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玉君
SHEN Yu-Chun
論文名稱: 族群、國家力量與花蓮富里地區的開發
指導教授: 施志汶
Shih, Chih-Wen
陳鴻圖
Chen, Hung-T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1
中文關鍵詞: 花蓮富里地區族群國家力量土地開發族群關係富里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後山的歷史是環繞在不同族群的共同開發下才有如此豐富多元的風貌,由於一地的發展與族群的遷移有著相當深厚的關係,因而本文想藉由族群的移入來探討富里地區的發展,藉此觀察族群對富里地區的發展扮演什麼角色?
    由於富里地區往來族群的多樣性,且富里的歷史最早可溯及新石器時代,區內有公埔遺址的發掘;又曾有卑南族、阿美族在此地建造部落;接著有布農族、平埔族的相繼移入開墾;再接續清領時期官方召募西部移民、大陸沿海移民來此開墾;一直到日治時期理蕃事業的進行;以及戰後外省移民的遷入,或是因自然災害所引發西部移民的二次遷移,都可以從地名中發現族群活動的痕跡。
    富里地區位在花東縱谷中段,該地族群種類與分布原本是相當單純的,藉由本區不同時期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過程,經過清領、日治及戰後三個時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發展,各族群如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泰雅族、大庄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外省人等先後遷移進駐,導致本區呈現出有別以往的族群複雜面貌。
    本文擬以富里鄉為探討的對象,試著觀察東臺灣開發的時序、階段及過程,從回溯阿美族傳統燒墾開始,一直到戰後政府鼓勵移民開發東部、移入退除役官兵為止,來探討在這一段漫長的時期以來,東部移民的特質、遷移的族群種類與遷徙的過程;移民又是何時且如何的在新土地上建立聚落;族群移入後與富里當地開發的關係,並且為了解各族群移民遷徙過程之中推、拉力的因素,包含原住地、遷移原因、遷移方式、移住地的選擇以及其他的影響因素,以及移入富里後的土地拓墾與族群聚落成立的時間序列、空間分布,彼此間又交織出什麼樣的關聯性,以逐步釐清富里開發的面貌。
    本文的脈絡首先介紹富里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以及現今族群分布概況;然而富里地區的發展面貌,往往會隨著官方對於東臺灣開發政策的轉變,而造成各時期的不同發展,所以接著討論清領前期,清廷對臺治理採取消極的態度,對東臺灣的阿美族及東遷的平埔族有何影響,內容著重於此時期族群遷移,以及彼此之間聚落分布與族群關係;而後清領後期由於清廷治臺態度轉趨積極,對臺實施開山撫番政策,除了原居族群-平埔族與阿美族的持續遷徙之外,還著重漢人進入本區開發後,各族群在此時所呈現出的族群關係與聚落分布;而後到了日治時期,因臺灣總督府統治東臺灣策略和開發政策的轉變,從施行理蕃政策以及總督府一貫秉持的官、私營移民政策,又再次影響富里地區的族群關係。隨著移居本區族群愈加多元,此時各族群所交織出的族群關係與聚落分布越加複雜;最後聚焦在戰後的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此時族群關係與聚落分布重點主要是放在東臺灣移民史上最晚並最具組織性及政策性遷移的新族群,即退除役官兵(榮民)的移入;最後,再討論因遭受天然災害而二次移民的臺灣西部居民,藉此呈現富里地區在不同時期的區域發展及其特性。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研究區域及探討課題…………………………………………9 一、研究區域…………………………………………………………9 二、探討課題……………………………………………………… 11 第二章 富里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 13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3 一、地形與氣候…………………………………………………… 15 二、土壤與水文…………………………………………………… 16 第二節 人文背景…………………………………………………… 17 一、行政區化的變遷……………………………………………… 17 二、各村開拓與地區特色………………………………………… 22 第三節 區內族群分布……………………………………………… 35 一、平埔族………………………………………………………… 36 二、漢人…………………………………………………………… 37 三、阿美族………………………………………………………… 46 第三章 阿美族優勢時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發展………………………… 48 第一節 清領以前東臺灣開發……………………………………… 48 第二節 阿美族優勢時期的族群活動……………………………… 53 一、清初的消極治台……………………………………………… 53 二、劃界封山下的族群分布……………………………………… 55 第三節 平埔族的東移及部落分化………………………………… 61 第四節 族群遷移與聚落發展關係………………………………… 65 第四章 開山撫番後的移民遷移與聚落發展……………………………… 72 第一節 清廷東臺灣治理政策的轉變……………………………… 72 第二節 平埔族與阿美族的持續移居……………………………… 81 一、平埔族的移居………………………………………………… 81 二、阿美族的遷移………………………………………………… 84 第三節 漢移民島內的第一次的移民潮…………………………… 89 第四節 政策、族群衝突與聚落關係……………………………… 95 一、族群關係的轉變……………………………………………… 95 二、大港口事件…………………………………………………… 97 三、大庄事件……………………………………………………… 99 四、觀音山事件……………………………………………………107 五、十九世紀後期聚落的發展……………………………………109 第五章 內地人、本島人的移入與聚落發展………………………………114 第一節 第二臺灣-總督府的東臺灣政策…………………………114 一、政策的歷史分期………………………………………………114 二、理蕃政策與東臺灣的發展……………………………………117 第二節 內地人移民、土地開發和族群移動………………………121 一、移民事業與本區土地的發展…………………………………124 二、土地確立和本區族群領域的重組……………………………129 第三節 本島人移民和土地移轉……………………………………134 一、西部本島人的移民潮…………………………………………134 二、原居本島人的土地移轉………………………………………136 第四節 1920年代後的拓墾與族群變遷……………………………140 一、日資會社的拓墾事業…………………………………………140 二、西部資金流入後的發展………………………………………144 三、四種聚落型態的形成…………………………………………154 第六章 戰後移民潮與聚落發展……………………………………………159 第一節 移民遷出與遷入……………………………………………161 一、戰後遣送日僑…………………………………………………161 二、大陳「義胞」的安置…………………………………………164 三、退除役官兵的移入……………………………………………167 四、寓兵於農………………………………………………………172 五、臺灣西部移民的遷徙與再遷徙………………………………176 第二節 1971年以前的聚落與族群關係……………………………183 第七章 結論…………………………………………………………………188 附表……………………………………………………………………………193 口述歷史訪談錄………………………………………………………………196 參考文獻………………………………………………………………………209

