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婷婷
Lin-Ting-Ting
論文名稱: 創意教學法融入體育課之學習效果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creative teaching into PE class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創意教學法游泳學習成效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teaching, swimm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創意教學法融入體育課對國中生游泳技能、情意的學習成效,並瞭解不同性別學生與不同教學組別學生在學習成效的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兩班學生,每班男女生各10位,合計40位。各別實施12節的傳統教學與創意教學,以游泳技能測驗、情意學習問卷,進行前後測驗。所蒐集之量化資料採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共變異數、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加以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中生在游泳之技能表現(M = 6.75,SD = 1.74)與情意學習(M = 144.10,SD = 8.21)皆有進步,並達顯著差異(p <.05)。(二)不同性別之學生在游泳技能表現與情意學習態度表現(p > .05)皆有進步,但未達顯著差異(p <.05);(三)不同教學法介入在游泳技能表現(M = 7.07)與情意表現(p < .05)皆有進步,並達顯著的差異。(四) 游泳情意測驗與游泳技能測驗之間的相關係數為.47(p < .05),且為正值,表示教學後的學生在情意問卷分數越高,其在技能測驗的分數也會越高。本研究發現,無論男女生或技能高低之學生,透過創意教學法融入游泳教學後,皆有效提升國中生對游泳運動的學習成效,是一種有效的體育教學方法。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e teaching on swimming skill and affective lear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 clas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teaching method groups. The participants were two classes of 7th grader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re were 10 male and 10 female students in each class, a total of 40 students. Traditional and creative teaching was integrated into 12 PE lessons for 2 different groups. Students were pre tested and post tested with a swimming skill test and affective learning questionnaire. The collected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 factor covariance analysis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were: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wimming skill performance (M = 6.75, SD = 1.74) and affective learning (p < .05) showed improvements, reach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2)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both shown improvements in swimming skill performanc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p > .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5); (3) The intervention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had both shown improvements in swimming skill performance (M = 7.07) and affective performance, reach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wimming affective test and swimming skill test was .47 (p < .05), which meant that affective test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kill test score. The result findings showed that male or female, high- or low-skilled junior high students improved their swimming skill and affective learning after creative learning swimming lessons. It was evidenced that creative teaching was an effective PE teaching method.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名詞解釋..................................7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游泳起源與教學理念 ........................12 第二節 傳統教學方法 .............................14 第三節 創意教學概念..............................16 第四節 體育教學評量主張...........................18 第五節 體育課學習效果的性別差異研究................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22 第二節 研究對象..................................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24 第四節 實施流程..................................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3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游泳情意與技能測驗之現況分析.................34 第二節 不同性別在游泳情意與技能前後測差異分析........35 第三節 不同教學法的介入成效分析....................37 第四節 游泳情意測驗與技能測驗之相關分析.............4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42 第二節 建議......................................4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46 英文部份...........................................51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學生同意書................................................52 附錄二 自製助泳教材.................................53 附錄三 傳統教學法游泳教學計劃........................56 附錄四 傳統教學法教師教學行為檢核表...................79 附錄五 游泳教學技能測驗表............................81 附錄六 體育課創意游泳教學問卷表.......................82 附錄七 體育課情意量表使用同意書.......................85 附錄八 參與本研究各類專家資料表.......................86 個人小傳 ..........................................87

