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韋政宏
Wei cheng-hung
論文名稱: 臺灣大專跆拳道選手武德認知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The Relative studies on C0llege Taekwondo Player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Martial Virture in Taiwan
指導教授: 程瑞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跆拳道武德甲組選手
英文關鍵詞: Taekwondo, martial virtue, first-lever play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35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在瞭解臺灣大專院校跆拳道甲組選手武德的認知與行為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大專跆拳道選手對武德的認知與行為之差異、相關性及預測情形。採問卷調查,以臺灣大專院校跆拳道甲組選手為對象,以普測方式進行問卷,回收率為98.37%,有效樣本242份,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進行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同時迴歸等進行比較與分析,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跆拳道甲組選手,男較女佔多數。從國小開始參與練習與參加國內性
    比賽是常態,段位參段和練習年資是六年以上,大專入學方式以獨立招生為主。
    二、男女選手對於武德認知與行為表現並無差異,對武德知行合一,表現
    出中上程度。國內級選手較國際級選手對於武德是有差異且高於國際級,但是國際級選手重視禮節高於國內級比賽選手。但高中階段加入訓練、二段段位選手、年資淺對武德較重視、表現極佳。
    三、大專甄審入學選手,對武德的實踐,因參與國際比賽增加視野而更加
    重視。
    四、大專院校跆拳道選手的武德認知與行為,在之預測性有高度正相關,
    其中武德認知項目的「價值觀」、「比賽目標」、「比賽尚義」、「比賽崇
    禮」對於武德行為表現擁有較佳的預測力。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Taekwondo player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martial virtue in Taiwan,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relevancies, and asumption of th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martial virtue. The questionnaire uses a general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college Taekwondo players. The rate of return is 98.37%, 242 effective samples. The information on the questionnaire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metho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majority of the players in college are generally men more than women. It’s common for players to start to practice and compete in the taekwondo games while they were in elementary schools. Players who have the qualification of 3rd Dan of Taekwondo and six-year apprenticeship at least don’t usually use the Joint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College. They use independent recruiting system to enter the college.
    2. Male and female players display no difference to the martial virtu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Their performance of the martial virtue is above the average. Players in Taiwan have more intensive martial virtue than international players. But the international play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urtesy of games than the players in Taiwan. However, the beginning players of 2nd Dan Taekwondo ,who joined the practice during senior high school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rtial virtue, and usually perform extremely well.
    3. Players who enter college by special admission focus more on the realization of martial virtue because they join the international games and it helps to broaden their view.
    4. The questionnair results of th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of the college players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ore they learn about the martial virtue, the better behavior they have. Among the cognition survey items, the value approach, the goal of the game, the justice of game, and the courtesy of the game prove it the most.

    Keyword:Taekwondo, martial virtue, first-lever player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Ⅶ 圖次 Ⅸ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運動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 10 第二節 臺灣跆拳道發展 17 第三節 武德之內涵 20 第四節 跆拳道與武德之關係 25 第五節 跆拳道之武德教育相關研究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背景變項之描述 64 第二節 大專跆拳道選手武德認知與行為之描述 69 第三節 不同背景大專選手對武德認知與行為之差異 72 第四節 跆拳道武德認知對於武德行為的預測情形 8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99 中文部份 99 網路部份 103 附 錄 附錄一 跆拳道武德認知與行為調查問卷【專家效度】 104 附錄二 跆拳道武德認知與行為調查問卷【預試】 112 附錄三 跆拳道武德認知與行為調查問卷 117 表 次 表1 柯柏道德發展理論 12 表2 運動道德認知與行為 16 表3 跆拳道發展歷史年代簡表 19 表4 臺灣大專院校甲組跆拳道量表預試對象之摘要表 41 表5 臺灣大專院校甲組跆拳道正式施測問卷之摘要表 42 表6 問卷內容來源 44 表7 專家組合表 50 表8 跆拳道武德認知考量因素預試問卷因素分析轉軸表 53 表9 跆拳道武德行為考量因素預試問卷因素分析轉軸表 56 表10 跆拳道武德認知考量因素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特徵值與可解釋 變異量表 59 表11 跆拳道武德行為考量因素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特徵值與可解釋 變異量表 60 表12 跆拳道武德認知與行為考量因素預試問卷信度表 61 表13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68 表14 大專跆拳道選手對武德認知因素表 69 表15 大專跆拳道選手對武德行為因素表 71 表16 不同性別對於跆拳道認知與行為的考量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73 表17 運動經歷對於跆拳道認知與行為的考量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75 表18 不同階段對於跆拳道認知與行為的考量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77 表19 不同段位對於跆拳道認知與行為的考量因素之差異分析表 80 表20 不同練習年資對於跆拳道武德認知與行為的考量因素之差異 分析表 83 表21 不同入學管道對於跆拳道武德認知與行為的考量因素之差異 分析表 85 表22 武德認知與行為之相關情形 88 表23 武德認知各項目與行為各項目之相關情形 89 表24 武德認知與行為之預測情形 90 表25 武德認知各項目與行為之預測情形 91 圖 次 圖1 研究架構 38 圖2 研究流程 40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2010)。