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景翔
Chang,Ching-Hsiang
論文名稱: 高中學生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地區為例
The Study on Se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Enviromental Attitudse and the Ecological Stability Knowledge–
指導教授: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生態平衡知識環境態度
英文關鍵詞: Ecological Stability ,, Enviromrntal Attitud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中學生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地區為例
    摘要
    張景翔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台北市地區為例,探討高中一年級和二年
    級學生的生態平衡知識、環境態度者間的關係。以該地區高中學生共
    650 名為研究樣本,以研究者參閱文獻自編之「高中學生生態平衡知
    識」、「高中學生環境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
    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高中學生在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現況,在環境態度方面,以「生
    態問題」、「環境公害」的環境態度每題平均得分為較佳之項目,表示學
    生在面對生態問題及環境公害方面的價值觀較強烈,而其中以「新生態典
    範」每題平均得分為最低。
    二、高中學生的環境態度,在不同社經地位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在不
    同性別、年級、組別及過去生活經驗的變項上則無顯著差異。
    三、高中學生生態平衡知識,在不同「年級」、「社經地位」的變項上有
    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組別」、「過去環保經驗」的高中學生生
    態平衡知識無顯著差異。
    四、高中學生的新生態典範論上,在不同「性別」、「年級」、「社經
    地位」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不同「組別」、「過去環保經驗」的新生
    態典範論無顯著差異。
    五、高中學生的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和新生態典範間的關係,環境態
    度與生態平衡知識間有顯著的正相關;環境態度與新生態典範間有顯著的
    正相關;生態平衡知識與新生態典範間有顯著相關。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結論,分別就教師的生態保育教材編輯、生
    態保育教育的實施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e Study on Se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Enviromental
    Attitudse and the Ecological Stability Knowledge–
    Take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in Tapei City Area for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stability and the enviromental attitude of the sophomores and junior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which are in Taipei city area.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orm 650 sampled se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and investigate into surveys of “Senior high students Ecological Stability” and “Senior high students Enviromental Attidutde” which are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hat consult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s the study instru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the main findings were:

    1. The fact that senior high students on enviromental attitude and the ecological stability: This survey on enviromental attitude shows the best averages on the items of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Ecological problem”that represnts that senior high students show strong values on these two issues . Most of all, It shows low averages on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2.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viromental attitud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in variable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gender,grade, group, past life experience in variables.

    3.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ecological stability knowledg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grade”and “social status” in variabl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gender”,”group”and”past enviromental experience.
    II
    4.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gender “,”grade”,and “social status” in variables; there were no signifigant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group”and”past enviromental experience” in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variables.

    5.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viromental attitudes , ecological stability and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there appear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nviromental attitude and ecologlcal stability knowledge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appear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nviromental attitudes and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there were signifig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stability and New Ecological Paradigm.Based on findings .

    This study provided information about teacher ec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eacher’s pratice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related study in the future.