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慧禎
Huang, Hui-Chen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信眾的變遷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艋舺龍山寺日治時期宗教信眾祭祀地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人移民來臺,營造地方性的公共空間,主要是建立在宗教寺廟的神權之上,以共同的祭祀活動,帶動族群的認同,以神明的神聖性來爲人民消災解厄,祈求平安、降福,因此寺廟的神權成為民間的權力中心,是民眾共同承認與信賴的所在。龍山寺建寺至今已逾二百七十年,其中歷經三個不同的政權,其功能也隨著政權的更迭而轉變。
    日治時期是臺北由早期移墾的農業社會,邁向現代化工商企業組織的過渡期。臺北作為日本政府殖民統治的中樞,在日本計劃性的建設下,交通、市容、經濟、社會都隨之改變,使臺北成為現代化的都市,臺北鄰近的市鎮也隨之發展。日據時期的臺北社會已逐漸脫離地緣、血緣色彩,走向社會功能或社會需求的取向,由閉鎖而開放。艋舺也由地域濃厚的移民街庄,逐漸轉變為臺北市的一部份,龍山寺也因交通的便利,神明的靈驗,歷史的悠久,信眾的廣佈,突破地域的界限。
    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不僅跨越地域、漢人族群,甚至是超越種族。日本官方人員基於政治動機,而日本民間人士因佛教信仰與地方傳統的特性,親身參於龍山寺的宗教活動並慷慨捐贈,與其他寺廟的信眾來源相比,顯見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信眾的異質特性。
    關鍵字:艋舺龍山、日治時期、宗教、祭祀、地緣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2 第二章 艋舺龍山寺的興建 第一節 清領時期艋舺的發展…………………………………………………14 第二節 龍山寺的興建…………………………………………………………26 第三章 日本殖民統治與臺北街市的發展 第一節 社會變遷………………………………………………………………35 第二節 經濟發展………………………………………………………………65 第四章 龍山寺祭祀圈與一般信眾的變化 第一節 清領時期的祭祀圈……………………………………………………77 第二節 日治時期祭祀圈信眾的擴張…………………………………………89 第五章 特殊信眾的參與與龍山寺信眾的異質化 第一節 宗教活動中本土菁英的轉型 ………………………………………99 第二節 日本官方與民間人士的參與 ………………………………………122 第六章 結論……………………………………………………………138 徵引書目 ………………………………………………………………………143

    一、報紙
    〈龍山普渡〉《臺灣日日新報》明治29年6月17日第1號
    〈龍山住持〉《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0年12月28日第213號
    〈中元醵金〉《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7月5日第51號
    〈泉商宴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5月17日第10號
    〈答客問艋津前後商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5月21日第14號
    〈中元舊俗〉《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2年8月16日第387號
    〈蘭盆盛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8年8月9日第2181號
    〈艋舺龍山寺盂蘭盆會〉《臺灣日日新報》第3069號明治41年8月7日
    〈艋舺龍山寺〉《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2年8月20日第3394號
    〈艋舺の大祭〉《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4年7月19日第4365號
    〈龍山寺祭禮〉《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5年4月6日第4256號
    〈隸內地僧籍〉《臺灣日日新報》大正3年1月16日第4907號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4年2月25日第5275號
    〈十錢均一制は 成績が良ぃ〉《臺灣日日新報》大正8年10月3日第6933號
    〈龍山寺義捐者〉《臺灣日日新報》大正9年6月1日第7174號
    〈重修龍山寺寄附〉《臺灣日日新報》大正9年12月22日第7013號
    〈龍山寺重新工事〉《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0年4月28日第7506號
    〈設實費診療所〉《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1年11月15日第8072號
    〈龍山寺落成期〉《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8月2日第8332號
    〈蘭人寄附龍山寺〉《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2年9月13日第8373號
    〈龍山寺捐款續報〉《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4年1月15日第8864號
    〈北港大媽到艋舺〉《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4年6月17日第9017號
    〈團體進香龍山寺〉《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5月27日第9361號
    〈萬華龍山寺 慶讚中元〉《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5年8月18日第9444號
    〈地方團體到龍山寺進香〉《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2月14日第9624號
    〈龍山寺醮事告畢〉《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2月18日第9931號
    〈廣告〉《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5月1日夕版第9700號
    〈大團體進香〉《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5月15日第9714號
    〈臺北市龍山寺中元爐主頭家〉《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8月5日第9796號
