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劍池
論文名稱: STS教學活動對於國中九年級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以「暖暖包」、「伏打電池」教學為例
指導教授: 洪志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STS伏打電池創造力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英文關鍵詞: STS, Voltaic Cell, Creativity,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暖暖包」與「伏打電池」的STS(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模組教學對於國中九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樣本取自台北縣某國中九年級的兩個班級學生共67人,實驗組33名學生接受每週一節課約一學期的STS教學,對照組34名學生接受一般傳統教學。實驗組學生所得的科學概念測驗成績採配對t檢定分析,而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的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成績則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由於樣本並非來自隨機取樣,所以實驗結果不宜過度推論。
    本研究之結果如下:
    一、科學概念測驗部分:在STS教學活動之後,實驗組學生的知識層面有明顯的成長。使用「暖暖包」模組的學生,其科學概念前、後測分數的差異達25.45分,針對其平均值差異進行t檢定後,結果顯示達顯著差異(t=12.17,p<0.05);使用「伏打電池」模組的學生,其科學概念前、後測分數的差異達37.27分,針對其平均值差異進行t檢定後,結果顯示達顯著差異(t=9.68,p<0.05)。綜合上述,可說明STS教學對學生科學概念的提升確實有幫助。
    二、創造性思考活動部分:實驗組的學生在流暢性、開放性、獨創力、精密力、標題部分及創造性思考活動整體表現均顯著高於對照組的學生(p<0.05),而在變通力部分與對照組的學生無顯著差異。
    三、創造性傾向量表部分:實驗組學生在想像力部分顯著高於對照組的學生(p<0.05),而在冒險性、好奇性、挑戰性部分及創造性傾向量表整體表現與對照組的學生無顯著差異。
    四、情意量表部分:大多數學生對於STS教學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STS教學對於國中九年級學生創造力的提升是有所助益的。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TS(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instructions(hand warmer and voltaic cell) on 9th 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ity.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students(N=67) in two classes of 9th grade selected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One class was assigned to be an experimental group(N=33) and the other was assigned to be a control group(N=34).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dopted STS instruction once a week. The control group wa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instruments were science-concept tests and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CA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science-concept tests grades were analyzed by t-test. 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tudents'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grades were by one-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1.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bvious progress in the knowledge after teaching activity, in “hand warmer” module’s science-concept tes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got better grades on post-test than that of on pre-tes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s was approached to 25.45. The t-test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s was significant (t=12.17, p<0.05);In “voltaic cell” module’s science-concept tes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got better grades on post-test than that of on pre-tes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s was approached to 37.27. The t-test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s was significant (t=9.68, p<0.05). It presented that STS instruction is helpful for 9th 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cience-concept.
    2.The results of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were that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got higher scores on fluency, opening, originality, elaboration, title and the whole part of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flexibility between students of the two groups.
    3.The results of creative attitude were that the stud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got higher scores on imagination(p<0.05);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dventure, curiosity and challenge between students of the two groups.
