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源美
Wu Yuan-mei
論文名稱: 桃園縣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tatus of the Dietary Behavior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One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 陳政友
Chen, Cheng-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國中學生飲食行為飲食自我效能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etary behavior, dietary self-effica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某國中學生飲食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及飲食環境因素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情形,以及分析其對飲食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桃園縣某國中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之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並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問卷350份,有效回收率94.1%。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整體飲食行為屬於尚可的程度,在正餐食用情形有較佳的表現,而均衡飲食的狀況表現亦尚佳,但整體仍未達到行政院衛生署的青少年飲食建議。在個人飲食因素方面,對食物的喜好偏正向,飲食自我效能屬於中等程度,而飲食知識則屬於中上程度;在飲食環境因素方面,飲食可獲性以蔬菜類及五穀根莖類食物較為足夠,但奶類及堅果類食物的可獲性較為不足,飲食資訊尚為足夠,主要來源為學校課程及家人,而重要他人支持度以家人更甚於同學和朋友。

    二、研究結果顯示男生之均衡飲食狀況優於女生,而女生之攝食技巧則優於男生,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的均衡飲食狀況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

    三、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及飲食環境因素能有效預測其飲食行為,並解釋其總變異量之52.2%,而「食物偏好」、「飲食知識」、「飲食自我效能」三者為主要預測變項,其中食物偏好越正向者、飲食知識越正確者及飲食自我效能越高者,越有健康取向之飲食行為,而三個主要預測變項中,並以「飲食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未來建議,提供今後改善或推行國中飲食營養教育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飲食行為之形成與維持。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ietary behavior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a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We have examin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etary behaviors and, respectively, the factor of personal backgrounds, that of individual dietary choices, and that of dietary environments. We have also analyze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se three factors in the students’ dietary behaviors.

    The subjects are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a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The data a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stratified-cluster random sampling , using self-designed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s. 35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retrieved. The rate of retrieval was 94.1%.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subjects’ dietary behaviors were in general acceptable. They have better dietary behaviors in the three regular meals, and their dietary behaviors are also above average in terms of balanced diets, though on the whole their dietary behaviors do not attain the standards of the proposed balanced diets for adolescents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On the aspect of individual dietary choices, the subjects have shown positive preferences. Their dietary self-efficacy was medium in scale, while their dietary knowledge was rather good.On the aspect of the subjects’ dietary environments,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vegetable, the fruit and the bread, cereal, rice and pasta groups is higher than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nuts and the milk, yogurt, and cheese groups.The subjects have enough sources of dietary information, mainly from the school and their family. Their family members are more important support than their classmates and friends in terms of dietary behaviors.

    2.The findings have shown that the female students have better dietary techniques than male students, but male students’ diets are more balanced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addition, Students of higher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have more balanced diets than students of lower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3.The subjects’ personal backgrounds, individual dietary choices, and dietary environment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ir dietary behaviors (adjust R2 =52.2%). Dietary preferences, dietary knowledge, dietary self-efficacy are three primary predictors of dietary behaviors. The more positive the students’ dietary preferences are, the more correct the students’ dietary knowledge is, and the higher the students’ dietary self-efficacy is, they will have better dietary behaviors. Among these three predictors, dietary self-efficacy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The present study has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execution or improv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s nutrition education, so as to encourage the form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healthy dietary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飲食環境因素與飲食行為之分佈情形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與飲食行為的關係 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個人飲食因素、飲食環境因素與飲食行為之關係 65 第四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個人飲食因素、飲食環境因素對飲食行為之預測 68 第五節 討論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4 中文文獻 84 英文文獻 93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97 附錄二 問卷初稿(專家效度考驗) 98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06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13