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九十九學年度跆拳道錦標賽大會秩序冊。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1996)。中華民國跆拳道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09)。世界跆拳道聯盟跆拳道競賽規則中英文對照版。臺北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方慈惠(1998)。棒球選手之運動道德判斷。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大琛(1997)。武術基礎教材及教學法。台南縣:大行。
    王元聖(2006)。大專院校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與甲組跆拳道選手滿意度關係。淡江體育,9,51-59。
    王明松(2008)。跆拳道品勢。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未出版,桃園。
    王秋燕、黃恆祥(2003)運動員道德的認知與實踐:「知」與「行」的省思。大專體育學刊,5(2),1-10。
    王智慧(2008)。現代跆拳道運動教學與訓練。臺北市:大展出版。
    代凌江(2007)。試論武術散手運動中的禮儀規範問題。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2(12),126-128。
    任 海(1993)。中國古代武術。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挑戰2008黃金計畫。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吳清基(2006)。武術裁判技術與規則。臺北市:瑾鴻。
    吳萬福(1983)。田徑運動的精神與道德。國民體育季刊,12(2),6。
    呂代豪(2006)。收刀入鞘。臺北:寶瓶文化。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臺北市:臺灣商務。
    李加耀(1997)。淺談運動倫理。學校體育雙月刊,42,55-59。
    奎珩、江明宏(1998)。跆拳道入門。台南市:大坤。
    沈 六(1991)。道德認知發展與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 六(1998)。社會學習論的道德發展觀與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27-65。
    汪茂鈞(2007)。跆拳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之探討。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4,119-132。
    周桂名(2005)。跆拳道新國際規則實施對臺灣跆拳道比賽訓練之影響。台中:漢明。
    周桂名、相子元(1996)。跆拳道旋踢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1996年國際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302-309。
    林仁彬、黃朝嘉、張志青(2008)。優秀大專跆拳道選手的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
    林 立(1985)。最新跆拳道教材。臺北市:欣大。
    林 煌(1991)。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榮培(2007)。跆拳道之經營管理與行銷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昌。
    林榮培(2007)。跆拳道之領導特色和學員參與的行銷策略。臺北市:立昌。
    林翠湄(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翠湄(2002)。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學富。
    邱東貴(2005)。臺灣地區大專排球運動員運動道德之研究。中華體育,16(1),146-154。
    邱金松(1988)。現代運動競技的發展與教育理想的矛盾。現代體育運動思(上)。桃園市:國立體育學院。
    邱皓政(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柯秋萍(2005)。價值觀、道德發展期及職業道德知覺關聯性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洪谷松(2005)。認識跆拳道及淺談歷史演進,競技運動,7,64-70。
    洪谷松(2005)。認識跆拳道及淺談歷史演進。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競技運動,7(1),64-70。
    紀俊吉(2005)。論柔道運動中的「武德」教育觀。休閒運動期刊,4。
    紀俊吉(2005)。論柔道運動之「武德」教育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期刊,4,27-33。
    徐元民(2003)。中國古代體育。臺北市:品度。
    徐元民(2005)。體育史。臺北市:品度。
    歐陽弘(2007)。聖經與老子之道:論跆拳道之道與文化。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徐忠鳴、倪益(2008)。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跆拳道選項課的現狀調查。中外教育,(10),60-61。
    徐賢龍(2007)。武術教練教材教法,臺北市:教育局。
    秦玉芳(1997)。跆拳道。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翁志成(2005)。運動裁判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彭賢旭(2005)。我國國家級跆拳道教練領導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郝 勤(1997)。道教與武術。臺北市:文津。
    馬鈺龍(2004)。決勝雅典:跆拳道服下的心情故事。臺北市:民生報出版。
    馬鈺龍(2005)。跆拳道改規則:奪牌需更精、準、快。民生報,2005年8月8日,b04版。
    高誼(2006)。跆拳道晉段教學法。臺北市:諾達。
    崔泓熙(1975)。跆拳道。曾金山、李清漢合譯。嘉義市:震平。
    康戈武(1991)。中國武術實用大全。臺北市:五洲。
    張 森(2008)。跆拳道教學對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遠宇科技大學學報,31(5),554-557。
    張建華(2008)。武德傳承與構建和諧社會。職業時空,4(5),58-59。
    張春秀(1988)。國民中學體育認知與體育道德目標達成程度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漢東、周彥博(2003)。日本柔術初探。臺灣武林,16,132-141。
    張繼生、雷軍蓉、吳天佑(2009)。韓國學校跆拳道發展的調查與思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3(3)71-74。
    許光麃(2002)。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義雄(1988)。體育原理。臺北市:文璟。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Gallahue D.L.)
