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俊隆
論文名稱: 清代秘密會黨的盟誓文化
指導教授: 莊吉發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42
中文關鍵詞: 清代秘密會黨盟誓歃血義氣儀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9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長久以來,針對盟誓文化所作的研究範圍基本上不出先秦時期,對象大多是統治階級以及社會上層,雖然有其侷限,但是並沒有否定盟誓文化在下層社會的存在,只是很少有人會去注意這點,因為很難找到有確切盟誓文化同時又足以做歷史研究的載體。能夠以清代秘密會黨的盟誓文化做為歷史研究的主軸,這完全得歸功於兩岸的會黨研究。大陸方面是由於將祕密會黨等同於農民起義來看待,所以對會黨重視的程度和研究的熱情頗高;臺灣方面則是有些學者藉著會黨秘密文件中的記載而穿鑿附會,把天地會說成是明鄭王朝的傑作,主張天地會創立於臺灣,像是郭廷以教授在《臺灣史事概說》以及連橫在《臺灣通史》裡面都是主張此種說法。雖然兩岸對會黨的研究在當時都帶有頗為深厚的政治意識,也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後來會黨研究的走向,不過也因為這樣而讓會黨這個議題得到更多的注意。近年來,隨著更多清朝官方檔案的開放、整理與出版,加上歷史研究視野的擴大,許多學者開始將會黨本身的活動做為研究主體來深入探討。
    清代秘密會黨由於是以異姓結拜為基礎轉化而成的組織,所以它的盟誓文化經常包含結拜活動的過程,同時也表示「擬血緣」關係的建立就是會黨盟誓所要達成的目標之ㄧ,會有這種需求和清代人口流動和宗族思想的發展有關。乾隆中期之後,土地已無法負荷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強大壓力,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開始有大量人口離鄉背景或是脫離土地,他們開始尋找各種謀求生存的方法。在這情況下,剛好明清以來家庭倫理和宗族觀念也已滲透,所以像是秘密會黨這種能同時解決問題又強調虛擬血緣關係的組織就成為他們最佳的去處之ㄧ。
    至於會黨的盟誓能不能真的解決會員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完全是看盟誓約束力量的效果,假使約束力不夠,那麼盟誓的作用也就大大的降低。盟誓約束力的來源初期多是源自對鬼神的崇信與畏懼,在會黨也是一樣,只是會黨在這部份的強調更花心思。像是在會黨盟誓香案上就經常擺放各種器物,每種器物還都有其意義,無非是想增強會黨盟誓的約束力。為了要加強盟誓的約束力,會黨更加入各種神祕或是帶有巫術的儀式。近年來有一部電影叫作「投名狀」,其中有「歃血為盟神靈鑑」這樣的一句話,這個「歃血」儀式就是盟誓約束力的重要體現,而且在會黨裡它還有著更深遠的意義。清代會黨的歃血儀式主要是以「喝血」為主,血的來源以「雞血」、「人血」居多。會使用雞血的原因,除了可能和「雞」的價格低廉和容易獲得有關之外,「雞」在民間習俗裡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神性又包含德性的牲畜;而喝人血的會黨歃血盟誓,除了一樣要藉助血的信仰加強鬼神約束力以外,更特別的是,歃血也是會黨建立虛擬兄弟血緣的重要儀式。既然提到歃血,不得不說,秘密會黨盟誓裡的歃血行為還具備非常具體、實際且現實的功能,就是有些會黨會把它當作一種關卡,一種區別入會等級的關卡,在某些會黨裡,沒有經過歃血的會員僅能免於被欺侮以及可以邀人幫助,但是不能自行找人入會,也就是沒有藉此賺錢得財的資格。另外還有「鑽橋」,此儀式除了同樣有扮演關卡的效果外,其實也是會黨盟誓用來加強約束力量的一種設計,而且是種帶有明顯發誓詛咒巫術的儀式,類似這種儀式在會黨盟誓裡還有斬雞頭、鑽刀、跳火盆等等,這些儀式都是除了單純的發誓之外,更希望鬼神能給予違背盟誓者嚴重的懲罰。
    雖然,對鬼神力量的崇拜與敬畏一直都是盟誓約束力量的基本來源,在會黨盟誓文化裡也不斷的利用各種儀式或是巫詛行為去加強盟誓的約束力。但問題在於,這種依賴鬼神的盟誓約束力量,很難去預測效果的大小及持續時間的長短。舉例來說,如果會眾違背盟誓卻沒遭受應有的懲罰,自然對鬼神的敬畏程度就會逐漸減弱,也開始不相信盟誓,更不用說有些人根本就不信鬼神這套,在神前盟誓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就很難期待這些盟誓儀式能在會黨發揮多少約束力。天地會、哥老會這種有規模、有系統的會黨能夠存在這麼久,就是因為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也了解到此弱點,所以在逐漸組織化之後,也都各自創造出契約形式的盟約誓辭,神鬼力量雖還是有,但威嚇成分大於實際效用,會黨組織以及人為結構才是這時候盟誓約束力量的最主要來源。例如天地會的三十六誓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僅將所該遵守的內容具體化,更說明了違背之後會遭受的後果。
    清代會黨必須「秘密」活動,包含盟誓在內,不准洩露機密、保持會黨的神秘與隱密性就是盟誓約束力的主要目標。會黨不僅僅只是結構上非法而已,為了滿足需求,會黨的行為也經常觸犯律例、破壞社會秩序,甚至影響他人生命財產的安全,為了不讓會黨輕易瓦解,為了讓會眾甘心犯法,為了強迫會眾效忠會黨,因此逐漸產生一種很特別的核心信念,也就是「不問是非、只問敵我」,僅有效於會黨的義氣信念。至於要怎麼在非法的情況下講「義氣」、執行「義氣」,以下層社會為主體所組成的清代秘密會黨,憑藉著生活經驗與智慧,在盟誓文化中創造出一套與眾不同的訊息連絡方式以及身分認證的手段,是不用到「神不知、鬼不覺」,但是希望至少要做到「官不知、人不覺」。
    清代秘密會黨對於盟誓的期望到底是什麼?無論如何,對於會黨成員來說,盟了誓就是入了會,他們要緊的是盟誓有沒有解決他們的問題,像是虛擬血緣關係的製造、尋求互相幫助、鞏固生命財產安全,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與改變社會地位等等,實際上盟誓也都盡其所能的在解決這些問題。至於能不能真的解決,這完全是看盟誓約束力夠不夠力,如果不講義氣、不信鬼神,就算說再多的暗號、比再多的手訣、帶再多的腰憑也是沒用。不過,經由對會黨盟誓文化的研究,除了能更加了解清代秘密會黨之外,也確實藉此呈現出了清代下層社會許多面貌,舉凡宗教信仰、通俗文化、巫術心理以及人民智慧等等,而這些同時也是讓清代秘密會黨盟誓文化有不同於其他盟誓文化特色的重要原因。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盟誓的起源與釋義..........................................6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17 第四節 文獻使用及章節架構........................................43 第二章 作為盟誓文化載體的清代秘密會黨............................51 第一節 三國水滸知盟誓............................................51 第二節 弱勢群眾尋生機............................................67 第三節 拜兄收弟結血緣............................................79 第三章 清代秘密會黨盟誓文化的基本框架............................87 第一節 相約荒埔空廟庵............................................87 第二節 神位木斗刀鏡尺............................................112 第三節 取血而歃表真心............................................136 第四章 