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慶源
Hung, Ching-Yuan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中輟學生輔導團隊之運作研究--以方圓國中為例
Junior high school dropout students counseling team operation – taking example of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許添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中輟生輔導團隊輔導機制教師心態資源整合
英文關鍵詞: dropout students, counseling team, counseling mechanism, teacher attitude, resource integr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3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探討國民中學中輟學生輔導團隊的運作,以台北縣方圓國中為研究對象,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經過研究分析後,得到以下結論::一、輔導機制積極運作,連結資源做有效分配運用,可以產生鏈結效應,發揮中輟輔導與預防的功效;二、教師的輔導熱忱活絡這群孩子的心,給中輟學生一個「家」的感覺,使他們產生正面影響;三、輔導團隊掌握的校內外資源持續運作中輟輔導與預防是學校最堅定的後盾;四、家長的體認與支持是中輟輔導工作最薄弱的一環,也是輔導團隊最無法施力的地方;五、中輟學生輔導團隊的整合式系統服務,足以有效發揮中輟輔導功能。
    本研究之建議提供方圓國中及各學校與教育主管單位參考:一、輔導團隊為學校中輟輔導工作的心臟,應強化輔導團隊與其他處室溝通協調的機能;二、學校輔導團隊應更廣泛且積極深入中輟學生家庭,並且加強公權力或輔導力量的介入,以影響家長的教育觀。三、而學校輔導團隊的輔導策略所實施的課程,具有選替教育的功能,應強化其課程創意與教育內涵。四、學校輔導團隊應積極佈建輔導網絡,以爭取更多元、更有效的輔導資源挹注中輟輔導工作。

    The research targeted on Taipei County Fang-Yua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adopte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data was conducted through interviewing the counseling team, parents and dropout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positive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allocate the resource linking efficiently to create the link effect and get the best out of dropout students counseling and prevention.
    Second, active children’s heart with teacher's counseling enthusiasm to let them feel like「home」and make them exert a positive influences.
    Third, it is the firmest backing of the school by master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school and continuously operating the dropout students counseling and prevention.
    Fourth, parent’s realizing and support is the weakest link of dropouts counseling and it is also the most helpless things to the counseling team.
    Fifth, the integrated system service of dropouts counseling team is sufficient to make the dropouts counseling work.
    This research provides Fang-Yua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1.As the heart of dropouts counseling work; the counseling team should reinforce th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with other departments or offices.2 School counseling team should extensively and positively involve with dropout student’s family to affect the parents’ educational view with government authority or counseling power.3.School counseling team should equip the curriculum under counseling strategy with replacement function; creative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4. School counseling team should actively establish counseling network to strive for multi- and more effective counseling resourc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途輟學現況分析 -----------------------------------13 第二節 現行中途輟學學生輔導機制 ----------------------------30 第三節 整合式服務運作的輔導策略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7 第二節 選擇研究對象 ---------------------------------------69 第三節 資料處理 ------------------------------------------72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 ----------------------------------------7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中輟原因--他們的故事 -------------------------------79 第二節 輔導機制的運作 ------------------------------------102 第三節 教師心態 -----------------------------------------126 第四節 資源整合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75 英文部份 ----------------------------------------------180 附件 附件一 學生訪談大綱 -------------------------------------181 附件二 家長訪談大綱 -------------------------------------182 附件三 教師訪談大綱 -------------------------------------183

    中文部分
    王沂釗(2004)。環境變遷下的調適與順應: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下教師的心理困境與復原能力。現代教育論壇,11,274-285。
    王佳蕙、許添明(2003)。原住民學童服務機制困境與整合式服務學校。彰化師大教育學報,4,167-192。
    王美娟(1999)。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智弘(主編)(2005)。93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3。 2008年5月10日,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051103-1.doc

    王靜惠、林萬億(2004)。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模式。載於林萬億、黃韻如(主編),學校輔導團隊工作,103-135。台北市:五南。
    江家欣(2006)。中輟復學生成長團體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何縕琪(2004)。運用社區資源輔導中輟復學生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59-101。
    余漢儀(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社會研究的倫理。台北:三民書局。
    吳其鴻(2003)。公民營中介教育設施課程與教學之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吳芝儀(2000a)。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臺北市:揚智。
    吳芝儀(2000b)。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179-23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李麗惠(2006)。民間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麗惠(2007)。民間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汪小玲(2004)。從規訓權力關係看中途學校的實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周愫嫻(2000)。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243-268。
    周愫嫻(2004)。我國中輟生復學之中介教育課程中缺少的一塊--認知教學。國民教育,45(1),88-93。
    周愫嫻(2005)。提早離開港口的小船—論學生中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教師天地,137,4-14。
    周愫嫻(2006)。「桃花園」外徘徊的孩子-中輟與復學問題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2),173-206。
    林千瑄(2008)。中輟生中介教育設施實施情形之研究---以一所合作式中途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杏足(2005)。我國中介教育課程與實施策略之有效因素。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電子報,3。2008年5月10日,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 newspaper003.htm

