表情改變)、動作行為、仿虛擬之形態及色彩的聯想。藉此多樣性的表現以符合符號消費中各個不同風格族群的需求。

    “To become an object of consumption, the object must first become a symbol.” This sentence, coined by Baudrillard in Le Système des Objets (1997), clearly and simply points out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objects and announces the arrival of a societ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In today’s affluent post-modern society of over-production, every commodity has not only functional values but also symbolic values, which distinguish the commodity from others with certain personality, 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al content. In fact, a product’s symbolic values even exceed its functional ones. Like a mirror, consumers
    gain their self-identity through the purchase of commodities that display their personal styl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designers should convey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s to consumers by means of products. The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s are precisely the characteristics behind the varying styles and can be used to design “stylistic” products that consumers identify them with. This study used USB drives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to apply “the product-emotions association design model” after it has been analyzed and organized. The
    final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t was found that anything can be interpreted through semiotics. In terms of products, it considers form, texture and function, and represents
    the symbolic meaning it conveys. Through product semantics stemming from semiotics, designers understand that apart from endowing suitable functional operation instructions and intrinsic symbolic meanings to the user,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o consider how to entice consumer’s interest, his sense of fun or evoke sentiments of surprise or memory. Through expert interview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s of USB drives and used them as a reference for emotion associated design.
    2. The analysis result of USB drives showed that metaphoric and analogical methods, such as personifications, bionic and object simulacra, and use of cultural elements (patterns and textures), usage context, ornaments (changing facial expressions),movements and actions, virtual simulation, and color association, were commonly used. Diversified use of these expression methods could help designers satisfy demands of customers seeking varying types of styles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第一章 緒論 1 - 1 研究動機與背景1 1 - 2 研究目的 2 1 - 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 - 4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現代符號學理論6 2-1-1 現代符號學概述6 2-1-2 符號的元素與構成9 2-1-3 符號的兩軸關係與應用22 2-1-4 符號的傳遞模式 26 2-1-5 文化符碼的分析 28 2-2 符號理論的延伸─產品語意學 30 2-2-1 產品語意的發展背景 30 2-2-2 產品語意的定義 30 2-2-3 產品語意的理論及方法 32 2-2-4 產品語意的內容 36 2-2-5 產品語意的修辭 42 2-2-6 產品語意的認知與設計傳播模式 46 2-3 符號消費的社會 51 2-3-1 消費社會的演進 51 2-3-2 消費社會的符號論 53 2-3-3 商品的羅輯轉換 55 2-3-4 仿真與擬像 57 2-3-5 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 61 2-4 本章小結 65 第三章 案例分析與創作策略 66 3-1 隨身碟產品的發展歷程及造形趨勢 66 3-2 隨身碟產品的開發程序與設計方法運用 69 3-3 隨身碟產品的風格說明 75 3-4 隨身碟產品文化符碼實例分析 80 3-5 本章小結 92 第四章 產品創作表現與說明 99 4-1 產品創作(一):KISSING OCTOPUS 99 4-2 產品創作(二):STRONGBOX 108 4-3 產品創作(三):EXTREME DRIVE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5-1 研究結論 127 5-2 研究建議及後續研究方向 128 參考文獻 129 附 錄 134

    中文部分
    1.陳其澎,1985,建築與記號,明文出版,台北。
    2.大衛‧里斯曼等,劉翔平譯,1989,孤獨的人群,遼寧人民出版社。
    3.何秀皇,1991,記號學導論,水牛圖書,台北。
    4.星野克美等,黃恆正譯,1991,符號社會的消費,遠流,台北。
    5.Barthes, Roland,董學文、王葵譯,1992,符號學美學,商鼎書局,台
    北。
    6.林幸蓉,1992,產品語意中的符號表徵及其實用功能,東海學報33卷,
    pp957-980。
    7.林銘煌,1992,產品語意學-一個三角關係和四個設計理論,工業設計,第
    21卷,第2期,pp89-99。
    8.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心理出版,台北。
    9.劉以琳,1993,隱喻運用於產品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業設
    計研究所,台南。
    10.鄭麗玉,199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五南圖書,台北。
    11.林幸蓉,1994,產品語意及其在工業設計的應用(上),台灣手工業51
    期。
    12.林幸蓉,1994,產品語意及其在工業設計的應用(上),台灣手工業52
    期。
    13.John Fiske,張錦華 譯,1995年,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出版,台北。
    14.Robert Bocock,1995,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巨流,台北。
    15.官政能,黃淑貞,彭德保,1995,以使用情境為基礎之產品造型發展因素
    研究,工業設計88期,工業設計雜誌社,台北,pp17-28。
    16.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揚智文化,台北。
    17.Burnhard E. Bürdek,胡佑宗譯,1996,工業設計-產品造型的歷史、
    理論及實務,亞太出版社,台北。
    18.王紅旗,1996,符號之謎:生活中的神奇符號,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北
    京。
    19.李幼蒸,1996,人文符號學─人文科學認識論研究,唐山出版,台北。
    20.Baudrillard,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 System of Object,時報文