因應衝擊下的秘密會黨盟誓文化..............................175 第一節 外在力量的衝擊............................................175 第二節 手舞足蹈秘密語............................................207 第三節 盟誓表文腰憑證............................................231 第五章 清代秘密會黨盟誓文化的核心信念............................263 第一節 義氣當先誓對天............................................263 第二節 英雄神靈義氣展............................................290 第三節 神判巫法防不義............................................307 第六章 結論......................................................339 徵引書目.........................................................351 〈附錄一〉 清代祕密會黨盟誓文化具體內容表........................363 〈附錄二〉 《宮中檔》檔案選印....................................413 表圖目次..............................................頁碼 表1-1 先秦典籍中有關盟誓之紀錄..................................17 表1-2 會黨研究相關著作..........................................29 表2-1 林爽文天地會重要成員簡表..................................57 表2-2 水滸傳梁山與林爽文天地會結構比較..........................62 表2-3 中國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曲線與實際人口估計..................68 表2-4 清代人口和土地增長示意圖(1664~1884).....................70 表2-5 清代嘉慶朝祕密會黨結會地點與起會人員籍貫表................72 表2-6 清代祕密會黨成員職業暨背景表..............................77 表3-1 清代秘密會黨結會盟誓地點、日期、目的表....................88 表3-2 清代祕密會黨盟誓地點分布情況..............................100 表3-3 清代秘密會黨舉行盟誓月份日期整理表........................105 表3-4 清代嘉慶朝秘密會黨盟誓時間間隔............................107 表3-5 清代秘密會黨盟誓「誓於神」之情況..........................113 表3-6 清代秘密會黨盟誓時之五色旗幟..............................126 表3-7 清代秘密會黨盟誓可陳設之物品、功能及意義..................131 表3-8 《日書》中的萬物有靈現象..................................137 表3-9 清代秘密會黨歃血盟誓情形..................................142 表3-10 清代秘密會黨利用盟誓歃血的有無來區分權利福利表...........158 表4-1 懲治異姓結拜律例簡表......................................183 表4-2 懲治異姓結拜、祕密會黨律例簡表(乾隆二十九年~宣統二年)...186 表4-3 清代禁止師巫邪術律例修訂簡表..............................194 表4-4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結會樹黨」案件官員擬罪分析表............196 表4-5 清代秘密會黨之隱語代號....................................228 表4-6 清代秘密會黨三份盟單誓詞內容分析..........................235 表4-7 清代秘密會黨所發腰憑票布情形..............................242 表5-1 歷代官方針對關羽給予封謚情形..............................292 表5-2 天地會三十六誓............................................314 表5-3 天地會規章................................................333 表5-4 哥老會規章................................................334 圖1-1 侯馬盟書拓印與譯文........................................24 圖3-1 盟誓碑亭(1).............................................164 圖3-2 盟誓碑亭(2).............................................164 圖3-3 盟誓碑亭(3).............................................164 圖3-4 盟誓碑亭(4).............................................164 圖3-5 盟誓碑亭(5).............................................165 圖3-6 盟誓碑亭(6).............................................165 圖3-7 會黨盟誓之木斗旗幟........................................165 圖3-8 木楊城....................................................166 圖3-9 盟誓物品(剪刀、尺、筆、墨)..............................166 圖3-10 盟誓物品(鏡)...........................................166 圖3-11 盟誓物品(爐)...........................................167 圖3-12 盟誓物品(棍)...........................................167 圖3-13 盟誓物品(塔)...........................................167 圖3-14 盟誓香案陳設.............................................168 圖3-15 盟誓會場(1)............................................169 圖3-16 盟誓會場(2)............................................170 圖3-17 盟誓會場(3)............................................171 圖3-18 盟誓會場(4)............................................172 圖3-19 盟誓會場(5)............................................173 圖4-1 會黨手勢圖(1)...........................................251 圖4-2 會黨手勢圖(2)...........................................251 圖4-3 會黨手勢圖(3)...........................................252 