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石麗秀
論文名稱: 變與不變之間--教師角色認同之敘事探究
指導教授: 劉美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教師角色認同敘事探究教師社群
英文關鍵詞: teachers’ role identity, narrative inquiry, teacher commun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採用敘事探究的取徑,敘說國中基層教師的教育實踐故事,探究其教師角色的形塑與轉化歷程。再者,探索教師在專業理想與現實處境之間的衝突情形,以及如何經由教師社群的相互敘說與支持,提升自我的反思能力,進一步開展教育行動策略。
    本研究透過相互敘說,瞭解形成教師的過程與影響教師角色轉折的因素。邀請四位教師社群中的教師,針對影響教師角色認同較深遠的關鍵事件進行相互敘說,同時穿越時空,探索現實脈絡下的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認同是一個連續的歷程。在過程當中,教師所遭遇到的關鍵事件以及教師社群的互動都會影響教師的所作所為。教師的角色形塑由其學習經驗開啟,歷經師資培育過程,再到實習老師,然後成為正式教師,每個階段都會轉化教師角色認同。我藉由與教師社群的相互敘說,回顧、沈澱與反思,重新理解教育現實與理想拉鋸事件在當時或在教育路上對於教師角色的影響,也釐清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拉鋸力量與自己的教育專業行動如何獲得教育理論及教師社群的支持而開展。由探究發現教師角色認同在變與不變之間穿梭、擺盪,逐漸釐清與確知自己的教師角色認同,持續往教師專業的路上邁進。在蓄積教師動能之後,自己更清楚如何將教師專業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也更認同教師角色,最後提出個人建議,希冀在教育這條路上能提供教師支持的動力。

    關鍵詞:教師角色認同、敘事探究、教師社群

    This study adopted the narrative inquiry approach and recounted teachers’ sto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ers’ role identity, to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education ideal and reality, and to analyze how I enhanced self reflections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quiry with the teacher community and how they supported me in teaching praxis.
    The study explored the teachers’ role identity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quiry. I invited four members of the teacher community to undertake the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quiry. We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the things which happened in my teaching life and had huge influence. And we also described them under the reality in order to under the teachers’ role identity.
    Teachers’ role identit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In the process, what the teacher encounter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eacher community influenced the teacher’s behavior. The role identity of teachers begins from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teacher cultivation, trainee teacher, to formal teachers. Each stage has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interacts the teachers’ role identity. The teachers’ role identity lingered between the changed and unchanged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situations.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narrative inquiry with the teacher community, I re-conceptualized the meaning of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I encountered in my teaching career. The reflection strengthened my identity of teacher role, empowered me to transfer the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目 錄 第一章 寫在故事開頭 1 第一節 當教師反思角色認同 1 第二節 我的研究基石 9 第三節 故事為何而說 12 第二章 如何說這個故事 17 第一節 為何使用敘事探究? 17 第二節 芭比的饗宴—主配角出場 21 第三節 故事發生的場景 32 第四節 故事敘說與詮釋 34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 37 第六節 故事如何串起 39 第七節 研究的信實度 41 第八節 研究倫理與顧慮 43 第三章 回首來時路—理想與現實拉扯之事件簿 45 第一節 放學後的世界 46 第二節 鳳凰國中的哀愁 50 第三節 生命中的最低潮 61 第四章 再回到從前—教師角色的形塑 81 第一節 麗秀的故事 82 第二節 漢堡的故事 89 第三節 小葉的故事 101 第四節 真子的故事 115 第五節 柚子的故事 122 第五章 變與不變之間—教師角色認同的轉折 131 第一節 對話激盪下的教師角色 132 第二節 穿梭時空的教師角色 151 第三節 再出發:認同後的動能展現 162 第六章 重返起點—結論與省思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4 第三節 省思 176 後記 179 參考文獻 182 中文部份 182 英文部份 186 附錄 188 附錄一:巡守隊的任務分工一覽表 188 附錄二:聲明書 189 附錄三:父母教養效能討論會實施計畫 190 附錄四:九十二年度鳳凰國中學生多元能力開發教育實施計畫 192 附錄五:無書不讀 無樂不作 讀書會計畫 195 附錄六之一:給712家長的一封信~師父篇 196 附錄六之二:給712家長的一封信~徒弟篇 197 附錄七:竹林暢吟迴響 19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郁青(2004)。教師角色認同之發展與轉折-以三位老師的敘說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蕆真(譯)(2003)。黃奕光著。Asian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142-143。臺北:培生。
    江建昌(2002)。平地籍教師在原住民學校的教師角色認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1997/2001)。Johnson, A. G.著。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臺北:群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諮議總報告。臺北:行政院教改會。
    何曉琪(2005)。我是誰?實習教師身分認同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宋文里(譯)(2001)。Jerome Bruner著。教育的文化。(The culture of education.)臺北市:遠流。