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錄………………………………………………………………V 表次 ……………………………………………………………VIII 圖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名詞界定…………………………………………………5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環境態度之探討…………………………………………7 第二節 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28 第三節 生態平衡知識之探討……………………………………35 第四節 生態平衡知識之相關研究………………………………43 第五節 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之相關研究…………………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56 第二節 研究程序…………………………………………………58 第三節 研究樣本…………………………………………………61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設計…………………………………………6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76 第一節 高中學生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現況分析…………76 第二節 高中學生環境態度………………………………………81 第三節 高中學生生態平衡知識…………………………………88 第四節 高中學生新生態典範論…………………………………94 第五節 高中學生環境態度、生態平衡知識與新生態典範論…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10 二、西文部份……………………………………………………114 附錄 附錄一 審查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名單…………………………117 附錄二 正式施測問卷…………………………………………118 表 次 表2-1-1 人類除外典範與新環境典範之比較…………………………20 表2-1-2 新環境典範論量表……………………………………………22 表 2-1-3 新生態典範論量表………………………………………………24 表 2-2-1 環境態度相關研究發現對照表………………………………32 表 2-3-1 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38 表 2-4-1 生態平衡知識相關研究發現對照表…………………………46 表 2-5-1 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間關係之相關研究發現對照表………53 表 3-3-1 預試樣本人數分佈表…………………………………………61 表 3-3-2 正式研究樣本分佈表…………………………………………62 表 3-4-1 生態平衡知識預試問卷題數分布表…………………………68 表 3-4-2 環境態度預試問卷題數分布表………………………………69 表 3-4-3 Cronbachα係數之可信度範圍表……………………………70 表 3-4-4 生態平衡知識量表試題分析結果……………………………71 表 3-4-5 生態平衡知識、環境態度各分量表信度的處理……………71 表 3-4-6 生態平衡知識正式問卷題數分布表…………………………73 表 3-4-7 環境態度正式問卷題數分布表………………………………74 表 4-1-1 台北市地區受測高中學生個人背景變項資料統計表………79 表 4-1-2 環境態度、生態平衡知識施測結果摘要表…………………80 表 4-2-1 不同性別學生環境態度t檢定摘要表…………………………81 表 4-2-2 不同年級學生環境態度t檢定摘要表…………………………83 表4-2-3 不同組別學生環境態度t檢定摘要表………………………83 表4-2-4 不同社經地位學生環境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5 表 4-2-5 不同過去環保經驗學生環境態度 t檢定摘要表……………86 表 4-3-1 不同性別學生生態平衡知識 t檢定摘要表…………………88 表 4-3-2 不同年級學生生態平衡知識 t檢定摘要表…………………89 表 4-3-3 不同組別學生生態平衡知識 t檢定摘要表…………………90 表 4-3-4 不同社經地位學生生態平衡知識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1 表 4-3-5 不同過去環保經驗學生生態平衡知識t 檢定摘要表………93 表 4-4-1 不同性別學生新生態典範論t 檢定摘要表…………………94 表 4-4-2 不同年級學生新生態典範論t檢定摘要表…………………95 表 4-4-3 不同組別學生新生態典範論t 檢定摘要表…………………95 表4-4-4 不同社經地位學生新生態典範論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6 表 4-4-5 不同過去環保經驗學生新生態典範論t 檢定摘要表………97 表 4-4-5 新生態典範論量表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98 表 4-5-1 環境態度、生態平衡知識、新生態典範論Pearson積差相關表………………………………………………………………101 圖 次 圖2-1 價值態度系統關係圖…………………………………………12 圖3-1 研究架構圖……………………………………………………56 圖3-2 研究流程圖……………………………………………………6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2002 年海峽兩岸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王鑫(1987)。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規劃報告。國科會科教處。
    王少泉(1999)。探索新環境典範的內涵─環境教育專業人士對台灣環境議題態度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娟,謝文豐(2000)。生態保育。揚智出版社。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毛群欽(2002)。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東祐(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全中平(1993)。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之研究:地球是一個環境的複合體(一),國科學研究計畫。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李杰沛(1998)。曾參與教師環境教育訓練之高中教師對於新環境典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 ,43-57。
    李明和、蘇育任(2002)。中學科學教師的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
    李麗蓉(2002)。彰化縣幼稚園學童環境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吳麗娟(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光合作之迷思概念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1990)。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書局
    林孟儒(2001)。因應全球二氧化碳減量生態趨勢之都市綠化政策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新沛、鄭時宜(2001)。大學生的新環境典範與環境政策態度:一所科技大學的調查結果,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濕地鄰近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馨(2002) 。國小學童昆蟲概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明延凱,周光裕(1997)。應用生態學。地景出版社。
    周昌弘(1989)。國科學科教處「環境保護教育研究」推動概況。科學發展月刊,17,351-355。
    周昌弘、蕭新煌、郭允文、於又華、黃榮村、楊冠政、黃政傑、晏函文(1991)。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摘自周昌弘編中華民國第一屆環境教育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5-250。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刊印。
    周昌弘(1997)。生態平衡與永續發展。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22。
    周孚平(2003)。屏東縣漢原族群國中學生有關呼吸作用迷思概念形成原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河(2004)。高中基礎生物。南一出版社。
    侯錦雄、郭彰仁(1998)。公園遊客之環境態度與不當行為管理策略認同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4),17-42。
    陳佩正、高明智(1993)。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概念研究:公害污染(一)。國科會研究計畫。
    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景宏(2004)。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美瑞(2003)。環境價值的概念分析。環境教育研究,51-81
    郭國成(2002)。國小學童「燃燒」概念另有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美鈴(2001)。社區活動對居民環境態度之影響。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88)。環境知識來源及面對公害政策──小學、高中及大學學生之比較。現代教育,4(3),48-54。
    黃朝恩(2000)。環境倫理觀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41,57-62。
    黃冠樹(2002)。探索廢棄物焚化處理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之面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愫姬(2002)。資源回收者與非資源回收者環境態度與行為差異比較。大高雄都會發展與公共部門管理研討會專題。
    孫儒泳、李博、諸葛陽、尚玉昌(1995)。普通生態學。藝軒出版社。
    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5。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37。
    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
    張敬宜 、熊召弟、陳順其(1994)。國小教師對小學生「生態平衡」概念發展適切性探討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7,529-566。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鄭英耀、王文中、江佳昌、葉曉倩(2002)。國中、小學生及教師台灣環境永續發展概念量表之發展與編製。未出版。
