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美慧
Lee Mei Hui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意見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the perceived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evalution
指導教授: 杞昭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特殊教育評鑑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special education evalu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意見之調查。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95-97學年度曾接受過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特殊教育教師為研究對象,調查問卷回收率為62%(178名)。本研究工具為自編之「特殊教育評鑑意見之調查表」,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的百分比、平均樹、獨立樣本t考驗、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行政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同意程度高於導師、導師高於專任教師的情形,顯示行政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的看法最佳,其次是導師,最差是專任教師,然而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教評鑑的看法大都在中等程度以上。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看法,不會因為性別、任教階段和評鑑年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然而在年齡、擔任職務、特教專業、特教年資、學校規模和準備時間等變項則達到顯著差異。
    三、多數特教教師都傾向認為理想之特殊教育評鑑應結果公佈、結果文字化、結果進行追蹤、依結果作為獎勵標準、減少現有評鑑向度,並將特殊教育評鑑整合於校務評鑑中。而在著重的部份,除了導師希望著重行政評鑑外,行政人員和專任教師希望著重教學評鑑;在評鑑的標準中,行政人員和導師希望各校的評鑑標準相同,專任教師則傾向中立的立場。

    最後,依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師和行政人員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o investigation the opinion to the special education evalutio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draws samples from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have been taken the school evalutation in school year of 95 to 97. There are 178 valid responses and effective response rates are 62%. The research tool is self-designed “The special education evalution survey form of the opinion” . For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is study, major procedures are frequency, mean,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and ANOVA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administrators have more agreement to the result of special evaluation than regular teachers do. Compared to homeroom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cademic teachers demonstrate the least agreement. However,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view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evaluation mostly are above the medium degree.
    2.The variable as teacher’s gender, teaching level, and years for evaluation does not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the result.
    However, the variables as teacher’s age, teacher’s position, teacher’s special education background, teacher’s seniority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 the size of school and the time for course preparation do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the result.
    3.Mos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gree that ideal speci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hould make follows: announcing evaluation result, outcome being qualitative, follow up the result of evaluation, evaluation outcomes to reward”, “reducing evaluation items” and “the special education evaluation combine to school evaluation. For the emphasis part, regular teachers hope to put emphasis on administration evaluation, wherea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special education appointed teachers hope to put emphasis on teaching evaluation. For the standard of evaluation,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homeroom teachers hope to use the same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every school, and the special education appointed teachers hold neutral views.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 bureau, the teacher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for future study.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表次……………………………………………………………………… Ⅶ 圖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與……………………………………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特殊教育評鑑的內涵…………………………………………7 第二節 臺北市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評鑑之探討………………… 22 第三節 特殊教育評鑑之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2 第六節 研究限制……………………………………………………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特殊教育評鑑意見調查表之分析………………………… 55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之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意見差異…… 63 第三節 不同學校背景之特教教師對特殊教育評鑑意見差異…… 70 第四節 最理想評鑑方式的分析…………………………………… 7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77 第五章 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1 第二節 結論………………………………………………………… 83 第三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91 英文文獻………………………………………………………………95 附錄 附錄一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特教團隊與運作」項目與內容 97 附錄二 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特教團隊與運作」項目與內容 98 附錄三 初擬問卷……………………………………………………… 99 附錄四 專家學者內容效度審查………………………………………104 附錄五 預試問卷………………………………………………………111 附錄六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之結果整理表………………117 附錄七 正式問卷………………………………………………………119

    一、中文部份
    毛連塭(1992):特殊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1997a):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大學評鑑,161-217。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1997b):教育革新大型研究-我國師資培育教育學程評鑑的可行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王保進(2002):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現況與重要議題之省思。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現代教育論壇,校務評鑑,5-27。
    丘慧芬(1980):教育評鑑概念與模式之研究。載於師大學報,25,141-166。
    江啟昱(1993):CIPP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美燕(2006):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和行政人員後設評鑑知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榮仁(2000):學校本位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評鑑者與被評鑑者間之反省性合作行動探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林輝(2004):從教育行政單位談特殊教育:對特教學生個案輔導評量的深切期待。新好教師,35,5-6。
