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巧瑩
Chang, Chiao-Ying
論文名稱: 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A Study of Learning Needs and Social Supports for Female Social Workers
指導教授: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學習障礙社會支持
英文關鍵詞: female social worker, learning need, learning barrier, social suppo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社工員之學習需求,並瞭解學習需求與其社會支持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方式,針對五位年齡分別在30至35歲間受過大學社工專業教育的女性社工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深入瞭解她們參與繼續學習的經驗,並探究其學習觀、學習需求與學習障礙,以及學習需求與其社會支持之關聯。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瞭解女性社工員的學習需求。(2)探討女性社工員的學習障礙。(3)探求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與社會支持間的關聯。(4)提供相關人員與機構具體建議,以作為女性社工員本身與相關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文本資料蒐集來源以訪談逐字稿為主,依據研究目的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出以下研究發現:
    (1)女性社工員自我瞭解與助人自助的專業特質,促使其產生繼續學習的需求。
    (2)進入30歲的女性社工員,因著婚姻狀態發展出不同的角色任務,學習時間的安排與學習需求面向亦隨之而有所不同。
    (3)女性社工員工作的特殊性,導致學習需求仍以專業繼續教育為主。
    (4)女性社工員助人服務常耗盡心力,個人成長的學習需求獲得滿足後,有助於身心平衡發展與工作壓力的舒緩。
    (5)女性社工員的繼續學習受到工作條件的限制,學習偏好不同一般職業婦女。
    (6)女性社工員面對諸多學習障礙仍重視自己的學習需求,因為學習需求滿足後帶來正向改變的能量。
    (7)家人、師長、督導、同事、案主、朋友、宗教同修或教友等重要他人的支持與鼓勵是左右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滿足的關鍵。
    最後依據上述討論,針對女性社工員、社福機構、支持系統與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具體之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needs of female social workers,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needs and their social supports. The author adopt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five 30 to 35 year-old female social workers with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in college are selected and interview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 experiences on continuous learning of foresaid female workers, their perspetive of learning, their learning needs, and barri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needs and their social supports are discussed in-depth.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needs of female social workers; (2)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barriers of these women; (3)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learning needs and social supports, and (4) to provide the related people and institut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as an useful reference for female social workers in their life-long learn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The data of the research comes from the vocal interviews and are converted word-by-word into written transcripts. Based on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findings, and concludes the followings:
    (1) For female social workers,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 motivate their needs of continuous learning.
    (2) Female social workers over 30-year-old have different role tasks because of their marital status. The arrangement of their learning schedule and the aspect of learning needs are also influenced.
    (3)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work of female social workers,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still their main learning need.
    (4) Female social workers tend to devote themselves into work and often feel burnout. By means of satisfying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ne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balance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work stress can be released.
    (5) The continuous learning of female social workers is limited to work conditions, and that differs their learning preferences from other career women.
    (6) 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learning barriers, female social workers still value their learning needs.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needs can increase the positive energy.