    4.The results of feeling were that most students hold the positive perception about the STS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STS instruction is helpful for 9th 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reativity.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Ⅳ 表次……………………………………………………………………Ⅵ 圖次……………………………………………………………………Ⅷ 附錄次…………………………………………………………………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欲探討的問題………………………………………… 2 第四節 名詞界定……………………………………………………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STS 簡介…………………………………………………… 5 第二節 STS 教學與傳統式教學的比較……………………………17 第三節 創造力………………………………………………………20 第四節 STS 與創造力………………………………………………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0 第一節 研究設計……………………………………………………30 第二節 研究流程……………………………………………………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33 第四節 STS 教學模組設計說明……………………………………34 第五節 統計分析方法………………………………………………39 第六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工具………………………………………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3 第一節 科學概念測驗………………………………………………43 第二節 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測驗………………………………55 第三節 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測驗………………………………63 第四節 情意量表……………………………………………………69 第五節 本研究與其他創造力研究結果之比較……………………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2 第一節 結論…………………………………………………………82 第二節 建議…………………………………………………………87 第六章 參考文獻……………………………………………………88 一、中文部分…………………………………………………………88 二、英文部分…………………………………………………………92 表2-1-1 STS整合型計畫之子計畫名稱…………………………12 表2-2-1 STS課程與傳統課程的比較……………………………18 表2-2-2 STS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差異……………………………19 表3-3-1 研究樣本數一覽表………………………………………33 表3-4-1 暖暖包教學活動大綱……………………………………35 表3-4-2 伏打電池教學活動大綱…………………………………38 表3-5-1 詹森-內曼校正迴歸直線摘要表………………………41 表4-1-1 暖暖包教學模組科學概念前測與後測各題平均分數 44 表4-1-2 暖暖包科學概念前、後測驗分數配對t檢定摘要表… 44 表4-1-3 伏打電池教學模組科學概念前測與後測各題平均分數45 表4-1-4 伏打電池科學概念前、後測驗分數配對t檢定摘要表 45 表4-1-5 暖暖包教學模組前測、後測答題情形及結果比較……46 表4-1-6 伏打電池教學模組前測、後測答題情形及結果比較…50 表4-2-1 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前測與後測各項平均分數……55 表4-2-1-1 流暢力同質性分析摘要表………………………………56 表4-2-1-2 流暢力詹森-內曼校正迴歸直線摘要表………………56 表4-2-2-1 開放性同質性分析摘要表………………………………57 表4-2-2-2 開放性共變數摘要表……………………………………57 表4-2-2-3 開放性事後比較摘要表…………………………………57 表4-2-3-1 變通力同質性分析摘要表………………………………58 表4-2-3-2 變通力共變數摘要表……………………………………58 表4-2-4-1 獨創力同質性分析摘要表………………………………59 表4-2-4-2 獨創力共變數摘要表……………………………………59 表4-2-4-3 獨創力事後比較摘要表…………………………………59 表4-2-5-1 精密力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0 表4-2-5-2 精密力共變數摘要表……………………………………60 表4-2-5-3 精密力事後比較摘要表…………………………………60 表4-2-6-1 標題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1 表4-2-6-2 標題共變數摘要表………………………………………61 表4-2-6-3 標題事後比較摘要表……………………………………61 表4-2-7-1 創造性思考活動總和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2 表4-2-7-2 創造性思考活動總和詹森-內曼校正迴歸直線摘要表62 表4-3-1 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前測與後測各項平均分數……63 表4-3-1-1 冒險性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4 表4-3-1-2 冒險性共變數摘要表……………………………………64 表4-3-2-1 好奇性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5 表4-3-2-2 好奇性共變數摘要表……………………………………65 表4-3-3-1 想像力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6 表4-3-3-2 想像力共變數摘要表……………………………………66 表4-3-3-3 想像力事後比較摘要表…………………………………66 表4-3-4-1 挑戰性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7 表4-3-4-2 挑戰性共變數摘要表……………………………………67 表4-3-5-1 創造性傾向量表總和同質性分析摘要表………………68 表4-3-5-2 創造性傾向量表總和共變數摘要表……………………68 表4-4-1 暖暖包教學模組學生學習感受問卷統計表……………69 表4-4-2 伏打電池教學模組學生學習感受問卷統計表…………75 表4-5-1 本研究與周岱學研究結果的比較………………………81 表5-1-1 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分析結果………………………83 表5-1-2 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分析結果………………………84 圖3-1-1 科學概念部分研究設計架構圖…………………………31 圖3-1-2 創造力部分研究設計架構圖……………………………31 圖3-2-1 研究進行流程圖…………………………………………32 圖3-5-1 共變數分析流程圖………………………………………40 圖3-5-2 詹森-內曼校正圖………………………………………41 圖4-1-1 暖暖包教學模組前、後測各題答對率及結果比較……49 圖4-1-2 伏打電池教學模組前、後測各題答對率及結果比較…53 圖4-2-1 流暢力詹森-內曼校正圖………………………………56 圖4-2-2 創造性思考活動總和詹森-內曼校正圖………………62 圖4-4-1 我最喜歡的教學方式……………………………………70 圖4-4-2 最能夠幫助我學習的教學方式…………………………71 圖4-4-3 我最喜歡的教學活動……………………………………72 圖4-4-4 我認為最需要改進的部份………………………………73 圖4-4-5 我最喜歡的教學方法……………………………………74 圖4-4-6 我最喜歡的教學方式……………………………………76 圖4-4-7 最能夠幫助我學習的教學方式…………………………77 圖4-4-8 我最喜歡的教學活動……………………………………78 圖4-4-9 我認為最需要改進的部份………………………………79 圖4-4-10 我最喜歡的教學方法……………………………………80 附錄一 暖暖包教學模組………………………………………… 96 附錄二 伏打電池教學模組………………………………………119 附錄三 學生學習感受問卷………………………………………139 附錄四 教學回饋問卷……………………………………………140 附錄五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計分結果……………………………142 附錄六 同意書……………………………………………………146

    中文部分
    方炳林﹙1974﹚。普通教學法。教學文物出版社,188-200。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2-9。
