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永貞
Li,Yung Chen
論文名稱: 高二學生在向量概念學習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曹博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7
中文關鍵詞: 向量二階段評量錯誤類型診斷教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9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發展二階段診斷評量,探討高二學生在學習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上有哪些主要錯誤類型及成因,第二部為探討高二暑期重修班71人中發生這些主要錯誤類型的學生,經過補救教學後,從各題答題正確率的變化情形、發生錯誤類型犯錯人數改變情形、補救教學保留情形,探討補教教學幫助學生改善錯誤概念的成效。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高二學生在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上的主要錯誤類型有以下九種: 1.認為向量記號可以表示向量的大小。2.把方向相反的向量當成負值。3.把向量大小記號當成絕對值記號。4.在三角形法兩向量相加時,把和向量的起點與終點位置寫相反。5.在平行四邊形法兩向量相加時,使用錯誤的對角線表示它的和向量。6.認為向量記號相加或相減就是長度相加或相減。7.認為向量的內積運算符號就是數的乘法運算符號。8.不了解向量夾角的定義。9.認為兩組向量內積中,可以利用「向量大小」或「兩向量夾角」其中一個條件的大小來判斷內積大小,或當向量大小和向量夾角都不相同時,則無法比較內積的大小。
    這些主要錯誤類型成因可分成四大類:1.受舊經驗的影響。2.因為新概念與新表徵無法作正確聯結的錯誤。3.受教師教學的影響。
    經過補救教學後,每位學生在後測的答題正確率均明顯提高,各錯誤類型犯錯人數有均有明顯減少,顯示補救教學對於改善學生主要錯誤類型有明顯的成效。比較後測與延後測結果,除了錯誤類型「不了解向量夾角的定義」的犯錯人數在後測與延後測人數差異較大之外,其餘錯誤類型犯錯人數在後測與延後測均無明顯改變,顯示補救教學具有保留效果。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理論架構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二階段評量 11 第二節 數學概念的學習與教學 17 第三節 錯誤類型與成因的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補救教學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0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5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探討 96 第一節 高中生在向量概念學習上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成因分析 96 第二節 學生在補救教學活動的前測、後測結果分析 120 第三節 學生在補救教學活動的後測、延後測結果分析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7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83 西文部分 185 附錄次 附錄一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一)」 開放性試題 189 附錄二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二)」 開放性試題 193 附錄三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三)」 開放性試題 198 附錄四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二階段評量」前測與延後測題本 202 附錄五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二階段評量」後測題本 209 附錄六 將開放性試題蒐集的理由編製成二階段試題的理由選項 215 附錄七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補救教學教案設計 231 附錄八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補救教學教材 251 附錄九 學生錯誤成因對應之補救教學目標 303 圖次 圖2-1-1 二階段評量試題的型態 12 圖2-2-1 圓錐形的概念模型 18 圖2-2-2 表徵系統交互模式 22 圖2-2-3 Skemp表面結構與深層結構關係圖 23 圖2-2-4 過圓外一點作兩切線,作通過兩切點的半徑 24 圖2-2-5 過圓外一點作該圓之兩條切線段長相等 25 圖3-1-1 實驗設計模式 44 圖3-3-1 研究過程流程圖 46 圖3-4-1 向量概念發展模式圖 69 圖3-4-2 向量三角形加法的心靈影像發展圖 78 圖4-2-1 前測、後測各題答題正確率折線圖 121 圖4-2-2 前測、後測答題正確率人數分佈長條圖 127 圖4-3-1 後測、延後測的各題答題正確率折線圖 135 圖4-3-2 前測、後測的答題正確率人數分佈長條圖 137 圖4-3-3 以張開角的概念呈現「向量夾角」圖示 141 圖4-3-4 圖形中呈現向量方向的向量夾角圖形與舊經驗兩邊的「夾角」圖形之比較 142 表次 表1-3-1 奧斯貝的學習分類表 6 表3-1-1 各項變因 44 表3-4-1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一)開放性試題教學目標、評量目標與對應題號表 50 表3-4-2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一)開放性試題評量主題與符號表徵雙項細目表 51 表3-4-3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一)」開放性試題各題答對率分析表 51 表3-4-4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二)開放性試題教學目標、評量目標與對應題號表 53 表3-4-5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二)開放性試題評量主題與符號表徵雙項細目表 54 表3-4-6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二)」開放性試題各題答對率分析表 54 表3-4-7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二)」各題資料參考來源表 55 表3-4-8 向量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三) 開放性試題教學目標、評量目標與對應題號表 56 表3-4-9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三)開放性試題評量主題與符號表徵雙項細目表 56 表3-4-10 向量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三) 各題答對率分析表 56 表3-4-11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三)」各題資料參考來源表 56 表3-4-12 向量基本運算二階段評量試題教學目標、評量目標與對應題號表 62 表3-4-13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測驗試題(三)開放性試題評量主題與符號表徵雙項細目表 62 