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玉琦
論文名稱: 節目品牌建立與品牌延伸策略-以TVBS-G節目「女人我最大」為例
The Building of Program Brand and Brand Extension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TV Show“Queen”
指導教授: 胡光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品牌建立品牌延伸節目品牌女人我最大綜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眾多的頻道與多不勝數的節目當中,本研究欲探討節目「女人我最大」如何讓觀眾建立收視習慣與認同,從而獲取節目自身的廣告收入、收視率或其它延伸商品的經濟收入,而頻道是節目的附屬所在,藉由節目的品牌建立與品牌延伸也能使該頻道獲益甚而拉抬該頻道的其他節目收視率並爭取宣傳空間。

    從國外媒體經營已走向從品牌經營以連結閱聽人的走向來看,我國媒體也可從中學習,利用品牌此手法建立閱聽人的收視習慣與偏好,建立品牌後從原有基礎上延伸相關產品與服務,以品牌延伸手法擴大商機與產品生命週期。除此之外,本研究還欲了解節目「女人我最大」所屬的頻道、家族頻道與雜誌等單位,如何以綜效方式協助「女人我最大」的曝光與行銷活動。

    本研究透過質化研究中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法蒐集資料,透過訪談節目製作群了解該節目的幕後規畫該節目品牌建立、品牌延伸之過程,並從該節目延伸而出的其他商品進行整理與分析。

    研究發現節目品牌「女人我最大」之品牌識別缺乏強有力的口號提供聯想與識別,品牌表現方面因該節目為帶狀節目,長期表現下來有題材疲軟之疑慮;在品牌評價部分,因給觀眾置入性行銷過於強烈的影響,間接影響其品牌可性度的表現。於品牌延伸時應更加謹慎考慮適切性與統一性,在品牌延伸與綜效實際施行時,可由同一單位進行完整且周延的規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21 第一節 品牌…………………………………………………………………21 第二節 品牌建立……………………………………………………………34 第三節 品牌延伸……………………………………………………………41 第四節 綜效…………………………………………………………………53 第五節 國內相關文獻整理…………………………………………………62 第三章 研究方法……………………………………………………………68 第一節 文獻資料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68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s)………………… 7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7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82 第一節 「女人我最大」節目的發展歷程與所屬頻道的家族資源……82 第二節 「女人我最大」品牌分析………………………………………94 第三節 「女人我最大」品牌建立………………………………………99 第四節 「女人我最大」品牌延伸之產品………………………………113 第五節 「女人我最大」之節目綜效分析………………………………127 第六節 學者回應與討論…………………………………………………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6 第二節 實務建議…………………………………………………………16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162 圖目錄 圖1.1:我國有線電視普及率成長情形……………………………………………2 圖1.2:有線電視產業的雙元產品市場……………………………………………4 圖2.1:品牌與產品生命週期比較………………………………………………21 圖2.2:品牌的意涵………………………………………………………………25 圖2.3:品牌策略分析……………………………………………………………29 圖2.4:品牌定義與品牌演化……………………………………………………32 圖2.5:品牌金字塔………………………………………………………………37 圖2.6:品牌建立各階段的目標…………………………………………………39 圖2.7:Tauber提出之品牌策略…………………………………………………44 圖2.8:Kotler & Armstrong提出之品牌策略………………………………45 圖2.9:從報業經驗延伸而出的品牌延伸型態…………………………………47 圖2.10:延伸成功因素之觀念性模型………………………………………….51 圖2.11:新興時代下的電視產業價值鏈……………………………………….57 圖3.1:本研究架構圖……………………………………………………………80 圖4.1:我國女性收看電視節目類型分析………………………………………87 圖4.2:TVBS組織架構圖…………………………………………………………90 圖4.3:TVBS轉投資事業示意圖…………………………………………………93 圖4.4:美容資訊節目女性閱聽人輪廓…………………………………………96 圖4.5:節目「女人我最大」電視片頭截圖…………………………………101 圖4.6:「女人我最大」品牌標示……………………………………………101 圖4.7:節目品牌「女人我最大」的品牌建立四步驟分析…………………112 圖4.8:「女人我最大」商品發展分工圖……………………………………119 圖4.9:「女人我最大」開發產品流程圖……………………………………121 圖4.10:「女人我最大美容纖體網」首頁…………………………………123 圖4.11:節目品牌「女人我最大」品牌延伸現況圖…………………………125 圖4.12:TVBS廣告聯賣組合圖…………………………………………………131 圖4.13:「女人我最大」官網廣告位置示意圖………………………………133 圖4.14:與Xuite合作活動「送美到你家」活動網站首頁…………………139 圖4.15:節目「女人我最大」綜效示意圖……………………………………141 表目錄 表1.1:國外媒體品牌與品牌延伸現況…………………………………………14 表2.1:有無品牌之比較…………………………………………………………21 表2.2:關於國內媒體品牌之相關研究…………………………………………65 表3.1:業者訪談名單……………………………………………………………73 表3.2:學者訪談名單……………………………………………………………74 表4.1:「女人我最大」改版後同時期節目……………………………………85 表4.2:現與「女人我最大」同類型節目………………………………………86 表4.3:TVBS公司各部門所負責業務之說明表…………………………………91 4.4:節目品牌「女人我最大」之競爭者分析…………………………………96 表4.5:「女人我最大」收視率分析…………………………………………110 表4.6:季刊「女人我最大」發行封面一覽表………………………………115 表4.7:雜誌「女孩我最大」發行封面一覽表……………………………….117 表4.8:「女人我最大」特刊封面介紹一覽表………………………………117 表4.9:達人老師書籍封面介紹一覽表………………………………………118 表4.10:「女人我最大」同名商品介紹一覽表………………………………122 表4.11:「女人我最大美容纖體網」以節目截圖介紹產品之示意表………123 表4.12:節目「女人我最大」廣告價位說明…………………………………132 表4.13:「女人我最大」官網廣告價位表……………………………………134 表4.14:藍心湄部落格網路廣告價位表………………………………………135

