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明潔
論文名稱: 影響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母自我揭露之相關因素
指導教授: 周麗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自我揭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7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母自我揭露之相關因素。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法進行調查研究,樣本取自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與新竹縣17所大學,共發出614份問卷,回收582份,刪除廢卷共得有效樣本461份。本研究工具包含「家庭氣氛量表」、「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量表」、「自我揭露量表」及「個人資料」。研究結果以SPSS12.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一、現況
    1.約四成二的大學生目前有固定的交往對象。
    2.大學生的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的頻率低。
    3.大學生的家庭氣氛尚融洽。
    4.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母親自我揭露之程度顯著高於父親。
    二、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分析
    1.父、母對女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方面的限制顯著高於男大學生。
    2.父、母對住在學校宿舍之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方面的限制較多。
    3.父母婚姻和諧程度與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呈顯著正相關。
    4.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的父親愈會與大學生討論異性交往之相關議題。
    5.不同性別的大學生與母親的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有顯著差異。
    6.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與母親的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有顯著差異。
    7.男大學生、女大學生與父、母的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氣氛分析
    父母婚姻和諧程度與家庭氣氛呈顯著正相關。
    四、自我揭露分析
    1.有異性交往經驗之大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與其向父親的自我揭露皆無任何顯著差異或相關。
    2.對無交往經驗的大學生而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向父親的自我揭露」上有顯著差異。
    3.不論是否有異性交往經驗,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向母親的自我揭露」上有顯著差異。
    4.不論是否有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的父母婚姻和諧程度與向母親的自我揭露呈顯著正相關。
    五、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自我揭露之相關分析
    1.不論是否有異性交往經驗,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母的自我揭露有顯著相關。
    2.不論是否有異性交往經驗,家庭氣氛與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母的自我揭露呈顯著正相關。
    六、影響自我揭露之多元迴歸分析
    1.對有異性交往經驗的大學生而言,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對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母的自我揭露有顯著解釋力。
    2.對無異性交往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在「向父親自我揭露」部分,家庭氣氛與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對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父親的自我揭露有顯著解釋力;在「向母親自我揭露」部分,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對大學生在異性交往歷程中向母親的自我揭露有顯著解釋力。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大學生的發展與親密關係的建立………………………………8 第二節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11 第三節 家庭氣氛…………………………………………………………18 第四節 自我揭露…………………………………………………………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假設…………………………………………………………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3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描述………………………………………………43 第二節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分析………………………………………51 第三節 家庭氣氛分析……………………………………………………65 第四節 自我揭露分析……………………………………………………67 第五節 影響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多元迴歸分析…………………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105 中文部分……………………………………………………………………105 英文部分……………………………………………………………………108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112 附錄二 預試問卷…………………………………………………………113 附錄三 預試項目分析……………………………………………………120 附錄四 正式問卷…………………………………………………………121 表 次 表3-3-1 縣市問卷發放分配表………………………………………………35 表4-1-1 樣本描述……………………………………………………………45 表4-1-2 社經地位之平均數與標準差………………………………………47 表4-1-3 樣本在家庭氣氛的得分分佈情形…………………………………48 表4-1-4 樣本在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的得分分佈情形……………………49 表4-1-5 樣本在自我揭露的得分分佈情形…………………………………50 表4-2-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t考驗………………53 表4-2-2 男大學生與父、母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t考驗…………………53 表4-2-3 女大學生與父、母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t考驗…………………54 表4-2-4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與父親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56 表4-2-5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與母親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57 表4-2-6 不同居住安排的大學生與父親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59 表4-2-7 不同居住安排的大學生與母親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60 表4-2-8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婚姻和諧與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家庭氣氛相關係數表……………………………………………………… 62 表4-2-9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的大學生其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t考驗……63 表4-3-1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之大學生其家庭氣氛t考驗…………………66 表4-4-1 不同性別、有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t考驗…69 表4-4-2 不同性別、無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t考驗…69 表4-4-3 