    王琇葉﹙2007﹚。STS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對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貴春﹙2000﹚。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振﹙2005﹚。主題式教學對低學業成就學生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澄霞﹙1995﹚。STS活動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115-137。
    王澄霞﹙1996﹚。建立STS教師專業能力基準:化學領域;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3-2511-S-003-094。
    王澄霞﹙1998﹚。培養教師使其能開發學生之創造力:STS探究實驗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計畫編號:NSC-87-2511-S-003-055。
    王澄霞、林梅芬﹙1994﹚。開發溫室效應STS單元,第十屆科學教育研討會。12月17-18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計畫編號:NSC-83-0111-S-003-057。
    王澄霞、洪志明﹙1995﹚。STS師資培育:總計畫(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511-S-003-095。
    王澄霞、洪志明﹙1997﹚。STS師資培育:總計畫(第二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6-2511-S-003-013。
    吳孟修﹙1998﹚。經由STS探究實驗設計開發學生之創造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美倩﹙2006﹚。STS教學對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家平﹙2003﹚。STS模式教學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岱學﹙2003﹚。STS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伯俊﹙2004﹚。國小「營養」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東充﹙2005﹚。奈米、乳霜STS模組教學之成效與科學態度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林梅芬﹙1995﹚。透過開發溫室效應STS模組發展STS教師專業能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明﹙2007﹚。STS教學活動類型與學得能力。載於陳文典等著:科學/技術/社會鼎足並重的教育﹙頁105-119﹚。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初版)。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慧萍﹙2000﹚。國中STS模組開發與教學研究-﹙1﹚除濕劑﹙2﹚保鮮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璿﹙2001﹚。國小STS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育榮﹙2007﹚。以STS理念融入傳染病防治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芳全﹙2007﹚。論文就是要這樣寫(初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倩如﹙2005﹚。國小環境教學議題之行動研究:以STS教學模式為導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紹勳、林秀娟﹙2005﹚。SPSS高等統計分析(初版)。台中市:滄海書局。
    張慧君﹙2006﹚。STS教學對於八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許婉宜﹙2007﹚。STS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與科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統合分析。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重吉﹙2000﹚。從數理課程改革的趨勢談師資培育的因應之道。台北市:新世紀中、小學自然科學課程與師資培育研討會會議手冊。
    郭家宏﹙2000﹚。STS學習模組之研究開發-「糖」與「紙」。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典﹙1999﹚。自然科學STS教學研究-總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511-S-003-024。
    陳美音﹙2004﹚。STS教育理念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臻﹙2003﹚。STS模組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教學。載於毛連塭等合著:創造力研究﹙頁240-253﹚。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龍安、朱湘吉﹙1999﹚。創造與生活(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振裕﹙2004﹚。STS教學策略融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以「運輸科技」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黃博成﹙2007﹚。高中生STS模組教學與批判思考意向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論文。
    黃瑞鳳﹙2008﹚。STS模組教學對國中社團學生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植物染膠體溶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繡梅﹙2000﹚。透過STS模組教學培育學生知能及創造力﹙一﹚食品添加劑﹙二﹚色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貞﹙1986﹚。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雅玲﹙2000﹚。STS模式的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啟男﹙2002﹚。不同學習型態學童在STS模式教學中的創意表現。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靜玫﹙2002﹚。STS教學和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召弟﹙2000﹚。走向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台北市:新世紀中、小學自然科學課程與師資培育研討會會議手冊。
    劉南坤﹙2004﹚。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國權﹙2001﹚。STS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淵源﹙2002﹚。國小學童的空間差異在STS教學策略中學習成效之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石岩﹙1984﹚。心理分析與教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鄭竣玄﹙2002﹚。高中生活科技課程採用STS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鴻銘﹙2007﹚。以e-STS教學模組運用於國小環境教育之學習成效-以汞污泥環境議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玉﹙2006﹚。融入STS理念與生命教育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玲妃譯﹙1997﹚﹙Buzan, T. & Buzan, B.著﹚。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台北:一智企業有限公司。
    關惜華﹙2002﹚。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創造力影響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敏綺﹙2003﹚。應用STS教學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randt, R.﹙1988﹚. On the high school curricium: A conversation with Ernest Boy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1﹚, 4-9.
