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美鑾
論文名稱: 男班長?女學藝?-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純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性別分工性別特質性別刻板印象班級幹部性別平權班級經營
英文關鍵詞: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gender characters, gender role stereotype, class cadres, gender equity class manag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的現況與特性,透過學生與導師的訪談,分析班級幹部分工背後潛藏的性別刻板印象,希望藉由上述現象的瞭解,來促進性別平權班級經營的實踐。本研究係採用質性研究法,運用國中班級幹部性別統計文件,以及十八位國中學生與三位導師的訪談資料分析,探討九類班級幹部(班長、副班長、風紀、學藝、體育、環保、總務、修繕與資源回收股長)性別分工的狀況。以下將依據研究結果,說明獲致的結論。
    首先,從文件分析中發現,國中部分班級幹部的確呈現性別分工現象,在體育股長、修繕股長與資源回收股長方面,多數由男生擔任;而學藝股長與總務股長方面,則多數由女生擔任。其次,從學生的訪談結果分析,國中學生存在班級幹部性別分工刻板化印象,受訪者普遍認為男生適合擔任班長、風紀股長、體育股長、修繕股長與資源回收股長;而認為女生適合擔任副班長、學藝股長、環保股長與總務股長。
    在分析班級幹部性別分工的特性時,發現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刻板化的焦點,集中在男女不同的性格特質上;而班級幹部性別分工刻板化的結果,則導致個體的優秀與才華有被忽略的現象。研究結果也顯示,國中班級導師的性別平權意識高於學生,如果導師在班級幹部分工上能注意到性別平等,對於性別平權班級經營是有助益的。雖然如此,在國中性別平權班級經營方面,研究結果也呈現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國中校園性別平權環境的營造,仍然有待落實。
    最後,綜合本研究之發現,研究者提出對性別平權班級經營相關之建議,期望性別平等教育的理念,能在國中校園更加具體實踐。

    The stud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cadres. Interviews of students and homeroom teachers were conducted and analyzed to capture gender role stereotype lay behind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student cadres. And hopefully gender equity class management w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said phenomenon.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o analyze data collected from 1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3 homeroom teachers.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ing: 1)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cadres was found existed. Chief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ef of repairing affairs, and chief of resources recycling were found mostly taken by boys. On the other hand, chief of academic affairs and chief of general affairs were mostly taken by girls. 2) Gender role stereotype was found dominated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junior high school. Boys were considered more suitable for positions like class leader, chief of class order, chief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ef of repairing affairs, and also chief of resources recycling; while girls were considered more competent for positions like vice class leader, chief of academic affairs, chief of sanitary affairs and chief of general affairs. 3) Gender role stereotype in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junior high school was found focused on different trait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4) Outstanding individuals were neglected due to gender role stereotype in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5) Homeroom teachers showed higher awareness of gender equity than students. 6) Improvement was needed in gender equity class management. 7) Efforts were required in building a gender equity environment on campu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foster gender equity class manag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與性別角色發展…………………………………………… 15 第二節 青少年社會化與性別增強…………………………………… 28 第三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33 第四節 性別分工與相關之實徵性研究……………………………… 41 第五節 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班級經營………………………………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76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79 第五節 研究實施流程………………………………………………… 82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與倫理…………………………………………… 8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的現況 ……………………………… 91 第二節 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的特性 ………………………………110 第三節 性別刻板印象對班級幹部分工的影響 ………………………125 第四節 性別平權班級經營的影響因素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51 第二節 建議 ……………………………………………………………158 後記…………………………………………………………………………163 參考文獻 …………………………………………………………………165 附錄 附錄一 風雲國中九十五、六學年度班級幹部性別分工狀況表……175 附錄二 學生訪談題綱…………………………………………………177 附錄三 導師訪談題綱…………………………………………………178 附錄四 訪談記錄表……………………………………………………179 附錄五 家長同意書……………………………………………………180 附錄六 導師同意書……………………………………………………181 附錄七 國中「性別分工」相關之碩博士論文一覽表………………182 表 次 表2-1 女性主義檢視性別分工的觀點…………………………………40 表3-1 風雲國中行政人員及師生性別統計表 ……………………… 68 表3-2 「班級幹部性別分工」訪談參與者簡介表 ……………………75 表3-3 班級幹部中英文對照表…………………………………………80 表4-1 風雲國中班級幹部性別統計表…………………………………93 表4-2 班級幹部人格特質描述表 ……………………………………114 表4-3 國中生與大學生性別特質對照表 ……………………………114 表4-4 受訪學生對各股幹部的適任條件描述表 ……………………137 圖 次 圖2-1 生物決定論中性別定型的關鍵事件 ……………………………18 圖2-2 性別基模理論的圖解……………………………………………26 圖2-3 性別分工相關之研究主題………………………………………47 圖2-4 多元性別選擇……………………………………………………63 圖3-1 研究架構圖………………………………………………………66 圖3-2 研究實施流程圖…………………………………………………87