    中文文獻
    Aqua (2006)。《Channel Branding in UK II | 英國的媒體頻道品牌-II》。上網時間:2008年12月20日,
    取自http://blog.yam.com/aqua/article/6040443

    Amber (2005)。〈國際品牌建立的第四條路〉,《科技產業資訊室網頁
    》。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MMMediaType=marketing_survey&MMContentNoID=24366
    http://www.nhcue.edu.tw/~dpe/data/excelent_95/ex_chu/psychology_960503/ppt.pdf

    Hinet (2008)。〈中華電信HiNet 13週年 安心添新意〉,上網日期2009年5月10日,取自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1438974&option=infotech

    NCC (2008)。《各項統計資料》。上網日期2008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ncc.gov.tw/

    Tammy (2008)。《Tammy的娛樂世界》。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

    TVBS (2009)。TVBS公司介紹,上網時間2009年5月1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tvbs_about/t_about_channel.htm

    TVBS (2006)。〈「女人我最大」開播3年 藍心湄率老師團慶生〉,TVBS親子網,上網時間:2009年5月27日,
    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comedy20060901130159

    V怪客(2008)。〈我的鄰居是台灣美容教主〉,上網日期2009年5月29日,取自
    http://talkec.blogspot.com/2008_12_01_archive.html?widgetType=BlogArchive&widgetId=BlogArchive1&action=toggle&dir=open&toggle=MONTHLY-1212249600000&toggleopen=MONTHLY-1228060800000

    丁瑞華 (2008)。《把握聚焦 品牌延伸才有看頭》。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

    中國經營報 (2008)。〈傳統媒體持續營利的“孤獨九劍”〉,《新華網網頁》。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

    中國管理傳播網 (2007)。《品牌延伸應遵循的五大原則》。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
    方世榮譯 (2007)。《行銷管理學》,台北:東華。(原書Kotler, P. & Armstrong, G..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中華聯合數位映像(2005)。〈兩大熟女互比苗頭~ 藍心湄、伊能靜為美開戰!〉,上網日期2009年5月25日,
    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5/11/16/11336-1870031.htm