    李雅菁(2004)。教育改革外一章:從教師角色及教師授課時數的角度來探教育改革出了什麼問題?應用心裡研究,21:125。
    林清江(1992)。臺灣教師的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三次調查的比較。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協會主編,海峽兩岸教育發展,1-74。臺北:師大書苑。
    侯文詠(2003)。危險心靈。臺北市:皇冠文化。
    范信賢(2000)。教師身份認同與課程改革:後殖民論述的探討。國教學報,12:279。
    范信賢(2003)。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轉變:敘事探究的取向。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范信賢(2005)。敘說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式。教育研究月刊,130:45。
    范信賢、陳思玎(2007)。同事情誼與使能社群:以「能量」為隱喻的敘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55:130。
    海風等著(2007)。蕭昭君,林昱瑄主編。解放校園行動筆記。臺北市:女書文化。
    張京媛(1995)。前言。載於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9-29。臺北市:麥田。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盈堃、陳慧璇(2004)。矛盾:基層教師生活世界的宰制與抗拒。應用心理研究,21,43-44。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美惠(譯)(2005)。John Holt著。孩子為何失敗(How children fail?)。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畢恆達(198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4)。臺北市,巨流。
    符碧真(1999)。誰來當老師?—我國教師組成結構變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377-397。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7。
    郭丁熒(1997)。師院學生對國民小學教師理想角色的知覺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0,93-122。
    郭丁熒(2000)。〈「忙、盲、尨、茫」讓老師壯志未酬?--臺灣小學教師理想與實際角色知覺差距來源及相關研究因素之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臺灣),1卷,1 期,133-180。
    陳浩(2006)。一隻孤伶伶的手臂伸起。中國時報獨立評論。
    陳瓊森、汪益(譯)(1995)。 Howard Garnder著。超越教化的心靈。(The Unschooled Mind)。臺北:遠流。
    陳麗雪(1995)。中小學女教師的生涯面貌。載於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基層教師真實教育連線、高雄縣政府婦幼青少年館主辦,中小學兩性教育與女性意識研討會,23-38。
    單文經(2000)。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15-34。
    項萃華(200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月美(2001)。多元文化課程的另一種探索—一位原住民女教師的自我身份認同與其課程故事。論文發表於新竹師範學院主辦之「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2001年10月6日。
    黃佳敏(2006)。敘說實習教師之角色認同。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傑(1996):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台灣教育,541,11-14。
    黃靖蓉(2005)。實習教師專業認同發展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筑雅(2006)。教師角色認同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實習教師與初任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向陽(1984):嘆息。十行集。臺北:九歌。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8)。教師是陌生人—「看見」不一樣的教師。國民教育,48,16。
    蔡瑞君(2003)。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 著。(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心理。
    親子天下。2008 10月號,打造專注力。越洋專訪:全美最好的老師 雷夫老師第56號教室奇蹟。
    親子天下。2009 4月號,教出好情緒。反思臺灣 四大危機,挑戰教師素質。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lthusser, L.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B. R. Cousin (Ed),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society. England: Penguin Books Inc.
    Bruner, J(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ndinin, D. J.,& 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Coldron, J., & Smith, R.(1999).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6), 711-726.
    Cooper, K., & Olson, M. R.(1996). The multiple “ I’s ” of teacher identity. In M. Kompf, W. R. Bond, D. Dworet, & R. T. Book(Eds.), Chan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dentities, and knowledge(pp.78-79).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ortazzi, M.(1993). Narrative analysi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4). The teacher as a person. In A. Pollard & J. Bourne(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pp.67-72). London: Routledge.
    Giroux, H.A.(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Granby, Mass:Bergin & Garvey
    Goodson, I. F.(1992).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London: routledge.
    Howard Gardner(1995).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Kincheloe, J. L.(1998). Pinar’s currere and identity in hyperreality:Grounding the post-formal notion of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In W. F. Pinar(Ed.), Curriculum: Toward new indentities (pp. 129-142). New York: Garland.
    Riessman, C. K.(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