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允中
Fang Yun-chung
論文名稱: 國中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中為例
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for Students of human rights Attitudes and bullying –for example to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 林安邦
Lin, An-P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人權態度霸凌行為
英文關鍵詞: human rights attitudes, bully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71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中市國民中學學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之現況,探討學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之關係。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根據文獻探討與相關實證之研究結果來設計問卷,以台中市一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470份,最後將調查結果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多重比較、斯皮爾曼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如下所示:
    一、台中市某國中學生人權態度正向積極,以「尊重人權」向度表現最佳。
    二、台中市某國中學生霸凌行為平均分數為中間偏低,以「言語霸凌」向度分數最高。
    三、台中市某國中學生人權態度因背景變項的不同,在部分向度達顯著差異。
    四、台中市某國中學生霸凌行為因背景變項的不同,在部分向度達顯著差異。
    五、國中學生人權態度整體及各向度與學生霸凌行為整體及各向度均達顯著負相關。
    六、國中學生人權態度可以有效解釋學生霸凌行為。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Taichung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uman rights attitudes and bullying behavior,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human rights attitudes and bullying. This study used a surve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empirical findings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 total of 470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to describe th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and post multiple comparisons,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aichung City, the human righ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positive,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dimensions of the best performing.
    2.Taichung City,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ullying the average score for the middle low, the highest dimension scores in order to "verbal bullying".
    3.Taichung City,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human rights attitude due to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me dimensions
    4.Taichung City,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due to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me dimensions.
    5.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as a whole and the human rights dimension and students bullying behavior as a whole and the dimen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6.Human rights attitud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explain student bullying.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權態度的基本概念 11 第二節 霸凌行為的基本概念 19 第三節 人權態度的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霸凌行為的相關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8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3 第五節 研究步驟 9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學生背景變項分析 95 第二節 國中學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現況分析 97 第三節 國中學生在人權態度之差異性分析 102 第四節 國中學生在霸凌行為之差異性分析 110 第五節 國中學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關係之分析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50 附錄一台中市國中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相關性調查專家評定問卷 161 附錄二 預試問卷專家學者審查意見整理表 172 附錄三台中市國中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相關性預試問卷 181 附錄四 人權態度解說總變異量表 188 附錄五 霸凌行為解說總變異量表 189 附錄六台中市國中生人權態度與霸凌行為相關性正式問卷 191

    壹、中文部分
    王孔祥(2008)。國際人權法視野下的人權教育。北京市:時事。
    王芝蘭(2010)。人權教育教學對高中生人權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以中部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惠儀(2009)。國中學生網路霸凌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榮駿(2009)。以生命教育課程與協同教學改善霸凌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瓊慧(2007)。人權教育活動課程教學對國中學生人權態度之影響-以臺北縣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馨(200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對霸凌行為的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方麗文(2009)。臺北縣三重市公立國中學生人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石怡人(2010)。國小學生人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中正區與大同區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古乃先(2007)。從個人、家庭與學校面向探討國中生的霸凌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市。
    朱美瑰(2007)。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邑蓎(2009)。「酷凌行動」計畫在國中表演藝術課程的實踐-以校園衝突、霸凌為主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沈淑鈴(2008)。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親子依附、同儕衝突因應策略對受霸凌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杜淑芬(2009)。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親職經驗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巫秀蓮(2008)。成年人對網路霸凌認知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政憲(2008)。校園霸凌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弘智。
    林士力(2008)。國中生霸凌行為與學校適應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思妤(2009)。高中、高職學生霸凌經驗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以北市公私立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林珮綺(2004)。九年一貫課程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啟文(2010)。暴力校園:學生趨吉避凶的潛規則。台北:稻田。
    林凱華(譯)(2008)。無暴力校園-教師工作手冊(原作者:Allan L. Beane)。台北:稻田。
    林碧清(譯)(2011)。只能被欺負嗎?零霸凌,這樣做就對了(原作者:Mustafa Jannan)。台北:推手文化。
    林麗玉(2008)。生命教育之「虛」與「需」—由目睹校園霸凌現象談起。諮商與輔導,275,19-23。
    余伯泉、蕭阿勤(譯)(1998)。人權教育活動手冊。台北:遠流。
    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Ⅰ、Ⅱ。台北:五南。
    吳雪如(2002)。屏東縣國小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紋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知覺及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
    吳雅真(2008)。校園霸凌現況調查與介入措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紀舜傑(2003)。從比較觀點看台灣與美國之人權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10,126-133。
    胡藹若(2007)。人權理念之研究。復興崗學報,90,297-322。
    周秀玲(2007)。高中職生受凌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道濟(1983)。基本人權在美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邱心怡(2006)。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人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雅玲(2008)。國小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人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靖惠、蕭惠琳(2009)。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5,147-170。
    柯采伶(2010)。真的只是囝仔的打鬧嗎?——國中霸凌者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宜呈(2007)。國中女生受欺凌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子婷(譯)(2010)。權利批判導論(原作者:Tom Campbell)。台北:韋伯文化。
    徐芊慧(2008)。桃園縣國中生校園霸凌行為影響因素模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徐宗林(1995)。人權與教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19-51。
    徐敏誠(2005)。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麗娟(2005)。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人權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柴松林(2001)。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40(1),21-29。
    夏勇(2001)。人權概念的起源。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
    莫紀宏(2005)。國際人權公約與中國。北京市:世界知識。
    孫旻儀、王鍾和(2007)。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65-193。
