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山永
Shan-Yung Lin
論文名稱: 化育奧運第一金--臺北市林森跆拳道館經營之研究
Cultivating the first Taiwanese Olympic gold medalist--The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Taipei Lin San Taekwondo training center
指導教授: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2
中文關鍵詞: 跆拳道道館經營
英文關鍵詞: Taekwondo, Taekwondo training center, Manag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座落於臺北市石牌地區的林森跆拳道館,培育出我國奧運第一面金牌選手陳詩欣,一圓國人多年的美夢,而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培育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第一面金牌道館的經營方式。依次說明該道館的發展情形及成功培育出奧運金牌選手之心路歷程,並針對個案道館曾經於一個學期締造五千多名學生的亮麗成績表現背後,其營運與訓練內涵進行解析。本研究獲得個案道館館長及相關人士同意與支持下,提供許多文獻資料。本研究屬於個案研究法,透過相關人士半結構深度訪談、實地觀察記錄、相關文件資料蒐集,之後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一、個案道館館長於1977年退役後在石牌成立林森跆拳道館至今三十餘年,堅持教學品質,時逢跆拳道盛行,經營成績斐然,二、營運在學校社團採義務教學,著重基礎訓練、培養興趣後,再經由與家長溝通取得共識後正式加入道館訓練行列,繼而採分級分班及因材施教方式,再施以選、訓、賽、輔之系統化等教學策略。主要的優勢為落實經營理念、嚴謹教學之態度、強調內外兼修、端正學員品德教育、親力親為、以身作則、樹立道館學習典範、專業專職、建立優良教學品質,獲得家長鼎立支持發揮監督及宣傳效果,道館周圍人口稠密且交通便利,並培育出我國奧運第一面金牌選手,打響道館名氣帶動學習人潮,贏得好評奠定道館經營基礎。

    Located in Shi Pai area, Taipei City, the Lin Sen Taekwondo Training Center was where the Olympic gold medalists Chen Shih-Hsin made the first gold metal happened. This training center also had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students who were brilliant athletes with a high standard perform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on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Taekwondo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to analyze the successful strategies of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The documents in this case study are from the curator and as well as the support of stakeholders of Taekwondo, who provided a number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This study i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s with stakeholder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also, data collection, analysis after the induc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curator of Taekwondo opened its Taekwondo Training Center which called Lin Sen in Shi Pai for over thirty year after serving the army in the year of 1977. The persistence of teaching quality was at a very high level. On the other hand, Taekwondo was very popular and the operation was very impressive back then. Second, the business strategy adopted voluntary teaching in school’s extra curriculum activity where the focus is on basic training, to cultivate an interest, and then select few athletes to train in a higher level. There are free sessions for Taekwondo athletes to train in the training center every Sunday. After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parents, athletes will formally join in and are ready to train and are divided up into different stage levels. The systematic strategies have been used for instruction, such as selection, training, competition, assistance. Third, the key factor to a successful operation in a training center is the attitude of teaching, emphasizing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in themselves, establish a role model, as well as to develop an excell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Parents’ supports are set up to play a monitoring and publicity role. In this type of environment was where the first gold medalist from the Olympic was developed. Finally, this training center gained its fame where brought a group of people who wants to learn Taekwondo.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i 目 次.................................................................................................................. vii 表 次.................................................................................................................. x 圖 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五節 名詞解釋………………………………...………………………… 3 第貳章 相關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跆拳道之沿革與發展..………………………………………….… 4 第二節 跆拳道館經營之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跆拳道訓練與教學之相關研究…………………………………... 1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設計………………………………………………………....... 27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0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31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與信實度..………………………………………..... 32 第六節 研究實施程序.................………………………………………..... 33 第肆章 道館之發展歷程….....……………………………………… 35 第一節 成長背景…...................………………………………………....... 35 第二節 教練風格.…...................………………………………………...... 43 第三節 奧運金牌的心路歷程……………………………………………... 6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9 第伍章 道館之營運訓練…..……………………………………… 82 第一節 道館營運…………………………………………………………... 82 第二節 道館訓練…………………………………………………………... 100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1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20 第一節 結論………………………………………………………………... 12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第三節 研究者之省思……………………………………………………... 128 參考文獻 ....................................................................................... 133 附 錄 ...................................................................................... 140 附錄一 實地參與觀察重點紀錄…………………………………………... 140 附錄二 道館館長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142 附錄三 館長夫人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172 附錄四 館長女兒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177 附錄五 道館執行教練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185 附錄六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訓練組長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192 附錄七 跆拳道教練兼學者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198 附錄八 道館學生家長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203 附錄九 道館學員訪談大綱與訪談稿…….……………………………….. 208 附錄十 研究參與同意書…………………………………………………... 212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1996)。中華民國跆拳道手冊。臺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明松(2008)。跆拳道-品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王振勳、許吉越 (2007)。陳半嶺的武術志業與思想。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1),149-181。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strategy。臺北市:臉譜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吳萬福(1985)。教練實用運動科學講義。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