    日本電通廣告公司 (2008)。《電通蜂窩模型的產生背景》,上網日期: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title=%E7%94%B5%E9%80%9A%E8%9C%82%E7%AA%9D%E6%A8%A1%E5%9E%8B&variant=zh-tw

    方琇怡 (2001)。《科技品牌大調查 Who's No.1》,上網時間:2008年12月28日,
    取自:http://mrp3.ie.fcu.edu.tw/~eMOT/motnews/news11.htm

    方華恩譯 (2000)。《探索服務靈魂:跳脫傳統服務企業框架的經典之作》,台北:高寶國際。(原書Berry. L. L.﹝1999﹞. Discovering the Soul of Service : the nine drivers of sustainable business success. Simon & Schuster.)

    孔誠志 (1998)。《形象公關 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

    王乃純譯 (2005)。《媒體巨擘:全球二十大媒體品牌的行銷策略》,台北:沃爾文化。(原書Tungate, K.﹝2004﹞.Media monoliths: how great media brand Thriv. London: Kogan Page. )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華 (2002)。〈任何產業都是娛樂產業〉,《e天下》。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15/015102.asp

    王文燦 (2001)。〈如何成為強勢網路品牌〉。《e天下雜誌》。上網時間:2008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01/001244.asp

    王海山、王續琨 (1998)。《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

    王敏容 (1999)。《消費者之品牌認同程度、所有權狀態與產品線延伸策略對品牌評價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弘 (2008)。〈擦亮品牌價值 游向藍海〉,《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city.udn.com/55272/2815137?tpno=41&cate_no=0

    王維君 (2005)。《東森媒體集團之品牌形象及品牌定位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冉龍華 (2009)。〈品牌化娛樂拉攏消費者〉,全球華文行銷資料庫,上網日期:2009年2月8日,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business_management&MMContentNoID=55868

    台北市年鑑 (2006)。上網時間: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taipei.gov.tw/site/429a785f/429a7949/42f854a0/472a86aa/files/2006_16.pdf

    司徒達賢 (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盛。

    司徒達賢(2006)。《司徒達賢談管理 集團綜效 不可強求》。上網時間:2009年2月5日,取自http://petersyt.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_115922724351419224.html

    刊欣 (2002)。〈《ELLE》品牌延伸贏的策略〉,《商業週刊》(748)。

    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2008)。〈頻道商總覽〉。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

    吉佳媛、許秀珍、黃一平(2007)。〈戴著Prada 的媒體-時尚循環於媒體再現之研究〉,中華傳播學會。

    全球媒體研究室 (2008)。台灣網路電視iptv產業。上網日期2009年5月2日,
    取自http://globalmedia.wikia.com/wiki/%E5%8F%B0%E7%81%A3%E7%B6%B2%E8%B7%AF%E9%9B%BB%E8%A6%96iptv%E7%94%A2%E6%A5%AD

    伊岱豪 (2004)。《飛航臺灣國際航線航空公司之品牌忠誠度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任芙儀 (2002)。《品牌忠誠度與顧客終身價值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任慶宗 (2003)。《集團企業子公司之綜效利益與彈性限制-網絡觀點》。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江惠頌譯 (2005)。《品牌管家:奧美360°品牌管理傳播》,台北:滾石文化。(原書Blair, M. & Armstrong, R. & Murphy, M.﹝2003﹞.The 360 degree brand in Asia: creating more effectiv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Asia))

    佘賢君 (2007)。〈電視媒體經營的品牌延伸〉。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big5.cctv.com/special/C18000/20070802/112956.shtml

    余主惠 (2002)。《廠商行銷投入對品牌權益影響長期觀點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汪嘉偉(2001)。《通訊, 媒體, 娛樂產業跨業整合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克振譯 (2001) 。《品牌管理》,台北。(原書Keller, K. L.﹝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吳思華 (1996)。《策略九說 : 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

