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淳淳
Yang Chun Chun
論文名稱: 黃碧雲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黃碧雲香港文學香港意識暴力張愛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1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黃碧雲是90年代興起的香港小說家,在臺港都得過許多文學獎,她以暴力美學和性別耽溺創造出許多華麗陰鬱的作品。自小說《其後》、《溫柔與暴烈》在香港發行以來,就形成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和粉碎的力量。黃碧雲藉由小說來書寫「愛」、「慾」、「老」、「死」,重複自己作品中著力書寫的厭世、滄桑、失落、絕望,用文本回應自己的生命,呈現對照和自省,雖然看似她一個人的獨角戲,卻使人驚嘆。本文將從黃碧雲小說的主題、內容、藝術手法、人物關係來解析這個末世舞者對生命和生活的觀感,渴望能看出她的用意。

    章目及頁次 謝辭……………………………………………………………………………………1 論文摘要………………………………………………………………………………2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一、臺灣研究現況 …………………………………………………………… 8 (一)、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8 (二)、學位論文 ……………………………………………………………12 二、香港研究現況 …………………………………………………………… 13 (一)、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 ………………………………………………13 (二)、學位論文 ……………………………………………………………15 三、大陸研究現象 ……………………………………………………………16 (一)、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 ………………………………………………16 (二)、學位論文 ……………………………………………………………18 四、兩岸三地趨勢比較…………………………………………………………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 19 第二章 黃碧雲的創作歷程…………………………………………………………22 第一節 香港文學背景、作家生平及分期…………………………………………21 一、香港文學背景………………………………………………………………21 二、黃碧雲生平簡介……………………………………………………………22 三、小說分期……………………………………………………………………23 第二節 藝術特色……………………………………………………………………24 一、重複輪迴……………………………………………………………………24 二、敘事混亂……………………………………………………………………27 第三章 影響黃碧雲寫作風格的要素………………………………………………30 第一節 張愛玲的影響………………………………………………………………31 一、篇名與人物的模仿…………………………………………………………33 二、月亮意象……………………………………………………………………34 三、陰森鬼氣……………………………………………………………………36 第二節 香港意識的呈現……………………………………………………………44 第三節 九七大限……………………………………………………………………52 第四章 黃碧雲小說的主題及其表現………………………………………………64 第一節 暴力書寫……………………………………………………………………64 一、暴力分類……………………………………………………………………65 (一)自殘、傷人、殺戮的慾望……………………………………………65 (二)虐殺動物及對待屍體的粗暴……………………………………… 69 (三)墮胎殺嬰食屍的變異 ………………………………………………71 (四)性暴力 ………………………………………………………………73 (五)戰爭中的非人煉獄…………………………………………………76 二、暴力!美學?………………………………………………………………77 三、暴力的轉變…………………………………………………………………78 第二節 愛慾交纏……………………………………………………………………81 一、無愛的愛情?…………………………………………………………… 81 二、慾的路上你和我:情慾書寫……………………………………………83 三、想像中的同志情愫………………………………………………………90 第三節 衰老及死亡…………………………………………………………………99 一、等待毀滅的日子…………………………………………………………100 二、遲暮的恐慌:老比死更可怕……………………………………………101 三、死是唯一的宗教…………………………………………………………103 第五章 黃碧雲小說的人物 ………………………………………………………109 第一節 模糊化的男性 ……………………………………………………………109 第二節 受壓迫的女性 ……………………………………………………………111 第三節 我的父母真變態 …………………………………………………………116 一、父女關係…………………………………………………………………120 二、母子關係…………………………………………………………………125 三、父子關係…………………………………………………………………122 四、母女關係…………………………………………………………………123 第六章 結語………………………………………………………………………128 參考書目……………………………………………………………………………130

    參考書目
    一、專書部分
    (一)黃碧雲在臺灣出版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黃碧雲:《七宗罪》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黃碧雲:《突然我記起你的臉》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黃碧雲:《烈女圖》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黃碧雲:《媚行者》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黃碧雲:《十二女色》,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黃碧雲:《無愛紀》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黃碧雲:《血卡門》,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黃碧雲:《後殖民志》,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黃碧雲:《沉默。暗啞。微小》,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二)其他相關論述 (按姓名比劃排序)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