    〈萬華龍山寺 釋尊獻納〉《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1月22日第9905號
    〈龍山寺醮事續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2月10日第9923號
    〈萬華進行中 龍山寺醮事續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2月10日第9923號
    〈萬華龍山寺落成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昭和2年12月15日第9928號
    〈萬華龍山寺臘底建醮內地人邊寄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夕版昭和3年1月7日第9951號
    〈萬華龍山寺蘆竹庄香客七百餘名〉《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昭和3年6月1日第10097號
    〈龍山寺中元盛況河燈行列二萬餘人翊夜普渡擁擠不開〉昭和3年8月29日第10186號。
    〈桃園五庄團體進香萬華龍山寺〉《臺灣日日新報》昭和4年5月31日第10458號
    〈萬華龍山寺 普渡紀盛〉《臺灣日日新報》昭和4年8月19日第10538號

    〈市營自動車買收交涉〉《臺灣日日新報》昭和5年3月13日第10782號
    〈龍山寺 普渡及放河燈〉《臺灣日日新報》昭和5年9月7日第10919號
    〈萬華龍山寺普度熱鬧〉《臺灣日日新報》昭和6年8月29日第11272號
    〈中川總督詣芝山岩聖廟及龍山寺〉《臺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9月13日第11650號
    〈龍山寺放河燈 分發火把〉《臺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8月11日第11617號
    〈龍山寺普渡放水燈〉《臺灣日日新報》昭和7年8月19日第11625號
    〈萬華各境 普渡放水燈〉《臺灣日日新報》昭和8年9月10日第12009號
    〈龍山寺中元輪值林姓〉《臺灣日日新報》昭和9年8月16日第12346號
    〈龍山寺中元輪值林姓〉《臺灣日日新報》昭和9年8月16日第12708號
    〈今秋臺灣博〉《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0年6月23日第12654號
    〈龍山寺普渡〉《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0年8月5日第12697號
    〈謝介石氏獻匾於龍山寺〉《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0年12月25日 第12838號
    鈴木清一郎〈本島の盆祭と普渡 竝全島一の頭圍の搶孤に就て〉《臺灣時報》昭和12年9月
    二、日人著作
    (一)官方史料
    下村宏修《臺灣列紳傳》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6年。
    丸治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ㄧ卷)》,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9年。
    臺北市土木課《臺北市土木課要覽》,臺北市:臺北市土木課,1919年。
    臺北市役所《臺北市政二十年》,臺北市:臺北市役所(臺北:文成,1987復印)。
    臺北市勸業課《臺北市商工人名錄》,臺北市:臺北市役所,1934年。
    臺北廳御編纂《臺北廳誌》,臺北:臺北廳,1919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阿片志》,臺北市,1926年 。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一冊,臺灣總督府印行,1897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臺灣之神社及宗教》,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43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現行臺灣社寺是法令類纂》,帝國行政學會臺灣出張所,1936年8月再版。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自動車に關する調查》,臺北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1932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編印《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1905~1931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四統計書》~《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2~1944年。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臺灣度量衡調查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1899年。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鐵道鐵道史》臺北市: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出版,1989年。
    鷲巢敦哉《臺灣統治回顧談》,臺灣警察協會,1943年。
    (二)時人著作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市:谷澤書局,1916年。
    太田猛編輯《臺灣大觀》,臺南:臺南新報社,1935年。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市:臺灣人物社,1922年。
    中越榮二《臺灣の社會教育》,臺灣の社會教育刊行所,1936年。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
    田中一二《臺灣の新人舊人》,臺北市:文成,1999年。
    伊能氏《臺灣蕃政志》,臺北市:南天,1904年。
    池田敏雄《臺灣家庭生活》,臺北市:東方文化,1970年。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市,1912年。
    杉山靖憲《臺灣歷代總督之治績》,帝國地方行政學會朝鮮本部,1922年。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
    緒方武歲《臺灣大事年表》,臺北印刷株式會社,1938年12月4版。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養賢堂,1939年。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1934年。