    吳奇為、張克擎 (2006)。〈流行時尚電視節目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女人我最大、美麗藝能界節目為例〉,「2006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台北縣三峽。

    吳怡國、錢大慧、林建宏譯 (2003)。《整合行銷傳播-21世紀企業決勝關鍵》,台北:美商麥格羅西爾,滾石文化。(原書Don E. S., Stanley I. T., & Robert F. L. ﹝2002﹞.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吳昆玉 (2000)。〈品牌重要還是產品重要?〉,《突破雜誌-行銷雜誌》,180:20-23。

    吳玟琪譯 (1995) 。《建立品牌識別》,台北:台視文化。(原書Upshaw, L. B.﹝1995﹞. Building brand identity: a strategy for success in a hostile marketplace. John Wiley & Sons.)

    吳真瑋 (1999)。《品牌個性與品牌關係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國卿譯 (2007)。《好行銷:讓買的人與賣的人都滿意的真本事》,台北:臉譜。(原書 Cheverton, P.﹝2004﹞.Key marketing skills : strategies,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marketing success.London ; Sterling, VA : Kogan Page)

    吳國卿譯 (2007)。《好行銷:讓買的人與賣的人都滿意的真本事》,台北:臉譜。(原書Peter, C.﹝2004﹞. Key marketing skills. London : Kogan Page.)

    吳閔蕙 (2004)。《企業合併後之品牌認定管理與內部行銷系統研究-以國內金控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鴻譯 (2006)。《為什麼有些品牌比較強?》,台北:遠流。(原書Ries, A. & Ries, L.﹝2004﹞.The origin of brands: discover the natural law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urvival. New York: HarperCollins.)

    吳鴻譯 (2007)。《來偷這些點子吧》,台北:遠流。(原書Steve, C. ﹝2005﹞. Steal these ideas! : marketing secrets that will make you a star. New York : Bloomberg Press.)

    呂新雨 (1997)。《媒體的狂歡-對台灣傳媒生態的觀察與思考》。上網日期: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www.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taiwan/tw01.htm

    李天任、藍莘譯 (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原書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1994﹞.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李宜萍 (2008)。《品牌資本時代來臨!》,上網時間:2009年1月19日,
    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ManagementMG&MMContentNoID=47747

    李天鐸 (2003)。〈管理透視:全球化風潮下台灣傳播產業發展困境與調整〉,彭芸、關尚仁(編) ,《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266-309。台北:雙葉書廊。

    李天鐸 (2006)。〈台灣當前影視產業的格局與困境〉,《全球競爭時代台灣影視媒體發展的策略與政策規劃》。(行政院新聞局專案研究計畫)。台南:崑山科技大學。

    李佩芬 (2006)。《品牌策略與產品契合策略對品牌延伸效果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蓉譯 (1994)。《品牌行銷:創造出價值與魅力來》,台北:麥田。(原書Marconi, J.﹝1993﹞.Beyond branding: how savvy marketers build brand equity to create products and open new markets.Chicago,ⅠⅡ: Probus Pub.)

    李怡寬 (1994)。《影響品牌延伸領域及消費者對品牌延伸評估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璇 (2005)。《文化主題商品體驗行銷效果之研究-以幾米主題商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威德 (2001)。《品牌權益衡量模式之建立與評估》。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思慧 (2003)。《閱聽眾之知覺品質與品牌聯想影響收視行為之研究─以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忠 (2003)。〈媒介組織及產品的行銷與促銷管理〉,彭芸、關尚仁(編) ,《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158-202。台北:雙葉書廊。

    李美華等譯 (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Babbie, E.[2000].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Wadsworth.)
    李振昌譯 (2005)。《收買感官信仰品牌:打破商標後,品牌還剩什麼?》,台北:商智文化。(Lindstrom, M.﹝2005﹞. Brand sense: how to build powerful brands through touch, taste, smell, sight and sound. Kogan Page.)

