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偉杰
Wei-Chieh Chang
論文名稱: 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人格特質對創造力 影響之研究
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creative ability when Synchronous E-learning occurs
指導教授: 蘇照雅
Su, Chao-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網路同步學習人格特質創造力創造力教學科技接受模式
英文關鍵詞: Synchronous E-learning, Personality, Creativity, Creativity teach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人格特質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研究目的分為以下五個:
    一、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如何實施創造力教學。
    二、探討以網路同步學習的方式實施創造力教學之優缺點。
    三、探討學生對於網路同步學習方式的接受程度。
    四、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是否可以提升學生之創造力。
    五、探討哪些人格特質的學生較適合使用網路同步學習的方式進行創造力的教學。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訪問調查法、觀察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與準實驗研究法來進行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學部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的研究對象共26人。研究工具包含Mini-Marker五大人格量表、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綜合座談大綱、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教學觀察檢核表、以及創意思考教學活動。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
    一、教師授課前應先研擬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與解決的方式,且利用同步學習平台的各項功能,讓課程進行得更為順利。
    二、網路同步學習包含的優點如下:
    (一)環境上,學生可選擇較舒服的環境,利於創造力的發揮。
    (二)資訊上,教師與學生有更多的方法呈現教材與其創意。
    (三)教學與學習上,網路同步學習平台可以幫教師記錄學生的各方面的資料,也可以保存上課中學生透過電子白板互動或討論的過程,有利於日後的分析與檢討。
    網路同步學習包含的缺點如下:
    (一)環境上,教師與學生或同儕間較難以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二)資訊上,初期可能需要投入一筆建置成來購買相關的設備。
    (三)教學與學習上,教師需花額外的時間與心力把教材數位化。
    三、從問卷與課堂觀察記錄來看,有八成以上的學生覺得此一教學方式有效,且滿意此一教學方式。
    四、經由前後測分數比較,學生後測成績比起前測成績有顯著的進步,說明在網路同步學習的環境下,可以提昇學生的創造力。
    五、從學生的主動發言次數與前後測進步分數與人數比例來看,以 「新知接受型」以及「外向型」的學生最適合透過網路進行創造力的學習。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Discuss how to deliver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2. Discus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3. Discuss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students of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4. Discuss is that correct that we can raise students’ creativity from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5. Discuss what kinds personalities for students is better for them to accept the class design and learn more efficiently on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The study is formed by documentary analysis, interview survey, observation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participants are the junior students from Nation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effective research objects are twenty six. The tools for the study includes Mini-Markers, Problem-Solving-based Creativity Test, the outline of discussion, the questionnaire of Synchronous E-learning, the checklist of observation, and the design of creativity teaching.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need to prepare the essential software for the students before the class and draft some situations some situations in the class and think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2. The advantages of Synchronous E-learning:
    A. For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the students can choose the more comfortable or relaxing environment.
    B.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can show the materials more diversely.
    C.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PC on the net can help the students record the rate of participation, it benefit the analysis and review in the future.
    The disadvantages of Synchronous E-learning:
    A. For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it’s harder for the students to convey emotion.
    B.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it needs money to set up the learning platform.
    C.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eachers need spend additional time and consideration for digitalize the material.
    3. From the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ere are more than eighty percentages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ey can learn more effectively and more interestingly tha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4. From the data Problem-Solving-based Creativity Test pre-test and pro test, student’s grades improve significantly. It shows that students can raise their creativity using e-learning.
    5. From the layer of interaction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question, the students in the type of Extraversion and type of Openness are better. Thus the researcher infers that the students in these two type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is kind of learning.
    Keywords: Synchronous E-learning, Personality, Creativity, Creativity teach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網路同步學習 7 第二節 人格特質 14 第三節 創造力 19 第四節 創造力教學 21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 29 第六節 網路課程設計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資料分析 53 第二節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結果分析 55 第三節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結果分析 59 第四節 訪問調查結果分析 62 第五節 網路同步學習課程觀察紀錄分析 66 第六節 研究成果討論與推論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4 參考文獻 86 一、中文部分 86 二、外文部分 89 附  錄 92 附錄一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 92 附錄二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 93 附錄三 Interwise同步學習平台簡易使用手冊 96 附錄四 創意思考技法學習單 99 附錄五 同步學習觀察檢核表 105

    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家鴻(2006)。組織溝通要素、組織溝通效能及設計績效間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振源(2001)。兩岸軟體開發人員創造力影響因素比較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
    朱南光(2005)。學校人員人格特質與服務品質知覺之探討。銘傳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錦鳳(2005)。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評量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昭(1981)。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武典、林幸台、王振德、郭靜姿(1996)。基本人格量表成人版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思華(2005)。十年後,成為華人世界相關領域的代表性機構。2007年10月7日,取自http://www.ccis.nccu.edu.tw/CCIS%20Epaper/20040
    6/01a.htm
    吳清華(2006)。人格特質及自我效能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考試院及其所屬部會公務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靜吉(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國際創造力教育趨勢。台北:教育部。