    水晶:《替張愛玲補妝》,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現代中國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王岳川編:《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廣州: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編:《想像的本邦:中國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昂編:《九十年小說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李瑞騰編:《評論20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
    周芬伶、許建崑等編:《臺灣後現代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周芬伶:《孔雀藍調─張愛玲評傳》,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林永福、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范銘如編:《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凌性傑:《有故事的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年。
    張子靜、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張美君、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出版社,1999年。
    張愛玲:《半生緣》,臺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
    張愛玲:《小團圓》,臺北:皇冠出版社,2009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許子東、梁秉鈞、劉紹銘編:《再讀張愛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
    許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1994-1995》,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0年。
    許子東編:《香港短篇小說選2000-2001》,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許翼心:《香港文學觀察》,廣州:花城出版社,1996 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1年。
    陳國球:《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陳曉蘭:《文學中的巴黎與上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臺北:書林出版社,2000年。
    智海、江康泉:《大騎劫──漫畫香港文學》,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7年。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
    黃維樑:《香港文學再探》,香港:香江出版公司,1996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著:《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與臺灣文學》,臺北:人間出版社,2009年。
    劉小麗:《當代香港小說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文學、輩代與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以鬯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6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年。
    潘國靈:《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
    韓冷:《現代性內涵的衝突──海派小說性愛敘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簡瑛瑛編:《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張愛玲傳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二、期刊論文
    小思:〈二十香港文藝活動表〉,《聯合文學─香港文學專號》,第10期,1992年8月,頁41-45。
    王德威:〈城市的物理、病理與倫理——香港小說的世紀因緣〉,《香港文學》,第271期,2007年7月,頁6-9。
    王德威:〈暴烈的溫柔──黃碧雲的小說〉,《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4-13。
    王璸雅:〈從《聖經》解讀黃碧雲〈創世紀〉的象徵意涵與主題思想〉,《問學》,第12期,2008年6月,頁157-177。
    王艷芳:〈失城之亂:論黃碧雲小說的城市身份想像〉,《華文文學》,第87期,2008年4月,頁42-48。
    王豔芳:〈以烈女記憶重構香港歷史——重評黃碧雲小說《烈女圖》〉,《城市文藝》,第11期,2008年12月,頁61-66。
    危令敦:〈血紅的無人之境--試論黃碧雲的「溫柔與暴烈」〉,《中外文學》,2000年03月,頁162-184。
    江婉琴:〈末路情愛——張愛玲《傾城之戀》與黃碧雲《盛世戀》之比較〉,《黃山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5月,頁87-89。
    吳冰:〈書寫中的生命批判:黃碧雲小說的主題〉,《長春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7月,頁64-65。
    吳冰:〈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黃碧雲小說的內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1月,頁107-108。