    一、專書
    (一)中文
    丁日昌,《丁中丞(日昌)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王益滔,《臺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王世慶主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王學新,《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下卷)》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卷)》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年)。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1999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年鑑,1992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處編,《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農場場員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處,1988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題要,1983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吳贊誠,《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
    呂芝怡撰文;劉宗浩繪圖,《當山洪遇上了海潮:八七水災》(臺北市:泛亞國際文化,2005年)。
    李景崇、廖守臣編著,《阿美族歷史》(臺北:師大書苑,1998年)。
    沈雲龍主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阮昌銳,《大港口的阿美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9年)上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18。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玉茹著,《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經濟發展》(臺北市:遠流,2007年)。
    林美容等纂修,《臺東縣史 漢族篇》(臺東市:臺東縣政府,2001年)。
    花蓮縣政府,《花蓮縣統計要覽》51期,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政府,《續修花蓮縣志 族群篇》,(花蓮市:花蓮縣政府,2005年)。
    花蓮縣政府,《續修花蓮縣志 歷史篇》(花蓮市:花縣府,2005年)。
    花蓮縣政府主計室編,《花蓮縣統計要覽(民35-60年)》(花蓮縣:花蓮縣政府主計室,1946-1971年)。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二,花蓮縣》(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5年)。
    洪敏麟,《臺灣堡圖集》(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69年)。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胡傳,《臺灣日記與禀啟》,收於《臺灣日記與禀啟、福建臺灣奏摺》合訂本,臺灣大通書局印行。
    夏獻綸,《臺灣輿圖》(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康培德主修,《續修花蓮縣志 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編印,2005年)。
    張本政,《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振岳主撰,黃榮昌等協編,《富里鄉誌下卷-富里鄉影像誌》(花蓮縣富里鄉:花蓮縣富里鄉公所,2002年)。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5-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2001年)。
    連照美,《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2年)。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70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市:南天,1993年)。
    陳紹馨、傅瑞德,《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及遠東研究所,1965年)第二冊。
    程紹剛譯,《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聯經,2000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市:臺灣商務,2002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溫吉,《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1957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私法物權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合作事業與合作農場》(臺北市:國家圖書館複印,2003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富里教會,《富里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特刊》(花蓮:富里基督長老教會,1978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壬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地輿全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地輿全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著,《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3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大通書局,1987年)。
    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
    劉斌雄等著,《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5年)。
    劉斌雄等撰,《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南港: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65年)。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臺東市:東臺灣研究會,2008年)。
    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板橋市:稻鄉,2001年)。
    駱香林主修,《花蓮縣志稿‧卷三上‧民族》(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
    駱香林主修,苗允豐編纂,《花蓮縣志,卷九,戶口》(花蓮縣:花蓮縣文獻委員會,1977年)。
    藍鼎元,《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瀨野尾寧,余萬居譯,《大關山事件始末》(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手譯稿,1933年)。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
    鐘石若編,《躍進東臺灣》(臺北市:成文,1985年)。
    顔慶德、雷生春撰稿,《臺灣土地登記制度之由來與光復初期土地登記之回顧》(臺北市:內政部,1992年)。

