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欽憲
Chinchen Wu
論文名稱: 騎樓的景觀與社會空間識覺——以台北市為例
指導教授: 潘桂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騎樓人行道台北市街道社區地理感社會空間人本主義地理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6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騎樓」為台灣市鎮型聚落常見的建築文化景觀,它既是相連屋宇的一部份,但卻又可提供屋宇主人以外的陌生公眾使用。這特殊的「現象」,雖然自幼已經有接觸,甚至是生活環境的一部份,但可能是太普遍而平凡了,反而很少成為被注意特殊的「現象」,而產生深入了解的動機。
    自從上了師大地理系研究所,對「景觀、空間」等有了比較專業的概念,乃對「騎樓」發生濃厚的研究興趣,所以就決定把「騎樓的景觀和空間」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研究者想:「許多人對騎樓的觀感與我不盡相同。」如果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去進一步了解眾人對「騎樓的識覺和觀感」,更增加「騎樓的地理意義和價值」。
    文化景觀是人與環境互動的成果,而人對自己建構的成果又有什麼樣的「感受」,這是本文對「騎樓」研究的最後期望。研究者用不同文化人群的角度,加上不同社區的比較,對騎樓的空間感與地方感予以突顯與闡釋。
    從一個人本主義地理學者的角度,看待問題最難的就是:要了解那些一般人早已習以為常,而不去思量的問題;用人們對待或反映在環境的行為、以及態度來解開這些矛盾。但也就是因為一般人不思量,使得他們那些隱而不見的識覺,又和文化人群本身自己所了解的識覺大相逕庭。
    騎樓最終都只是「物」,真正躲在後面的還是已經麻痺的識覺,或許是只是「識了」,但太多重複已讓我們「不覺了」。騎樓就研究者來看,是一項未雨綢繆而「積極的產物」,可是台灣都市人類對它的使用又是這麼的消極,不是把它當成邊陲,不然就是沒人清掃的公共區域。所以,用人本主義地理學所得到的結論充滿許多矛盾與對立,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8 第三節 騎樓的景觀………………………………………………17 第二章 研究法……………………………………………………21 第一節 區域特色的觀察…………………………………………21 第二節 識覺行為的探討…………………………………………28 第三節 研究區的選定……………………………………………33 第四節 研究架構…………………………………………………52 第五節 研究方法…………………………………………………54 第三章 騎樓的社會空間區位……………………………………57 第一節 住宅的延伸………………………………………………57 第二節 緩衝空間…………………………………………………62 第三節 通過空間…………………………………………………66 第四節 聚合空間…………………………………………………69 第四章 騎樓的空間感……………………………………………73 第一節 私有或公共空間…………………………………………73 第二節 開放或封閉空間…………………………………………90 第三節 空間性的歷史變遷………………………………………99 第五章 騎樓的地方感……………………………………………101 第一節 功能感……………………………………………………101 第二節 擁擠感……………………………………………………113 第三節 自由感……………………………………………………117 第四節 空虛感……………………………………………………120 第五節 安全感……………………………………………………122 第六節 恐懼感……………………………………………………127 第六章 結語………………………………………………………130 參考文獻……………………………………………………………132 附錄…………………………………………………………………135 謝辭…………………………………………………………………139

    Alexander, Christopher著、趙冰譯(1994),《建築的永恆之道》,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Barker, Chris著、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智典》,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Benjamin, Walter著、張旭東、魏文生譯(200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市:臉譜出版。
    Foucaul, Miche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2003),《規訊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Highmore, Ben著、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Jacobs, Jane著、吳鄭重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生活經驗的啟發》,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Peet, Richard著、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5),《現代地理思想》,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丁榮生(2006年2月21日),《台北巴黎?浪漫治市?》,中國時報,焦點新聞,A3版。
    朱啟明(2004),《閩南街屋建築之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中山南路「騎樓式」街屋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朱啟明、楊裕富(2003),《福建省泉州市「騎樓式建築」之研究-以符號學於騎樓式建築中的運用為例》,?。
    江大寧(?),《騎樓之法律地位》,http://www.jensong.com.tw/news2/data/law.doc。
    周素卿(2000),《台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8:47-78。
    林思玲(2006),《日本殖民臺灣建築氣候環境調適的經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林建元(1998),《台北地區檳榔攤空間特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吳淑芬(1992),《臺灣騎樓空間改善方式之研究》,淡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建築設計組。
    卓立寰(2004),《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199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馬路灣(2006),《大台北全覽百科地圖》,台北市: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施建邦(1997),《鹽埕老壁攤的地方感及社會意涵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
    堀込憲二、郭中端著,卞鳳奎譯(1997),《臺灣的亭仔腳文化》,高雄市:高市文 獻,9(2):1-9。
    黃正銅(1984),《都市騎樓景觀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
    黃俊杰(1998),《都市人行道界面組成型態對行人知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黃武達、蔡之豪、內藤 昌(1997),《日治時代台灣近代建築法制之創設與內涵──以台北市街為例》,建築學報,23:5-25。
    陳冠中(2005),《移動的邊界》,台北市:網路與書。
    陳棖福(2005),《從財產權觀點分析騎樓管制問題》,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
    溫珮君(2005),《園道的都市寫作》,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廖可歆(2005),《社區居民聚集點形成之基礎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蔡幸真(2005),《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人行通道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蔡瑞麒(1992),《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潘桂成(2009),《人本主義地理學之本質》,台北市:?。
    潘朝陽(2001),《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藍嘉俊(2000),《失落的人性空間——台北市人行空間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蘇碩斌(2002),《近代都市的空間視覺化統治:以日治時期台北為例》,2002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發表論文。
    蘋果日報(2007年5月27日),《名咖啡店桌椅佔騎樓營業 警:已違法 85度C:要求違規門市改善》,蘋果日報,每日一爆,北部版。
    台北旅遊網,http://www.taipeitravel.net/,2008/10/1。
    台北市管建處,騎樓、庇廊,http://www.dba.tcg.gov.tw/taipei/noun18_0002.htm,2007/04/21。
    台北市萬華區公所,地方特色:華西街,http://www.waha.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3816f2b,2008/10/30。
    台北市萬華區公所,地方特色:青草巷,http://www.waha.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3816b6d,2008/10/30。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2008/6/14。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2007/3/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