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綺芬
論文名稱: 高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台南市某高級中學為例
指導教授: 葉國樑
Yeh, Gwo-Liang
曾治乾
Tseng, Chie-Ch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睡眠品質生活壓力睡眠衛生網路使用行為高中生
英文關鍵詞: Sleeping quality, pressure, sleeping health,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senior high stu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8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高中學生的睡眠品質現況,並探討個人因素、生活壓力、睡眠衛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睡眠品質間的關係。以台南市某高中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取得樣本,用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共發出393份問卷,有效樣本為384份,回收率97.7%。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睡眠品質差者為多數,放假日的睡眠品質較上課日的睡眠品質為佳。
    二、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較差、生活壓力愈大、睡眠衛生愈差、網路使用行為愈多其睡眠品質也越差。
    三、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生活壓力、睡眠衛生等預測變項能有效預測睡眠品質,解釋力為17.7%,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影響力最大。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sleeping qual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 factors, life pressure, sleeping health, and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toward sleeping quality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at one school in Tainan. The research population was students at one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nan. By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he sample was 393 students. The data of 384 students was collected by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 return rate was 97.7% .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bad sleep health was found on the most par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leeping quality on weekends was better than that on weekdays.
    2. The worse state of awareness health, greater life pressure, worse sleeping health and worse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might be resulted in the worse sleeping quality.
    3. The predictors such as personal factors, pressure and sleeping health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sleeping quality,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was 17.7 %. Among these factors the state of awareness health was the pronounc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睡眠生理學與功能 9 第二節 睡眠品質概論 12 第三節 睡眠品質相關因素探討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睡眠品質現況與分析 59 第三節 個人因素、生活壓力、睡眠衛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睡眠品質之關係 67 第四節 睡眠品質相關變項對睡眠品質預測情形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9 中文部分 79 英文部分 8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88 附錄二 專家審查說明函 89 附錄三 正式問卷 90 附錄四 睡眠品質量表之計分方式 95 表目次 表2-3-1 國內針對學生睡眠品質相關研究.......................28 表3-2-1 研究母群體之人數分佈及抽樣情形.....................34 表3-3-1 測量工具各項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考驗.............40 表3-5-1 研究統計方法摘要...................................44 表4-1-1 研究對象個人因素之分佈.............................47 表4-1-2 研究對象生活壓力得分之分佈.........................50 表4-1-3 研究對象睡眠衛生得分之分佈.........................55 表4-1-4 研究對象網路使用行為得分之分佈.....................58 表4-2-1 研究對象睡眠品質總分及睡眠品質等級之分佈...........60 表4-2-2 研究對象睡眠品質次構面之分佈.......................65 表4-2-3 研究對象睡眠困擾因素之分佈.........................66 表4-3-1 性別、年級與睡眠品質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8 表4-3-2 自覺健康狀況與睡眠品質之皮爾森積差相關.............68 表4-3-3 生活壓力、睡眠衛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睡眠品質之皮爾森積差相關 71 表4-4-1 睡眠品質各預測變項之多元共線性診斷分析結果.........72 表4-4-2 各預測變項對睡眠品質之複迴歸分析...................73 圖目次 圖3-1 研究架構............................................33

    中文部份
    王建楠(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症。2008年7月29日,取自: 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
    王淑娟(2008)。五專護理科學生網路成癮及睡眠障礙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雅黎(2007)。揮別失眠一覺安眠到天明。卓越國際媒體月刊,7月,136-138。
    付曉華、李鴻培(2003)。睡眠與健康。中國醫刊,38(3),25-26。
    朱嘉華、方進隆(1998)。國小教師運動習慣對睡眠品質影響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6,217-224。
    江佳旋(2007)。睡眠教育對大學生的睡眠知識、睡眠型態及情緒的影響。中正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漢光、李正育(2001)。中西醫會診:失眠。台北市:書泉。
    行政院主計處(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南投縣: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5)。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健康安全。2010年9月12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4793&CtUnit=1308&BaseDSD=7
    何積惠(2008)。睡眠的謎團。文匯報。
    吳秋生(1997)。生活一點訣。台北市:添翼文化。
    李宇宙(2000)a。睡眠與生活。2006年3月21日,取自http://www.sop.org.tw/people_a.htm
    李宇宙(2000)b。睡眠醫學。台北:健康文化。
    李宇宙、陳錫中(2007)。李宇宙好眠自助寶典。台北:天下雜誌。
    李宛蓉(譯)、MardonJ. Epstein & StevenLawrence.(2007)。哈佛醫生的優質睡眠。台北市:商周出版。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信謙(2006)。壓力與睡眠。2010年2月12 日,取自http://www.iosh.gov.tw/userfiles/File/workshop/data/w910727_3.htm
    李淑瓊(2008)。心臟衰竭病患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雅玲(2009)。彰化縣國中教師睡眠品質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聖萍、蔡玲玲(1999)。台灣大專生的高睏睡度和週末補眠現象。中國心理學會第38屆年會論文集。台北:中國心理學會。
    林佳谷、翁瑞宏、林昭吟、謝嘉峰、高明君(1998)。大專學生對睡眠衛生的認知。北醫學報,27(1),35-42。
    林嘉玲(2000)。自費安養機構老人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武文月(2004)。影響某大學學生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史珊(2008)。大學生的睡眠與學校生活型態、環境間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某國立師資培育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52(6),1-11。
    施嫈瑜(2005)。睡眠與成長。中醫兒科醫學雜誌,7(1),1-4。
    胡建夫(2003)。怎樣睡最健康。台北市:宇河文化。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10年8月2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張熙(2010)。不生病的關鍵-睡飽飽身體自然好。台北:捷徑文化。