    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7)。普通教學法。台北市 : 三民。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 : 五南。
    王雅各(譯)(2002)。Carol Gilligan著。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市:心理。
    王雅各(主編)(2003)。應用心理研究17。台北市:五南。
    白秀玲、柯淑敏(2006)。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5)。94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 - 年報 。2008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389&ctNode=3247
    行政院主計處(2008)。97年6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各業受僱員工每人每月平均薪資-按中業別分。2008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
    ct.asp?xItem=19903&ctNode=526
    呂玉瑕、杜素豪(2004)。性別角色的世代傳遞:父母對於子女性別化的影響。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一次學術研討論文,4-1-4-2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呂秀蓮(1974)。新女性主義。台北市:幼獅月刊社。
    余佳倩(2001)。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宋 踐 (譯)(1990)。Margareter Mead著。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台北市:遠流。
    邱蜀娟(2005)。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與自我設限。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6)。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0)。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2004)。班級經營。台北市:心理。
    李美枝(1988)。性別角色面面觀 : 男人與女人的權利暗盤 。台北市 : 聯經。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市 :文笙。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姿瑢(2004)。勞動市場的性別議題-淺談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研習資訊,21(1),82-87。2008年8月30日取自http://study.naer.edu.tw/
    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21_02_1212.pdf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心理。
    李園會(1994)。班級經營。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君品(2006)。自我認同、性別角色、及個人特質與生涯發展的關係〜四位心理學者的學者之路〜。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芳玫、張晉芬(1999)。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林郡雯(譯)(2007)。deMarrais, Kathleen Bennett著。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台北市:五南。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天馬。
    洪光遠(譯)(2005)。普通心理學。台北市:湯姆生。
    周秋香(2008)。國中生知覺父母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家務分工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新富(2006)。班級經營。台北市:華騰文化。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咸迪詠(1998)。性別意識和婦女解放所面臨的難題。婦女研究論叢,28(4),4-7。
    徐莉婷(2005)。社會福利非營利組織勞動性別現象。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苔玲、王志弘(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市:群學。
    高強華(2007)。班級經營新論。台北市:南宏。
    高景誼(2006)。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國小兒童性別態度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袁汝儀(1998)。國小學童兩性現象之觀察與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5-29。
    晏涵文(2003)。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
    孫丕琳(譯)(1994)。Ann L. Weber著。心理學導論。台北市:桂冠。
    畢恆達(1994)。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計手冊。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 通識教育季刊 ,11(1/2),111-138。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
    章順慧(2001)。性別角色與國中學生生活科技學習興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文蓁(2000)。教育行政領導理論的女性主義觀點評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以恆(2006)。生涯團體對國中女生生涯自我概念、職業興趣與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智英(2002)。國中學生生活科技課程經驗之性別分析:一個教室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台北市:揚智。
    陳向明(2004a)。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向明(2004b)。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心理。
    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市:復文。
    陳致嘉(1993)。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1996)。兩性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2005)。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台北市:世新大學。
    陳萍、王茜(譯)(2001)。發展心理學導論。台北:五南。
    陳靜琪(2003)。女性主義教育學之實踐-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統整課程設計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小鳳(2001)。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三(1994)。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文三(2006)。性別角色與教育。台北:群英