    (7) The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given from significant others (social supports, e.g., family, teachers, supervisors, colleagues, clients, friends and members from their religion) is key for female social workers to satisfy their learning need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above,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emale social workers, social-welfare organizations, their support systems, and furthe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re provided in this research.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 錄……………………………………………………I 表目次……………………………………………………III 圖目次……………………………………………………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社工員的工作與學習…………………………11 第二節 女性成人發展理論與其影響因素……………26 第三節 女性學習需求之探討…………………………35 第四節 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61 第一節 研究設計………………………………………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69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73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7 第一節 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的內涵…………………77 第二節 女性社工員參與學習的障礙…………………105 第三節 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與社會支持的關聯……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129 第二節 建議……………………………………………135 第三節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學習與省思…………138 參考文獻…………………………………………………143 附錄一:訪談大綱………………………………………159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160 附錄三:受訪者參與訪談之感想與回饋………………161 附錄四:訪談逐字稿摘要記錄…………………………163

    中文部份
    104教育資訊網(2005)。女性進修學習意願高過男性,職場「女力」出頭天!2005年3月8日,取自http://www.104learn.com.tw/profile/press44.htm。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5)。台灣職場學習活力檢測指數出爐,上班族每天花不到六分鐘進修。2005年12月2日,取自http://college.itri.org.tw/MsgView.aspx?id=64。
    內政部統計處(2008)。內政統計年報:領有社會工作師執照人數。檢索日期:2010年5月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30.xls。
    內政部統計處(2010)。內政統計年報:社會工作專職人員數。檢索日期:2010年5月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31.xls。
    王文科譯(1990)。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1989)著。質的教育研究法(Research in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瑛(2001)。知識經濟中的職場訓練與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頁213-242)。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瑛(2003)。反思經驗學習在社會工作專業繼續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實踐大學、社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共同舉辦,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現況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頁139-156)。臺北。
    王文瑛(2005)。建構終身學習社會工作繼續教育制度:論校外學習成就認證的運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1),1-23。
    王金永等譯(2000)。Deborah L. Padgett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chaalenges and rewards)。臺北:洪葉文化。
    王政彥(1995)。我國專業繼續教育的再出發。成人教育,28,32-39。
    石蕙菱(2007)。專業助人工作者的工作表現之前因探討─以從事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的員工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史倩玲(2010)。社工難為 急需政府正視。2010年12月23日,取自台灣立報網站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2973。
    甘炳光、陳偉道、文錦燕編著(2007)。堅守信念─給社工學生的30封信。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江綺雯(1993)。高雄市成人學生參與學習動機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Bernice Lott著。女性心理學(Women’s lives: themes and variations in gender learning, 2nd ed.)。臺北:五南。
    行政院主計處(2004)。女性就業與婚育概況。取自http://eng.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2/socialindicator/employment-analysis02.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8)。工作疲勞影響何其大! 2008年8月5日,取自http://www.iosh.gov.tw/Publish.aspx?cnid=16&P=515 和
    http://www.iosh.gov.tw/Book/Report_Publish.aspx?PID=1171&UID=F1920。
    何文儀(2007)。社工人員參與專業繼續教育之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雙月刊,23,41-46。
    何雅娟(2001)。臺北市政府女性員工參與繼續教育需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五南。
    吳明烈、李藹慈、賴弘基(2009)。2008臺閩地區成人教育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
    吳靜吉(1984)。誰來支持我?張老師月刊,84,60-62。
    吳靜吉等編著(1994)。心理學。臺北:空大。
    吳靜吉(2004)。青年的四個大夢(四版)。臺北:遠流。
    吳靜怡(2006)。縣市政機關女性公務員生涯發展與終身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大偉(1987)。成人之技職進修教育─臺北市成人對職業進修教育之需求研究。臺北:文景。
    李文伶(1990)。我國已婚婦女對職業進修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宜芳(2004)。國小女性行政主管參與休閒現況及學習需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大學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宜珊(2008)。兒童福利社會工作人員職涯發展狀況之探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宛純(2007)。單親婦女社會支持與繼續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美枝(1997)。由傑出女性科技人員的發展歷程省思事業與家庭兩全的問題。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5-18。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訓維(2010)。助人工作者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嵩義(2007)。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增祿主編(2004)。社會工作概論(四版)。臺北:巨流。