圖4-4 會黨手勢暨行為穿著暗號圖..................................252 圖4-5 姚大羔會簿內之印記........................................253 圖4-6 田林本內之腰憑圖(1).....................................253 圖4-7 田林本內之腰憑圖(2).....................................254 圖4-8 田林本內之腰憑圖(3).....................................254 圖4-9 田林本內之腰憑圖(4).....................................255 圖4-10 田林本內之腰憑圖(5)....................................255 圖4-11 多層八卦腰憑圖(1)......................................256 圖4-12 多層八卦腰憑圖(2)......................................256 圖4-13 多層八卦腰憑圖(3)......................................256 圖4-14 多層八卦腰憑圖(4)......................................257 圖4-15 多層八卦暨長方形腰憑圖(1)..............................257 圖4-16 多層八卦暨長方形腰憑圖(2)..............................258 圖4-17 多層八卦腰憑圖(5)......................................258 圖4-18 多層八卦腰憑圖(6)......................................259 圖4-19 多層八卦腰憑圖(7)......................................259 圖4-20 多層八卦暨長方形腰憑圖(3)..............................260 圖4-21 三角暨長方形腰憑圖.......................................260 圖4-22 五角暨長方形腰憑圖.......................................260 圖4-23 道教《太平經》之「複文」(1).............................261 圖4-24 道教《太平經》之「複文」(2).............................261 圖4-25 道教符籙.................................................262 圖5-1 苗族「斬雞頭」神判儀式....................................336 圖5-2 太極八卦圖................................................336 圖5-3 天地會杜世明之符籙........................................337 圖5-4 會黨符籙(1).............................................337 圖5-5 會黨符籙(2).............................................338 圖6-1 會黨杯陣圖示─出自〈姚大羔本會簿〉........................347 圖6-2 會黨杯陣圖示─出自蕭一山《近代祕密社會史料》..............349 圖6-3 會黨杯陣圖示─出自平山周《中國祕密社會史》................349

    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1.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福建、上海小刀會檔案史料匯編》,(上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編,《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3.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天地會》(共七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譯注,《滿文老檔》(上),(北京:中華書局,1990)。
    5.北平故宮博物院編,《清代文學獄檔》,(上海:上海書店,1986)。
    6.《軍機處檔‧月摺包》,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7.《史料旬刊》,(臺灣:臺聯國風出版社,民65年)。
    8.《外紀檔》,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9.《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明清史料》,(臺灣: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61年)。
    11.《明清史料》,(臺灣:維新書局,民63年)。
    12.《明清檔案》,(臺灣:聯經出版社,民75年)。
    13.《起居注冊》,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4.《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5-66年)。
    15.《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6-69年)。
    16.《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1-77年)。
    17.《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8.《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19.《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9年)。
    20.《宮中檔同治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2年)。
    21.《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62年)。
    22.《太祖高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23.《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灣:華文出版社,民53)。
    24.《清代秘密結社檔案輯印》,(北京:言實出版社,1999年)。
    25.《清代農民戰爭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26.《清廷查辦秘密社會案》共四十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27.《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官書典籍

    1.朱熹,《論語集註》(上),(臺灣:中華叢書委員會,民47)。
    2.李延壽,《南史》,(臺灣:藝文印書館,民40)。
    3.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4.宋濂等修,《元史》,(臺灣:藝文印書館,民40)。
    5.呂不韋,《呂氏春秋》,(臺灣:臺灣中華書局,民54)。
    6.荀況,《荀子》,(臺灣:臺灣中華書局,民54)。