    李雅伶 (1999)。《中功率廣播電台市場定位研究-從電台形象和品牌個性之角度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李雅靖、施凱瑜 (2006)。〈媒體品牌優勢與延伸契合度對母品牌態度之回饋效果〉, 《台大管理論叢》,17(1):191-210。

    李宜萍 (2006)。《品牌長青的秘密》,上網日期:2008年12月15日,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0zA12xSYBRux3Z37YTEoc3eQ_g--/article?mid=1711

    李曉楓 (2003)。《中國電視品牌節目建設與發展戰略研究》。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李雨師 (2008)。《集團企業綜效之管理--子公司間交易情境之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芳齡譯 (2001)。〈竭力尋找綜效〉,《企業策略》,台北:天下文化。
    (原書Collis. D. J. & Montgomery, C. A.﹝1999﹞.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orporat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汪嘉偉 (2001)。《通訊、媒體、娛樂產業跨業整合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亞南譯 (2004)。《Hello Kitty:三麗鷗創造全球億萬商機的策略》,台北:商周。(原書Belson,K. & Bremner, B.﹝2003﹞. Hello kitty :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Sanrio and The Billion Dollar Feline Phenomenon. Wiley.)

    周岳曇 (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如玉 (2008)。〈拜託!品牌才是主角〉,《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4492638.shtml

    林依莉 (2008)。《電視媒體所形塑之女性形象對女性保養品消費喜好的影響—女性美容時尚節目女人我最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南谷 (2006)。〈邵逸夫 與中國關係良好〉,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09年4月30日,
    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1/today-fo9.htm

    林文榮、張文智 (2000)。〈企業內部設計部門導入利潤中心制度之可行性探討〉,2000年技術與教學研討會,明志技術學院。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4。高雄:麗文文化。

    林富美、沈怡蓉、陳健倫 (2004)。〈媒體行銷文化商品創造之綜效─以聯合報系「兵馬俑‧秦文化特展」與「印度古文明‧藝術特展」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3 (2):頁67-104。

    林惠珊 (2004)。《民視「日正當中」行銷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姿 (2004)。〈 1+1大於2,誰發揮了綜效?〉,《遠見雜誌》。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2日,
    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cover&ser=620

    林隆儀 (2008)。〈品牌攻防的3種戰略分析〉,《工商時報》。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51123&MMMediaType=business_management

    金恩堯譯 (2006)。《品牌就是王牌:品牌是企業致勝的「金雞母」》,台北:前景文化。(原書King, M. Brand is your trump card.)

    金泰康 (2008)。《台灣媒體市現況場與特性》,上網日期:2009年1月16日,取自http://cm.shu.edu.tw/cooperation/nielsen11.pdf

    邱琬淇 (2008)。《「新三中」跨媒體集團資源整合與綜效—以【超級星光大道】之節目策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順應譯 (2005)。《品牌魔力丸:吞下魔力丸,讓你的品牌變名牌》,台北:藍鯨。(原書Neumeier, M.﹝2003﹞.The brand gap: how to bridge the distance between business strategy and design. Indianapolls, Ind: New Riders Pub.)

    施振榮 (2007)。《品牌經與管理》。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施淑琳 (1998 )。《品牌概念、品牌廣度暨品質變異程度對品牌延伸效果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理詮譯 (1999)。《A-Z品牌贏家》,台北:滾石文化。(McMath, R. M. & Forbes, T.﹝1998﹞. What were they thinking?. New York : Times Business.)

    柳婷 (1999)。《廣告與行銷》。台北:五南。

    洪平峰 (2007)。《台灣媒體生態變遷中的廣告經營理論、模式與策略之研究》。台北:揚智文化。

    洪淑宜 (1996)。《整合行銷傳播在媒體行銷上的應用——以台北之音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洪順慶 (2001)。〈品牌,行銷之根〉,高登第(譯),《品牌管理》,頁1-11。台北:天下遠見。

    洪順慶 (2006)。《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天下。

    洪慧芳譯 (2004)。《大師解讀行銷》,台北:天下雜誌。(原書Kermally, S. ﹝2003﹞. Gurus on marketing. London: Thorogood. )