    杞怡貞(2010)。南投縣社區大學的婦女學員學習型態、社會支持與繼續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沙依仁(2002)。台灣社會工作之歷史發展,載於呂寶靜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頁31-42)。臺北:巨流。
    沙依仁、江亮演(2004)。社會工作管理。臺北:五南。
    汪淑媛(2008)。論臺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7,1-42。
    沈慶鴻(2008)。老問題、新思索:臺北市社會工作者薪資現況和期望薪資之探索性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35-66。
    余嬪(1999)。成人休閒的終身學習。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部八十七年度成人教育工作研討會手冊(頁71-84)。高雄。
    邢小萍(1994)。成年婦女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月清(1994)。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75-105。
    周月清(200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危機與轉機─社工教育與實務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9,90-125。
    周秀華、余嬪(2005)。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
    周慧玲(1986)。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人員職業異動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乃慧(1989)。高雄市職業婦女生涯發展、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林怡君(2005)。突圍─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姵含(2005)。四位中年職業婦女的生命故事─以利文森的成人發展理論為軸。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美和(1995)。婦女教育政策篇。載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會編,婦女政策白皮書(頁34-99)。臺北:編者。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臺北:五南。
    林美和、黃富順(1990)。我國成人學習需求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研究。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臺北:心理。
    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譯(2007)。Jose B. Ashford. , Craig W. LeCroy., & Kathy L. Lortie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2nd ed.)。臺北:雙葉。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5)。社會教育需求評估。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編,社會教育活動規劃參考手冊(頁18-4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德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43-82。
    林逸青(1997)。女性教育主管生涯發展障礙及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萬億(2001)。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社會工作──代序。社會工作學刊,7,I-XV。
    林嘉凌(2009)。照顧服務員之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以中部某復健病房為例。私立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長期照護組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瑩昭(1995)。成人繼續教育─婦女教育,台南家專學報,14,213-230。
    邱怡玟(2002)。社會工作機構專業繼續教育之問題與因應初探。社區發展季刊,99,214-224。
    邱秀霞(2003)。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係。大專體育,64,33-39。
    金善興(1998)。影響社會工作員工作倦怠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社會福利機構與醫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金逸雯(2004)。未婚國小女教師休閒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俞玫妏(1997)。影響青壯期婦女學習需求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成年婦女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臺北:揚智。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生活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熒蓮(1998)。高雄市家庭主婦性別角色特質、就業意願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寶蓮、陳緋娜(2004)。醫學系學生人格特質與學習狀況之調查研究:以中國醫藥大學為例。通識教育年刊,6,121-140。
    施蕙華、曾麗娟(1993)。工作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職業軍官為例。復興崗學報,79,37-54。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春梅、郭英、喻軻(2006)。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教育探索,11,100-102。檢索日期:2011年5月23日。取自第一論文範文網(中國):http://www.11665.com/education/psycology/201103/56246.html。
    胡慧嫈等譯(1997)。Kathleen McInnis-Dittrich著。整合社會福利政策與社會工作實務(Integratin social welfare policy & social work practice)。臺北:揚智文化。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探討。社區發展,54,24-32。
    徐淑芳譯(1996)。Gene Bammel, Lei Lane Burrus-Bamme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臺北:桂冠。
    徐震、林萬億(1996)。當代社會工作。臺北:五南。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鳳吟(2004)。故事媽媽的社會支持之探究-以高雄縣中崙社區快樂故事劇團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崔宇華(1999)。國民小學教師終身學習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如杏(2008)。社工人身安全議題之探討。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4,173-183。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楊國樞(1969)。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張紉、林萬億、王永慈(2003)。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之調查評估研究。內政部委託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研究報告。
