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嵐亭
WANG LAN-TING
論文名稱: 臺北市一般高中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of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王宗吉
Wang, Chun-Chi
朱文增
Chu, Wen-Ts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英文關鍵詞: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26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差異及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聯性。以一百學年度臺北市高中學生為抽樣母群,採分層叢集取樣,抽出12所臺北市高中47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體育態度量表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資料處理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所有統計考驗之顯著水準(α)皆定為.05。本研究所獲得結果如下:
    一、個人背景變項的分布情形可分為(1)女生比男生多(2)二年級學生居多(3)BMI值以「正常(18.5-未滿24)」為主(4) 與父母同住的情形最多。
    二、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情意」、「認知」、「行動意向」;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自我了解」、「心理壓力」、「自尊行為」、「拓展健康」、「壓力釋放」、「運動行為」、「營養」、「健康責任」,整體來說,各層面與整體的平均數皆高於量表中間值3分,亦趨於正向與積極。
    三、不同性別高中學生,其在「行動意象」、「情意」、「認知」與「整體體育態度」的分數皆有顯著的差異,且皆為男生顯著高於女生。
    四、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家庭居住情形、雙親支持運動程度、是否參與運動社團和體育課運動時間的學生在「行動意象」、「情意」、「認知」與「整體體育態度」的分數上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BMI指數不同、一個月平均運動次數不同、喜歡體育活動、每週體育課節數及自覺健康情形的學生在「行動意象」、「情意」與「整體體育態度」的分數皆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六、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營養」、「健康責任」、「運動行為」、「自尊行為」與「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分數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皆為男生的分數皆顯著高於女生。
    七、不同年級、BMI指數、社經地位、家庭居住情形、雙親支持意願的學生在「營養」、「心理壓力」、「健康責任」、「運動行為」、「自尊行為」、「自我了解」、 「壓力釋放」、「拓展健康」與「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分數上皆沒有顯
    著差異存在。
    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有相關性存在,且為正相關。「整體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營養」、「心理壓力」、「健康責任」、「運動行為」、「自尊行為」、「自我了解」、「壓力釋放」、「拓展健康」及「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當學生在「整體體育態度」的分數越高時,則在「營養」、「心理壓力」、「健康責任」、「運動行為」、「自尊行為」、「自我了解」、「壓力釋放」、「拓展健康」及「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分數也會越高,亦表示當學生在體育態度越良好,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項目的表現也會越好。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in Taipei City, and analyze the disparity under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t variables as well as explore its correl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population was selected from 477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12 senior high schools at the 2011 academic year.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pplied to measure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Data processing inclu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fter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all remarkable standard(α)set at .05.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 distributed situation can divide into (1) number of female students are more than male students, (2) the most number of students is at 2nd Grade, (3) normal BMI value, as primary, is above 18.5, but not over 24, (4) the most is living together with their parents.
    2. The dimensions of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pei City can be classified as “Affection”, Pressure”, Self-Respect Behaviour”, “Health Development”, “Pressure Released”, “Sports Behaviour”, “Nutrition”, “Health Responsibility”. In general, the average score of various and the whole scale is higher than the middle rate of 3, and it forwards to a positive and aggressive trend.
    3. There h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on the score of “Act Intention”, “Affection”, “Cognition”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fferent sex of se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core of 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female’s.
    4. There h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the score of different grade, society status, family housing situation, the level of parents who support their children to do sports, whether participates sport clubs, and students who are in “Action Intention”, “Affection”, “Cognition”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tak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5. There h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BMI index, the average number of doing exercise per month, like doing sports, numb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per week and “Action Intension”, “Affection”,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of self health aware students.
    6. There h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the score of sex students in “Nutrition”,“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Respect Behaviour”,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and the males’ scor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females’.