    吳美麗(2000):特殊教育評鑑方案之規劃與設計--以臺北縣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政達(2002):國民中小學教師評鑑政策實施之可行性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臺北市。
    林三木(1996):特殊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林蒼毅(2005):國民小學特殊教育評鑑實施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胡斯淳(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特殊教育評鑑後設評鑑知覺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孫淑柔(2000):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中華民國87年5月29日教育部台(87)參字第871057266號令修正公布。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張岳仁、林堯文、吳和惠、曾正吉、彭桂梅、戴麗緞、潘正安、何碧燕、徐月娥、葉碩、池石吉、王美霞(2001):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新仁(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製。載於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41-45。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2):形成性教師評鑑模式初探。台灣教育,504,18-24。
    教育部(2000):89教育部訪視表。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3):第一次特殊教育學校評鑑報告。臺北市:社會教育司。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16日。網址http://www.set.edu.tw/frame.asp
    郭素琴(2004):國小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壓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靜淑(2008):國民教育階段身心障礙類特殊班評鑑實施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一士(1992):我國特殊教育之發展與規劃。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民國八十一年年刊,1-70。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曾文錄、湯志民、李珀、馮清皇、楊慶齡、賴文堅、楊雯、鄧鈞文(2001):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立及評鑑實施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游家政(200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進年(1999):CIPP模式在臺灣省國民中學訓輔工作評鑑應用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莉雅(2001):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工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馮莉雅、張新仁、吳裕益(2002):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工具分析之研究。測驗年刊,48(2),17-31。臺北市:中國測驗學會。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娟(2005):中部五縣市國中小特教教師及相關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詹益成(2003):桃園縣立國民小學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市92學年度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學生個案輔導評量手冊。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0月16日。網址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蔡保田(1991):學校行政。高雄市:復文。
    鄭友泰(2001):桃園縣身心障礙班特殊教育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彩鳳(2001):國民中小學教育評鑑指標之探討。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62-75。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鄭菀宜(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特殊教育評鑑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建全(1988):由CIPP評鑑模式探討特殊教育資源規劃之可行性-以台東地區為例。載於台東特教簡訊,8,1-6。台東縣: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蘇慧雯(2003):臺北市幼稚園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2001):教育評鑑研究講義。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未出版,新竹市。
    蘇錦麗(2003):談教育評鑑之專業性。教育研究月刊,112,31-36。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 Murphy,R.T.(1975).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Braskamp,L. A., Brandenburg,D. C., & Ory,J. C.(1984).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practical guide. Beverly Hills : Sage.
    Brinckerhoff,L.C. ,Shaw,S.F. & McGuire,J.M.(1993).Promoting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ning disabilities.Austin,TX:Pro-Ed.
    Callahan,C.M. ,Covert,R. ,Aylesworth,M.S. & Vanco, P.(1981).Evaluation a local gifted program : A cooperative effort. Exceptional Children ,48(2) ,157-163.
    Field, S.L., & D.S.Hill.(1988).Contextel appraisal:A framework for meaningful eval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al programs.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9(4)﹐22-30.
    Flynn,C.C. ,& Harbin,G.L.(1987).Evaluatioing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efforts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al, developmental paradigm.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8(3), 35-44.
    Harrison, M. J.(1994). Quality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A post- modern phenomenon?In G. D. Doherty(Ed.). Developing quality system in education ,pp.52-67. London:Routledge
    Johnstone, J. N.(1981).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Press.
    Joyce,B. & Showers,B.(1996).The evolution of peer co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6), pp.12-16.
    McGreal, T. L.(1983).Successful teacher evaluation.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odemski, Richard S., Marsh, George E., Smith, Tom E., & Price, Barrie Jo.(1995)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Columbus: Merrill Education.
    Salvia,J., & Ysseldke,J.E.(1988).Assessment in special and remedial education(4th ed.).Boston:Houghton-Mifflin.
    Shannon, D. M.(l994). An evaluation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Institute. Tennessee: Gatlinburg.
    Smith, M. S.(1988).Educational indicators. Phi delta kappa, 69(7), pp.489-491.
    Smith,T.E.C., Price,B.J. & Marsh,G.E(1986).Mild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adults.Boston:Allyn & Bacon.
    Stufflebeam, D. L.(2000). Foundational models for 21st century program evaluation. In Madaus, G. F.& Stufflebeam , D. L.(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nd ed). Boston:Kluwer-Nijhof.
    Stufflebeam, D. L., Foley, W. J., Gephart, W. J., Guba, E. G., Hammond, R. L.,Merriman, H. O.&Provus, M. M., et al(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tasca, IL:Peacock.
    Stufflebeam, D.L., & Webster, W.J.(1988).Evaluation as a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In N.J.Boya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New York : Longman.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J. L.(1997). Program Evaluativ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U.S.:Longman .
    Worthen,B.R., & J.R.Sandwers.(1987).Education evaluation.New York : Longm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