表3-4-14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二階段評量試題」之錯誤類型與選項對照表 63 表3-4-15 「向量概念與基本運算二階段評量試題」之主要錯誤類型及其原因對照表 64 表3-4-16 授課時數對照表 84 表3-4-17 教學活動設計 90 表4-2-1 前後測各題答對率及答題差異情形 120 表4-2-2 後測答題正確率達90%以上的題目 121 表4-2-3 後測答題正確率達80%-90%的題目 122 表4-2-4 後測答題正確率未達80%以上的題目 123 表4-2-5 前測、後測的答題正確率人數分佈表 126 表4-2-6 後測答題正確率為100%的17位學生在前測各題答錯之人數統計表 127 表4-2-7 後測答題正確率低於70%的9位學生在後測各題答錯之人數統計 128 表4-2-8 各主要錯誤類型前測、後測犯錯人數及其差異情形 128 表4-3-1 後測、延後測的各題答題正確率及答題差異情形 134 表4-3-2 延後測答題正確率比後測低的題目 135 表4-3-3 後測、延後測的答題正確率人數分佈表 137 表4-3-4 延後測答題正確率比後測答題正確率下降之下降比率人數分佈表 138 表4-3-5 延後測答題正確率比後測答題正確率上升之上升比率人數分佈表 138 表4-3-6 延後測答題正確率下降33人,在後測正確,但延後測答錯的題目與人次表 138 表4-3-7 各主要錯誤類型後測、延後測犯錯人數及其差異情形 13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1995)。錯解辨析。台北:九章出版社。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增訂七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淑美(1985)。高一學生的向量概念發展。科學教育月刊,79,16-33。
    江愛華(2003)。國小五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民8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朱敬先(民84)。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呂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期,13-19頁。
    李源順(2002)。 的診斷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5,31-47。
    林進發(2001)。桃園地區高中學生向量內積之運算及應用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論文。
    林寶山(民79)。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福來(1997)。教學思維的發展:整合數學教學知識的教材教法(1/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福來(1992)。數學學習理論之辨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數學教育專題演講手冊。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
    林福來(民76)。國中生反射、旋轉、平移概念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 75~0111~S003~01,NSC 76~0111~S003~12)。
    林福來(1982)。談中學幾何教材。科學教育月刊,46,14-24。
    林福來、李恭晴、徐正梅、陳冒海、陳順宇(民93)。高級中學數學第三册。台南市:南一書局。
    邱明星(民95)。二階段式數學迷思概念診斷工具的發展與應用。菁莪季刊 ,18:3,65-71。
    周東山(1997)。教育測量與統計。台北市:五南。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柯慶輝,梁淑坤 (民90)。透過具體角情境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之解題表現。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5,49-75。
    徐于婷(民94)。國小六年級學童平面幾何屬性知覺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農(主編)(2007)。普通高級中學數學第三冊。台北縣:龍騰文化。
    許志農(主編)(2007)。普通高級中學數學第三冊教師手冊。台北縣:龍騰文化。
    陳俊廷(2002)。高中學生空間向量學習困難的診斷測驗工具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論文。
    陳建蒼(2001)。高一學生對數概念層次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忠雄(2003)。高中學生三角函數概念學習錯誤類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和(1997)。「教學表徵」-教師的教學法寶。國教世紀,178,17-24。
    郭祝武(民84)。五專學生向量概念的錯誤分析與補救教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4-2511-S252-001)。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惠博(民88)。迷思概念的研究方法。「科學概念研究」研習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靜儀、陳世峰(2002)。國小學童聲音概念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之發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401-440。
    張景媛(民84)。國中生建構幾何概念之研究暨統整式合作學習的幾何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8期,99~144頁。
    張景媛(民83)。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期,175~200頁。
    張川木(民8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Ⅱ)。科學教育月刊,186,10-18。
    楊弢亮(民71)。中學數學教學法通論。台北:九章。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p.60-76。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鄭毓信(1998)。數學教育哲學。台北:九章。
    鄭昭明(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麗玉(民89)。認知與教學。台北:五南。
    鄭英豪(1999)。學生教師數學教學概念的學習:以「概念啟蒙例」的教學概念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志芳(2003)。中高年級國小學同時間概念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Skemp, R. R. (1987)。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譯,民84)。台北市:九章。
    Skemp, R. R. (1989)。智性學習(許國輝譯,民84)。香港:公開進修學院。

    英文部分:
    Ashlock, R. B. (1990). Error patterns in computation: A semi-programmed approach (4th ed ). Columbus, OH: Merrill.
    English. L.& Halford. G.(1995). Mathematics education: Models and processes. Mahwah, NJ: Lawerence Erlbaum.
    Head, J. (1986). 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s: promes and problems. Research In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4(2), pp.203-211.
    Henderson, K. B. (1970). Concept. In M. Rosskopf (Ed.). The teaching of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 C.: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Matz, M. (1982). Towards a process model for high school algebra errors. In Sleeman, D., & Brown, J. S. (Eds.),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London: Academic Press.
    Mayer, R. E.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gnition approach. New York: Freeman.
    Engelhardt, J. M. (1982). Using computational errors in diagnostic teaching. The Arithmetic Teacher, 29(8), pp.16-19.
    Odom, A. L., & Barrow L. H. (1995).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wo-tier diagnostic test measuring college biolog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diffusion and osmosis after a course of instru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1), pp.45-61.
    Onslow,B.A.(1986). Overcoming conceptual obstacles concerning rates: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diagnostic teaching uni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 UK.
    Pines, A. L. (1980). A model for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The formative role of summ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2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Individualized. Windsor, Canada.
    Posner, G. J. ,Strike, K. A. , Hewson, P. W. , and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 211-227.
    Radatz (1979). Error analysi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0, 163-172.
    Resnick, L. B., Nesher, P., Leonard, F., Magone, M., Omanson, S., & Peled, I. (1989). Conceptual bases of arithmetic errors: The case of decimal fra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0(1), pp.8-27.
    Sowder, L. K. (1980). Concept and principle learning. In R. J. Shumway (Ed.).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Tirosh, D., & Stavy, R. (1999) The intuituitive rules theory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Fou-Lai Lin(Ed),Proceedings of the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5-225, Taipei, Taiwan.
    Sutton, C., & West, L. (1982). Investigating childrens existing ideas about sci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0424).
    Tall, D., & Vinner, S.(1981).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ic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 151-169.
    Tall, D. (1988).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Jan de Lange, Michiel Doorman (Eds.) Senior Secondary Mathematics Educatin, OW&OC Utrecht, 37-41.
    Tirosh, D., & Stavy, R. (1999). Intutitive rules: A way to explain and predict students’ reason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ehmatics, 38, 51-66.
    Treagust, D. F. (1988).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2), pp.159-169.
    Treagust, D. F., & Haslam, F. (1986, March). Evaluating secondary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plants using a two-tier diagnostic instru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San Francisco, CA.
    Treagust, D. F., & Haslam, F. (1987). Diagnosing secondary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in plants using a two-tier multiple choice instrument.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21, pp.203-2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