    化,台北。
    21.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能之探索,亞太圖書,台北。
    22.陳國祥,1997,造形風格之辨識與描述,設計學報,第2卷第2期,中華民
    國設計學會,pp123-134。
    23.翁註重,1997,,傳播理論與產品設計,工業設計99期,工業設計雜誌
    社,pp.180-188。
    24.游萬來,葉博雄,高日菖,1997,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機
    機為例,設計學報第2 卷第1 期,pp31-45。
    25.林崇宏,1998,產品造形記號理論應用之研究,東海學報39卷第11期。
    26.伍至學,1998,人性與符號形式─卡希勒《人論》解讀,台灣書店,台
    北。
    27.楊裕富,1998,設計文化的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亞太出版,台北。
    28.羅蘭﹒巴特著,洪顯勝譯,1998,符號學要義,南方書局,台北。
    29.翁註重、林榮泰,1998,布希亞的擬像理論與後現代的商品形貌,國立台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111-118。
    30.李幼蒸,1999,理論符號學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31.林信華,1999,符號與社會,唐山出版,台北。
    32.張文智,1999,設計政策與設計策略在產品設計之應用,工業設計,100
    期 ,P 2-7。
    33.劉晨旭,1999,應用符號學探討設計物的意義脈絡發展—以手錶及行動電
    話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雲林。
    34.林銘煌,2000,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
    pp73-82。
    35.鄭文俊,蕭錫錡,2000,探索或迷失:幾個有關產品語意學的想法兼談產
    品詮釋學,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五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彰化,
    pp.253-257。
    36.蕭嘉猷、詹玉艷,2000,平面廣告的比喻表現發想流程探討-以VW 汽車
    1959~1975 年系列稿為例,商業設計學報,第4期,p.179。
    37.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
    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第十一期,p.113-136。
    38.游蕙瑜,2001,從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過程中意義與物品轉換的作用與模
    式─以轉換機能為生活意義之設計物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
    設計研究所,雲林。
    39.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第
    168期,pp.10-25。
    40.李欣樺,2002,符號意象在情感及傳達上作用的探究-以坐椅設計為例,
    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41.季桂保,2002,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生智出版,台北。
    42.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
    43.陳怡貞,2002,消費者採用行為與意象感受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數位相
    機為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南。
    44.魏親民,2002,設計師與消費者對產品語意認知差異之研究─以象徵功能
    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桃園。
    45.余佳芳,林東龍,2003,符號意象在產品造形發展上之探討,中華民國設
    計學會第八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pp.B-53~B-56。
    46.黃兆群,2003,以符號學的角度探討設計物造型變化與質感建構的關係,
    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雲林。
    47.陳雅君,2003,咖啡消費之「生活風格」-以連鎖咖啡專賣店為例,網路
    社會學通訊,第33期,http://www.nhu.edu.tw/~society/e-
    j/33/33-08.htm。
    48.鄧敏宏,2003,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碩士論
    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宜蘭。
    49.鄧成連,2003,市場形設計風格之塑造研究,行政院國科會輔助專題研究
    計畫成果報告,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暨商品設計系。
    50.杜瑞澤,2004,生活型態設計,亞太,台北。
    51.林筑宇,2004,產品視覺符碼對使用者之操作提示─以隨身碟與打火機為
    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
    52.李侑芳,2004,社區文化商品的符號運用─以湖本村文化創意產業為例,
    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雲林。
    53.何凱凌,2004,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54.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心理出版,台北。
    55.Umberto Eco,2005,符號學與語言哲學,百花文藝出版,天津。
    56.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 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全華科
    技圖書,台北。
    57.吳雅琪,2005,影響創新產品採用因素之研究-以隨身碟為例,碩士論
    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台中。
    58.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 個微型觀察,巨思文
    化,台北。
    59.洪福隆,2006,擬想設計於企業新產品開發應用改善之探討,碩士論文,
    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北。
    60.鄧新霖,2006,擬像經驗與生活產品之設計途徑,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工
    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台北。
    61.胡 飛,2007,工業設計符號基礎,高等教育出版,北京。
    62.高亞春,2007,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人民出版
    社,北京。
    63.吳珮瑜,2007,隱喻手法在造形創新設計上的應用─以生活用品為例,碩
    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
    64.黃于軒,2007,符號消費與產品設計關係之探討─以限量款運動鞋為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桃園。
    65.蔡孟珊,2007,地方文化符號於文化商品設計過程中的轉化與運用─以雲
    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文化商品設計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
    計研究所,雲林。
    66.盧秉德,2007,從消費文化和設計美學探討當代消費美學,碩士論文,實
    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台北。
    67.蘇文清、嚴 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
    計之運用研究-以 “標誌設計" 為例,第三卷,第一期,pp. 95-104。
    68.胡 飛,2008,藝術設計符號基礎,清華大學出版,北京。
    69.洪政頡,2008,產品的操作對造形要素喜好影響之研究─以USB 隨身碟為
    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
    70.徐恒醇,2008,設計符號學,清華大學出版,北京。
    71.陳 炬 等,2008,產品形態語意,北京理工大學出版,北京。
    72.鄧建國,2008,產品情感聯想的概念設計,亞太出版,台北。

    網 路
    1.陳龍安,2001,3Q 創意工作室-創造思考策略與技法專區,
    http://3q.creativity.edu.tw/modules/newbb/viewforum.php?