    張書禎(2010)。社會工作者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關聯性研究─以非營利組織在職訓練為中介變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張素貞(2002)。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專任行政人員工作滿足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淑燕(2005)。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終身學習之研究─以UNESCO學習四大支柱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富翔(2005)。兒童福利契約委託機構社會工作專業人力資源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雄盛(2008)。新進社工員接受機構專業繼續教育歷程研究─從傅柯規訓權力與主體觀探討。私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莞珍(2007)。成人心理與教學講綱。。檢索日期:2011年5月23日。取自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網站師資培訓講義:http://www.whcc.org.tw/Download/Download.asp。
    張瑞芬(2002)。台中市社工人員專業承諾、專業繼續教育學習型態與參加意向之相關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毓凌(2005)。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慧芝譯(2002)。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 & Ruth Duskin Feldman著。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 8e)。臺北:桂冠圖書。
    張慧芬(2003)。台中縣市成人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2002)。終身學習法。臺北:教育部。
    莊國鋯(2001)。台北市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雅惠譯(2002)。Peter Jarvis著。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五南。
    許瑋真(2009)。成人在職進修學生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郭珮怡(2009)。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麗玲(1998)。繼續教育的方案規劃。教學科技與媒體,41,43-44。
    陳玉安(2003)。學校女性義工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玉梅(1998)。臺灣省早婚生育婦女生活壓力與學習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如山(1997)。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成人教育雙月刊,40,10-18。
    陳艾妮(1987)。婦女的社區參與、家庭參與及社會參與再定義(上)(下)。社區發展季刊,37-38,54-57,59-64。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宜珍(2007.01.17)。又走了一個小孩之後。中國時報,A15。
    陳怡華(1999)。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參與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怡婷(1998)。台灣社會福利服務業社會工作員工作保障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怡潔譯(1998)。Robert L. Berger, James T. McBreen, & Marilyn J. Rifkin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Human behavior: a perspective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臺北:揚智文化。
    陳金英、曾惠玲、呂學文、朱盛樟、莊譽毓、曾于庭、陳怡如(2003)。社會工作系學生專業訓練與生涯規劃之探討。載於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主辦,兒童人權的實務工作與課程學習─社工與教育科技整合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
    陳金英、湯誌龍(2006)。專業生涯認同: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51-187。
    陳昱名(2008)。社會工作系畢業生的非社會工作職業抉擇:質性研究初探。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7(1),19-42。
    陳政智、王伯軒、王麗娟、李宜修、余家偉、邱珈霖、陳建廷、楊雅婷(2005)。社會工作師勞動條件之探討─以高雄市社會工作師公會會員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9,475-485。
    陳美勳(2010)。在職進修人員家庭-學習角色間衝突、社會支持及學習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虹彣(2010)。已婚社會工作員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對家庭生活滿意度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彩鳳(2004)。多重角色的職業婦女參與繼續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學習指導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彭懷真(2002)。低估教育與訓練等人力因素的社工運作。社區發展季刊,99,84-89。
    曾凡龍、諶海燕主編(2004)。大學生心理健康。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馮燕(1992)。我國婦女成長教育的學習需求。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頁79-122)。臺北:師大書苑。
    黃志忠、黃偉訓、郭閔然(2002)。知識創新與專業繼續教育─從社會工作線上學習談起。社區發展季刊,99,225-240。
    黃志榮(2006a.03.27)。全國專業社工,1人服務1萬餘人。自由時報,A10。
    黃志榮(2006b.03.31)。新增社工經費,擬中央地方4:6。自由時報,A8。
    黃侃如(2003)。精神社工專業認同之形塑與掙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明月譯(1999)。S. Brookfield著。林德曼。載於王秋絨等譯,Peter Javis等著。二十世紀的成人教育思想家(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education)(頁131-154)。臺北:心理。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五南。
    黃婉菁(2002)。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清高(1985)。都市居民社會網絡之研究。思與言,23(3),275-302。
    黃富順(1989)。成人教育的學習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3)。台北市成人教育實施現況及市民成人教育需求之研究。載於教育部主辦,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黃富順(2000)。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2)。成人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5)。對我國實施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之省思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學習學會主編,非正規學習(頁1-43)。臺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編著(2006)。成人發展與適應(三版)。臺北:空大。
    黃源協(2001)。社會工作管理。臺北:揚智。
    黃雅芳(2006)。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工作家庭衝突對繼續進修意願之影響─以某大學推廣教育班為例。私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碧霞(1999)。臺灣省各縣市社會工作專業體制與社會工作倫理。社區發展季刊,86,12-20。
    黃慧娟(2004)。是「升級」還是「舊瓶新酒」?─從社會工作碩士教育論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之分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慧真譯(1995a)。Diane E. 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著。成人發展(Human Development, 5th ed.)。臺北:桂冠。