    7.皇侃義疏、孔丘撰,《論語義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臺灣:弘道文化出版社,民63)。
    9.陳壽,《三國志》,(臺灣:鼎文書局,民65)。
    10.脫脫等修,《宋史》,(臺灣:藝文印書館,民40)。
    11.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董仲舒,《春秋繁露》,(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13.國學整理社原輯,《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
    14.劉兆,《春秋公羊穀梁傳集解》,(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
    15.鄭玄,《論語鄭氏注 殘一卷》,(臺灣:大通書局,民61)。
    16.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灣:藝文印書館,1995)。
    17.墨翟撰、畢沅校注,《墨子》,(臺灣:臺灣中華書局,民54)。
    18.(清)來保、李玉鳴等奉敕撰,《欽定大清通禮》,(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7)。
    19.(清)伊桑阿等撰修,《大清會典‧康熙朝》,(臺灣:文海出版社,民81-82)。
    20.(清)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臺灣:文海出版社,民83-84)。
    21.(清)乾隆二十九年欽定,《欽定大清會典》,(臺灣:世界書局,民75)。
    22.(清)托津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臺灣:文海出版社,民80)。
    23.(清)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24.(清)托津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灣:文海出版社,民81)。
    25.(清)李鴻章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
    26.(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臺灣:藝文印書館,民65)。
    27.(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臺灣:藝文印書館,民65)。
    28.(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周禮》(臺灣:藝文印書館,民65)。
    29.(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臺灣:藝文印書館,民65)。
    30.(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灣:藝文印書館,民65)。
    31.(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臺灣:藝文印書館,民65)。
    32.(清)賀長齡輯、魏源編次、曹堉校勘,《皇朝經世文編 一百二十卷》,(長沙:岳麓書社,2004)。
    33.(清)董誥等奉敕編,《欽定全唐文》,(臺灣:大通書局,民68)。
    34.《清世宗御制文》,(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三、專書著作
    1.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
    2.王先謙,《荀子集解》,(臺灣:成文出版社,民66)。
    3.王嘉,《拾遺記》,(臺灣:新文豐,民74)。
    4.王純五,《袍哥探秘》,(成都:巴蜀書社,1993)。
    5.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6.王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7.王同舟,《地煞天罡:水滸傳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8.王恩來,《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9.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10.平山周,《中國秘密社會史》,(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1.白川靜著,加地伸行、範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臺灣:文津出版社,民72)。
    12.田兆元,《盟誓史》,(南寧: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13.曲彥斌,《中國民間隱語行話》,(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14.竹添光鴻,《左傳會籤》,(臺灣:廣文出版社,民50)。
    15.朱琳,《洪門志》,(臺灣:古亭書屋,民64)。
    16.朱梅叔,《埋憂集》,(臺灣:新興書局,民74)。
    17.朱一玄等編,《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18.汪涌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復旦大學,2005)。
    19.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20.何清漣,《人口:中國的懸劍》,(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1.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2.李子峰,《海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23.吳承恩,《西遊記》,(臺灣:三民書局,民79)。
    24.吳量愷,《清代經濟史研究》,(湖北:新華書店,1992)。
    25.吳兆清、赫治清,《中國幫會史》,(臺灣:文津出版社,民85)。
    26.宗檩,《荊楚歲時記》,(臺灣:藝文印書館,民59)。
    27.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0)。
    28.周育民、邵雍合著,《中國幫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9.周振鶴撰、顧美華點校,《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30.河北文史資料編輯部編,《近代中國幫會內幕》(下),(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
    3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灣:藝文印書館,民53)。
    32.姜守鵬,《明清社會經濟結構》,(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33.施耐庵著、金聖嘆批,《水滸傳》,(臺灣:三民書局,民59)。
    34.施列格著,薛澄清譯,《天地會研究》,(臺灣:古亭書屋,民64)。
    35.施耐庵、羅貫中著;凌賡等校點,《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6.施耐庵編撰、羅貫中纂修,(清)金聖嘆批之七十回,《水滸傳》,(臺灣:三民書局,民82)。
