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秀珍
論文名稱: 合作學習STAD模式對數學學習態度與同儕互動之探討-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
指導教授: 郝永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STAD數學學習態度同儕互動
英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mathematics, peer inter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編製和設計一個適合國中七年級實施合作學習之教學活動,運用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進行異質分組教學並瞭解其實施結果。希望藉由異質分組討論教學之實施,瞭解其對學生學習數學態度之變化與同儕互動之表現情形,並且探討國中數學教師對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的可行性、實施限制以及改進策略。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為主,輔以描述性統計分析之個案研究,探討歷經十二週共計四個主題的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對33位學生學習態度改變與同儕互動表現情形。透過教學活動回饋單、學習自評表、小組成員互評表、數學情意與同儕互動表現問卷、訪談、教室觀察與教學錄影等資料,進行分析與質性詮釋。
    研究結果發現:(一)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能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二)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對減輕學生的數學學習焦慮並不明顯;(三)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對同儕互動表現有正面提升作用;(四)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能促進班級團隊合作精神;(五)實施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模式,能發揮補救教學的功能。最後,研究者再依據教學上的反思,說明本研究之可行性與實施限制,並提出改進的相關建議。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lect and design a collaborative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curriculum for th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practicing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eer interaction was better understood, and the feasibility, limitation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model were also explored.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well as analysi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by case study was applied. Four activities for learning mathematics by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model were conducted in a group of thirty-three student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worksheets, feedback, pretest-posttest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videotaping.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model were found contributed to enhance interest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2)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model did not reduce students’ anxiety significantly.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model for peer interaction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a positive effect.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model can promote team spirit class. (5)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STAD model can exert the function of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in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indic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made suggestion of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 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0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合作學習理論與內涵 11 第二節 合作學習STAD模式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節 合作學習與同儕互動的關係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2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STAD教學對學生之數學情意與同儕互動的表現 77 第二節 學生對合作學習STAD異質分組教學之回應 124 第三節 STAD教學活動之歷程與反思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結論 159 第二節 建議 16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66 西文部分 172 附錄 附錄一 數學情意與互動情況問卷 177 附錄二 合作學習STAD教學活動回饋單 179 附錄三 教學日誌 181 附錄四 合作學習STAD對同儕互動關係訪談大綱 182 附錄五 教室觀察紀錄表 183 附錄六 訪談紀錄表 184 附錄七 小組個人總分換算表 185 附錄八 學習自評表 186 附錄九 小組成員互評表 187 附錄十 STAD教學活動內容進度表 188

    一、中文部分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討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方姝蘋(2003)。發展合作式數學遊戲教學法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靜丘(2003)。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教學法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坦(2001)。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北京,學苑出版社。
    王金國、張新仁(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刊,21。
    王柏壽(1989)。結構式團體輔導對孤獨學童自我態度、社交能力及同儕接納的影響之實驗研究。嘉義師院學報,3,55-110。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1982)。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市:大洋。
    古明峰(1997)。數理教育:孩子為什麼害怕數學-談數學焦慮。國教世紀,175,29-33。
    朱江文(2003)。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素真(2000)。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麗寬(2001)。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亭(1999)。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之實施。教師天地,47,48-54。
    李咏吟(1994)。合作學習的技術層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5,151-168。
    杜正治(1995)。靜坐法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行為、學習特徵及學習態度之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9-37。
    杜佳真(2004)。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惠玲(2002)。國二數學科因式分解單元實踐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千惠、郭惠君(1997)。同儕個別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學業表現與學習態度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25-152。
    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青青(1990)。影響國小學童數學焦慮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8。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嘉麗(2009)。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生數學解題歷程之現象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柳賢、陳英娥(1994)。台灣地區國一學生數學焦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5,316-295。
    洪仁進(1991)。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341-372。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莉竹(1996)。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1,12-13。
    韋金龍、陳美玉(1994)。突破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35,59-66。
    徐崇城(2005)。「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學習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網,093CYCU5331002。
    郝永崴、鄭佳君、何美慧、林宜真、范莎惠、陳秀玲(譯)(2007)。Gary D.Borich著。有效教學法(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台北市:五南。
    馬婉華(2005)。融入數學史教學對高一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數學歸納法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涂金堂(1996)。「數學焦慮」學生的輔導。諮商與輔導,128,21-23。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珮玉(2004)。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LTC646001。
    張新仁(2003)。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教育學刊,18,43-64。
    張麗麗(2001)。跨世紀教學評量改革:實作評量現況、模式的建立與實踐(第二階段:實作-檔案評量在國小各科教學上的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9-2413-H-153-030-F19)。
    張獻明(2002)。國一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第一學習階段),10,186 p。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曹宗萍(1997)。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的編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 86-2511-S153-001)。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
    曹宗萍、周文忠(1998)。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編製之研究。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211-1246。
    曹美惠(2008)。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宗憲(1998)。為教育把脈:數字看教育。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208-222。
    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慧玉(2001)。卷宗評量與紙筆測驗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數學溝通能力及數學學習態度之實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育琳、徐照麗(2007)。同儕鷹架理論對國三學生數學態度影響之探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9,141-168。
    陳彥廷、姚如芬、柳賢(2001)。高一數學科S-T合作學習模式之行動研究-以「數列」單元為例。第十七屆科學教育學術研究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書筆(2005)。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均(2007)。合作學習結合學習檔案教學法對學生數學解題成就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終傑(1999)。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章勝傑(1999)。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的影響。台東師院學報,10,75-104。
