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鈺彬
論文名稱: 台灣草藥師及其文化傳承
指導教授: 林美容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草藥師青草店藥市仔草藥中草藥民間醫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台灣使用草藥的歷史雖然悠久,但是對於草藥師的研究長期被學術界所忽略。筆者深感於草藥文化傳承之重要性,遂決定以民間草藥師之文化傳承,為我碩士論文研究的課題。
    本論文將以草藥師為中心,探討台灣民間草藥的知識傳承之歷史背景及發展過程,並從民俗醫療角度探知其與草藥的關係。而草藥之藥材來源,包括:藥材生產的日期和時間、取得的方法等,販售圈、販售場所與草藥師之執業的關係,草藥與其他民俗療法之搭配運用的情形,以及草藥師在民俗療法之醫者的角色等,也是筆者欲探討研究的課題。
    而依據本研究結果,筆者認為政府應加強培育優秀的草藥師人才、輔導草藥業轉型、對草藥醫療效果深入研究與推廣草藥知識。而筆者對經營草藥業的廠商,則提出草藥業者應順應市場導向、加強和國外廠商的合作與交流、及取得國際認證及專利等建言。筆者更期盼本研究成果對未來台灣草藥的發展、草藥業者之產業轉型有所助益與貢獻。

    In Taiwan, there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of the use of herbal medicine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herbalists has long been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 was so deeply acknowledged the importance of such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I decided to study on the topic of cultural heritage carried by traditional herbalists for my master's thesis.
    This thesis will be centered on traditional herbalists in Taiwan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folk knowledge about herb medicine and their practice on herb medicine. Meanwhile, topics on where medicinal materials come from, when they are produced, and how they are extracted or procured are also addressed. The author would also like to discuss relationships that lie between the selling business, selling locat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herbalists. Finally, the engaging and adjuvant actions of herb medicine in many folk remedies as well as the role that traditional herbalists play in these treatments will be equally studied in this thesis.
    Grounding on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uthorities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alented while educated herbalists but also help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herbal industries. In-depth analysis and tests on treatments of herbal medicine are ought to made so as to provide a better knowledge. As for local manufacturers run for herbal medicine, the author provide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to go market- oriented, to intensify interactions and the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mpanies, to seek certifications, and to file patents. In all,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erbal industries in Taiwan can benefit from the conclusions and results drawn in this thesis.

    致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重要名詞說明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預期結果 6 第二章 草藥師的歷史與現況 9 第一節 文獻回顧 9 第二節 草藥師的歷史 14 第三章 台灣草藥師的執業 29 第一節 草藥店 29 第二節 顧客 46 第三節 醫療行為 52 第四節 同業公會/藥園/行業神 65 第四章 草藥師的文化傳承 69 第一節 草藥知識的師承與教授 69 第二節 草藥知識的分享與傳播 71 第三節 病人/家屬/文化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參考文獻 91 附錄A 99 附錄B 107 附錄C 125 附錄D 129

    (一)專書
    中文部分:

    ∙山伯恩特‧卡爾格—德克爾/著《圖像醫藥文化史》,邊城出版社,2004年。
    ∙白清《藥學淺解》,頁22~25,書泉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史徒華著,張恭啟譯《文化變遷的理論》,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李岡榮 《即將失傳的台灣青草藥 (上)》,元氣齋出版社,2000年。
    ∙李幸祥著 《台灣藥草事典(1)》,旺文社,1999年。
    ∙林美容《人類學與台灣》,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8年。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增訂版》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資料叢刊之三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7。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原出版社,2000年。
    ∙吳瀛濤《台灣民俗》,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
    ∙洪心容、黃世勳著 《臺灣鄉野藥用植物(一)》,文興出版社,2004年。
    ∙洪心容、黃世勳《藥用植物拾趣》,自然科學博物館,2002年。
    ∙郁賢皓《古詩文鑑賞入門》,新地文學出版社,2000年。
    ∙徐順裕《救人青草藥》,元氣齋出版社,2004年。
    ∙徐順裕《救人青草藥(二)》,元氣齋出版社,2005年。
    ∙張 珣 《疾病與文化》,台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稻鄉出版社,1989年。
    ∙張 珣,《民俗醫療與文化徵候群》,歷史月刊1月號。1996年。
    ∙張憲昌《藥草(一)》,台灣自然觀察圖鑑,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張憲昌《藥草(二)》,台灣自然觀察圖鑑,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陳紹聖《台灣藥草集粹》,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月旦出版社,頁44-45,1997年。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常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楊文乾著 《現代神農草藥圖鑑(1)》,林鬱出版社,2005年。
    ∙楊再義《本草歷史與台灣毒草》,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鄭志明《宗教文化全集-宗教與民俗醫療》,台北:台灣宗教用品有限公司。2004年。
    ∙劉還月《台灣歲時小百科》下冊,頁677, 台原出版社,1989年。
    ∙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大通,1984。
    ∙磯公昭《中藥的故事 各種草藥名稱的由來》,開朗出版社司,1984年。
    ∙薛佛里爾Andrew Chevallier著,邱怡君譯《藥用植物小百科》,貓頭鷹出版公司,2003年。
    ∙繆文渭《中國藥草傳奇》,小暢書房,1989年。
    ∙蘿西塔.阿維戈 & 納汀.愛波斯坦著,白玲譯《雨林中的藥草師》,知書房出版社,1998年。
    ∙Deepak Chopra,MD.&David Simon,M.D.著,林靜華譯《喬布拉健康中心:40種增進健康的天然藥方》,頁21~25,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
    ∙Earl Mindell著,賴翠玲譯《藥草聖典》,笛藤出版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二)藥用植物研究及學位論文:
    ∙甘偉松、那琦、江宗會:《雲林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Vol.9,中國醫藥學院,1978。
    ∙甘偉松、那琦、江雙美:《台中市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Vol.11,中國醫藥學院,1980。
    ∙甘偉松、那琦、胡隆傑《苗栗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4。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吳偉任《台北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93。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李志華《新竹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8。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林新旺《宜蘭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94。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施純青《台南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8。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黃泰源《高雄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91。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廖英娟《嘉義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7。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蔡明宗《桃園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6。
    ∙甘偉松、那琦、張賢哲:《南投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Vol.8,中國醫藥學院,1977。
    ∙甘偉松、那琦、許秀夫:《彰化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Vol.11,中國醫藥學院,1980。
    ∙甘偉松、那琦、廖江川:《台中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Vol.10,中國醫藥學院,1979。
    ∙甘偉松、那琦、廖勝吉:《屏東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2。
    ∙謝文全、謝明村、邱年永、楊來發:台灣產中藥材之調查研究(四)《花蓮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八十六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7。
    ∙謝文全、謝明村、邱年永、黃昭郎:台灣產中藥材之調查研究(五)《台東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八十六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7。
    ∙謝文全、謝明村、邱年永、林榮貴:台灣產中藥材之調查研究(六)《澎湖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八十七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8。
    ∙謝文全、謝明村、邱年永、柯裕仁:台灣產中藥材之調查研究(七)《金門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八十八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9。
    ∙謝文全、謝明村、邱年永、汪維健:台灣產中藥材之調查研究(八)《連江縣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八十九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
    ∙謝文全、邱年永、廖隆德:《蘭嶼藥用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八十九年度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
    ∙林秀叡《草本‧場域—萬華青草巷產業地景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游桂香《文化範疇裡的病痛與醫療—以馬祖南竿地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2年。
    ∙陳文寧,《寺廟民俗療法之探究-以求藥籤的主觀經驗為例》,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碩士論文,頁2,2000年。