    橋本白水《臺北市町名改正案內》,臺北市:南國出版協會,1922 年。
    橫森久美《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4號,東京:綠蔭書房,1982年10月。
    三、專書
    王月鏡編纂《臺北市志》卷四 社會志 人口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4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縣蘆洲:博揚文化,2004年。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7月4版。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臺北市:海峽學術,2003年。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臺灣人物誌》,臺北市:海峽學術,2003年。
    王國潘編纂《臺北市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
    王國璠主修《臺北市發展史》(三),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9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帕米爾,1985年。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上)》,臺北市:草根文化,1998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谷舜仁、陳存良譯《臺北州街庄志彙編上》,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邢福泉《臺灣的佛教與佛寺》,臺北市:臺灣商務,2006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第一冊,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市:文津,1999年。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1992年。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90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92。
    邱政略撰稿《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 人物誌 人物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8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函》,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初版一刷。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0年。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市:東大,1995年。
    周宗賢主編《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1995年。
    周學普譯,.L.Mackay 著,J.A.Macdonald 編,《臺灣六記》臺灣研究叢刊第6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林美容《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縣蘆洲:博揚文化,2008年。
    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進發《臺灣統治史》,民眾公論社,1935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臺灣經濟社會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1997年 。
    林熊祥、李騰嶽同監修,林平祥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四 經濟志 交通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年。
    林衡道《政治與社會》,臺北市:青年出版社,1982年。
    郁永和《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洪英聖《臺北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貳》,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洪伯溫《臺北地誌新探》,臺北市:龍文,1993年。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莊永明《臺北老街》,臺北市:時報出版,1991年7月1日初版一刷。
    高傳棋《臺北建城120週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4年。
    張炎憲《臺北廳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張炎憲、李筱峯、莊永明編《臺灣近代名人誌》第四冊,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87年。
    張蒼松《典藏艋舺歲月》,臺北市:中國時報,1997年。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市:武陵,1998年2月。
    連橫《臺彎通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3月九印。
    屠繼善《恆春縣志》第二冊,臺灣文獻叢刊第75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陳木子編輯《東和禪寺》,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東和禪寺,2004年。
    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ㄧ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民間宗教政策》,臺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陳國章《臺灣地名辭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4年
    陳瑞堂《臺灣寺廟法律關係之研究》,司法院行政秘書室,1974年。
    菩妙《眼淨和尚圓寂二十五週年紀念集》,元大亨寺妙林出版社,1996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黃春成纂修《臺北市志稿》卷八 文化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8年。
