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芯聿
論文名稱: 文本改寫與教學對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科學文本的效應分析
指導教授: 楊文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文本改寫科學語言遊戲教學主題類型光合作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不同文本及教學對學生光合作用迷思概念的釐清及新概念的習得效應。
    文本改寫乃根據中文特性及科學語言的特性所存在的零代詞、名詞組的隱含分類、文本的蘊含序列等現象進行改編;教學則以命名、拆解兩種科學語言遊戲進行教學。
    研究設計採前、中、後測三組實驗設計,前測於閱讀文本前進行,檢測學生迷思概念情形;中測於閱讀後進行,檢測閱讀文本後迷思概念的改變以及新概念的習得情形;後測於教學後進行,檢測教學後迷思概念以及新概念的改變情形。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6個班224位學生。6個班中其中2個班閱讀改寫文本+科學語言遊戲教學;2個班閱讀現行版本+科學語言遊戲教學;2個班閱讀現行版本+傳統教學。
    本研究之量化分析是以成對樣本t檢定、共變數分析(ANCOVA)等方法呈現,探討學生閱讀理解效果;並繪製教師教學口語之主題類型圖等質性資料,以詮釋教學效應。另藉由教學後一週內的晤談,抽取12位在測驗前、後想法改變的學生,以了解文本改寫以及教學對學生科學文本語意理解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 學生在閱讀根據中文特性及科學語言的特性所改寫的文本後,對迷思概念減輕以及新概念的習得效果優於現行文本。
    二、 在融入「命名」、「拆解」兩種科學語言遊戲教學後,科學語言遊戲組的學生在教學後測驗表現優於傳統教學組,顯示科學語言遊戲教學有助於迷思概念減輕以及新概念的習得。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xts and teaching for students to rectify the misconceptions and gain the new conceptions of photosynthesis.
    Rewrote tests are revised by the phenomenon of zero pronoun, implicated classification of NPs and implicated sequence of text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features of Mandarin and the property of science language. For teaching’s part, the research uses two concepts of naming and decomposition into science language games teaching.
    The research designs three steps for this test: pre-test, mid-test and post-test. Pre-test is the test before reading that examines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Mid-test is the test after reading that examines the changes of misconceptions and acquires of new conceptions by reading different texts. Post-test is the test after teaching that examines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after teaching and the changes of new conceptions.
    There are 224 samples from six classes for the 7th Grade students of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Students of two classes are tested by reading the rewrote texts and teaching through the science language games. Other two classes’ students are tested by reading the current text and teaching through the science language games. Another two classes’ students are tested by reading the current text and teach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way.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ll be showed through paired sample t-test and ANCOVA that will understand the effects for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s. Also the qualitative material will be presented by drawing the figure of “Thematic Patterns” through spoken language of teacher’s teaching that could explain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Also, for one week teaching and doing interview for 12 random sampling students who change the concept after the testing, that will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rewrote texts and teaching for the semant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texts to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test are showed:
    1. After students reading the rewrote texts that are revised by the features of Mandarin and the property of science language, the effects of reduc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acquire the new conceptions are better than reading the current texts.