    中文部份
    仇方娟(1997)。南區五專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士垊和林薇(1997)。台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究。家政教育,13(4),52-60。
    行政院衛生署(2005)。台灣地區2010年衛生指標白皮書。行政院衛生署,台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2009)。中華民國97年主要死因結果分析。2009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642&class_no=440&level_no=3
    行政院衛生署(2009)。新版『專業版飲食綱領、每日飲食指南』草案。台灣營養學會網站。2009年6月2日,取自:http://www.nutrition.org.tw/contentbypermalink/5a9304d50f7490340bd70feb4b671e18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台灣地區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1&2)。台中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何英忠(2004)。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之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素梅(2007)。桃園縣立中壢國民中學學生攝取蔬果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何智靖(2007)。某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昭芳(2008)。台北市葫蘆國小高年級學童蔬果攝取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慧嫻(1996)。台北縣國中學生肥胖盛行率調查、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巫菲翎(2000)。台北市國小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行為及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巫雯雯(1986)。國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禹(1999)。台灣地區13-17歲青少年飲食型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蘭、陳重弘、吳裴瑤和潘文涵(1994)。台北市八十學年度國中新生的節食意向研究-理性行動理論的應用。中華衛誌,13(5),419-430。
    李蘭、潘文涵、葉文婷(1998)。1993-1996年台灣民眾之營養飲食知識及飲食行為調查結果,131-144。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玉禎、林秀勤、葉湘裕、林淑媛、王瑞蓮、陳惠鋗(2007)。96年苗栗縣國中學生營養飲食調查成果報告。苗栗:苗栗縣衛生局食品衛生課,未出版。
    林芳美(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的飲食行為與其父母飲食行為配對類型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姿伶(2000)。台灣地區18-64歲國人飲食型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湜婷(2006)。台南市居民飲食型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分析-以台南市社區發展協會成員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薇、李雅雯、李蘭(2004)。台灣地區老年人營養健康狀況調查:1999-2000老年人飲食營養知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結果,69-90。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林薇、周麗端、陳惠欣(2003)。青少年飲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國民健康局九十一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劃(BHP91-2-4)。執行期間91年3月1日至92年2月28日。
    林薇、楊小淇、杭極敏、潘文涵(2006)。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年台灣國小學童飲食營養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結果,71-112。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林璧鳳、林榮富、葉文婷、潘文涵(199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1993-1996:葉酸之營養狀況。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1),99-117。
    施秀如(2009)。台中縣立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建德、鄭淑惠(1992)。台北地區女學生的身體形象和飲食行為。中華衛誌,11(4),316-327。
    張玉鳯(200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攝取蔬果行為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伶妃(2005)。某藝術大學學生個人背景、體型意識、體重控制信念、飲食態度、飲食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之關係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琪敏(2008)。台北地區國小高年級飲食行為與營養狀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9)。九十二年度學校實施「學生體重控制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劃」。2005年9月10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62/important.htm
    符明伶、鄭麗月、潘文涵(2004)。國小學童飲食喜好與攝取頻率對其在校整體能力表現之影響。台灣營養學會--國小學童營養調查結果學術研討會。
    許美瑞、洪久賢(1990)。國中生飲食消費影響因素之探討研究。家政教育,11(3),74-85。
    許惠玉(2003)。台北市兒童體位、飲食行為與家長營養知識、行為及飲食教養之關係。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玉欣(1999)。國中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子的流行病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立梅(2004)。大學均衡飲食課程配合網路輔助學習對大學生飲食認知、行為及品質之影響。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如毓(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及父母危害健康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妍伶(2007)。彰化縣國中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素芬、黃松元(2003)。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學校衛生學報,47,24。
    陳慧媛(2010)。桃園縣某國民中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單文珍(2003)。桃園市國中學生含糖飲料消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田、郭憲文與邱淑玲(1992)中部專科學生對西式速食攝食行為的比較研究。公共衛生,19(3),267-275。
    曾明淑、葉文婷、潘文涵(199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1993-1996:臺灣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1),59-80。
    曾美娟(2006)。國中生體型意識、身體活動及飲食行為相關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湯凱崴(2008)。探討有機食品消費者健康飲食行為及影響因子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惠(2001)。中部地區高中(職)生之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因素之調查研究。中山醫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淑貞和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43-53。
    黃毅志(2005)。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東大教育學報,19(1),151-160。
    詹慧冠(2008)。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文涵、章雅惠、陳正義、吳幸娟、曾明淑、高美丁(199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1993-1996:以二十四小時飲食回顧法評估國人膳食營養狀況。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1),11-39。
    蔡杏汶(2007)。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佩珊(200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秀美(2008)。新莊市國中生優酪乳消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米秀(2005)。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影響因素模式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琮傑、王怡文和李明聰(2005)。夫妻的人際關係導向與家庭購買決策之研究─以速食餐廳為例。2005年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彰化。
    蘇鳳足(2004)。台北縣某高職學生降低脂肪攝取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藺寶珍(1996)。肥胖國中生的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分
    Anderson, E. S., Winett, R. A., & Wojcik, J. R. (2000). Social-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Nutrition Behavior Among Supermarket Food Shoppers- 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Health Psychology, 19(5), 479-486.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37, 122 - 147.
    Biloukha, O. O., & Utermohlen, V. (2001). Healthy eating in Ukraine: attitudes, barriers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4(2), 207-215.
    Blanchette, L., Brug, J. (2006) Determinant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6-12-year-old children 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consumption. 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Dietet, 18, 431-443.
    Cullen, K.W., Baranowski, T., Rittenberry, L., Cosart, C., Hebert, D. & de Moor, C. (2001). Child-reported family and peer influences on fruit, juice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measure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6(2), 187-200.
    Drewnowski, A. (1997). Taste preferences and food intake.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17,237 - 253。
    Drewnowski, A., Henderson, S., Hann, C. and Barratt-Fornell, A. (1999). Age and food preferences influence dietary intakes of breast care patients. Health Psychology, 18,570 - 578.
    EUFIC (2005). The Determinants of Food Choice. Retrieved May, 10, 2007 fromhttp://www.eufic.org/article/en/expid/review-food-choice.
    Frank, G. C. (1997).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garding eating behavior of high-risk adolescent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817,66-82.
    Gaughan, M. E. (2003). Heart Healthy Eating Self-Efficacy: An Effective Tool for Managing Eating 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s for Hypercholesterolemia. Top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 18(4), 229-244.
    Granner, M., Sargent, R., Calderon, K., Hussey, J., Evans, A., Watkins, K. (2004). Facto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by race, gender, and age among young adolescents.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36(4), 173 - 180.
    Hu, F., Rimm, E., Smith-warner, S., Feskanich, D., Stampfer, M., Ascherio, A., Sampson,L. and Willet, W. (1999). Reproducibility and validity of dietary patterns assessedbwith a food-frequency questionnair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69(2), 243 - 249.
    Kearney M, Gibney MJ, Martinez JA, de Almeida MD, Friebe D, Zunft HJ, Widhalm K,Kearney JM.(1997)Perceived need to alter eating habits among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adults from all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lonical Nutrition 1997;51(Suppl 2):S30-S35.
    Kratt, P., Reynolds, K. & Shewchuk, R. (2000). The role of availability as a moderator of family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7(4), 471-482.
    Sobal, J. & Stunkard, A. J. (1989).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bes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 260-275.
    Tucker K. (1999). Dietary patterns and blood pressure in African Americans. Nutrition Reviews 1999 Nov; 57(11):356-8.
    Ulbricht, G. J. F. (2002). Nutri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ur: their relationship to nutrition balance. A study conducted in Berlin. Food Service Technology, 2(1), 5-11.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1987).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Young, E. M., & Fors, S. W. (2001)Factors related to the eating habits of students in grades 9-12. JSch Health 2001; 71(10):483-48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