    (三)期刊及其他:
    ∙卜問天<龍發堂下的沉思>,《大學雜誌》191:6-7,1986年。
    ∙文榮光<精神疾病與民俗醫療>《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頁102-105,1982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醫療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2年。
    ∙宋錦秀文、劉智淵圖<臺灣的醫藥神信仰>《文化視窗》,卷5:頁43-52,1988年。
    ∙宋和<土著醫療人員-童乩是否可以成功醫治他的病人>《人類與文化》9:68-89,1977年。
    ∙李清蓮<六十年前家鄉的病人治療法釋>《蘭陽》21:106-115,1980年。
    ∙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新史學雜誌》,6(1)頁113—153 1995年。
    ∙林美容<臺灣「五日節」民俗及其意義的流變—兼籲訂端午節為「藥草節」>《臺灣文獻》54(2):33-49 2003年。
    ∙林美容<閹牛師傅張樹聰與他的治牛症處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5: 1-38。1991。
    ∙林美容<同義堂師祖羅乾章與台灣中部的武藝社群>。《國史館論文集》。
    ∙張方直<從法規面看中草藥產業發展> 《生物產業》2:69-73 ,2004年。
    ∙張成國<中草藥之國際化>《中國醫藥研究叢刊》,25:33-47,2004年。
    ∙張永勳 、江倍漢、 何玉鈴 <台灣青草藥店現狀之調查研究>《中醫藥年報》第23 期,第5 冊,2005年。
    ∙莊稼<漫談草藥>《中國醫藥研究叢刊》,25:72-80,2004年。
    ∙廖美智<中草藥產業現況與展望>《生物產業》,2:95-104,2004年。
    ∙鄭志明<心靈藥方 妙手回春 談台灣藥籤文化>《傳統藝術》,19:12-14,2002年。
    ∙鍾宗憲<尋覓百草中的神秘解藥—神農大帝的傳說與信仰>《傳統藝術》,6:7-9,2002年。
    ∙Henderson Lawrence J. (1953 ) “Physician and patient as a social syste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12: 819-23.
    ∙Parsons, Talcott “Illness and the Role of the Physician: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1 (July 1951), 452-60.
    ∙Bloom, Samuel W. (1963) The Doctor and His Patient: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x, R. C.( 1959)Experiment perilou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acing the unknow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Wilson, Robert N. (1963) “Patient practitioner relationships,” in H. Freeman, S. Levine, andL. G. Reeder (eds.), Handbook of Medical Sociology. Ist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pp.273-95.
    ∙Mishler, Elliot G. (1995) “Models of Narrative Analysis: A Typology,”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5 (2): 87-123.
    ∙Fox.R.C., Experiment perilou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acing the Unknown, Glencoe, Ill. The Free Press, 1959.
    ∙Berger Peter L. (1969) The Sacred Canopy N.Y.: An Anchor Book.
    ∙BeckerI Fishein M. (1987) “Comparing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 In: WB Ward (Ed): Advance in Heal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Greenwich CT: JAI Press, 245-249.
    ∙Kleinman Arthur(1977)“Depression Somatization and the New Cross Cultural Psychiatry” in Social,Science and Medicine Vol:11, pp. 3-10.
    ∙Kleinman Arthur(1978)“Concept and a Model for the Comparison of Medical Systems as Cultural Systems” (unpublished).
    ∙Kleinman Arthur(1980)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pp. 24-70.
    ∙Leventhal H. and Nernz D. (1985) Theassessmen to fillness cognition。In P。Karoly(Ed),Measurement Strategies in Health Psychology, pp.517-54, New York: John Wiley.
    ∙Mishler Elliot G. (1995)“Models of Narrative Analysis: A Typology,”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5(2):87-123.
    ∙Suchman E. H. “Stages of Illness of and Medical Care,”J. of Dying and Human Behavior, 6(Fall,1965), pp.114-128.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