    張顥霓(2010)。國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統計處(2003)。大學生時間運用調查摘要分析報告。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許秀娟(2006)。醫院護理人員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秀彩(2008)。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壓力、生活習慣與睡眠品質之關係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喬雅(2010)。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秀貞(2007)。影響大學生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文(2010)。彰化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睡眠品質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娟(2008)。大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私立大學為例。學校衛生,53,35-55。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二之二)--臺灣大學生網路沉迷傾向的性別差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劃編號:NSC89-2511-S-002-010-N)
    陳揚燕(1995)。大學新生睡眠品質與飲食因子之關係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黃有慶、吳侖瑾、陳青浩、隋安莉(2009)。南部大專生的睡眠習慣與睡眠品質。嘉南學報,35,572-581。
    黃席珍(2003)。睡一個好覺-黃席珍的睡眠忠告。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黃鈺理(2009)。高職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沈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建銘 (2000)。失眠的行為及心理治療。台灣醫學,4(6),694-703。
    楊麗蓉(2009)。再窮,也要睡出健康!。諮商與輔導,281,7-11。
    葉世彬(2007)。睡眠疾患手冊。台北:合記。
    葉世彬(2008)。睡眠問題一百問。2010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uho.com.tw/focus/sleep/index.asp?id=380
    鄒秀菊(1994)。敬老院老人睡眠品質與健康狀況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士程、李明濱、李宇宙(2000)。睡眠的生物學基礎及臨床意義。臺灣醫學,4(6),652-664。
    廖碧媚(2006)。老年人睡眠知多少。台大醫網,(3)15-18。
    潘新祥(2008)。達賴喇嘛也失眠 中醫與VENAT失眠新療法。台北:天佑智訊。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宇哲(2001)。主觀入睡起始的腦波特徵。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政楒(2000)。睡眠圖譜。台北:合記。
    蔡政楒(2001)。認識睡眠障礙。台北:宏欣文化。
    鄭淑琴(2008)。憂鬱症患者於社區中睡眠品質之探討。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黎俊彥、吳家碧(2002)。本校89級大一女學生健康體適能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育達研究叢刊,1,175-184。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顏兆熊(2005)。睡眠生理、診斷和慢性失眠的處置。台灣醫界,48(12),18-23。
    蘇東平(2000)。睡眠障礙症之診斷分類及臨床評估。台灣醫學,4(6),665-672。
    英文部份
    Armitage, R., Smith, C., Thompson, S. & Hoffmann (2001). Sex differences in slow-wave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Research,4(1),33-41.
    Brenner, V. (1997).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out and addi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 80,879-882 .
    Brown, F. C., Soper, B. J., & Buboltz, W C (2001).Prevalence of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35, (3), 472-477.
    Buysse, D. J., Reynold, C. F., Monk, T. H., Berman, S. R., & Kupfer, D. J. (1989).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Psychiatry Research, 28(2), 193-213.
    Dawson, D. (2005). Sleep Habits and Accident Risk Among Truck Driver : A Cross-Section Study in Argentina. Sleep, 28(9),1103-1108.
    Epstein, Lawrence J. & Mardon, Steven (2007).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uide to a good night’ sleep,15-15.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Mahon NF. (1995). The contributions of sleep to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during adolescence. Public Health Nurs,12,127-33.
    Mastin, D. F., Bryson, J., & Corwyn, R. (2006).Assessment of sleep hygiene using the sleep hygiene index.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9(3), 223-227.
    Morin, & Espie (2008). Insomnia: A Clinical Guide to Assessment Treatment.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2002). ” 2002 Adult Sleep Habits” 2010 from http://www.sleepfoundation.org/article/sleep-america-polls/2002-adult-sleep-habits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2005). ” 2005 Adult Sleep Habits and Styles” 2010 from http://www.sleepfoundation.org/article/sleep-america-polls/2005-adult-sleep-habits-and-styles
    Picher, J.J., Ginter, D.R., & Sadowsky, B.(1997).Sleep quality versus sleep quant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 and measures of health, well being and sleepiness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42(6),583-596.
    Schechtman, K. B., Kutner, N. G., Wallace, R. B., Buchner, D. M., & Ory, M. G. (1997). Gender,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leep disturbance among older community-dwelling persons. FICSIT group. Frailty and Injuries: Cooperative Studies of Intervention Technique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43(5), 513-527.
    Shigekazu, H., Yutaka, M., Liu, Y., & Akira, M. (2005). Effects of playing a computer game using a bright display on presleep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sleep latency, slow wave sleep and REM sleep.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4(3), 267-273.
    Smith, A. (2002). Effect of caffeine on human behavior.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40(9), 1243-1255.
    Stanley, N. (2003). Actigraphy in 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A review. Human Psychopharmacology, 18(1), 39-49.
    Suen, L.K., Hon, K.L., & Tam, W.W. (2008).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behavior and sleep-related factors among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5(5), 760-75.
    Thorleifsdottir, B., Bjornsson, J. K., Benediktsdottir, B., Gislason, T., & Kristbjarnarson, H. (2002). Sleep and sleep habits from childhood to young adulthood over a 10-year period.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53(1), 529-537.
    Van-den-Bulck, J. (2004). Television viewing, computer game playing, and Internet use and self-reported time to bed and time out of bed in secondary-school children. Sleep, 27(1), 101-104.
    Ware, J.E., & Gandek, B. (1994). The SF-36 health survey: development and use in mental health research and IQOLA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Mental Health, 23(2), 49-7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