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子喬
論文名稱: 席慕蓉詩歌的藝術探析
指導教授: 潘麗珠
Pan, Li-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席慕蓉詩歌藝術浪漫席慕蓉現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4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台灣的文學上能以有限的創作品,形成一股風潮的的夢幻詩人—席慕蓉。她那浪漫抒情又空靈的詩歌特色,在當時詩壇造成流行與少見的暢銷現象。
    究竟席慕蓉的詩歌有何魅力,能讓一向被視為「堂奧」的新詩被這麼多人歌詠著。本論文從席慕蓉的生平及作品入手,探究其詩作的創作觀:包括影響其詩歌創作的因素、創作觀點。還有席慕蓉詩歌的藝術特色:兼具現代意識與古典情懷;洋溢著浪漫主義與夢幻的愛情的美;以及其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探索。
    其次,對於「席慕蓉旋風」造成的暢銷現象予以詳細分析。並針對當時對於席慕蓉詩歌提出批評的聲音,以站在一個讀者兼研究者的觀點,客觀的做幾點省思,例如:詩歌題材範圍較為狹隘、表現形式缺乏變化、內在特質較悲觀消極等等。最後,席慕蓉近十年來因為回到故鄉蒙古後,整個文學形態有很大的轉變,本文亦針對此點予以深入剖析席慕蓉詩歌上詩風的轉型。希望透過本論文能提供讀者從更多面向來看席慕蓉的詩歌藝術表現。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一、研究範圍 3 二、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現況探討與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席幕蓉的生平及作品 7 第一節 不平凡的出身和經歷 7 一、少數民族的身分 7 (一)籍貫與家世 7 (二)挫折的童年 8 (三)建立自信 8 (四)定居臺灣 10 二、努力輝煌的習畫生涯 11 (一)國內紮根時期 11 (二)赴歐深造時期 13 三、平順幸福的女性詩人 14 四、尋根詩人的鄉愁體現 15 第二節 席慕蓉的作品 17 一、在臺灣出版的作品 17 (一)新詩類 17 (二)散文 19 (三)鄉愁文學類(皆為散文) 21 (四)畫冊(以重要畫冊或有詩文夾雜的為主) 23 二、在大陸出版的作品 24 三、譜曲的席慕蓉詩作 25 第三章 席慕蓉詩歌的創作風格與藝術表現 28 第一節 影響詩歌風格創作的因素 28 一、佛禪的影響 28 (一)佛教之影響 28 (二)禪宗之影響 31 二、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 33 (一)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 33 (二)古典的融合與創造 38 三、個人具有的詩人特質 42 (一)豐富的情感與想像 42 (二)敏感又孤獨的心 45 第二節 詩歌創作風格與概念 46 一、詩歌要能引起內心的共鳴 46 二、詩歌要與繪畫結合 48 (一)多維、立體畫面的調和 49 (二)層次豐富的構圖 51 (三)田園牧歌式畫境的追求 53 三、詩要表現愛與美 55 第三節 詩歌的藝術特色 56 一、兼具現代意識與古典情懷 56 (一)席慕蓉詩歌的現代意識 56 (二)席慕蓉詩歌的古典情懷 61 二、洋溢浪漫主義繽紛之美 65 (一)、浪漫主義是文學的基調 65 (二)、情境化的浪漫主義詩精靈 66 三、充滿夢幻的愛情之美 69 (一)對愛情堅定的追尋 69 (二)對傳統愛情的超越 74 四、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探索 77 五、濃郁深沈的故鄉情懷 80 第四節 暢銷現象的原因探索 88 第四章 席慕蓉詩歌現象的省思 98 第一節 詩作的內在特質缺點 99 一、思想灰色消極 99 二、誇張泛情脫離現實 101 三、悲觀宿命缺乏自我 102 第二節 題材範圍的狹隘侷限 109 一、主題貧乏 110 (一)愛情 110 (二)傷逝抒懷 115 (三)鄉愁 117 二、格局狹窄 122 第三節 表現形式的定型普泛 129 第四節 近十年來風格的轉型 130 一、回原鄉後情感的蛻變 130 二、近十年詩歌作品的轉變 134 (一)內容題材方面 135 (二)形式技巧方面 138 第五章 結論 144 參考書目 149 附錄-席慕蓉年表 156