    forum=41&290。
    2.董皇志,2003,後現代產品設計思潮,
    http://www.cyut.edu.tw/~hctung/yun-postmodern2.htm
    3.方孝謙,2004,十年研究之回顧,www.jour.nccu.edu.tw/wp-
    content/pdf/70pdf/1-09-08.pdf
    4.王培仁,2004,分合法(Synectics),
    www.bio.ncue.edu.tw/bio95/1/data/t1/93teach/05/05.ppt
    5.葉雅茹,2004,論後現代意識形態的商品化與符號化,
    http://www.scu.edu.tw/foreign/symposium/paper/20030306-
    1.pdf
    6.張君麗,2007,產品語意學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http://okimg.com/Design2007/industrial-design-theory-
    1133.html
    7.張天勇,2007,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的轉變:符號拜物教的現實根基,
    http://www.docin.com/p-849409.html
    8.陳力丹、陸亨,2007,鮑德裡亞的后現代傳媒觀及其對當代中國傳媒的啟
    示-紀念鮑德裡亞,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40628/5832590.html
    9.脫序達人,2008,USB2.0 USB3.0 入門知識,
    http://blog.xuite.net/jack_ting/blog/19263723
    10.張嘉玲,陳志豪,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04/06),產品語意與仿生設
    計之關聯性,
    http://140.131.24.185/net/New-E-NET-01/Project-
    01/F_Intro/2.Sub01/B4.Creative_Added/B4-03/B4-03.htm
    11.電子工程專輯,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04/06),什麼是快閃記憶體,
    http://www.eettaiwan.com/SEARCH/ART/%A7%D6%B0%7B%B0O%BE%
    D0%C5%E9.HTM
    12.USB實驗室,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04/06),USB基本概念,
    http://www.usblab.idv.tw/
    13.新華網,2009,情人節禮物,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14/content_10817313.htm
    14.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09/04/18,情人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3%85%E4%BA%BA%E7%AF%80&variant=zh-t
    w#.E6.83.85.E4.BA.BA.E8.8A.82.E5.90.8D.E5.AD.97.E7.9A.84.E7.94.B1.E6.9D.A5
    15.創造力百科,無日期(上網日期:2009/04/06),
    http://ccaweb.creativity.edu.tw/creapedia/modules/myeoc/search.php?word1=%A4%DF%B4%BC%B
    9%CF&query1=all&type1=and&word2=&query2=all&type2=and&word3=&query3=all&cat=all&op
    =search。

    外文部分
    1.Atkin, R. H.(1974), Mathematical Structure in Human
    Affairs,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London.
    2.Crawford, C. Merle (1991), New Product Management,3 rd
    ed. New Richard D. Irwin, Inc.
    3.Gerhard Schulze (1993), Die Erlebnisgesellschaft:
    Kultursoziologie der Gegenwart, Frankfurt:Campus.
    4.Giddens, Anthony(1991), Modernity ana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Cambridge: Polity
    Press.
    5.Hadjinicolaou, N. (1978), Art History and Class Struggle,
    Pluto, London.
    6.Krippendorff, K. (1996), On the essential contexts of
    artifacts or on the propositions that “Design is
    making sense (of Things )". Design Issues, 4(2), 9-39.
    7.Mary Douglas/Baron Isherwood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New York: Basic Books.
    8.Mayer, R.E. (1981), The Promi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
    9.Robertson, T. S. (1967),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36
    (January), 15-16.
    10.Sparke, P. (1986), 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nd 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Routledge,London.
    11.Schapiro, M. (1953), Style, in A. Kroeber (ed.),
    Anthropology Toda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87-
    3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