    胡幼慧編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政源 (2006) 。《品牌管理:品牌價值的創造與經營》。台北:新文京開發。

    胡政源 (2006)。《品牌行銷》。台北:鼎茂圖書。

    胡政源 (2008)。《建立品牌後,如何藉由「授權」、「品牌延伸」、「聯合品牌」等方式,擴展品牌的價值?》,上網日期: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training.evta.gov.tw/WcmsModules/Portal/Blog/personalBlogDetail.aspx?BlogPK=89&ItemPK=557&HtmlPK=2470&userPK=10238

    胡瑞麟 (2007)。《媒體綜效化對新聞產製與公關運作的影響:以媒體集團內公關公司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范文毅譯 (2004)。《品牌優生學》,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滾石文化。(原書Perry, A. & Wisnom, D.﹝2002﹞.Before the brand:creating the unique DNA of an enduring brand identity. McGraw-Hill.)

    范惟翔 (2007)。《現代行銷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湯姆生。

    范博清 (2007)。《品牌經營策略在公益電視台之應用─以「人間衛視」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范輝珍譯 (1974)。《中國社會研究論叢》,台北:東方文化。(原書Wolfram, E.)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頁83-126)。台北:心理。

    孫于庭 (2008)。〈三立「1」定要成功〉,《動腦》。上網日期:2009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0253

    祝建華 (無日期)。〈香港電視觀眾的頻道忠誠行為〉,上網日期: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704/p4.html

    祝道松、林家五譯 (2003)。《企業研究方法》,台北:智勝文化。(原書Uma ,S.﹝2000﹞.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A Skill Building Approach .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祝鳳岡 (2004)。《「品牌行銷」策略規劃之研究》,第十二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關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市。

    柯雅琪譯 (2002)。〈共同演化︰終於找到讓綜效起作用的方式〉,《組織學習》,台北:天下文化。 原書(Eisenhardt,K. M. & Galunic, D.C. ﹝200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袁世珮、黃家慧譯 (2001)。《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台北:麥格羅˙希爾。(原書Knapp, D. E.﹝2000﹞.The brand mindset: five essential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brand advantage throughout your company. McGraw-Hill. )

    袁宗綺譯 (2007)。《瑪莎創業法則 : 10招打造超級人氣》,台北:天下。(原書Martha, S. ﹝2006﹞.The Martha rules : 10 essentials for achieving success as you start, build, or manage a business. Random House.)

    馬慈均 (2005)。《設計策略運用於品牌識別規劃之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端訓 (2002)。〈致勝的品牌策略〉,《動腦》,316:頁60-64。

    高端訓 (2003)。〈品牌無限延伸〉,《動腦雜誌》。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3日,
    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enews/list/073_0206.htm#a07

    動腦 (2006)。〈「置入性行銷」行不行?〉,動腦雜誌。上網日期:2009年5月20日,取自
    http://magazine.sina.com.hk/brain/367/2006-11-14/ba23543.shtml

    張佩傑譯 (2001)。《攻心:定位策略》,台北:遠流。(原書Ries, A. & Trout, J.﹝1993﹞. Positioning: the battle for yourmind. Wamer Books.)

    張依雯 (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分析〉,《新聞學研究》,61:179-222。

    張宥羢 (2005)。《台灣衛星電視頻道營運之分析:以TVBS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嵩 (2002)。《契合度與產品知識對品牌策略效果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雄 (2004)。《行銷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張紹勳 (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張寒梅 (2007)。《國內幼兒節目產製策略及商品效益初探》。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逸民譯 (1999)。《行銷學》,台北:華泰。(原書Kotler, P. & Armstrong, G. ﹝1997﹞.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 Hall.)