    莊季靜(2006)。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淑娟(2006)。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許靜雪(2004)。高高屏國小學生對兒童人權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郭祐榕(2008)。網路霸凌被害者之被害特質:以嘉義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惠玲(2008)。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人權教育議題。台北:教育部。96年5月4日,取自http://kse.kids.yam.com/edu9/edu9_issue/edu9_humrig/
    教育部(2011)。認識校園霸凌。台北:教育部。100年3月9日,取自http://140.111.1.88/board/detail/24
    教育部(2011)。教育基本法。台北:教育部。100年11月09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468&KeyWord=%e6%95%99%e8%82%b2%e5%9f%ba%e6%9c%ac%e6%b3%95
    教育部(2011)。性別平等教育法。台北:教育部。100年06月2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0508&KeyWord=%e6%80%a7%e5%88%a5%e5%b9%b3%e7%ad%89%e6%95%99%e8%82%b2%e6%b3%95
    梁家瑜(譯)(2009)。 社會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 &Nyla R. Branscombe)。台北:心理。
    賀欣音(2010)。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貝芬(2007)。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姿伶(2009)。從被害者促發理論觀點分析國民中學校園欺凌事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犯,新北市。
    陳秋琪(2009)。彰化縣某國中學生受霸凌類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郁瑾(2010)。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行為與學校獎懲、導師領導、父母管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葛樹人(1994)。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書局。
    張秀如(2007)。國中生欺凌受害經驗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育聞(2009)。校園霸凌造成國中生被害者負面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張春津(1989)。人權論。天津:天津出版社。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裕昌(2008)。兒童媒體接觸與人權態度之探討──以台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張榮顯(2009)。玩耍?霸凌?國小高年級男童性霸凌者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國聖(2003)。現代人權的發展源流與意涵。通識研究集刊,4,1-18。
    曾寶瑩(2006)。高屏地區國小家長對兒童人權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萬瑋(2010)。遭遇問題學生-問題學生的教育與轉化技巧。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黃士珍(2009)。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巧玲(2006)。旁觀者人格特質、霸凌行為知覺與情緒反應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與年級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宗秀(2005)。台北市高中生人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萬華區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妙玟(2007)。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黃昭宏(2009)。臺東縣高中職學生校園霸凌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黃梅嬌(2004)。以符合對話教學精神之生命教育課程改善學生言語霸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翊筠(2006)。台南市國小教師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愉淨(2008)。國小學童覺知教師兒童人權態度及其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默、但昭偉、湯梅英、幸曼玲(1998)。人權保障與人權教育─小學階段人權教育之探討(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133-006-F1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默(2004)。勾勒人權教育圖譜:從普世化人權價值談起。載於林佳範主編,人權教育理念與教學設計(頁1-10)。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葉怡秀(2004)。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童人權知識與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湯智賢(譯)(2006)。人權-跨學科的探究(原作者:Micheal Freeman)。台北:巨流。
    楊宜學(2008)。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楊琇尊(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技巧、受霸凌經驗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雅鈴(2009)。父母教養方式與校園暴力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國樞(199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13版)。台北:東華書局。
    蔡怡蓉(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的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社,台南市。
    蔡嘉玲(2008)。台南縣完全中學學生受霸凌經驗與恐懼感氣氛相關之研究-以霸凌態度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黎素君(2006)。國小校園欺凌行為重複被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廖飛筆(1998)。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錦聰(2003)。臺北市公立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松山區五所國三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妍君(2008)。國中生之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霸凌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炘衢(2008)。國小校園霸凌現況與防治教育需求調查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南琦(2011)。向霸凌SAY NO!。台北:遠流。
    劉哲宇(2010)。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建鴻、王錦(譯)(2010)。兒童心理創傷治療(原作者:Cathy A. Malchiodi)。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蕭紫頤(2007)。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人權與體罰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英耀、黃正鵠(2010)。教育部校園霸凌現象調查與改進策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台北:教育部。
    貳、西文部分
    Barton, E. A. (2006). Bully prevention: Tips and strategies for school leade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Cranston , Maurice (1973). What Are Human Right. N.Y.: Taplinger Publishing.
    Crick, N.& Grotpeter, J. (1995).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and socialpsycholog 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6, 710-720.
    Cross, T. L. (2001). The many faces of bullies. 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 24(4), 36-37.
    Davidson, S. (1993). Human right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Donnelly, J.(1989).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Definitions and Fact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8(2) , 71-82
    Feinberg, J. (1973). Social Philosophy-Foundations of Philosophy series. N. J.: Englewood Cliffs
    Furlong,Michael; & Morrison, Gale.(2000).The School in School Violence: Definitions and Fact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8(2) , 71-82.
    John Hoover & Ronald Oliver1(1996). The Bullying Prevention Handbook. Bloomington :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Lister,I. (1984).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 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 9DECS/EGT (84) 27.ED261924.
    Mark Cleary(1998). NO BULLY - What''s New? Retrieved April 13,2008, from http://www.nobully.org.nz/new.htm
    Mclean, I. (1996).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Politics. N.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ad, M. (1939). From the south seas: Studies of adolescence and sex in primitive societies. New York: Morrow Ltd.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Olweus,D.(2001).Bullying at school:Tackling the problem.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25,24-26.
    Pratkanis, A. R. (1989).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afran,E.(2003).Bullying behavior: Perspectives of eleventh-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sychoeducational Center.
    Singh, B. R. (1986). Human right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10(3), 76-85.
    Smith, P. K., & Sharp, P. (1994). School bullying: Insight and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Starkey, H.(ed.)(1991).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Twemlow, S., & Sacco, F. (1996). A clinical and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on the
    bully-victim-bystander relationship.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 60, 196-3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