    參考書目
    一、席慕蓉著作
    (一)詩集
    《七里香》,台北圓神出版社,2000年3月。(新版)
    《無怨的青春》,台北圓神出版社,2000年3月。(新版)
    《時光九篇》,台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3月。(新版)
    《迷途詩冊》,台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3月。(新版)
    《邊緣光影》,台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3月。(新版)
    《我折疊著我的愛》,台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3月。(新版)
    (以上六本詩集,由圓神出版社於2006年合成席慕蓉詩集一套六冊精裝本)
    (二)詩選
    《水與石的對話》,太魯閣國家公園,1990年2月。
    《席慕蓉詩選》(蒙文版),內蒙古人民,1992年2月。
    《河流之歌》,台北東華出版社,1992年6月。
    《時間草原》,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
    《夢中戈壁》(蒙漢對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
    《在黑暗的河流上》,上海南海出版社,2003年9月。
    (三)散文集
    《成長的痕跡》,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3月。
    《畫出心中的彩虹》,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3月。
    《三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7月。
    《有一首歌》,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10月。
    《同心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3月。
    《寫給幸福》,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10月。
    《信物》,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1月。
    《寫生者》,台北大雁出版社,1989年3月。
    《我的家在高原上》,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7月。
    《江山有待》,台北洪範書店,1991年5月。
    《黃羊‧玫瑰‧飛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7月。
    《大雁之歌》,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5月。
    《金色的馬鞍》,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2月。
    《諾恩吉雅》(我的蒙古文化筆記),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2月。
    《我的家在高原上》,台北圓神出版社,2004年1月。
    《人間煙火》,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9月。
    《2006席慕蓉1~6月》,台北圓神出版社,2006年9月。
    《2006席慕蓉7~12月》,台北圓神出版社,2007年2月。
    《2006席慕蓉足本》,台北圓神出版社,2007年3月。
    《寧靜的巨大》,台北圓神出版社,2008年6月。
    (四)散文選
    《在那遙遠的地方》,台北圓神出版社,1988年3月。
    《生命的滋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
    《意象的暗記》,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
    《與美同行》,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12月。
    《走馬》,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12月。
    《槭樹下的家》,上海南海出版社,2004年1月。
    《透明的哀傷》,上海南海出版社,2004年1月。
    《席慕蓉散文》,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

    (五)畫冊
    《畫詩》(素描與詩),皇冠雜誌社,1979年7月。
    《山水》(油畫),敦煌藝術中心,1987年5月。
    《花季》(油畫),清韵藝術中心,1979年7月。
    《涉江采芙蓉》(油畫),清韵藝術中心,1992年6月。
    《一日一生》(油畫與詩),敦煌藝術中心,1997年11月。
    《席慕蓉》(40年回顧),圓神出版社,2002年12月。

    (六)美術論著
    《心靈的探索》,自印,1975年8月。
    《雷射藝術導論》,中華民國雷射推廣協會,1982年12月。

    (七)傳記
    《彩墨‧千山馬白水》,雄獅文藝,2004年11月。

    (八)編選
    《遠處的星光——蒙古現代詩選》,台北圓神出版社,1990年7月。
    《九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3月。

    二、 專書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7年4月。
    白少帆等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市遼寧大學,1987年。
    公仲、汪義生,《台灣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鍾玲,《現代中國謬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6月。
    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5月。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1993年。
    季仲,《台灣鄉愁散文選粹》,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渡也,《新詩補給站》,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2月。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
    王一川,《中國形象詩學——1985至1995年中國文學新潮闡釋》,上海三連書店。1998年。
    古遠清,《看你名字的繁卉——蓉子詩賞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周道生、曾長秋、譚超武等,《中國文化概論》,中南工商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元貞,《紅得發紫—台灣現代女性詩選》,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國恩,《浪漫主義與二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陳傳才,《中國20世紀後20年代文學思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6月。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出版社,2006年1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7月。
    三、 博碩士論文
    林大均,〈心遊於物:席慕蓉、舒國治、鍾文音的旅行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
    林秀玲,〈席慕蓉文學作品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碩士論文。
    陳瑀軒,〈席慕蓉詩歌研究-以主題、語言、通俗性為觀察核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05年碩士論文。
    梁華珍〈一條河流的夢—論席慕蓉詩歌的特色〉,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8月18日。
    劉毓婷,〈論詩樂相融-以錢南章譜寫席慕蓉的詩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2008年碩士論文。
    ※專業論文
    李癸雲,〈窗內,花香襲人——論席慕蓉詩中花的意象使用〉,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誌,第十期,2005年6月。
    林于弘,〈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主義詩的寫作特色〉:文學新論,創刊號,2003年7月。
    陳佳伶,〈席慕蓉詩歌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專題研究論文。2004年5月。