    2. After merging two concepts of naming and decomposition into science language games teaching, the students of science language games who show the better testing expression than the stu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lso the teaching through the science language games will help students to reduce the misconceptions and acquire the new conception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光合作用相關研究………………………………………9 第二節 中文語特性與科學語言特性……………………………12 第三節 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16 第四節教師口語的理論……………………………………………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研究設計…………………………………………………23 第二節 研究流程…………………………………………………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45 第五節 資料分析…………………………………………………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51 第一節 閱讀文本對迷思概念閱讀理解的影響…………………51 第二節 閱讀文本對新概念閱讀理解的影響……………………65 第三節 教學對迷思概念的影響…………………………………80 第四節 教學對新概念的影響……………………………………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1 第一節 結論………………………………………………………121 第二節 建議……………………………………………………128 參考文獻………………………………………………………………130 中文部份……………………………………………………………130 英文部分…………………………………………………………132 附錄一 K版光合作用文本……………………………………………134 附錄二 D版光合作用文本……………………………………………136 附錄三 光合作用閱讀理解前測題目………………………………138 附錄四 光合作用閱讀理解中、後測題目…………………………139 附錄五DL組教師口語以及主題類型圖對照表………………………141 附錄六KL組教師口語以及主題類型圖對照表………………………155 附錄七KT組教師口語以及主題類型圖對照表……………………169

    中文部份:
    王雪紛 (1995)。國小高年級學生光合作用學習困難之探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彩芬 (2004) 。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良志、貝子勝、黎偉權、黃麗卿等人(民80)。以剖析為導向的中文斷詞法。
    吳麗娟(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光合作用迷思概念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哲迪(2006)。高中物理教科書與學生關於力的話語與合法化的語言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寶貴、錡寶香等人(2000)。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79-104。
    林家平(2001)。國小學童光合作用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杰(2006)。「科學語言遊戲」融入教學對物理文本的語意理解與語法應用之探討-以「生活中的力」單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俊智 (2002)。以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課文結構對科學文章的理解─以溫度與熱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芬遠(1997)。國中生物課教室口語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婉綺(2007)。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理解科學文本語意的影響-以「植物的基本構造及功能」單元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文東(1997)。科學文章的閱讀理解。屏師科學教育,5,14-25。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7)。系統功能語法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
    洪蘭(1999)。科學資優生語文能力研究的規劃與推動。科學發展月刊,27(9),1066-1073。
    洪緯玲(2006)。國一生之科學文本斷詞能力與其閱讀理解作答表現間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萬居 (1985)。中學化學科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和李戰子(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之閱讀理解。師大學報,51(1,2),107-124。
    陳世文(2007)。科學文本之級位分體論述與師生對其語意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黛琪(2004)。零代詞的診斷式測驗與評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育誠 (2003)。以蘊含序列與詞彙密度兩種結構探討科學課文結構與閱讀理解的關係-以溫度與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慶堂(2007)。科學課文中零代詞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惠芳(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概念改變情形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程琪龍(1994)。系統功能語法導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葉佳承、楊文金、廖斌吟、賴廷倫、林芯聿(已接受)。光合作用文本對學生概念學習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
    楊文金(2007)。學生對「類屬-組成」論述的語意理解-以「血液」文本為例。15(2),195-214。
    廖彩良(2006)。運用4MAT系統於國中光合作用單元的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元任(1968)。漢語口語語法 (呂叔湘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廖焜熙(2001)。理化科學概念及過程技能之研究回顧與分析。科學教育月刊,238,2-11。
    連啟舜 (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蓋允萍 ( 2002) 。跨領域個案班級中師生互動的話語類型與過程技能教學的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裘維鈺 ( 1994)。 國小學童植物概念極其相關迷思概念之探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賴妙理, 涂志銘, 鄭湧涇(2003)。國一學生光合作用概念改變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
    Glynn,S.M,Yeany,R.H.&Britton,B.K.著,熊召第等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p.276。
    蔡佩君(2009)。師生對教科書中使用「產生」表述概念關係論述之語意理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秀琴(2005)。探討教科書與中小學學生學習細胞相關概念的關係。科學教育學刊,13(4),367-386。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一上(2008)。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
    英文部分:
    Fang, Z. (2006). The language demands of science reading in middle sch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8(5), 491-520.
    Halliday, M. A. K. (1993). Th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tex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M. A. K. Halliday (Ed.), Writ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alliday, M. A. K. (2004).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London: Continuum.
    Lemke, J. L. (1990). Talking science: Language, learning, and values. New York: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Unsworth, L. (2001). 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T.J.(1984) .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 Linguistic Inquiry 15, 531-574
    Sun, F.C. & Stark, L.W. (1986). The analysis of reading eye movemen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n approach to stud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hanghai Symposium on Neuroscience,Shanghai.
    Yore, L.D, & Shymansky J.A.(1991). Reading in science : Developing and aperational conception to guide instruction.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2) ,29-3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