    7. There h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the score of different grade, BMI index, society status, family housing situation, parents who support their children willing to do sports in “Nutrition”, “Pressure”,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 Understanding”, “Pressure Released” H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8. The relevant of existenc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is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in “Nutrition”, “Pressure”,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Respect Behaviour”, “Self Understanding”, “Pressure Released”, “H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have all been reached to a remarkable level (p < .05). This means the higher score of students in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higher score in “Nutrition”, “Pressure”,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Respect”, “Self Understanding”, “Pressure Released”, “Health Development”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It is also resulted when students having better attitude manner on physical education, it towards to betterperformance on each of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Key Words: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謝 誌...................................................vii 目 次..................................................viii 表 次....................................................x 圖 次..................................................x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六節 名詞釋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6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理論與研究…………………14 第三節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35 第四節 本章總結…………………………………………………38 第參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44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6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70 第一節 基本資料之分布情形……………………………………70 第二節 各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79 第三節 基本資料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性………………………84 第四節 基本資料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性………… 105 第五節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聯性…………… 14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48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0 參考文獻 .............................................153 附 錄 ...............................................164 附錄一 預試問卷…………………………………………………164 附錄二 正式問卷…………………………………………………169

    一、中文部分
    丁志音 (1988) 。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 (上) 。公共衛生,15 (1) ,16-26。
    丁志音 (1988) 。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 (下) 。公共衛生,15 (2) ,157-171。
    仇方娟 (2007) 。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雄中學報,(10)。
    尹祚芊 (2000) 。學校衛生護理。臺灣醫學,4 (2) ,215-222 。
    王秀紅 (2000) 。老年人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 (1) ,19-24。
    王英偉 (2005) 。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呂碧鴻等編,家庭醫學。第二版。臺北: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學會,2000:117-32。
    王潤清 (1999) 。慢性病人健康及其相關因素。弘光學報,34, 47-98。
    王鍵慰、謝志君 (200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編製研究。2004臺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22-136)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方進隆 (1998) 。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2 (3) ,70-77。
    方進隆 (1999) 。臺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常研究報告。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3,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方進隆 (2005) 。體適能推展與全人健康理念。國民體育季刊, (146) ,78-83。
    世界衛生組織 (1986)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Canada: WHO.
    江良規 (1977) 。體育原理新論。臺北巿:臺灣商務。
    江崇偉 (2008) 。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2008) 。臺灣碩博士論文資訊網,528.9 027M 97-12。
    行政院衛生署 (1989) 。國民健康生活促進研討會資料彙編。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 (2003) 。臺灣地區主要死因分析。 2001年,取自衛生署網址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分析/90簡要分析.doc
    吳文忠 (1986) 。比較體育。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明隆 (2007)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一。臺北巿:金石堂書局。
    吳萬福 (1992) 。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巿:臺灣學生書局。
    李明祝 (2007) 。臺中市高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課程介入成效之探討。 (碩士論文,亞洲大學,2007) 。臺灣碩博士論文資訊網,412094M:397-5。
    李蘭 (1988) 。衛生教育與促進健康。臺北市:巨流書局。
    李蘭 (1991) 。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 (5) ,1-13。
    林志聖與鄭雅之 (2011) 。基隆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相關工作壓力源之調查研究。景文外語學報,24,78-96。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生傳 (2005) 。教育社會學 (4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本源 (2002) 。國小學生體育態度簡式量表編製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期刊,48,115-138。
    林貴福 (1993) 。國小體育實務。臺北巿:心理出版社。
    林鴻治 (2008) 。苗栗縣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卓俊辰 (2000) 。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 (13) ,12-19。
    邱淑媞 (2010) 。邁向高齡友善的健康服務體系。2010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國際研討會。臺北市: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協會。
    邱皓政 (201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臺北市:五南書局。
    葉琇珠 (2000) 。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胡益進 (2009) 。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A09060138。
    洪麗玲與高淑芬(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理,8 (3) ,52-65。
    許晉榮 (2007) 。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淑莉 (2008) 。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淑芬 (1997) 。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理,8 (3) ,52-64。
    徐維辰 (2007) 。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 (3) ,50-56。
    時蓉華 (1996) 。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郭仰三 (2006) 。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明湖 (1992) 。臺南市國中一般教師體育態度量表之編製及調查研究。大專教育,2 (3) ,94-101。
    教育部 (2001)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基本理念。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9) 。快活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 (無日期) 。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956
    張伶嘉(2008)。原住民國中生自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北台灣山地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 (1996) 。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萓方 (2010) 。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蕙麟 (2005) 。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調查研究。運動管理季刊,7,111-123。
    陳永宏 (2001) 。體育教師應為運動道德教育的導師。臺灣省學校體育專刊,49,30-35.