    林清文(2005a)。我國中輟防治中介教育現況估。2008年5月10日,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051026-8.doc

    林清文(2005b)。失敗忍受力。教育研究月刊,129,143-144。

    林清文(2005c)。中途輟學防治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32,154-155。
    林勝義(2003)。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台北:學富文化。
    林萬億(2008)。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團隊之運作。2008台北縣學生事務與輔導團隊研討會,台北縣。
    林慧芬(2001)。單親家庭兒少需求與政策檢視。台北市:國政研究報告。
    林曉蓓(2006)。民營中介教育設施學生自主發展空間之探究-以北市一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林寶山(1991)。美國教育制度及改革動向。台北:五南。
    姚乃仁(2008)。照亮他們的復學之路。師友月刊,491,28-3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熾文(2001)。中途輟學原因與預防輔導。空大學訊,85,54-59。
    唐慧珠(2003)。解決國中生輟學問題之行動研究:以花蓮秀林國中慈輝班為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青少年中途輟學原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淑慧(2007)。中輟輔導的思考-談中輟少年的復原力。中等教育,58(5),56-73。

    張惠雯(1998)。中途學校設置模式之研究--社福機構人員及不幸少女的觀點。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中市。
    張漢傑(2007)。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發展與蛻變-台北市基督教教會聯合會「乘風少年學園」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1)。89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中途輟學及復學統計表。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temize_list.aspx?pages=1&site_content_ sn=7974
    教育部(2002a)。90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中途輟學及復學統計表。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temize_list.aspx?pages=1&site_content _sn=7974
    教育部(2002b)。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年4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 all&Fcode= H0070015

    教育部(2003a)。91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中途輟學及復學統計表。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temize_list.aspx?pages=1&site_content _sn=7974
    教育部(2003b)。教育部推動多元形式「中介教育設施」專案報告。2008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faq.aspx?faq_sn=470&pages=2

    教育部(2004a)。92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中途輟學及復學統計表。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temize_list.aspx?pages=1&site_content _sn=7974
    教育部(2004b)。不信春風喚不回。台北: 教育部。
    教育部(2005a)。93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中途輟學及復學統計表。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temize_list.aspx?pages=1&site_content _sn=7974
    教育部(2005b)。教育部93年度執行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成果專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a)。94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中途輟學及復學統計表。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temize_list.aspx?pages=0&site_content _sn=7974
    教育部(2006b)。中途學校教育實施辦法。2008年4月2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130004
    教育部(2007a)。95國民中小學中輟學生中途輟學及復學統計表。台北:教育部。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temize_list. aspx?pages=0&site_ content_sn=7974

    教育部(2007b)。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籌設中途學校實施要點。2008年4月28日,取自取自http://www.edu.tw/displ/index.aspx/960528.doc
    教育部(2007c)。96年第1季中輟學生暨中介教育統計地圖。2008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index.aspx/960426.doc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中輟生預防追蹤與復學輔導工作原則修正規定。200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l/law_ regulation_list.aspx/ting0129.doc