    37.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灣:正中書局,民76)。
    38.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十卷》,(臺灣:華文書局,民58)。
    39.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之考察》,(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84)。
    40.胡珠生,《清代洪門史》,(瀋陽:遼寧出版社,1996)。
    41.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1934)。
    42.徐珂編撰,《清稗類鈔》第八冊〈會黨類〉,(北京:中華書局,1984)。
    43.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灣:時報文化出版社,民70)。
    44.孫貽讓,《墨子間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
    45.夏之乾,《神判》,(香港:中華書局,1989)。
    46.夏征農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四),(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47.馬德程譯,《宋代的商業與城市》,(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民74)。
    48.連橫,《臺灣通史》,(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49.秦寶琦,《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50.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 第一卷:前清秘密社會卷》,(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
    51.秦寶琦,《洪門真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52.秦寶琦,《清末民初秘密社會的蛻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3.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 第二卷:晚清秘密社會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54.秦寶琦、孟超,《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55.高賢治、馮作民編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灣:眾文圖書公司,民73)。
    56.高國藩,《中國民俗探微─敦煌巫術與巫術流變》,(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57.高其才,《中國習慣法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58.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91)。
    59.陳廣忠注譯,《淮南子譯注》,(臺灣:建弘出版社,1996)。
    60.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臺灣:東大圖書出版社,1991)。
    61.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4)。
    62.陶成章,《陶成章集》,(臺灣:中華書局,民75)。
    63.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編著,《宋史》,(臺灣:空大,2004)。
    64.許慎記、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
    65.陸寶千,《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975)。
    66.曹樹勛,《邊疆教育新論》,(臺灣:中正書局,民34)。
    67.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土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68.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69.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蘭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70.張其昀主編,《國父全書》,(臺灣:國防研究所,民55)。
    71.張晉藩,《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72.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73.張苙雲,《組織社會學》,(臺灣:三民書局,民87)。
    74.張履祥撰、陳祖武點校,《楊園先生全集》第五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
    75.張頷、陶正剛、張守中著;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侯馬盟書(新訂本)》,(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76.章太炎,《檢論》,(臺灣:廣文書局,1960)。
    77.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灣:國立臺灣故宮博物院,民72)。
    78.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灣:文史哲出版社,民83)。
    79.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灣:南天書局,民88)。
    80.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灣:文史哲出版社,民91)。
    81.庾裕良、陳仁華等編,《廣西會黨資料匯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82.黑勒譯,《江格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83.富育光、郭淑雲著,《薩滿文化論》,(臺灣:臺灣學生書局,民94)。
    84.馮夢龍,《醒世恆言》,(臺灣:桂冠圖書出版社,民73)。
    85.馮佐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臺灣:文津出版社,民83)。
    86.馮爾康,《中國宗族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87.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8.葛劍雄,《億兆斯民》,(香港:中華書局,1989)。
    89.葛劍雄主編,曹樹基著,《中國人口史─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2000)。