    楊光仁(1990)。 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五洲出版社。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
    楊冠政(2000)。高中基礎生物課本。龍騰出版社。
    楊冠政(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52(2),4-19
    楊榮祥(2004)。高中基礎生物。康熙出版社。
    諸葛楊(1989)。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淑馨出版社。
    熊召弟(1991)。環境教育活動設計的原則。環境教育特刊。國立台北師院數理教育學系。
    蕭新煌(1986)。新環境典範與社會變遷:台灣民眾環境價值的初探。台大社會學刊,18,81-134。
    蔡宜霖﹙2001﹚。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如君(2002)。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佩靜(2000)。國小學童生態平衡概念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魏瀅珊(2001)。以環境正義理念作為永續台灣的社會基礎: 台灣環境意識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二、西文部分
    Albrecht, D., Bultena, G., Hoiberg, E., & Nowak, P. (1982). Measuring en ironmental concern: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3(3), 39–43.
    Adeniyi, E.O.(1985). Misconceptions of selected ecological concepts held by some Nigerian students.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19(4) , 311-316.
    Allman, S.A.(1972).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for Inclus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A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Bell, B.F.(1981). What is an animal, not an anim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15(3), 213-218.
    Bell, B.F. & Barker, M.(1982). Towards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animal’.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16(3), 197-200.
    Bloom, J.M.(1991). Contexts of meaning: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cience Education, 12(5), 549-561.
    Brumby, M.N.(1982).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oncept of life.Science Education, 66(4), 613-622
    Dunlap, E. Riley & Kent D. Van Liere.(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1-26.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1984). Commitment to the dominant social paradigm and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5, 1013-1028.
    Dunlap, E. Riley , Kent D. Van Liere. , Angela G. Mertig & Robert Emmet Jones(2000).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 A Revised NEP Scale . 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425-442.
    Engleson,D.C.(1985).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Griffiths, A.K., & Grant, B.A.C.(1985). High school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food webs: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hierachy and related misconcep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2(5), 421-436.
    Horvat, R.E.(1974).Fifth and eighth grade students orientation towar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orvat, R.E.,&Voelker, A.M.(1976). Using a Likert scale to measur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8(1),36-47.
    La Trobe ,H. L., & Acott, T.G.(2000). A Modified NEP / DSP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Scal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1), 12-21.
    Marek, E.A.(1986). They misunderstand, but they’ll pass. The Science Teacher, 53, 32-36
    Milbrath, L. W.(1984) Environmentalists: Vanguard for a new society.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ilbrath, L. W.(1989/1994).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learning our way out. Albany,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house, N. (1990). Implications of attitude and behavior re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 26-32.
    Odum, E.P. (1975). Ecology: The Link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olt, Rineheart and Winston.
    Odum, E.P. (1989). Ecology and our Endanqered Life-Support Systems.Massachusetts: Sinauer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Parker, D.C.(1975).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s measured by modified semantic differential instru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35(11A),7142.
    Ramsey, C. E., & Rickson, R. E. (1976).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 1), 10-18.
    Schlageter, J.N.(1980). Students cognition,attitudes action orienti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at the seventh grade leve.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Dissertation Abstracts.
    Saveland,RobertN.(1976).Handbook of enviormental education ,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Tikka, P. M., Kuitunen, M. T., & Tynys, S. M.(2000). Effect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students’attitudes, activity levels, and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12-19. Thapa, B.(1999). Environmentalism: The Relation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ulletin of 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18(5),426-438.
    Wesley, S. R. (1981).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s Values on Behavior Related Variable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