    陳永宏(2001)。檢視小學體育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現象。中華體育,15,99-105。
    陳品希 (2007) 。花東地區國中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美燕、洪麗玲、蕭雅竹、蔡慈儀、張淑紅、高月梅 (1992) 。公衛護士與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護理雜誌,40 (3) ,43-47。
    陳美燕 (1994) 。預防慢性病從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開始。長庚護理,5,57-61。
    陳美燕 (2001) 。健康促進與人生。臺北市: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美燕 (2003) 。健康促進與人生。臺北縣: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昭伶 (2003) 。基隆地區高中 (職) 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素芬 (2004) 。臺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俊忠 (1997) 。體適能與疾病預防。載於臺灣師大體育研究發展中心 (主編) ,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 (頁86-99) 。臺北市:教育部。
    陳進祿 (2001) 。國小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之情形-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漢瑛 (2008) 。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之研究。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臺北市。
    陳靜敏、江麗玉、蘇桂華、黃美瑤、鍾麗娟、陳全美、‧‧‧、王靜枝等 (譯) (2004)。健康促進。臺北市:華騰文化。
    詹淑媚(2009)。台北市高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松元 (1993) 。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的概念及其在健康教學上的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與胡益進 (2007) 。國中生的社會資本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8,105-126 。
    黃淑貞 (1991) 。美國推展「健康促進」之現況及其成本效益評估。公共衛生,18 (1) , 55-63。
    黃淑貞(1994) 。不同等級的女子競技的體操選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體育學報,18,243-252。
    黃毓華與邱啓潤 (1997) 。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 (1) ,24 -36。
    黃德祥 (1992) 。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慧菁(2007)。國中、小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裕隆 (1998) 。臺大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大專體育,36,112-118。
    楊景竣(2010)。國中學生之運動觀賞體驗和體育態度對上體育課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葉憲清 (1979) 。高雄師院興趣選項分組教學體育課態度量表編製研究。體育學報,1,171-187。
    葉憲清和楊裕隆 (1998) 。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書局。
    蔡育佑、徐欽賢 (2006)。仁德護專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成大體育,39 (1),57-66。
    蔡佩珉 (2011) 。基隆市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身心健康」及「堅毅性格現況」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11) 。基隆市。
    蔡美芳 (2007) 。線西國小學生運動習慣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行動研究論文,彰化縣線西國小,2007) 。彰化縣。
    鄭伊真(2010) 。金門地區國中學生體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花蓮縣。
    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 (2006) 。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1-31。
    鄭淑芬 (2004) 。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劉照金 (2002) 。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運動技能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4 (1) ,1-12。
    劉再清 (2004) 。澎湖縣國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熊明禮 (2007) 。身體質量指數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大同技術學院學報,16,191-206。
    蕭世原 (2004) 。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羅沁芳 (2003)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素美 (2007) 。臺南市高中生生命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臺灣碩博士論文資訊網,20713045。
    顧毓群 (1987) 。興趣選項分組教學的學生對體育目標之認同傾向。彰化教育學院學報,12,259- 293。
    體育司 (2002) 。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學校體育雙月刊, (73) ,5-13。
    二、英文部分
    Ardell, D. B., (1979) . The 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high level wellness, or why “ normal health” is a rather sorry state of existence. Health Values, 3 (1) ,17-24.
    Bartone, P. T., Ursano, R. J., Wright, K. M., & Ingraham, L. H. (1982). The impact of a military air disaster on the health of assistance workers.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77, 317–328.
    Belloc N. B., Breslow L. and Hochstim J. R., (1971) .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Health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Epidemiol, Vol. 93, 328-336.
    Belloc, N., & Breslow, L. (1972)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actices. Preventive Medicine,1, 409-421.
    Curtis, S. (1992). Promoting health through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 risk behavior.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2(9), 417-420.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Engel, J. F., Kollat, D. T., & Blackwell, R. D. (1982) .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 Hinsdale, IL: Dryden Press.
    Garcia, V. (2006),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the 2001.No Child Left Behind Act’s definition of a highly qualified teacher.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6 (4), 698-724.
    Goldberg, L. R. (1987).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216-1229.
    Hair, J.F., Black, W.C., Babin, B.J., Anderson R.E. ,and Tatham (Eds.) (2006). R.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Hamburg, D. A. (1993). Crucial opportunities for adolescent health.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4, 495-498.
    Kenyon, G. S. (1968) . Six scales for assessing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New York, N.Y.: Mc. Graw-Hill.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 Hall.
    McLeroy, K. R., Bibeau, D., Steckler, A., & Glanz, K. (1988).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5, 341-377.
    Myers, D. G. (1993).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Myers, D. G.(2010) . 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Oskamp, S. (1977) . Attitudes and opin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alank, C. L., (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 (4), 815-832.
    Pender, N.J.(1982).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East Norwalk, CT: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Pender, N. J. (1987) .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 ed.) . East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1996) .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rd ed.) . East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2002).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Silverman, S., & Subramaniam, P. R. (1999). Student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 review of measurement issue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 97-125.
    Walker, S.N., Sechrist, K.R., & Pender, N.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arch,36 (2) ,77-8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