    (二)日文
    大庄公學校,《大庄公學校沿革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影印本,1924年。
    玉里郡役所,《玉里郡要覽》(花蓮港廳:玉里郡役所,1939年)。
    田代安定,《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4年,古亭書屋1973年複刻版)。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年)。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2):阿眉族奇蜜社、同太巴塱社、同馬太鞍社、同海岸蕃》(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4年)。
    《東部地方開發計畫調查書》,出處不詳,1926年。
    花蓮港廳重要施設事項調查會,《アミ族教化指導ニ關スル基礎調查》(花蓮港廳:花蓮港廳重要施設事項調查會,1930年)。
    花蓮港廳編,《大正十二年花蓮港廳勢要覽》(花蓮:花蓮港廳,1923年)。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市:富山房,1912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平埔蕃調查書》,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1909年。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硏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硏究室,1935年)。
    筒井太郎,《臺灣省東部臺灣案內》(臺北市:成文,1985年)。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事業要覽》(臺北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1939年)。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1937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819、2824、2834號,1909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編,《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15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編,《撫蕃ニ關スル意見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4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1905-1933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耕地分配及經營調查》(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21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移植民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5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臺灣の農業移民》(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年)。
    臺灣總督府編,《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9年)。
    臺灣總督府編,《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9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第二篇》(東京都:靑史社發行合同發賣,1989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第三篇》(東京都:靑史社發行合同發賣,1989年)。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理蕃誌稿第一篇》(東京都:靑史社發行合同發賣,1989年)。

    二、期刊論文
    (一)中文
    中村孝治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44:1,1994年。
    中村孝治著,許粵華譯,〈十七世紀荷蘭在臺灣的探金事業〉,收錄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第五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57年)。
    王照倫,〈理論方志學淺說〉,《海南史志》,1995年第3期。
    宋增璋,〈清代臺灣撫墾措施之成效及其影響〉,《臺灣文獻》30:1,1979年。
    李棟明,〈光復後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探討〉,《臺北文獻》9,1976年。
    李文良,〈林野整理事業與東臺灣土地所有權之成立型態(1910-1925)〉,《東臺灣研究》2,1997年2月。
    林玉茹,〈國家與企業同構下的殖民地邊區開發:戰時「臺拓」在東臺灣的農林栽培業〉,《臺灣史研究》10:1,2003年6月。
    林玉茹,〈國策會社的邊區開發機制: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的經營管理系統〉,《臺灣史研究》9:1,2002年6月。
    林玉茹,〈戰爭、邊陲與殖民產業:戰時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東臺灣投資事業的佈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3,2004年3月。
    林玉茹等纂,〈臺東縣沿革〉,《臺東縣史地理篇》(臺東:臺東縣政府,1999年)。
    林燈炎譯,〈大庄「沿革」手寫文獻解說與摘譯〉,《臺灣風物》37:4,1987年。
    施長安,〈臺灣後移民族群的文化背景:屏東 花蓮 知本 臺東的外省農莊〉,《空間雜誌》63,1994年10月。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漢區域發展〉,《臺灣風物》40:4,1990年。
    施添福,〈臺灣東部的區域性: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觀點〉,收錄於東臺灣研究會等主辦「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1998年11月25-26日。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69,1990年。
    夏黎明,〈東臺灣及其生活世界的構成〉,《東臺灣研究》2,1997年12月。
    夏黎明,〈池上平原文化景觀的空間過程:土地、社群與國家的論述〉,《東臺灣研究》4,1999年。
    翁佳音,〈室藏資料《臺灣府城教會報》介紹〉,載於《臺灣使田野研究通訊》第17期(臺北:中央研究院,1990年)。
    涂本玉,〈臺灣東部河川地開發之規劃〉,《臺灣銀行季刊》21:3,1970年。
    陳英,〈臺東誌〉,收於胡傳著,《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陳虹,〈明末臺灣山地行政的研究(下)〉,《臺灣文獻》25:4,1974年。
    陳國棟,〈關於東臺灣歷史定性的一些玄想〉,《東臺灣研究》2,1997年12月。
    湯夢周,〈紀大陳義胞來花蓮〉,《花蓮文獻》4,1955年。
    黃俊文,〈鄉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從學生專題報告的分析〉,《歷史月刊》220期,2006年5月。
    楊逸農,〈臺灣之菸葉〉,《臺灣銀行季刊》5:3,1952年。
    臺灣慣習硏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東移民史〉,《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4(上):1(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埤南勦番案〉,《臺灣通志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劉銘傳,〈攻克後山判番並北路獲勝請講官紳摺〉,《劉壯肅公奏議》(全)卷4〈撫番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劉銘傳,〈請撥兵船並請同購魚雷船專備臺急片〉,《劉壯肅公奏議》(全)卷7〈清賦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戴育桐,〈臺灣東部河川地改良及經營方法之探討〉,《臺灣銀行季刊》21:3,1970年。