有異性交往經驗男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t考驗…………69 表4-4-4 無異性交往經驗男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t考驗…………70 表4-4-5 有異性交往經驗女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t考驗…………70 表4-4-6 無異性交往經驗女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t考驗…………70 表4-4-7 不同年級、有異性交往經驗的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變異數分析……71 表4-4-8 不同年級、無異性交往經驗的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變異數分析……72 表4-4-9 不同居住安排、有異性交往經驗的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變異數分析…73 表4-4-10 不同居住安排、無異性交往經驗的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之變異數分析…73 表4-4-11 大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婚姻和諧程度與向父、母自我揭露之 相關係數表…………………………………………………………74 表4-4-12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有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t考驗……75 表4-4-13 不同父母婚姻狀況、無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父、母自我揭露t考驗……76 表4-5-1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有交往經驗者的自我揭露相關係數表…79 表4-5-2 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無交往經驗者的自我揭露相關係數表…80 表4-5-3 有異性交往經驗樣本向父親自我揭露與各研究變項之相關係數矩陣………81 表4-5-4 無異性交往經驗樣本向父親自我揭露與各研究變項之相關係數矩陣………82 表4-5-5 有異性交往經驗樣本向母親自我揭露與各研究變項之相關係數矩陣………83 表4-5-6 無異性交往經驗樣本向母親自我揭露與各研究變項之相關係數矩陣………84 表4-5-7 影響有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父親自我揭露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6 表4-5-8 影響無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父親自我揭露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7 表4-5-9 影響有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母親自我揭露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8 表4-5-10 影響無異性交往經驗大學生向母親自我揭露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89 表4-5-11 研究假設之檢定結果………………………………………………90 圖 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32

    一、中文部分
    朱敬先(1981)。大學生異性交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4,頁27-76。
    李文懿(1997)。台北市大學生親子溝通、同儕互動與性知識、行態度及性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沈秀貞(2007)。雙薪家庭社會支持、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復釧(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就君(1985)。人在家庭。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美蓉(1995)。寂寞與自我坦露。輔導季刊,31(1),頁58-63。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燕卿、晏涵文(1999)。親子性教育介入效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2,頁159-181。
    林儒君(2005)。大學生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2(3),頁451-472。
    林儒君(2007)。大學生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擇偶偏好之相關研究。南台科技大學學報,32,頁83-101。
    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頁37-62。
    邱文彬、萬金生(2005)。網路性話題的自我揭露初探:性別差異和去個人化及話題親密性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8(3),頁495-525。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頁25-43。
    胡海國(譯)(1976)。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裡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9)。大專院校別學生數。2009年2月6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018421
    許秋蓮(2006)。家庭氣氛、親子關係及同儕關係之研究—以苗栗市高中、職學生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一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詩涵(2006)。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家庭氣氛與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馮嘉玉和晏涵文(2007)。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約會與親密行為調查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3(1),頁87-104。
    曾文星和徐靜(1991)。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台北市:水牛。
    曾文星(2004)。青年人心理。香港:中文大學。
    張美皓、晏涵文(1995)。台北市國二學生與母親溝通與性有關主題之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2),頁14-23。
    張春興(1991)。張氏心裡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華葆(1991)。青少年犯罪預防與矯治。台北:三民。
    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董旭英和陳羿足(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含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模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頁71-87。
    楊牧貞和黃光國(1980)。自我揭露的楔型及其相關變項。中華心理學刊,22(1),頁51-70。
    楊中芳(1991)。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頁15-92)。台北市:遠流。
    楊景森(2003)。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鄧明賢(2000)。大專學生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僑光學報,18,頁239-258。
    蔡文輝(2005)。婚姻與家庭(第三版)。台北:五南。
    蔡恆翠(2003)。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保禎、張新戊、幸曼玲(1988)。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駱芳美(1986)。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異性交往態度與事實之探討。輔導月刊,22(2),頁21-30。
    顏映馨(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魏慧美(1997)。高雄市高中職學生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素美(2005)。大學生兩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學生事務,44(3),頁70-85。
    二、英文部分
    Amato,P.R.(1986). Marital conflict,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 self-esteem. Family Relations,35,403-410.