    黃得時《臺北市志》卷一 沿革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0年。
    黃得時《臺北市發展史-疆域與沿革》,1981年。
    黃富三《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所,2009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2002年。
    曾迺碩《臺北市志》卷九 人志物,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
    湯熙勇《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文獻委員會,2002年。
    楊慶堃著 范麗珠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溫國良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類彙編-明治28年10月至35年4月》,南投:臺灣省文現委員會,1999年。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楊永良譯,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著《辜顯榮傳》,臺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7年。

    楊南郡譯,伊能嘉矩著《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市:遠流,1996年。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市:常民文化,1996年。
    董芳苑《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市:前衛,2008年。
    葉昌嶽《萬華古蹟追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年。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日治時期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廖漢臣、王世慶、馮小彭、李騰嶽纂修《臺北市志》卷三 政制志,1962年。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臺北市:稻香,1998年。
    臺北市艋舺扶輪社編《艋舺百年風華》,臺灣英文雜誌社,2004年。
    臺原出版社翻譯《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印,200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公文類纂》第七冊,乙種永久官房第二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5年9月。
    劉大可《傳統與變遷:福建民眾的信仰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劉克明《艋舺龍山寺全志》,臺北市:龍山寺印行,1952年。
    劉明修《臺灣統治と阿片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1983年。
    劉劍寒主編、黃淑清編著 《臺北市路街史》,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蔡相煇《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淡江大學歷史系,1995年。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鄭志明《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臺北市:大元書局,2005年。
    龍山寺《慶祝艋舺龍山寺建寺二百五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市:龍山寺,1989年。
    蕭昌銅主修,盛清沂編纂《中和鄉志》中和鄉志編纂委員會,1960年。
    薛志亮總裁,謝金鑾、鄭兼才總纂《台灣縣志》,臺北市:武陵,1999年。
    羅文華編纂《臺北市志》卷六 經濟志 商業篇,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
    瞿海源《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市:桂冠,1997年。
    藍吉富《認識日本佛教》,臺北市: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的見的臺北-一部關於空間治理的兩種不同城市哲學》,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四、期刊論文
    于文正〈是信仰還是觀光?艋舺龍山寺觀光資源探討〉,《休閒研究》1卷1期, 2008年,頁14~41。
    文崇一〈萬華地區的群體與權力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9期,1975年,頁19~55。
    不著撰人〈大稻埕耆老座談會〉,《臺北文物》第2卷3期,1953年,頁2~12。
    不著撰人〈艋舺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1~11。
    不著撰人〈龍山地區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96期,1991年,頁1~19。
    王一剛〈日籍紳商人物誌〉,《臺北文物》第2卷4期,1954年,頁86~92。
    王一剛 〈萬華遊里滄桑錄〉,《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52~54。
    王一剛 〈臺北三郊與臺灣的郊行〉,《臺北文物》第6卷第1期,1957年,頁11~29。
    王世燁、許嘉文〈臺北天后宮的歷史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167期,2009年,頁174~220。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第23卷第3期,1972年,頁1~32
    王見川、李世偉〈日本據臺以來大龍峒保安宮概況〉,《臺北文獻》直字第135期,2001年,頁57~83
    王榮峰〈北市科第表〉,《臺北文物》第9卷第1期,1960年,頁24-39。
    王禮謙〈艋舺的金銀紙製造〉《臺北文物》第9卷第2、3期,1960年,頁94~95。
    方豪〈臺北寺廟與地方之發展〉,《現代學苑》第2卷第2期,1965年5月,頁43~55。
    方豪〈臺灣行郊研究導言與臺北之「郊」〉,《東方雜誌》復刊5卷12期,1972年,頁36~50。