    9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下),(臺灣:源流文化,民71)。
    91.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92.詹‧喬‧弗雷澤(Frazer James George)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灣:桂冠圖書出版社,民80)。
    93.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4.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95.溫雄飛,《南洋華僑通史》,(上海:東方印書館,1929)。
    96.赫治清,《天地會起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97.趙波、侯學金、裴根常,《關公文化大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98.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三),(香港:商務印書館,1984)。
    99.鄭春元,《俠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100.鄭秦,《清代法律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101.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灣:大元書局,民95)。
    102.歐陽恩良、潮龍起,《中國秘密社會 第四卷:清代會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3.鄧敏文,《神判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104.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5.蔡少卿,《中國秘密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6.蔡澤華,《先秦諸子經濟思想述評》,(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5)。
    107.蔡東洲、文廷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108.劉勰,《文心雕龍》,(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109.劉師亮,《漢留全史》,(臺灣:古亭書屋,民64)。
    110.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臺灣:臺灣學生書局,民66)。
    111.劉聯珂,《幫會三百年革命史》,(臺灣:文海出版社,1979)。
    112.劉子揚,《會黨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
    113.劉兆元,《海州民俗志》,(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
    114.劉若愚著,周清霖、唐發堯譯,《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
    115.劉兆,《春秋公羊穀梁傳集解》,(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
    116.劉平,《文化與叛亂:以清代秘密社會為視角》,(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17.劉黎明,《契約、神裁、打賭—中國民間習慣法則》,(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18.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上海:三聯書局,2004)。
    119.戴玄之,《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9)。
    120.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灣:藝文印書館,民58)。
    121.韓嬰著,周庭采譯注,《韓詩外傳》,(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8)。
    122.韓雲波,《人在江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23.韓雲波,《中國俠文化─積澱與傳承》,(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124.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臺灣:遠流出版社,民95)。
    125.謝淑君、趙文林,《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26.嚴如煜,《苗防備覽》,(臺灣:華文書局,民58)。
    127.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長沙:岳麓書社,1986)。
    128.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灣:聯經出版社,民69)。
    129.羅爾綱編,《天地會文獻錄》,(上海:正中書局,1947)。
    130.羅貫中,《三國演義》,(臺灣:桂冠圖書出版社,民72)。
    131.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辭典》〈皿部〉,(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
    132.羅爾綱、王慶成主編,《太平天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33.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134.顧炎武撰、黃汝成集譯,《日知錄集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5.顧公燮,《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136.龔鵬程,《大俠》,(臺灣:錦冠出版社,民76)。
    137.龔鵬程,《道教新論》,(臺灣:臺灣學生書局,民80)。
    138.《諸子集成》第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
    139.《說唐演義全傳 十卷六十八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140.Barend J. Ter Haar , ”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 creating and identity ”,Leiden ; Boston : Brill ,1998。
    141.David Ownby , “Brotherhood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early and mid-Qing China : the formation of a tradition”, Stanford, Calif.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四、期刊論文(包含編輯於專書內之單篇文章)