    杜英:〈人生如戲——由黃碧雲的《桃花紅》談起〉,《香江文壇》,第39期,2005年6月,頁45-50。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嘉慧:〈香港人從回歸後「尋根」到「無根」的文化身份——以黃碧雲兩篇散文為例〉,《香港作家》,2008年1月,頁31-32。
    李燕芬:〈「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試析黃碧雲的《失城》〉,《香江文壇》,第18期,2003年6月,頁37-39。
    周偉紅:〈雙重陰影之下的掙扎——黃碧雲小說論〉,《當代文壇》,2002年1月,頁75-77。
    金惠俊:〈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香港文學的變化及其意義〉,《香港文學》,第271期,2007年7月,頁22-29。
    侯麗貞:〈黃碧雲小說中的國族寓言〉,《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83-206。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素葉文學》,第41期,1993年1月,頁20-23。
    約沒:〈黃碧雲的文字世界〉,《青熒》,第3期,1998年,頁10-13。
    范銘如:〈黃碧雲《血卡門》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0-92。
    孫宜學、陳濤:〈重復:黃碧雲小說的一道奇觀〉,《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2007年2月,頁134-138。
    朗天:〈黃碧雲——不再揚眉?〉,《文化焦點》,第4期,1989年3月,頁4。
    袁良駿:〈香港小說的可讀性與局限性〉,《香江文壇》,第3期,2002年3月,頁54-58。
    張劍:〈飄泊病魂——黃碧雲小說創作散論〉,《殷都學刊》,第4期,2001年4月,頁72-75。
    梁秉鈞:〈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當代》第38期,1989年6月,頁14-23。
    曹素霞:〈黃碧雲《十二女色》中的救贖意識〉,《香港作家》,第3期,2003年6月,頁14-15。
    莫嘉麗:〈對話與復調——黃碧雲《突然我記起你的臉》的復調藝術〉,《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年1月,頁60-64。
    莫藹琳:〈舞之媚,字之微──黃碧雲對舞與字的理解〉,《文學世紀》,第2期,2003年2月,頁77-80。
    許子東:〈此地是他鄉?─論近年來的香港短篇小說〉,《明報月刊》,2000年1月,頁90-93。
    陸姵而:〈鬼魅敍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總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郭恩慈:〈《其後》的刻意人物〉,《越界》,第13期,1991年11月,頁56。
    斯人:〈絕望變態的夢魘世界──讀《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30-32。
    曾麗琴:〈袋鼠族VS媚行者——朱天心與黃碧雲「母親」書寫的比較〉,《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8年2月,頁105-107。
    曾麗琴:〈黃碧雲的後現代性〉,《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5年2月,頁79-80。
    黃子倬:〈黃碧雲——活得如此深刻的女子,在人間〉,《打開》,no.20,1999年6月,頁19。
    黃念欣:〈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雲小說中的行旅想像與精神家園〉,《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1月,頁132-137。
    黃念欣:〈花憶前身--黃碧雲vs.張愛玲的書寫焦慮初探〉,《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14-20。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恩慈:〈無愛紀--談黃碧雲小說中的愛情〉,《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系刊》,第4期,2002年6月,頁54-61。
    黃錦珠:〈生命的來處、去處與生之幻影──讀黃碧雲《媚行者》〉,《文訊月刊》2000年11月,頁29-30。
    趙英寶:〈雙城記──解讀兩位女小說家、解構兩座後殖民都市──臺北朱天心 香港黃碧雲〉,《中山女高學報》,第5期,2005年12月,頁83-109。
    趙稀方:〈後殖民時代的香港小說〉,《香港文學》,第271期,2007年7月,頁30-34。
    劉亮雅:〈鬼魅書寫:臺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2004年6月,頁165-183。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51-67。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劉紹銘:〈寫作以療傷的「小女子」──讀黃碧雲小說《失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1月,頁16-25。
    劉曉藝:〈末世人語─談黃碧雲的小說〉,《讀書人》,第26期,1997年4月,頁34-41。
    蔡秋彥:〈對話與超越——試比較張愛玲與黃碧雲的小說〉,《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 》,2006年9月,頁69-71。
    蔡益懷:〈家族私語:《烈女圖》與《拾香紀》〉,《香港文學》,第189期,2000年9月,頁61-63。
    蔡益懷:〈尋找歸宿──香港女作家小說淺論〉,《當代文藝》,第186期,1999年8月,頁47-61。
    蔡益懷:〈無根的浮城──西西‧辛其氏‧黃碧雲〉,《作家》,第6期,2000年8月,頁109-118。
    蔡益懷:〈亂世烈女浮世繪——讀黃碧雲的《烈女圖》〉,《文學世紀》,第9期,2000年12月,頁89-91。
    蕭寶鳳:〈「媚行者」的救贖:論黃碧雲的「後殖民誌」〉,《香港文學》,第293期,2008年5月,頁7-13。
    閻純德:〈香港女作家筆下的現代性書寫——西西、黃碧雲、王璞、金東方的創作〉,《文學研究》,第8期,2007年12月,頁55-63。
    應宇力:〈從沒見過的那一朵雲——黃碧雲的小說世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2月,頁13-17。
    應宇力:〈鞦韆下的風景——解析黃碧雲新作兩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50-52。
    戴紅軍:〈簡論黃碧雲小說的悲劇意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4月,頁36-39。