    許雅惠、張英陣(2006)。「有效的」弱勢家庭服務策略--以愛爾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205-218。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輔導。台北市:洪葉文化。
    郭靜晃、曾華源(2000)。建構社會福利資源網絡策略之探討一一以兒少福利輸送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9,107。
    陳秀麗(2003)。我國國民中學中途輟學生處理模式及其成效之研究。濟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叔宛(2003)。國中生中途輟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台南縣市為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美腰(2004)。零中輟學生的輔導經驗。師友月刊,450,68-70。
    陳採卿(2006)。以學校為中心資源整合輔導模式之個案管理。95年度臺北市輔導主任會議簡報。
    陳錦蓮(2009)。一個都不少的策略模式與實踐。2009 教育111 學校經營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章勝傑(2002)。台東一布農部落國中輟學生歸因歷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3,91-136。
    章勝傑(2003)。中輟現象的真實與建構—一些討論與反省。台北:心理。
    彭俐華(2006)。國中復學生中輟、復學與人際互動經驗之質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與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中明(2006)。弱勢者照顧資源網絡的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15,8-20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粟惇瑋(2007)。中輟學園帶領中輟生往何處去?論中輟學園的中介教育。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賀孝銘(2007)。中輟個案管理制度的建制-發展資源整合的系統。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電子報,13。2008年5月10日,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newspaper013-1.htm
    賀孝銘(2008)。中輟生復學輔導的現況與未來。師友月刊,491,8-15。
    賀孝銘、林清文、李華璋、王文瑛、陳嘉雯(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73-98。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建忠(2000)。臺灣單親家庭的社會經濟屬性。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
    黃斐莉(1993)。台北市的單親家庭子女照顧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德祥、向天屏(1999)。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對策之研究。訓育研究,16-33。
    敬世龍(2006)。中輟輔導之社區方案初探。南縣國教,23,24-25。
    楊士隆、程敬閏(2002)。國民中學學生中輟因素、復學型態與再輟學可能之研究。中輟學園之輔導工作與志工管理研討會,台北市。
    楊奇芬(2001)。合作式中途學校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楊瑞珠(1997)。偏差行為之初期徵候與輔導: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八十六年度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27-306。台北:法務部。
    楊瑞珠(1998)。高危險群青少年危險因子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93-117。
    溫怡雯、章勝傑(2000)。一個台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生歸因歷程之個案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1,1-28。
    劉林昭(2007)。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防治與輔導現況之研究。研習資訊,24(5),141-150。
    劉學禮(2003)。四位青少年的中輟過程:一位國中教師的觀察與經歷。未出版,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進雄(1995)。有效的班級經營:談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業成就。教育資料文摘,214,147-159。
    蔡德輝、吳芝儀(1998)。輟學略之轉向-跨世紀的另類選擇教育。以愛化礙-關懷中途輟學研討會,台北市。
    鄭崇趁(2009)。一個都不少的教育理念與實踐。2009 教育111 學校經營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鄧煌發(2001a)。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鄧煌發(2001b)。淺談輟學拔河理論與實務。中輟學園現在與未來展望研討會,台北市。
    鄧煌發(2003)。輟學少年之家庭與社會學習因素的比較分析。中輟學園之輔導工作及志工管理研討會,台北市。
    鄧煌發(2008)。齊力為中輟生繫上黃色絲帶。師友月刊,491,18-22。
    賴秀玉(2002)。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永年(2005)。檢視我國中輟生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9,49-78。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謝傳崇(2008)。班級運用願景領導以進行正向管教減少中輟學生。學生輔導,105,80-91。
    鍾滿振(2007)。獨立式中途學校課程規劃、教學實施與學生表現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未出版,台北縣。
    簡里娟(2005)。資源統整、e路通暢--輔導網路。載於教育部主編:教育部93年度執行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成果專輯,27-29。台北:教育部。
    簡里娟(2009)。中輟學生輔導工作:學校與社區合作方式之初探。輔導季刊,45(1),60-70。
    魏麗敏(2007)。友善校園方案與中輟生之輔導。台北市:教育研究月刊,154,87-97。
    魏麗敏、黃德祥(2003)。原住民國中中輟學生行程原因與歷程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台北市:教育部。
    譚光鼎 (1996)。探討少數民族教育成就的理論模式。花蓮師院學報,6,25-72。
    嚴敏秀(2008)。中輟生復學的困境與處遇。師說,203,23-29。
    英文部分
    Brill, N. (1976). Team working: Working together in the human services. NY: J.B. Lippincott Co.
    Dryfoos, J. G. (1990). Adolescents at Risk. NY: Oxford.
    Foley, R. M., & Pang, L. S. (2006).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Program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201(1), 10-21.
    Kronick, R. E. (1997). At-risk Youth: Theory, Practice, Reform. NY: Garland Publishing, Inc.
    McWhirter, J. J.(1998). At-risk Youth: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NY: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eyers, A. (2001). Examini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Education, 109(1), 76-81.
    Phllippo, K. & Stone, S. (2006). School-Based Collaborative Team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asks and Activities, Children & School, 28(4), 229-235.
    Santrock, J. W. (2003). Adolescent. NY: The Graw-Hall Company.
    Schargel, F. P., & Smink, J. (2001). Strategies to Help Solve Our School Dropout Problem. Larchmont, NY: Eye on Education.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Y: Springer-Verlag.
    Weist, M. D., Ambrose, M. G., & Lewis, C. P. (2006). Expanded School Mental Health: A Collaboration Community-School Example, Children & Schools, 28(1), 45-5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