    黃純敏(2003)。鄉土文化課程的政策、轉換與實際:文化、認同與教育的分析觀點。教育研究資訊11(5),29-58。
    黃純敏(主譯)(2006)。教育的文化基礎。台北市:學富。
    黃淑桃(1997)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靜芬(1985)。性別角色與國中男女生學習家政之需要及興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 : 理論、實務、策略與硏究。台北市:五南。
    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3,4-8。
    張芝綺(2004)。兩性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研究-以卡通做為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教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欣戊、徐嘉宏、程小危、雷庚玲、郭靜晃(編著)(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春興(編著)(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鈺珮(1997)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貴英(2000)。從迪士尼卡通看性別角色關係。南區中小學教師媒體與兩性平等教育研討會論文集45-65。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張壹鳳(2005)。以「性別敏感」觀點檢視台灣學前兒童照顧政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編著)(2002)。班級經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06)。性別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游美惠(2008)。性別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游恆山(譯)(2001)。Carol K. Sigelman & Davi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游恆山(譯)(2004)。Richard Gerrig, Philip Zimbardo著。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黃乃熒、林福建、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2002)。Richard D. Parsons, Stephanie Lewis Hinson, & Deborah Sardo-Brown著。行動研究教育學。台北市:洪葉。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社會科學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葉重新(2004)。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葉淑瑜(2003)。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式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秀宮(2008)。郭爾保「道德發展序階論」之探究--「第七序階」與 道德認知發展觀點的衝突與調和。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4(1),57-67。2009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css.stu.edu.tw/main.php?mod=document。
    楊駿北(2004)。性別化社會下的男性氣概-以男空服職場性別經驗與社會形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詹棟樑(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克玲譯著(1991)。班度拉:社會學習論巨匠。台北市:風雲論壇。
    熊智銳(1994)。開放型的班級經營。 台北市:五南。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雅惠(2001)。國中小學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興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修靜(2000)。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之關係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287-314。
    黎士鳴(編譯)(2005)。Benjamin B. Lahey著。心理學概要。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蕭昭君(2000)。誰需要多元文化教育?一個師資培育者的反省與告解。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eter McLaren著。校園生活。台北市:巨流。
    謝孟芳(2002)。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嚴祥鸞(2002),查某的工作?查甫的工作?。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台北市:五南。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建文、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芊玲、莊明貞(2000)。全面通盤落實兩性平等教育。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 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編著,31-32。台北:教育部。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

    西文部分
    Atwater, E. (1996). Adolescence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m, Sandra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Brettell Caroline B. & Sargent, Carolyn F. eds. (1993). Gender in cross-cutural Perspective. Prentice-Hall, Inc.
    Grant, C. A., & Ladson-Billings, G. (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Z: Oryx Press.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 317-331.
    Gottfredson, L. 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545-579.
    Gurin, P., & Townsend, A. (1986). Propertie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139-148.
    Hinton, P. R. (2000). Stereotypes, cognition and culture. In Philadelphia, PA, US: Psychology Press.
    Hoffman, R.C. (1977). Sex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nd related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8, 295-321。
    Hraba, J., & Yarbrough, P. (1983).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class action for women: a comparison of black and white female adolescents. Youth and Society, 15(2), 115-131.
    Leyens, J. P. (1994). Stereotypes and social cogni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Lipton, J., O'Connor, M., Terry, C., & Bellamy, E. (1991). Neutral job titles and occupational stereotypes: When legal and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conflict.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5, 129 - 151.
    Maccoby, E., & Jacklin, C. (1978).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xwell,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Sage.

    Murdock, G. P., & Provost C. (1973). Factors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by sex: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Ethnology 12, 203-25.
    Parsons, T., & Bales, R. F.(1955).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 Inc.
    Rinehart, S. T. (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Rubin, J. Z., Provenzano, F.J., & Luria, Z. (1974).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Parents’ views on sex of newborn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44, 512-519.
    Sadker, M., Sadker, D., & Donald, M. (1989). Subtle sexism at schoo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0, 204-212.
    S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4th ed.). Pacific Grove,CA: Brooks/Cole.
    Shinar, E. H. (1975). Sexual stereotypes of occupa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 99-111.
    Spodek, B., & Saracho, O. N. (1994). Right from the start:Teaching children age three to eight. Boston:Allyn and Bacon.
    Stanley, L., & Wise, S. (1993). Breaking out again: Feminist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Wilcox, C. (1997). Racial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Women and Politics, 17(1), 73-9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