    黃慧真譯(1995b)。Diane E. 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著。兒童發展(Human Development, 5th ed.)。臺北:桂冠。
    黃馨慧(1986)。臺北市成年婦女的家庭生活教育學習需要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馨慧譯(1999)。A. Cross-Durrant著。約翰‧杜威與終身教育。載於王秋絨等譯,Peter Javis等著。二十世紀的成人教育思想家(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education)(頁83-102)。臺北:心理。
    黃露萩(2010)。已婚護理人員社會支持、家庭壓力與生活滿意之研究-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例。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亮功等編(1986)。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七版)。臺北:臺灣商務。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荊生(2005)。正向思考與生命關懷。載於私立萬能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主辦,教育部第二梯次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開拓生命關懷視野、提升全方位人文素養:思維、詮釋、表達的新向度學習研討會。桃園。
    楊純青(1990)。台北地區職業婦女生活型態及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婷淳(2008)。在職進修人員角色間衝突、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蓓(1988)。台灣地區縣市政府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2,69-107。
    楊瑩(1992)。臺灣省鄉村地區婦女福利需求之研究。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楊麗燕(2002)。全職工作者參與市民學苑繼續教育之性別差異及影響其學習之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萬育維(2001)。社會工作的未來。載於作者編著,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頁373-402)。臺北:雙葉書廊。
    詹玉蓉(2008)。臺北縣婦女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棟樑(1992)。進修教育與國家發展。載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成人教育與國家發展(頁171-221)。臺北:師大書苑。
    鄒平儀(1997)。社工人員生涯規劃。社會工作實務季刊,1,55-59。
    鄒靜宜、蔡培村(1996)。特殊境遇婦女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載於蔡培村主編,特殊境遇婦女教育(頁47-67)。高雄:麗文文化。
    廖榮利(1992)。社會工作管理。臺北:三民。
    廖榮利(1996)。社會工作概要。臺北:三民。
    翟筱梅(2003)。女性公務員終身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之網址:http://ndltd.ncl.edu.tw/。
    趙雨龍(2006)。助人專業壓力與精神健康。檢索日期:2011年5月23日。取自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ntusw/oldversion/academic/20060407/20060407_data.pdf。
    劉玉珍(2000)。護理人員專業繼續教育需求、參與現況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光第(2001)。女性社會工作碩士教育歷程與專業生涯發展狀況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宏鈺(2003)。雙生涯家庭女性繼續學習歷程與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蔡念家(2008)。情這條路─成年未婚女性親密關係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欣玲等著(2007)。當代人類發展學。臺北:華杏
    蔡雅婷(2005)。都會區在職未婚女性成就動機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適如(2002)。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在職訓練之現況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9,190-197。
    賴慧貞(1985)。我國社會工作員在職訓練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賴蕙君(2000)。嘉義市國中教師終生學習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的驗證。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戴文雄(2000)。台灣地區女性職場生涯危機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8(2),89-98。
    謝秀貞(1994)。醫務社會工作者在職訓練與職務勝任感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謝忠武(1997)。公務人員生涯發展、工作滿意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鍾雲校(1985)。社會系(含社工系組)畢業生未任職或離開有關社會工作機構因素之調查。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1,213-242。
    韓乃鎮(2000)。台灣地區監獄管教人員學習需求與進修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聶夢玲(2006)。在職進修者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相關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0,1-34。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與質性研究。臺北:巨流。
    簡建忠(1995)。我國成人參與學習的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人力資源學報,5,63-75。
    藍采風(1982)。生活的壓力與適應。臺北:幼獅。
    藍豔柔(2004)。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闕君茹(2007)。國家高級人力培育計畫─海外留學生之留學經驗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研究:以千里馬專案計劃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秀華(1995)。評析台灣地區民間社會工作環境。載於林萬億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頁365-389)。臺北:五南。
    羅寶鳳(1992)。成年婦女的發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頁249-271)。臺北:師大書苑。
    蘇秀玉(1988)。臺北市成年婦女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英文部份
    Bennett, D.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 H. Bennett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 pp.189-211).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Bostman, P. B. (1975). An Analysis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terests and Needs of Blue Collar Factory. Diser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6(4), 1977-A.
    Bozikas, V., Kioseoglou, V., Palialia, M., Nimatoudis, L., Iakovides, A., Karavatous, A., & Kaprinis, G. (2000). Burnout among hospital workers and community-based mental health staff. Psychiatrike, 11, 204-211.