    連恆欣(2008)。臺灣跆拳道、文化與意識形態:歷史社會學分析。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郭育成、許傑(2005)。精武體育會與中央國術館的武術傳播研究。體育文化導刊,76-79。
    郭展義(1993)。太極形的哲理及戰略運用。跆拳道的形對教育及戰略意義考察,臺北市:捷太。
    陳永宏(1999)。國小運動員與非運動員道德判斷之比較。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光紫、程少洋(2008)。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困境與運動倫理之探討。玄華元第一屆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27-36。
    陳其昌(2009)。大學運動員的價值觀、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團隊規範對運動道德判斷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科嘉(2009)。國內跆拳道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臺北市:永大。
    陳美華(1992)。運動員的自我概念探討-以體育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國榮(1994)。實用跆拳道。臺北市:大展。
    陳照雄(1985)。當代美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瑞嘉(2006)。跆拳道運動傷害及過度訓練的預防。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5,19-28。
    陳良俊(2006)。臺灣警界應用武術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3),99-108。
    陳聘文(1988)。高職學生職業道德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165-189。
    陳驪珠(2005)。淺談傳統跆拳道在教學中的道與技。成都大學學報,24(3),238-239。
    單文經(1989)。杜威論道德教育的概念。中等教育,40,33-44。
    曾麗娟(2001)。運動與運動道德判斷之文獻探討與分析評論。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系系刊,1,83-97。
    黃光洛、汪茂鈞(1983)。跆拳道。臺北:政治作戰學校。
    黃致傑、陳鎰明(2005)。國內運動道德之現況與推展策略探討。大專體育,76,54-59。
    黃廣志(1982)。中國武術的科學化。國民體育季刊,11,(4),22。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鄔昆如(2004)。哲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漢喬伊(1995)。武藝中的禪(顧法嚴譯)。臺北市:慧炬。
    鄞 濤(1990)。淺談傳統武德的產生和社會功能。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54-158。
    劉宏偉、關鐵雲(2001)。跆拳道。臺北市:國家。
    劉怡伶(2008)。跆拳道品勢太極1-8場動作意涵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昭晴(1997)。跆拳道。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劉秋麟(1982)。太極拳指引。臺北市:時報文化。
    劉衛軍(2004)。防身、自衛、自信:跆拳道實戰絕技。中國:北京體育大學。
    樊正治 (1983)。身體接觸的球類運動精神及道德。國民體育季刊,12(2),10-18。
    歐宗智(1997)。加強學校職業教育之探討。第十二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探討會。61-68。
    歐陽弘(2006)。從消費文化觀點論述跆拳道商品化之歷程與影響。身體文化學報,3,51-70。
    歐陽教(1998)。合情理的道德思維。本土心理學研究,9,217-223。
    蔡明志(2002)。我國跆拳道選手年度訓練計畫:以大專甲組跆拳道選手為例。教練科學,1,45-60。
    蔡明志、邱共鉦(2004)。2003年世界大學運動會跆拳道男、女國手與非國手身高、體重、體脂肪之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1,89-96頁。
    蔡繡容(2001)。業家之認知與行為意向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與社會認知理論之應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 瑩(2005)。淺談跆拳道運動員的意志品質和培養。尤岩學院學報,23(6),84-86。
    鄭秀玲(2005)。品格教育所蘊含的運動道德。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427-436。
    錢紀明、李志文(1984)。跆拳道腿踢擊動作速度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3(1),95-102。
    謝芳怡(2001)。運動成就目標與道德判斷之關係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澤民(2007)。跆拳道館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藤仁貴(1970)。近代體育。臺北市:維新。
    鐘敏華(1995)。武德與運動倫理。中華體育季刊,8(4),58-65。

    二、網路部份
    大紀元(2009年6月18日)。電子報,臺灣有品運動,資料引自。http://www.dajiyuan.com。
    中國時報(2009年9月8日)。電子報,裁判不滿中華隊教練批評裁判不公,資料引自。 ttp:www.chinatimes.com。
    今日新聞(2003年12月4日)。電子報,跆拳道六段 前警大教官運毒被捕,資料引自。http://www.nownews.com/2003/12/04/139-1552776.htm。
    自由時報(2009年7月16日)。電子報,疑感情債務糾紛,資料引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6/today-so10.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