    Barber,B.L.,& Lyons,J.M.(1994). Family proces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intact and remarried famili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3(4),421-436.
    Bloom,B.(1985). A factor analysis of self-report measures of family functioning. Family Process,24(2),225-239.
    Björnberg,Å.,& Nicholson,N.(2007).The family climate scales-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 for use in 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Family Business Review,20(3),229-246.
    Buhrmester,D.,& Prager,K.(1995).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self-disclosure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p.10-56).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rnard,P.,& Morrison,P.(1992). Self-disclosure: A contemporary analysis. Aldershot, England.
    Diiorio,C., Kelley,M.,& Hockenberry-Eaton,M.(1999).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issues: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4,181-189.
    Fagot,B.I.,Luks,K.,& Poe,J.(1995).Par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willingness to disclose. In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p.148-165).New York, United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rber,S.S.,Felner,R.D,& Primavera,J.(1985). Parental separation/ divorce and adolescents: An examination of factors mediating adap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3(2), 171-185.
    Harper,G.W.,Gannon,C.,Watson,S.E.,Catania,J.A.,& Dolcini,M.M. (2004). The role of close friends in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Dating and sexu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41(4),351-362.
    Heisler,J.M. (2005). Family communication about sex: Parents and college-aged offspring recall discussion topics, satisfaction,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The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5(4),295-312.
    Hepburn,E.H.(1983). A three-level model of parent-daughter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topics. Adolescence,18(71),523-534.
    Hollingshed,A.B.,& Redlich,F.C.(1958).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illness: A community stud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Jourard,S.M.(1971). Self-disclosure: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transparent self.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Kerr,M.,Stattin,H.,& Trost,K.(1999). To know you is to trust you: Parents’trust is rooted in chil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22,737-752.
    Lefkowitz,E.S.,Boone,T.L.,& Shearer,C.L.(2004). Communication with best friends about sex-related topics during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33(4),339-351.
    Matheis,S.(2001).Growing up from the root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limate and identity styl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Guelph,Canada.
    Matherne,M.M.(2001).Family environment as a predictor of adolescent delinquency. Adolescence,36(144),655-664.
    Molly,G.N.,& Pallnat,J.F.(2002).A short scale of family atmosphere (SOFA):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4(2),243-248.
    Moos,R.H.,& Moos,B.S.(1986).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2nd ed.). Californial,P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Norrell,J.E.(1984). Self-disclosur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parent-adolescent interac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3(2),163-178.
    Olson,C.F.,& Woroby,J.(1984). Perceive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 in a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adolescent sample. Adolescence, 19(76),781-794.
    Palan,K.M.(1998).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activities of adolesc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26(4),338-349.
    Papini,D.R.,Farmer,F.F.,Clark,S.M.,Micka,J.C.,& Barnett,J.K. (1990). Early adolesc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emotional self-disclosure to parents and friends. Adolescence, 25(100), 959-977.
    Pink,J.,& Wampler,K.(1985). Problem areas in stepfamilies: Cohesion, adaptability, and the stepfa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 Family Relations,34,327-335.
    Riggio,H.R.(2004). Parental marital conflict and divorc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social support, and relationship anxiety in young adulthood. Personal Relarionships,11,99-114.
    Searight,H.R., Thomas,S.L., Manley,C.M.,& Ketterson,T.U.(1995). Self-disclosure in adolescents: A family systems perspective. In Disclosure process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pp.204-225). New York, United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etana,J.G., Metzger,A., Gettman,D.C.,& Campione-Barr,N.(2006). Disclosure and secrecy in adolescent-parent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77(1),p201-217.
    Soenens,B.,Vansteenkiste,M.,Luyckx,K.,Goossens,L.(2006).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An integrated model with 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parental knowledge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2(2),305-31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