    (二)日文
    中村孝治,〈1655年の臺灣東臺灣地方集會〉,《南方文化》19,1992年。
    今田嚴,〈大庄の平埔族〉,《南方土俗》2:2(臺北市: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硏究室南方土俗學會,1933年)。
    吉武昌男,〈臺灣に於ける農業移民〉,《臺灣經濟年報》(昭和十七年版)(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2年)。
    吉武昌男,〈臺灣に於ける農業移民〉,《臺灣經濟年報》昭和17年版(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2年)。
    和田博,〈アミ蕃社の社會革命〉,《東臺灣研究叢書》50(臺北市:東臺灣硏究會,1928年)。
    和田博,〈鄰人の觀たる理蕃事業〉,《東臺灣研究叢書》48(臺北市:東臺灣硏究會,1928年)。
    阿部雄男〈花蓮港廳下產業開發上の諸問題〉,《臺灣時報》昭和10年9月號,1935年。
    娓原通好,〈東部臺灣に於ける內地人移民村〉,《臺灣農事報》218號(臺北市:臺灣農友會,1925年)
    柴山愛藏,〈二廳併合と問題東部產業界〉,《東臺灣研究叢書》28(臺北市:東臺灣硏究會, 1926年)。
    喜多孝治,〈日本人移民カ本島人移民カ〉,《東臺灣研究叢書》2(臺北市:東臺灣硏究會,1924年)。
    喜多孝治,〈東部在著者の奮起を望む〉,《東臺灣研究叢書》3(臺北市:東臺灣硏究會,1924年)。
    幣原坦,〈卑南大王〉,《南方土俗》1:1(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硏究室南方土俗學會,1931年)。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製糖所,〈花蓮港廳下に於ける糖業沿革槪要〉,《東臺灣研究叢書》21(臺北市:東臺灣硏究會,1924年)。

    三、博碩士論文
    (一)中文
    江美瑤,〈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李敏慧,〈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部落的集團移住與社會重建: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孟祥瀚,〈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
    林聖欽,〈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林世曼,〈榮工處與東台灣的建設〉,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邱世宏,〈花蓮地區人口遷移的時空變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施亞軒,〈花蓮平原於中央政策措施下的區域變遷:從清政府到民國政府1875-1995)〉,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l995年。
    張永楨,〈清代臺灣後山開發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張家菁,〈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臺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l993年。
    張蓉峻,〈臺灣東部移墾的家族個案考察—以玉里長良連氏家家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師鄉土所,2003年。
    許靜琇,〈花蓮地區北迴鐵路通車前後區域發展差異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l995年。
    黃玉翎,〈花東縱谷人口分布的區域變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師鄉土所,2002年。
    鄭全玄,〈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l993年。

    (二)日文
    川合久午,〈アミ族の土地所有型態に就いて〉,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卒業論文,1942年。

    四、口述歷史訪談記錄
    藍明聰先生訪問記錄
    黃木先生訪問記錄
    葉高先先生訪問記錄
    吳亞保先生訪問記錄
    林春和先生訪問記錄

    五、報紙
    《中央日報》,民國44年2月4日六版,標題-〈一江山戰後 美提授權案 使用美軍協防台澎〉。
    《中央日報》,民國44年2月7日一版,標題-〈為適應反共抗俄新形勢 我政府昨發表聲明 大陳駐軍轉移使用 凡對確保臺澎有關地區與領土 美國決定與中華民國共同防衛〉。

    六、網路
    「富里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網址: http://www.hl.gov.tw/hr/popubrow.asp,擷取日期:99年7月3日。
    「富里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網址: http://www.hl.gov.tw/hr/popubrow.asp,擷取日期:99年7月3日。
    「富里鄉行政區圖」
    資料來源-富里鄉公所,網址:http://www.fuli.gov.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F8D78888-2C7C-4DFE-A218-DFA0A50F25E0},擷取日期:99年06月20日。
    「富里鄉鎮人口統計資料」
    資料來源-網址:http://web.hl.gov.tw/static/population/pop-index.htm,擷取日期:民國99年7月21日。
    「無斷開墾地」
    資料來源-引自王學新,〈從大安溪無斷開墾地贌耕契約看育英財團的事業與財源〉,臺灣文獻館電子報第32期,2009年06月12日發行,網址-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32&AID=81;擷取日期:民國99年7月4日。
    「豫約拂下地」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juifanghinet/blog1/31933688;擷取日期:民國99年7月14日。
    「豫約賣渡」
    資料來源-http://blog.xuite.net/juifanghinet/blog1/31933688,擷取日期:民國99年7月14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