    四、 期刊論文
    蕭蕭,〈綻開愛與生命的花街--評席慕蓉詩集〈七里香〉〉,《明道文藝》第69期,1981年12月。
    張默,〈感覺與夢想齊飛--試評席慕蓉<無怨的青春>〉,《文訊月刊》第1期,1983年7月。
    夏祖麗,〈一條河流的夢:席慕蓉訪問記〉,《新書月刊》第8期,1984年5月。
    席慕蓉,〈淡淡的花香〉,《幼獅少年》第90期,1984年4月。
    羊牧,〈動聽的真話-為「有糖衣的毒藥」喝采〉,《臺灣時報》副刊,1984年4月23日。
    林芝,〈作家專訪-擁懷無怨青春的席慕蓉〉,《幼獅少年》第90期,1984年4月。
    席慕蓉,〈結繩紀事〉,《中央月刊》16卷4期,1984年2月。
    鐘麗慧,〈唯美的席慕蓉〉,《察哈爾省文獻》第15期,1984年7月。
    紹雍,〈側寫席慕蓉〉,《幼獅文藝》63卷3期,1986年3月。
    楊小萍,〈她們創作的心路歷程--張曉風、三毛、李昂、席慕蓉〉,《遠見雜誌》第12期,1987年6月。
    孟樊,〈無怨無尤的青春與愛-讀席慕蓉的詩〉,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1988年8月,第6卷。
    李元貞,〈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觀〉,《中外文學》第十七卷第十期,1989年3月。
    當代青年,〈台灣大眾詩學──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上)篇,《當代青年》第6期,1992年1月。
    當代青年,〈台灣大眾詩學──席慕蓉詩集暢銷現象〉,(下)兩篇,《當代青年》第7期,1992年2月。
    席慕蓉,〈庫蘇古泊-「認識蒙古」之一〉,《幼獅文藝》77卷1期,1993年1月。
    席慕蓉,〈城鄉之間-認識蒙古之二〉,《幼獅文藝》77卷2期,1993年2月。
    席慕蓉,〈城鄉之間-認識蒙古之三〉,《幼獅文藝》77卷3期,1993年3月。
    席慕蓉,〈蒙古的孩子〉,《講義》13卷3期,1993年6月。
    沈謙,〈盤踞在靈魂深處的故鄉--評席慕蓉<黃羊.玫瑰.飛魚>〉,《聯合文學》12卷12期,1996年10月。
    劉新華,〈論席慕蓉詩的審美情懷〉,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1997年6月。
    黃鳳鈴,〈鄉愁之歌--側寫席慕蓉〉,《明道文藝》第260期,1997年11月。
    樊洛平,〈女性心靈的詮釋——席慕蓉的創作心態與情感方式〉,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1998年4月。
    鄒建軍,〈席慕蓉抒情詩創作綜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19卷第5期,1998年10月。
    田俊萍,〈瞬間與永恆——席慕蓉詩歌生命悲劇底蘊的揭示及其超越〉,新聞出版交流,1998年第5期
    王泉,〈尋求超越的自我藝術世界〉,《大海洋詩雜誌》第58期,1999年1月。
    李廣瓊,〈詩畫一體的藝術風采—論席慕蓉的詩歌特色〉,《懷化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1999年2月。
    賴佳琦,〈詩人席慕蓉:年年往返南北家鄉的大雁〉,《文訊月刊》第166期,1999年8月。
    沈奇,〈邊遠光影佈清芬——重讀席慕蓉兼評其新集《迷途詩冊》〉1999年。
    汪淑珍,〈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賞析〉,《明道文藝》第288期,2000年3月。
    楊宗翰,〈詩藝之外-詩人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竹塹文獻雜誌》第18期,2001年1月。
    吳當,〈平易與深沉的旋律--讀<席慕蓉.世紀詩選>〉,《創世紀詩雜誌》第128期,2001年9月。
    席慕蓉,〈詩-契丹的玫瑰〉,《聯合文學》第18卷2期,2001年12月。
    孟芳,〈簡析席慕蓉的詩與文〉,《中州大學學報》,2002年1月第1期。
    文訊雜誌,〈臺灣作家作品在大陸出版現象〉,《文訊雜誌》,2002年3月。