    尹章義〈臺北築城考〉,《臺北文獻》直字第66期,1983年,頁1~21。
    古月〈艋舺三大廟〉,《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50~51。
    古月〈日據時期北台列紳傳(二)〉,《臺北文物》第5卷第2、3期合集, 1957年,頁67~70。
    江燦騰〈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上)〉,《臺北文獻》直字第134期,2000年,頁257~304。
    江燦騰〈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下)〉,《臺北文獻》直字第135期,2001年,頁121~172。
    吳逸生〈艋舺古行號概述〉,《臺北文物》第9卷第1期,1960年,頁1~11。
    吳春暉〈艋舺龍山寺的慶讚中元〉,《臺北文物》第8卷第2期,1959年,頁47~50。
    吳春暉〈艋舺的古社團〉,《臺北文物》第8卷第3期,1959年,頁95~96。
    宋光宇、林明雪〈日據時期大稻埕宗教活動節錄(上)〉,《臺北文獻》直字第99期,1992年,頁69~107。
    李丁讚〈臺灣佛教的變遷與轉型,1895-199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1996年,頁19~52。
    李根源〈艋舺寺廟記〉,《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40~46。
    李根源〈大稻埕寺廟記〉,《臺北文物》,第2卷第3期,1953年,頁78~82。
    李嘉嵩〈日本治台-宗教政策考(一)〉,《瀛光》第128期,1963年。
    李嘉嵩〈日本治台-宗教政策考(三)〉,《瀛光》第131期,1963年。
    林奇龍、曾馨蓮〈日治時期臺灣佛教之日本曹洞宗派〉,《臺北文獻》直字第125期,1998年,頁59~79。
    林芬郁〈臺北府、臺北城、臺北市-臺北城內及附郊都市空間轉化之歷史軌跡〉,《臺北文獻》直字別冊,2011年9月,頁155~235。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南港:中研院三民所,1988年,頁95~125。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7年,頁53~114。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1987年,頁53~81。
    林惠萱〈清領時代的臺灣書院〉,《人本教育札記》第231期,2007年,頁110~111。
    林萬傳〈龍山區行政區域歸屬沿革表〉,《臺北文獻》直字第96期,1991年,頁39~41。
    林萬傳〈城中區行政區域歸屬沿革表〉,《臺北文獻》直字第98期,1991年,頁35~38。
    林萬傳〈大稻埕(延平區、建成區)行政區域歸屬沿革表〉,《臺北文獻》直字第99期,1992年,頁39~42。
    林衡道〈臺北市的寺廟〉,《臺北文獻》第2期,1962年,頁53~80。
    林衡道〈日治時期臺北日籍市民的歲時節令〉,《臺灣風物》第44卷4期,1994年,頁141~146。
    林衡道〈臺灣寺廟的過去與現在〉,《臺灣文獻》第27卷第4期,1976年,頁41~49。
    林萬傳〈龍山區行政區域歸屬沿革表〉,《臺北文獻》直字第96期,1991年,頁39~41。
    岡田謙著,陳乃蘖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9卷第4期,1960年,頁15~29。
    卓克華〈寺廟興修與地方變遷-以淡水龍山寺為例〉,《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合編,2000年,頁85~111。
    卓克華〈艋舺行郊初探〉,《臺灣文獻》第29 卷第1期,1978年,頁188~192。
    卓克華〈試釋全臺首次發現艋舺「北郊新訂抽分條約」〉,《臺北文獻》直字第73卷,1985年9月,頁151~166。
    洪伯溫〈艋舺考〉,《臺北文獻》直字第72期,1985年,頁129~134。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年,頁191~206。

    許雪姬〈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02期,1992年,頁1~28。
    許進發〈臺北人物誌特刊〉,《臺北畫刊》第394期,2000年,頁32。
    連溫卿〈大稻埕的經濟發展〉,《臺北文物》第2卷3期,1953年,頁13~25。
    問樵〈日據時期之町會〉,《臺北文物》第6卷3期,1958年,頁51~56。
    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2002年,頁78~111。
    陳秀蓉〈日據時期臺灣民間信仰發展〉,《歷史教育》第3期,1998年,頁143~162
    連曉青〈艋舺大事記〉,《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66~68。
    連溫卿〈大稻埕的經濟發展〉,《臺北文物》第2卷3期,1953年,頁13~25。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期第6卷,1978年6月,頁59~68。
    康素慎〈說艋舺〉,《史聯雜誌》第10期,1987年,頁 53~58。
    越澤明著、卞鳳奎譯〈臺北的都市計畫-1895~1945年日劇時期臺灣的都市計畫〉,《臺北文獻》直字第105期,1993年,頁123~146。
    曹東華〈日據時期城內的建置〉,《臺北文物》第2卷第4期,1954年,頁58~65 。
    曾迺碩〈清季大稻埕之茶葉〉,《臺北文物》第5卷第4期,1957年,頁94~117。
    黃得時〈城內的沿革和臺北城-古往今來話臺北五〉,《臺北文物》第2卷4期,1954年,頁17~34。
    黃得時〈大龍峒之沿革〉,《臺北文物》第2卷第2期,1953年,頁39~46
    黃得時〈大稻埕發展史〉,《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81~94。
    黃啟木〈分類械鬥與艋舺〉,《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55~58。
    黃順二〈萬華地區的都市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9期,1975年,頁1~17。
    辜神徹〈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信仰與祭祀活動〉,《臺灣文獻》,第59卷第1期,2008年,頁115~172。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直字第88期,1989年,頁1~42。
    溫振華〈清代後期臺北盆地士人階層的成長〉,《臺北文獻》直字第90期,1989年,頁1~33。
    葉昌嶽〈萬華(艋舺)滄桑史(二)〉,《臺北文獻》直字第158期,2006年,頁130~135。
    廖國雄〈艋舺古蹟探訪〉,《臺北文獻》直字第33期,1975年,頁239~246。
    臺灣自動車界〈臺灣自動車發展史(二)〉,《臺灣自動車界》第4卷第12期,1935年,頁22。