    1.丁杰,〈止鬥論〉,《清史研究通訊》,1985年第3期,頁6。
    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侯馬盟書注釋四種〉,載於《文物》,1975年第5期。
    3.王桂鈞,〈《日書》所見秦俗發微---信仰、習俗、婚姻及其貞節觀〉,《文博》,1988年第4期,頁65。
    4.王雙成,〈藏族「盟誓」習俗探微〉,《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頁95-99。
    5.王星光,〈簡論先秦盟誓檔案與誠信約束機制〉,《檔案管理》,2002年第6期,頁37-38。
    6.王星光,〈溫縣盟書〉,《檔案管理》,2005年第3期,頁80。
    7.仁和琴川居士編,《皇清奏議》,(臺灣:文海出版社,民56)。
    8.仁青吉、馬寧,〈論藏族的起誓習俗〉,《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7卷第3期,頁31-34。
    9.史工會,〈淺析盟誓在吐蕃統一中的作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頁21-26。
    10.史燦方,〈試論巫術語言的形式力〉,《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9卷第2期,頁34-35。
    11.古美鳳,《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行為─信用問題的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2.札格爾,〈古代蒙古盟誓禮儀〉,《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卷第3期,頁35-40。
    13.向起芬,〈雞在川西民俗中的功用及形成初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24卷第9期,頁66。
    14.宋軍,〈早期天地會結盟儀式及其象徵意義〉,《清史研究》,1995年第1期,頁98。
    15.沈清松,〈義利再辨─價值層級的現代詮釋〉,收於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灣:桂冠圖書出版社,民82),頁284-287。
    16.李欲民,〈我國古代盟誓制度的歷史見證─侯馬盟書〉,《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頁56-59。
    17.李曉東、黃曉芬,〈從《日書》看秦人鬼神觀及秦人文化物徵〉,《歷史研究》,1987年第4期,頁56-63。
    18.李曉東、黃曉芬,〈秦人鬼神觀與殷商鬼神觀比較〉,《人文雜誌》,1989年第5期,頁88-92。
    19.李德裕,〈豪俠論〉,收於《會昌一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頁210。
    20.李模,〈先秦盟誓之制實質述評〉,《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9卷第3期,頁22-26。
    21.李模,〈先秦盟誓的種類及儀程〉,《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4期,頁137-138。
    22.李艷紅,〈《侯馬盟書》《溫縣盟書》與《左傳》盟誓語言比較研究〉,《殷都學刊》,2007年第3期,頁124-129。
    23.李真瑜,〈國家意識:《水滸傳》封建政治文化的核心〉,《中州學刊》,2008年第165卷第3期,頁168。
    24.何瑛〈巫術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法律科學》,2000年第4期,頁37-38。
    25.呂靜,〈中國古代盟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頁90-91。
    26.林茂賢,《墨子功利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27.林倫安,《春秋公羊傳會盟析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
    28.林建銘,《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臺灣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29.尚世東,〈党項盟誓制度探析〉,《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頁84-86。
    30.吳承學,〈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涵〉,《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頁110-111。
    31.周兵〈自下而上—當代西方新文化史與思想史〉,《史學月刊》,轉引自《新文化史工作坊》,網址為http://134.208.20.227/New_Culture/。
    32.岳紅琴,〈春秋時期宋國與列國的盟誓關係初探〉,《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2卷第5期,頁84-86。
    33.降大任,〈侯馬盟書的研究及價值意義〉,《晉陽學刊》,2004年第2期,頁20-24。
    34.紀慶豐,《左傳忠義史觀》,(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研究論文,2005)。
    35.胡珠生,〈天地會起源於乾隆中葉說駁議〉,收於中國會黨史研究會所編《會黨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頁78。
    36.孫林,〈盟誓文誥─吐蕃時期一種特殊的歷史文書〉,《中國藏學》,2002年第2期,頁47-57。
    37.康婉玲,《唐代俠義文學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38.康豹,〈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88期,頁175。
    39.郝本性,〈從溫縣盟書談中國古代盟誓制度〉,《華夏考古》,2002年第2期,頁107-112。
    40.馬都尕吉,〈從史詩《薩格爾》看藏族盟誓習俗〉,《西北民族大學學報(民族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136-139。
    41.馬寶記,〈「壯謬」與「義絕」─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關羽形象演變的實質及其文化意涵〉,《中州學刊》,2005年第3期,頁232,231-236。
    42.秦寶琦,〈乾嘉年間天地會在臺灣的傳播與發展〉,《臺灣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美國芝加哥,1985),頁15。
    43.秦寶琦,〈天地會起源「乾隆說」新証─伍拉納、徐嗣曾關於天地會起源的奏摺被發現〉,《明清史月刊》,1986年第4期,頁43。
    44.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24卷第4期,頁12-22。
    45.郭沫若,〈詛楚文考譯〉,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九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46.許華安,〈清代宗族勢力的膨脹及其原因探析〉,《清史論集》,1992年第4期,頁22-24。