    傅明俐(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珍(2008)。運用WebQuest教學設計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會計學投資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雄(1991)。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建瑜(1999)。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吳俊憲(主編)(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0)。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輔導學報,13,1-52。
    甯自強(1982)。數學恐懼症的治療與預防。教育資料文摘,11(6),119-127。
    楊明達(2003)。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明達(1999)。高一學生數學合作解題與後設認知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馥茗(1980)。教育概論。台北,五南,174。
    廖遠光(2007)。我國合作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4-2520-S-003-008)。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臧俊維(2000)。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歐陽教(1993)。群育的哲學分析。論文發表於﹕群育教學與輔導學術研討會。
    蔡永已、陳瓊森(1998)。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科學教育,8,101-117。
    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式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佩紋(2001)。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之差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慧君(2004)。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師範院校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CT5331002。
    盧秀琴、楊明達(2003)。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與道德意義。第一屆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論文集(285—30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盧秀琴、楊明達(2005)。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與實例介紹。國民教育,45,6。
    賴炘堂(2002)。拉近生活距離-讓數學活起來。光復雜誌,3,65-67。
    賴淑惠(2008)。合作式數學遊戲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立人(2002)。結合問題解決與合作學習策略實施於國中數學之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師範院校聯合博碩士論文系統。
    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順榮(1998)。合作學習對輕度智障學生閱讀學習成效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豐瑞(2003,8月)。數學態度。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2007年10月14日,取自 http://www.math.ntnu.edu.tw/~cyc/private/mathedu/me9/nineyear
    鍾思嘉、林青青、蔣治邦(1991)。國小學童數學焦慮之形成與原因。教育心理與研究,14,99-139。
    鍾樹椽、林菁(1994)。問題引導式電腦合作學習在槓桿學習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8,57-92。
    簡妙娟(1997)。合作學習在公民科教學之應用。嘉市文教,49,57-49。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3,台北市:心理。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相關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麗敏(1991)。中小學生一般焦慮、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5,129-154。
    魏麗敏(1998)。輔導原理與應用。台北:五南。
    龐偉智(1999)。合作學習與電腦實驗教學-以鏈結串列學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台北師院學報,(5),619-688。

    二、英文部分
    Aliken,L.R.(1986).Sex difference in mathematical ability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87(5),531-543.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ACPA).(1999).Higher education trends for the next century: A research agenda for student success.(C.S.Johnson & H.E. Cheatham, Eds.) Washington,D C.
    Bruner,J.S.(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21-32.
    Coie, John D. And Others(1992). Predicting Early Adolescent Disorder From Childhood Aggression and Peer Rejec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Clinical Psychology. V60 n5 p783-92 Oct.
    Deci, E. L. Vallerand, R.J., Pelletier, L.G.,& Ryan, R.M.&(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Education Psychologist,26(3/4),325-346.
    Fennema, E.,Peterson,P.L.,Carpenter,T.P.,And Lubinski,C.A.(1990).Teachers’attributions and beliefs about girls, boy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1,55-69.
    Frary,R.B & Ling,J.L. (1983). A factor-analytic study of mathematics anxiet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43,985-993.
    Fuch,L.S.,Fuchs,D.,Karns,K.,Hamlett,C.,Dutka,S.,&Katzaroff,M.(1996). The Relation between student ability and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xplan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3,631-664.
    Gillies,R.M.,&Ashman,A.F.(2000).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the Lower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4(1),19-27.
    Gordon,J.R.(1989).Diagnosing motivational problems and the reward system.In 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Boston Allyn & Bacon.
    Hendel,D.D.(1980).Experimental and affective correlates of math anxiety in adult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5(2),219-230
    Johnson,D.W. &Johnson,R.T.(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In S. Sharan(ed.).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and research(pp.23-37). New York:Praeger.
    Johnson,D.W.,&Johnson,R.T.(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King,L.H.(1993). High and low achievers’perception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wo small group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3,399-416.
    Lee,M.,(1993).Gender,group composition,and peer in computer-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puting Research,9,549-577.
    Lemerise,F.A.(1997).Patterns of Peer Acceptance,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Reputation in Mixed-Age Preschool and Primary Classroom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43(2),199-218.
    Lerner, J.(2000).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8th Ed).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ckeachiey,W.J.,Chism, N., Menger, R.,Svinicki, M.,& Weinstein, C.E.(1994) . Teaching tips :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 Leyington,MA : D.C. Heath and Compan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NASPA).(1998). 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student affairs.Washington,DC.
    Prater,M.A.,Bruhl,S.,&Serna L.A.(1998). Acquiring social skills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eacher-directed instruc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19(3),160-172.
    Richardson, F.C.& Suinn,R.M. (1972) : The mathematics anxiety rating scale psychometric data.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6),551-554.
    Schallert,D.L.(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y to teaching the language arts.In Flood,J., Jensen,J.M.,Lapp,D.,&Squire,J.R.(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p.30-39).New York:Macmillan.
    Sharan, S., & Shachar, H.(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
    Sharan,S.(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ion to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N.Y.: Harcout,Brace.
    Slavin, R. 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N.Y.: KKY.
    Slavin, R. E.(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lavin,R.E.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R.E. Slavin(Ed),School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lavin,R.E.(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nd ed).Boston:Allyn & Bacon.
    Stevens,R.J.,&Slavin,R.E.(1992).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on students achievement,attitudes and social relations.Paper presented at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ffective Schooling fo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altimore.(ERIC Document Resume No.ED349 098).
    Swing,S.,&Peterson,P.L.(1982). The relationship of student ability and small group interaction to student achievement .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19,259-274.
    Webb,N.M.(1982a). Group composition,group interaction and achievement in cooperative small groups,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74,475-484.
    Webb,N.M.(1982b). Peer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cooperative small groups.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74,642-655.
    Webb,N.M.(1985). The role of gender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learn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 441-457.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