    呂文玲(2007)。大專院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宋茂玄(2006)。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宋景宏(2004)。配對假設的放鬆訓練處方對跆拳道精英選手的狀態焦慮與技能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佳融(2002)。間歇訓練對跆拳道選手踢擊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奕揚(2008)。2007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金牌技術分析-吳靜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建興、李佳融(2011)。永遠忠誠的陸戰隊精神。大專跆拳道學刊,2,118-141。

    李柳汶(2003)。大學院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季力康(1995)。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大專體育,19,4-8。

    林榮培(2002)。跆拳道運動員專項體能與致勝要素探討。中華體育,18(1),112-120。

    邱共鉦(2005)。2004年奧運會跆拳道金牌技術分析-朱木炎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洪文英(2010)。焊鑄鐵漢:一個國家級跆拳道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秦玉芳(1997)。跆拳道運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翁仁禮(2009)。臺灣跆拳道道館經營理念、困難因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翁志成(2001)。運動訓練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鈺龍(2005)。雅典奧運中華跆拳道隊奪金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馬 鐵(1990)。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桃園縣:臺灣體育運動協會。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誼(2004)。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教材-跆拳道。臺北市:諾雅文化出版社。

    張文雄、張展瑋(2007)。心智訓練在跆拳道的應用。大專體育,89,125-130。

    張庭語(2002)。跆拳道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自信心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婉貞、莊紋娟、江界山、陳和德、林清和(2004)。跆拳道基礎及專項肌力訓練法。文化體育學刊,2。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Corrine Glsene)。臺北市:高等教育。

    連恆欣(2008)。臺灣跆拳道、文化與意識形態:歷史社會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明蕙(2009)。苗栗地區跆拳道館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詩欣(2005)。生理體能對陳詩欣奪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跆拳道金牌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詩欣(2005)。勇敢。臺北市:商周出版。

    彭鈞渝(2005)。臺灣地區跆拳道道館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

    彭賢旭(2004)。我國國家級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曾志勳(2006)。臺灣跆拳道單項體育運動之發展:系統動態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傳真(2008)。臺北市跆拳道館學員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及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國豪(2006)。跆拳道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程俊堅(2001)。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志雄(2001)。2000年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明教(1999)。科學訓練探索。1999 年海峽兩岸體育研討會論文集。

    黃雅琳(2008)。優秀跆拳道運動員之體能測驗結果對於運動傷害發生率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榮達(2000)。教練應如何實施優秀運動員的心智訓練。北體學報,7,39-48。

    楊治賢(2007)。彰化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楊紋真(2006)。臺中縣國小跆拳道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淑惠(2005)。中等學校跆拳道社團學員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

    葉霽翔(2000)。跆拳道運動在臺灣發展過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運正(1994)。跆拳道館業者經營重要因素與行銷策略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宏偉、關鐵雲(2001)。體育運動叢書17跆拳道。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豐源(2009)。跆拳道品勢運動之參與動機、專門化與深度休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昆霖、吳萬福(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

    蔡金霖(1996)。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工作之實際問題與解決之道。大專體育,25,142-146。

    蔡葉榮(2008)。跆拳道兩種預備站姿跳後踢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大為、魏香明(2007)。跆拳道技擊競賽採用電子護具計分對其競技思維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01。

    鄧寀縈(2006)。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恩定(1998)。國文文選。臺北市:敦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澤民(2007)。臺北市跆拳道館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香明(2008)。臺灣競技運動選、訓、賽策略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4),1-15。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蘇俊豪(2010)。國內培育跆拳道奧運選手道館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雄麒道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維雅(2009)。跆拳道學員對道館行銷策略知覺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麗文(2006)。持續八週的跆拳道社團活動對國中青少年體能商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鐘秉樞等譯(2007)。執教成功之道。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ry, D. L., Jacobs, C., Razavieh, A., & Sorensen, C. K. (2009).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education (8th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McMillan, J., & Schumacher, S. (2006). Research in education: Evidence based inquiry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