    47.陳中芷,《春秋時期的盟誓》,(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48.陳智勇,〈試論春秋時期齊國與列國的盟誓及其特徵〉,《岱宗學刊》,2001年第2期,頁42-45。
    49.連立昌,〈天地會手訣歌訣的佛教痕跡〉,《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頁71-72。
    50.張鎮,〈解梁關帝志〉卷一,引自《關帝文獻彙編》第二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頁564。
    51.張惠芝,〈關羽之忠義與儒家誠學〉,《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89,頁85-90。
    52.張國碩,〈試論商代的會盟誓詛制度〉,《殷都學刊》,1999年第4期,頁7-11。
    53.張永和,〈詛咒(賭咒)、發誓現象初探〉,《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4卷第2期,頁102-105。
    54.莊吉發,〈從薩滿信仰及秘密會黨的盛行分析清代關帝崇拜的普及〉,收於《清史論集》(一),(臺灣:文史哲出版社,民86),頁159。
    55.莊吉發,〈薩滿信仰的社會功能〉,收於《清史論集》(十三),(臺灣:文史哲出版社,民93),頁125、127。
    56.莊吉發,〈四海之內皆兄弟:歷代的秘密社會〉,收於《清史論集》(十四),(臺灣:文史哲出版社,民93),頁36-37。
    57.莊吉發,〈隱文化:清代秘密社會通俗文化的特色〉,收於《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960-1800)論文集》,(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7)。
    58.傅佩蓉,〈孔子對死亡的某種定見〉,《哲學與文化》,2005年第32卷第4期,頁61-73。
    59.程峰,〈侯馬盟書與溫縣盟書〉,《殷都學刊》,2002年第2期,頁46-46、頁112。
    60.楊豫、李霞、舒小昀,〈新文化史學的興起—與劍橋大學彼得‧柏克教授座談側記〉,收於史學理論研究編輯部編《史學理論研究》,(北京:世界歷史雜誌社,1992)。
    61.楊寬,〈秦〈詛楚文〉所表演的「詛」的巫術〉,《文學遺產》,1995年第5期,頁28-29。
    62.楊華,〈先秦釁禮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江漢論壇》,2003年,頁68-74。
    63.楊文耀,《清代異姓結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93)。
    64.楊桂霖,《荀子義利思想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5.楊彭荔,〈《三國演義》關羽形象所表現出的忠義觀念〉,《榆林學院學報》,2005年第15卷第1期,頁79-84。
    66.董芬芬,〈春秋會盟文化與盟書的文體結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5卷第2期,頁82-87。
    67.萬晴川,〈說唐全傳與天地會〉,《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9卷,頁652。
    68.溫沁,〈《三國演義》「忠義」思想主題之侷限性〉,《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96。
    69.趙瑞民、郭一峰,〈盟、詛之關係及其巫術因素〉,《大同高專學報》,1996年第10卷第1期,頁1-3。
    70.趙榮俊,《先秦巫俗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
    71.廖秀珍,《春秋左氏傳會盟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2)。
    72.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於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臺灣:聯經出版社,民71),頁181-190。
    73.劉釗,〈論秦簡中的"鬼怪"〉,《文物季刊》,1997年第2期,頁56-60。
    74.劉平,〈研究會黨的新角度〉,《二十一世紀》,2001年64期,頁156-159。
    75.劉國忠,〈侯馬盟書數術內容探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84-87。
    76.鄧孔昭,〈從康熙前期福建會黨活動的幾條史料談天地會起源〉,《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頁96-97。
    77.蔡仁厚,〈道德上的義利之辨與經濟上的義利成雙〉,《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第144期,頁67。
    78.蔡松林,《宋代的俠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9.蔡其原,《巫術與文學─以六朝小說志怪為主的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6)。
    80.賴光宏,〈從雲夢秦簡「日書.詰咎篇」看楚人對鬼怪作崇及防治之道〉,《大漢學報》,2003年第18卷,頁341-354。
    81.樂厚權,〈論遼宋夏金時期的各族盟誓與傳統共享〉,《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7卷第1期,頁77-80。
    82.盧建榮〈導論-毒蛇猛獸來了〉,盧建榮主編《中國新文化史--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臺灣:麥田出版社,2001),viii。
    83.駱有倉,〈西周初期盟誓述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6卷第2期,頁135-139。
    84.謝元魯,〈論中國古代社會的虛擬血緣關係〉,《史學月刊》,2007年第五期,頁8-12。
    85.魏安國撰,陳春聲譯,〈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宗族、賦稅和土地占有〉,《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頁329。
    86.邊眾,〈論當前開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新華書店,1991)第1期,頁13。
    87.羅爾綱〈太平天國革命前的人口壓迫問題〉,《中國近代史論叢》,第2輯,(臺灣:正中書局,民65),頁43。
    88.羅珍、田兆元,〈春秋時期霸王盟誓行為性質初探〉,《學術月刊》,2002年第10期,頁57-71。
    89.羅銀川,〈論東周時期盟會的社會功能〉,《殷都學刊》,2004年第4期,頁79-83。
    90.鐵國花,〈淺談吐蕃盟誓制度〉,《社科縱橫》,2006年第21卷第5期,頁115-117。
    91.David Ownby,〈巫術與宗教信仰─嘉慶道光年間贛東閩西地區天地會詮釋〉,收於錢柏成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第5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20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