    中文部份
    王雅玲(2002)。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宗進(2000)。建立有效度的體育認知測驗題庫-興趣取向羽球課為例。台灣體育:107,頁9-13。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毛連溫(1988)。創造思考和學校教育。台北市:教育局。
    江雨慈(2002)。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
    林雅玲(2003)。國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本源(2003)。應用概化理論估計運動技能測驗多層面變異來源的信度。體育學報,34,243-245 。
    林純鈴(2006)。提升學生參與游泳課程動機之策略與成效。學校體育雙月刊,16(5),61-67。
    林玉珮(2008)。如何讓學生在玩中學?親子天下,1,142-147。
    柯佩宜(2003)。創造性舞蹈統整運用於生活及語文學習領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珍琬(2000)。創意教學-理論與想法。國民教育研究,5,1-7頁。
    吳清山(2002)。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3(3),1-27。
    吳文忠(1989)。戰前及戰時大陸出版之國術期刊與叢書書目補錄。中華國術。38-42。
    吳翼儒(2005)。未來學校體育課。學校體育雙月刊,15(5),50-54。
    卓子文(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柳家琪(1999)。水中體適能。體適能教師手冊。台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姚漢禱(2001)。運動計量學。運動資訊季刊,3,頁21-28。
    武育勇(1994)。游泳教學設計。國民體育季刊,4(3),166-174。
    武育勇(1998)。游泳論。台北市:啟英文化。
    周禾程(2002)。觀察研究法。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研究法(頁93-126)。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1994) 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宏室(1994)。不同目標取向與運動樂趣的相關研究。體育學報,18,311-319。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105-144)。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靈山、周宏室、徐武紅(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體育教學以Mosston練習式為例。大專體育:51,36-45。
    莊美鈴(1994)。樂趣化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3(3),12-21。
    陳和睦(1989)。學生游泳能力調查:以國民中學擁有游泳池學校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4),87–96。
    陳和睦(1978)。最新游泳指導法。台北市:師大體育學會。
    陳有橘(1996)。發明心理學。台北市:遠流。
    陳秀華(2001)。游泳教學-創造思考教學法。學校體育雙月刊,11(6), 02-107。
    陳則賢(1995)。Mosston命令式與練習式教學國中體育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義雄、蔡國樑(2000)。「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學評量。翰林文教雜誌,11,12-18。
    許義雄、莊美鈴(1993)。樂趣化體育教學意義及其方法。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台中縣:台灣省教育廳。
    許義雄(1992)。樂趣化體育教學。學校體育雙月刊。2(1),4-5。
    許芳菊(2008)。玩出大能力。親子天下,116-124。
    徐元民(2003)。中國古代體育。台北市:品度。
    教育部(199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健康與體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推動學生水域運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檢測合格率及游泳池新改建行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學生游泳能力121計劃。台北市:教育部。
    黃志成(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的評量方式。學校體育15(1),103-112。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月嬋(2002)。運動教育學的教學理論。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181-207)。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世德(2000)。理解式球類教學在國小五年級學生足球學習效果的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曾文章(2005)。媒體介入國中學生游泳認知與技能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昌珣(2004)。資訊科技融入運動技能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臺北市仁愛國民中學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單文經(2001)。解析Beane 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47,58-89。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6-3。
    單文經(2001)。同中有異-多元化社會中的教學原則。教育資訊與研究,85-104。
    張玉成(1983)。創造性教學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31-34 。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
    張振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 ,12,(4),66-69。
    翁志成(2005)。運動裁判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麗美(2003)。不同游泳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初學者游泳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葉國樑(2000)。中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闕月清、蔡宗達(2003)。體育教學的新概念-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TGfU),載於黃金柱﹙主編﹚。體育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頁24-42),臺北縣:國立教育學院。
    闕月清、蔡宗達、黃志成(2008)。理解式教學法的起源與發展。載於闕月清(主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頁3-20)。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劉一民(1994)。建構運動玩家世界-動玩家開啟方式的省思。中等教育29-32。
    顏欣如(2002)。龍舟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羅文基(2001)。創意思考與創新教學。翰林文教,25。

    英文部份
    Altrich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NY: Routledge.

    Brophy, J.(1982). Successful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inner-city child. PhiDelta Kappan, 63,527-530.

    Csikszentmihaly, M.(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In R .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ontempro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pp.325-33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rogin, E; B. (1991). Evaluating the boater experience: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recreational use, contacts, experience impacts,satisfaction and displac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Gelinas, J . E ; & Reid, G. (2000). The developmental validity of traditional learn-to-swim progressions for children with physical De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7(3), 269-285

    DeVellis R. F.(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