    吳靜吉(2006)。創造力的3T和3B。經理人月刊Manager Today,3(47),52-58。
    李春雄(2005)。e-Learning的現況與應用。2007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bm.mit.edu.tw/upload/e-Learning的現況與應用.ppt
    林能白、邱宏昌(1999)。以需求理論為基礎處所建立之服務品質之分類。管理學報,18,231-253。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3(2),68-85。
    孫春在(1995)。超媒體網路與遠距教學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21,29-37。
    涂富嵩(2000)。創造力人員激勵因素偏好之研究-以電子業為例。大同大學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陶幼慧(1998)。資訊功能部門參與全面品質管理的補強模式。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tao.nuk.edu.tw/MIS2/TQMPresent.ppt
    張金鐘、林福仁(200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對數位教材接受程度。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翊祥(2004)。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組合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 —以團隊互動過程為中介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同步式線上Office Hours 之問題與對策--以中山網路大學為例。「TANET2003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台北。
    陳年興(2005)。網路學習重要觀念與小組同步合作學習模式探討。2006年8月11日,取自http://sample.ctust.edu.tw/陳錦杏/教學卓越計畫/1216-2.pdf
    陳年興、王逸宏(2004)。網路學習重要觀念與小組同步合作學習模式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74-92。
    陳衍華(2003)。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模式探討。2007年1月6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knowledge/knowledge20030131.htm
    陳雪華(2003)。網際網路內容服務產業。2002年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4(2),217-228。
    陳群聰(2004)。影響R&D人員創新行為之因素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龍安(1988)。創意潛能開發專題研究大綱。2006年10月7日,取自http://3q.creativity.edu.tw/modules/newbb/viewtopic.topic_id=9579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彭立忠(2008)。課程網站經營之教戰守則—網站經營經驗分享與線上帶領技巧。2008年1月17日,取自http://ctld.nccu.edu.tw/epaper
    /index.php?fn=newsa&id=77
    彭剛毅、閆嬰紅(2002)。工業設計科產品造型設計創造力技法研究。亞東學報,22(1),121-130。
    黃忠英(2006)。創造力教育。2006年10月11日,取自http://nr.stic.gov.tw/ejournal/Nscm/9503/9503-01.pdf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圓方科技(2004)。INTERWISE 線上學習平台 & eTalk 影像電話讓完美的網路應用概念再現。2008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sonyvcs.com.tw/news_1117.htm
    楊家興(1998)。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模式之探討。2008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knowledge/knowledge20030131.
    htm
    楊惠合(2004)。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雅惠(2004)。創造力教學的效應在成人補習教學教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資策會(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經濟部工業局(2006)。由美國市場看企業數位學習未來應用趨勢(二)。2006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C22
    D0002-8789-4F9F-A0BE-F7F8113EE0CF.htm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重新(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詹益民(1996)。個人屬性、人格特質與內滋激勵與外附激勵關聯性之研究-以交通部數據通訊所員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伊芬(2005)。東森電視公司各部門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員工創造力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4),395-410。
    簡玉坤(1988)。人格特質。2008年1月17日,取自http://w3.sce.pccu.edu.tw/nonarts/paper/paper-0104-1.htm

    二、外文部分
    Abush, B. (1984). Job stress in mid-life working women: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type,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ten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1), 36-44.
    Adams, T.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ease of use,and usage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replication ”. MIS Quarterly, 16(2), 227-247.
    ASTD. (2006a). ASTD's Source for E-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6,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6/March/2006synch_poll.htm
    ASTD. (2006b). Synchronous E-Learning Survey Results. Retrieved October 8, 2006,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6/March/2006
    synch_poll.htm
    Chen, N. S., Ko, Kinshuk, H.C., Lin, T.Y. (2005). Synchronous Learning Model over the Interne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2(2), 181-194.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Norm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 5-13.
    Davis, Fred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Ebiz.enable. (2006). Synchronous e-Learning.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06, from http://strategis.ic.gc.ca/epic/internet/inee-ef.nsf/en/h_ee00900e.
    html
    Foreman, J. (2005). Distance Learning and Synchronous Interaction. Retrieved October 6, 2006, from http://technologysource.org/article
    /distance_learning_and_synchronous_interaction/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Y: McGraw-Hill.
    Guilford, J. P., 1968: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1st Ed.). CA., Robert R. Knapp
    Hofmann. (2004). Insync Training-Synchronous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11, 2006, from http://www.insynctraining.com/
    Houston. (1996). Capabilities Guide. Capabilities Guide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7,from www.crisp-mcs.com/pdf/whitePapers/Capabilities%20Guide.pdf
    Shalley,C. E. (1995). Effects of coaction,expected evaluation, and goal setting on 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2), 483-503.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 The free press.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Torrance, E. P. (1962).Cultural discontinu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iginality of think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9, 2-13.
    Straub, D. (1995). Measuring system usage: Implications for IS theory testing. Management Science, 41(8), 1328-1342.
    Webkonferenz (2006). Survey of online learning tools. Survey of online learning tools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8, from http://www.webconferencing-test.com/site/eng/home.html
    Wikipedia(2005). Synchronous_learning.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05, from http://online-edu.org/glossary/index.php/Synchronous_learning%E3%80%90%E5%90%8C%E6%AD%A5%E6%95%99%E5%AD%A6%E3%80%91
    Wikipedia(2006)。九型人格。2006年10月7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5%9E%8B%E4%BA%BA%E6%A0%B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