    劉小燕〈艋舺地區相關問題初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期,1997年,頁101~119。
    劉建仁〈談普度、中元、與盂蘭盆〉,《臺灣風物》第22卷第3期,1972年,頁3~6。
    劉振維〈論臺北艋舺學海書院的儒學精神〉,《朝陽人文學刊》第5卷第2期,2007年,頁60~92。
    劉枝萬〈清代臺灣之寺廟〉,《臺北文獻》第4、5、6期,1963年,頁101~120,頁45~110,頁48~66。
    劉篁村〈艋舺人物誌〉,《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28~34。
    劉篁村〈北城拾碎錄〉,《臺北文物》第2卷第4期,1954年,頁45~46。
    廖漢臣〈艋舺沿革志〉,《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12~17。
    劉龍岡〈艋舺之古碑〉,《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59-61。
    劉龍岡〈稻江人物小誌〉,《臺北文物》第2卷第3期,1953年,頁104~105。
    劉龍岡〈北臺孝友節義錄〉,《臺北文物》第5卷第4期,1957年,頁36~39。
    劉龍岡〈龍山寺之普度〉,《臺北文物》第6卷第1期,1957年,頁42。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的文化意義〉,《歷史月刊》第86期,1995年,頁74~80。
    鄧天德〈艋舺龍山寺的教育內涵〉,《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期,1999年,頁267~274。
    蔡武晃〈祖籍、動員與信仰組織–北臺灣龍山寺法脈的觀音信仰組織研究〉,《民俗與文化》第6期,臺中: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2010年,頁99~139。
    蔡相煇〈從歷史背景為臺灣廟宇尋定位〉,《國魂》第608期,1996年,頁35~39
    蔡淵洯〈清代雲林地區民間宗教之發展1683-1695〉,「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輪文集,1986年,頁141~160。
    蔡淵洯〈清代臺灣行郊的發展與地方權力結構之變遷〉,《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4期,2000年,頁667~687。
    蔡錦堂〈第八十五回臺灣研究研討會演講紀錄—日據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 《臺灣風物》第42卷第4期,1992年,頁105~136。
    賴子清〈北市科舉題名錄〉,《臺北文物》第6卷第1期,1957年,頁29~37。
    賴子清〈清代北臺之考選(上)〉,《臺北文獻》直字第9、10期合刊,1969年,頁166~183。
    賴子清〈清代北臺之考選(下)〉《臺北文獻》直字第11、12期合刊,1970年,頁43~61。
    駱為光、廖財固〈艋舺龍山寺之祭祀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19期,1993年,頁189~204。
    鍾秀清〈艋舺的市街形成與民間信仰(上)〉,《民俗曲藝》43期,1986年9月,頁20~31。
    蘇省行〈艋舺舊街名考源〉,《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1953年,頁18~27。
    五、學位論文
    沈方茹《臺北市公共巴士發展(1912~1945)》,國立中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鳳華《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庄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本炫《當代臺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陳秀蓉《戰後臺灣寺廟管理政策之變遷》,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陳美雲《臺北市大稻埕地區都市景觀自明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莊芳榮《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黃瓊慧《艋舺龍山寺空間的實踐與競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碩士論文/2007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臺北都市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劉豐極《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廖世璋《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臺北府城地區》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蔡相煇《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鍾振坤《城市中祭祀圈之地域變動研究-以中和地區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釋道成《覺力禪師及其派下之研究(一八八一~一九六三)》,圓光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六、西文書目
    Lamley ,Harry J.,“The Taiwan Literati and Early Japanese ule,1895-1915“,ph.D.dis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64,(unpublished)
    Mark Elvin and G.William Skinner ed.,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R. H. Mreys﹐“Taiwan Under CH’ing Imperial Rule﹐1684-1895:The Traditional“Society﹐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vol.V﹐no.2,1972
    七、網址
    大龍峒保安宮網址:www.baoan.org.tw
    自由電子報網址:www.libertytimes com.tw
    認識新莊的今昔:http://www.docin.com/p-3700613h
    龍山寺網頁http://www.lungshan.org.tw/prod3_7.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