    Brown, G. W. (1974). Meaning, measurement and stress of life events. In Dohrenwend, B. P., & Dohrenwend, B. P. (Eds.), Stressful life events: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urleson, B. A., Albrecht, T. L., & Sarason, I. G. (1994). Commun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Thousand Oaks, CA: Sage.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Caplan, G. & Killiea, M. (1976). Support System and Mental Help. New York: Behavior Publications.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rdes, C. L. & Doughtery, T. W. (1993). 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 621-656.
    Crabtree, B. F. & Miller, B. A.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research (2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Cross, K. P.(199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utrona, C. E. (1996). Social support in coupl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arkenwald, G. G. & Merriam, S. B. (1982). Adult eudcation: Foundation of Practie. New York: Harper & Row.
    Darkenwald, G. G. & Scanlan, C. S. (1984). Identifying deterrents to participation incontinuing education. Adult Eudcation Quarterly, 34(3), 155-166.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Youth &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Erikson, E. 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Review. New York: W. W. Norton.
    Erikson, E. H., Erikson, J. M., & Kivnick, H. Q. (1997). 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 The experience of old age in our time. W. W. Norton.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me, A. (1995). Managing a Job, a Family, and Studies. A Guide for Educational Instiutions and the Workpla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3860).
    Iskra, G. I., Folkard, S., Marek, T., & Noworol, C. (1996). Health, well-being and burnout of ICU nurses on 12-and 8 hour shifts. Work and Stress, 10, 251-256.
    Kaplan, H.B. (1991).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immune system: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33, 909-923
    Keogh,L.D.(1980). An Exploration of Factors Motivating Adult Students to Return to Colleg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1(5).1896-A.
    Kittrell, D. (1998). A Comparison of the Evolution of Men's and Women's Dreams in Daniel Levinson's Theory of Adul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5(2), 105.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he Adult Education, 82-119.
    Knowles, M. S. (1984). Andragogy in action. New York: Associated Press.
    Levinson, D.J. & Levinson, J.D. (1996). The seasons of a woman’s life.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Levinson, D. J., Darrow, C. N., Klein, E. B., Levinson, M. H., & McKee, B. (1978). The Seasons of Man’s Life. New York: Knopf.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 New York: Van Nostran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rev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onette, M. L. (1977).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needs:An analysis of selected literature.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27(2), 116-127.
    Newman, B. M. & Newman, P. R. (1991).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5th ed.). Pacific Grove: Brook/ Cole.
    Pennington, F.C. (1980).Need assessment: Concept ,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F.C.pennington (ed.), Assessing Educational Needs of Adults (pp.1-14).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Reber, S. (1995).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New York: Penguin.
    Rhodes, S. (1977). A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the life cycle of the family. Social Casework, 58(5), 301-311.
    Richmond, C. A. M. & Ross, N. A. & Egeland, G. M. (2007). Social support and thriving health: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health of indigenous Canadia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7(10), 1827-1833.
    Riley, M. W. (1994). Aging and socie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Gerontologist, 34, 436–444.
    Robert, P. & Newton, P. M. (1987). Levinsonian studies of women’s adul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and Aging, 2(2), 154-163.
    Sales, E. (1978). Women’s adult development. In I. H. Frieze, J. E. Parsons, P. B. Johnson, D. N. Ruble, G. L. Zellman (Eds.). Women and sex role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pp.157-190). New York: Norton.
    Schwarzer, R., & Leppin, A. (1989).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and Health, 3, 1-15.
    Stanton-Rich, H. M., Iso-Ahola, S. E., & Seppo, E. (1998). Burnout and leisur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8, 1931-1950.
    Taylor, S. E., Peplau, L. A., & Sears, D. O. (1997). Social Psychology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Wheeler, D. W.(1978). Some education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rural women educators in selected areas of South Mississippi. Ann Arbor, Mich.:UMI.
    Yount, Kristen R. (1986). A theory of productive activit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concept, gender, sex role stereotypes, and work emergent trait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0, 63-8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