    Cheek, D.W.﹙1994﹚. Students and learning: student concept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Workshop on STS approach in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ronin, L.L.﹙1989﹚. Creativity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The Science Teacher, 56﹙2﹚, 34-36.
    Davis, G.A.﹙1986﹚. Greativity is forever. Iowa: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Dewey, J.﹙1910﹚. How we think. Boston:D.C. Heath. Ericsson, In K.A., & Simon, H.A.﹙1984﹚. Protocol analysi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Feldhusen, J.F. & Treffinger, D.J.﹙1980﹚.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deucation. Texas: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ardner, D.P., Chair.,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1983﹚. A Notional at Risk: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 Reform.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 5.
    Getzels, J.W. & Jackson, P.W.﹙1963﹚. Creative and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John Wiley and Sons.
    Guilford, J.P.﹙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54.
    Heath, P.A.﹙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doing of STS. Theory into Practice, VolXXXI, No.1, Winter.
    Jones, E.E.﹙1979﹚. The rocky road from acts of disposi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107-117.
    Kirk, R.E.﹙1995﹚. Experimental design procedures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 ﹙3rd ed.﹚. Pacific Grove:Books.
    Mayer, R.E.﹙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2nd ed.﹚. New York:Freeman.
    Membiela P.﹙1999﹚. Towards the reform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Spain:the social and personal relevance of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projects for a socially responsible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7﹚, 721-730.
    Myer, R.E. & Torrance, E.P.﹙1968﹚. Stretch. Minneapolis, Minnesoda:Perceptive Publishing Company.
    Parnes, S.J.﹙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 New York :Scribners.
    Penick, J.E.﹙1982﹚. Developing Creativity as a Result of
    Risi, M.﹙1982﹚. Macroscole:A holistic approach to science teaching. A discussion paper, D-82/2. Science Council of Canada, Ottawa.
    Sanderlin, O.﹙1971﹚. Creative teaching, New Jersey A.S. Barnes and Co. Inc.
    Science Instruction: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Vol. 4﹚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Torrance, E.P.﹙1963﹚. Toward the more human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Gifted Child Quasterly, 7, 135-145.
    Wallas﹙1962﹚.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illiams, F.E.﹙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g and felling,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
    Wright, C. & Fesler, L.L.﹙1990﹚. Nurturing creative potentials:A mode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In C.W. Taylor ﹙Ed.﹚, Expanding awareness of creative potentials worldwide ﹙pp. 138-142﹚. Salt Lake, UT:Braib Talent-powers.
    Yager, R.E.﹙1991﹚. The Features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That Make It a Major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Presented at Pacific Science Association Congress. May 27- June 2. Hawaii. Honolulu.
    Yager, R.E.﹙1992﹚.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A must for STS classrooms. ICASE, yearbook, 14-17.In Yager, R.E.,Blunck, S.M. & Ajam, M.﹙Eds﹚﹙1991﹚. The Iowa Assessment Package for Evaluation Five Domains of Science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Iowa Cite, IA.
    Yager, R.E.﹙1993﹚.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3﹙3﹚, 145-151.
    Yager, R.E., Blunck, S.M. & Ajam, M.﹙Eds﹚﹙1991﹚. The Iowa Assessment Package for Evaluation Five Domains of Science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Iowa.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Iowa Cite, IA.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