    簡瑛瑛:〈蝴蝶、石榴、與黃玫瑰: 試論〈貪婪〉[黃碧雲著]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1997年04月,頁93-99。
    顏純鈞:〈怎一個生字了得──初讀黃碧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06月,頁61-74。
    顏純鈎:〈與黃碧雲聊天〉,《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 ,頁21-28。
    羅展鳳:〈沉默.暗啞.微小──黃碧雲關於寫作之能與不能〉,《文學世紀》,第11期(總44期),2004年11月 ,頁72-76。
    三、報紙
    丁文玲:〈黃碧雲難解姊妹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王浩威:〈七宗罪〉,《中國時報》,1997年12月18日。
    王開平:〈世紀末,媚行者──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9年12月20日。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聯合報》,2000年7月3日。
    包黛瑩:〈黃碧雲玩索小說、透解香江〉,《中國時報》,1994年12月1日。
    江中明:〈黃碧雲新作瞄準三代香港女性〉,《聯合報》,1998年8月1日。
    江世芳:〈黃碧雲重新看待女體──血卡門寫舞蹈與感情〉,《中國時報》,2002年1月9日。
    吳億偉紀錄整理:〈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上)(下),《中國時報》,2001年10月26~27日。
    李令儀:〈黃碧雲學佛朗明哥舞心得入書〉,《聯合報》,2002年1月9日。
    李奭學:〈媚行者〉,《中國時報》,1990年7月27日。
    東山晴:〈血卡門〉,《中央日報》,2002年3月8日。
    林秀玲:〈媚行之自由〉,《聯合報》,2000年7月17日。
    紀慧玲:〈黃碧雲讀書小劇場─用身體更逼近讀者〉,《民生報》,2004年8月27日。
    范銘如:〈黑暗房間裡‧我在〉,《聯合報》,2004年9月5日。
    凌性傑:〈一個人的精彩──黃碧雲小說中的單一與繁複〉,《中央日報》,2002年2月25日。
    徐開塵:〈黃碧雲──捕捉香港女人的故事〉,《民生報》,1998年8月6日。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郝譽翔:〈朝向死亡的快意奔馳──評黃碧雲《十二女色》〉,《中國時報》,2000年10月19日。
    張娟芬:〈鬼域的喧嘩〉,《中國時報》,1999年5月6日。
    張殿:〈香港最後的傳說──訪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8年5月11日。
    張殿:〈黃碧雲《沉默‧暗啞》讀書劇──平復幾乎不可能〉,《聯合報》,2004年8月29日。
    張薇:〈我希望不只是文學家〉,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張薇:〈黃碧雲走出神話〉,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 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香港:《明報》,1999年12月3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 幻滅以後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香港:《明報》,1999年12月2日。
    陳文芬:〈寫小說的黃碧雲飄去當律師〉,《中國時報》,1998年8月1日。
    楊美紅:〈鬼域哭歌─從〈山鬼〉看黃碧雲的創作風格〉,《中央日報》,2002年1月19日。
    董成瑜:〈黃碧雲─率直女子寫盡曲折人生〉,《中國時報》,1997年12月18日。
    廖炳惠:〈內爆紛亂:《十二女色》的血紅世界〉,《中央日報》,1990年10月17日。
    趙啟麟:〈黃碧雲翻揚佛朗明哥舞裙〉,《經濟日報》,2002年2月10日。
    趙靜瑜:〈學習佛朗明哥追尋心中理想〉,《自由時報》,2002年1月9日。
    劉紹銘:〈香港文學無愛紀〉,香港:《信報》,2004年6月19日。
    潘詩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香港:《明報》,2004年6月13日。
    蔡鳳儀:〈當黃碧雲跳舞時〉,《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賴素鈴:〈黃碧雲血卡門說跳舞與生命──寫出了對佛朗明哥舞的體驗〉,《民生報》,2002年1月9日。
    蘇林:〈《無愛紀》,一名舞者的旋律──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2001年4月23日。
    蘇林:〈黃碧雲演讀新作《媚行者》〉,《聯合報》,2000年4月3日。
    蘇偉貞:〈虛構 女性 小說 女性出走〉,《聯合報》,2000年6月21日。
    四、學位論文
    王璸雅:《黃碧雲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高師大2008碩士。
    何思源:《邊緣的意義——從黃碧雲小說的特色看香港文學的一種可能》,中央民族大學2004碩士。
    吳冰:《暴虐、死亡、漂泊》,吉林大學2006碩士。
    林賀超:《香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嶺南大學2002碩士。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2002碩士。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彰師大2008碩士。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2003博士。
    黃念欣:《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美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99碩士。
    黃念欣:《複調的藝術:黃碧雲(1961-)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 2004博士。
    馮曉艷:《跨越時空的文學唱和──20世紀末臺灣香港小說與張愛玲》,山東大學2007博士。
    黃顯麟:《病魂常似秋千索》,暨南大學2005碩士。
    董騫:《揚眉皺眉皆是黃碧雲》,山東大學2008碩士。
    戴綺蓮:《「誘惑」的顛覆性: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美學》,香港科技大學2002碩士。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