    席慕蓉,〈長話短說〉,《文訊雜誌》,2002年3月。
    汪其楣,〈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詩作中的「邊緣光影」(上)〉,《藍星詩學》第13期,2002年3月。
    王泉,〈簡論蓉子、席慕蓉詩歌的鄉愁情結和女性意識〉,收於《華文文學》第52期,2002年5月。
    汪其楣,〈探索席慕蓉與瓦歷斯.諾幹「想念族人」詩作中的「邊緣光影」(下)〉,《藍星詩學》第14期,2002年6月。
    沈奇,〈重新解讀「席慕蓉詩歌現象」〉,《文訊雜誌》,2002年7月。
    闕小琴,〈唯美的夢幻——從席慕蓉詩看女性的理想追求〉,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2年9月。
    文行天下〈專訪:席慕蓉的少年情懷〉,文行天下北方網,2002年11月。
    卞明華,〈席慕蓉詩歌的現代意識和古典情懷〉,。《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林美姿,〈席慕蓉用畫解讀自己〉,遠見雜誌,2003年3月。
    張麗雲,〈淺談席慕蓉的創作內涵〉,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7期,2003年4月。
    譚苗,〈試論席慕蓉作品中的女性描寫〉,中國文學研究,第47期,2003年第3期。
    席慕蓉文、顏艾琳賞析,〈新詩賞析-蒙文課〉,《幼獅文藝》第595期,2003年7月。
    孟慶順,〈異曲同工的鄉愁情——余光中與席慕蓉的《鄉愁》比較〉,中學語文園地(初中版),2003年17期。
    王海,〈因愛而歌如夢之詩〉,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年10月。
    張存峰,〈走過蒙古草原,還原鄉愁鄉戀〉,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2004年第2期。
    林家樑,〈從詩人、畫家、再到文化推動者-席慕蓉騎上「金色的馬鞍」拍蒙古、寫蒙古〉,《Leader華人誌》第10期,2004年3月。
    王怡棻,〈席慕蓉蒼林闊野蒙古行〉,《遠見雜誌》第218期,2004年8月。
    田國平,〈現代音樂中的溫婉詩情「錢南章樂長」以席慕蓉詩作入樂〉,《表演藝術》第146期,2005年2月。
    周玉琳,〈夢幻之美——席慕蓉愛情詩歌的藝術魅力〉,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2005年10月。
    陳麗,〈愛與美的世界——席慕蓉詩歌藝術風格探析〉,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第2卷第4期,2005年12月。
    公共電視,〈理性與感性的人間情緣—席慕蓉+劉海北〉,公共電視週二不讀書,人物專訪,2005年12月5日。
    張貝雯採訪,〈席慕蓉——鄉愁三疊〉,誠品書店人物專訪,2005年12月7日。
    梁華珍〈一條河流的夢—論席慕蓉詩歌的特色〉,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8月18日。
    余婷婷,〈淺析席慕蓉抒情詩的幾種意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4月。
    洪靜君,〈從「一棵開花的樹」談起--看席慕蓉的詩人特質〉,國文天地出版社。2006年5月。
    譚惠文,〈從折疊到鋪展的愛——論席慕蓉的原鄉書寫〉,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3期。2006年6月。
    王強,〈飛落在樹梢上的愛情鳥——舒婷〈致橡樹〉與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之比較解讀〉,葡萄園詩刊,175期,2007年8月。
    鮑爾吉‧原野,〈長城之外的草香—讀《席慕蓉和她的內蒙古》〉隨感,中國民族,2007年8月。
    趙晨妤,〈席慕蓉詩主題與花意象的觀察〉,逢甲中文學刊,2008年1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