    張慶勳 (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國家圖書館。

    賀姮燕(2007)。〈女人話題褪流行 健康節目竄紅〉,《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09年5月18日,
    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6/today-show19.htm

    梁靜蕙 (2004)。《身心靈健康生活雜誌品牌忠誠度之研究-以禪天下雜誌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仲仁 (2007)。《從心理學談運動行銷的新趨勢》,上網日期2009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nhcue.edu.tw/~dpe/data/excelent_95/ex_chu/psychology_960503/ppt.pdf

    莊克仁 (1998)。《電台管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許立忠 (2005)。《品牌行銷策略之探討-以在中國市場成功台商為例》。
    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瓊芬 (2004)。《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苗栗窯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永盛 (2005)。《以「品牌識別要素」建立「顧客基礎品牌權益」-Aaker蜂窩模型觀點》。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君 (2003)。《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志銘譯 (2003)。《品牌密碼:解讀成功品牌的基因圖譜》,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原書Gad, T.﹝2000﹞.4D Branding: cracking the corporate code of the network economy. Financial Times.)

    陳佩秀譯 (2001)。《品牌》,台北:遠流。(原書Mariotti, J.﹝1999﹞.Smart things to know about Brands & Branding. Capstone.)

    陳柔均 (2008)。《產品相似性與品牌寬度對新聞品牌延伸產品評價之影響:新聞品牌強度的干擾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陳聰明 (2008)。〈教師群眾運動與教育關係之文獻分析〉,《明新學報》。34(1) ,頁51-67。

    陳曉藍 (2006)。《網路自創品牌化妝品受歡迎!牛爾保養品月營業額高達1億》,上網日期2009年5月3日,
    取自http://blog.sina.com.tw/winnies/article.php?pbgid=27220&entryid=114069

    陳振燧 (2001)。〈從品牌權益觀點探討品牌延伸策略〉,《輔仁管理評論》,8(1),頁33-56。

    陳健倫 (2004)。《試析市場邏輯下之文化產製與媒體角色-以四個文化行銷個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雲聰、湯宗勳譯 (1998)。《品牌行銷法則-如何打造強勢品牌》,台北:商業週刊。(原書Aaker, D.A.﹝1995﹞. Building strong brands. Free Press.)

    傅明雅 (2006)。《TVBS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傅修平 (2007)。《財經雜誌品牌忠誠度指標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彭芸 (2004)。《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台北:五南。

    彭建彰、呂旺坤 (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華泰。

    彭翠亭 (2005)。〈『美麗最大』,美容流行節目的行銷風潮〉,《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上網日期:2006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cyberone.com.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MMMediaType=marketing_survey&MMContentNoID=24366

    彭慧蕙 (2007)。《台灣電子商務之「價值階梯」-以購物網站PayEasy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朝陽堂譯 (1995)。《品牌經營:創造品牌資產的戰略》,台北:朝陽堂。(原書Aaker, D. A.,& Biel, A. L.﹝1993﹞.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 N. 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曾曉煜 (2005)。〈多頻道競爭市場之節目多樣化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4(2):57-89。

    程小萍 (2007)。〈新傳播格局下媒體品牌創新〉,《新華傳媒》。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6%96%B0%E5%82%B3%E6%92%AD%E6%A0%BC%E5%B1%80%E4%B8%8B%E5%AA%92%E9%AB%94%E5%93%81%E7%89%8C%E5%89%B5%E6%96%B0+%E7%A8%8B%E5%B0%8F%E8%90%8D&fr=yfp&rd=r1

    傑希行銷顧問 (無日期)。《給「康師傅冰紅茶」撥冷水 ! 》,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0日,
    取自http://web.jcpm.com.tw/article.asp?ArticleID=25

    黃文珊 (2004)。《應用隱喻抽取技術挖掘品牌行銷創意:以客家電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友錡 (2007)。《置入性行銷對知覺可信度、內容滿意度及品牌形象的影響:以電視新聞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亦筠 (2007年2月14日)。〈一創意、多平台掀起美麗商機〉,《天下雜誌》,頁126-128。

    黃孟慧 (2008)。《以品牌識別建立職業籃球隊之品牌權益-以台灣啤酒籃球隊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黃金印(1999):〈企業併購與企業再造—跨世紀競爭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4:2,頁170-199。

    黃葳威 (2003)。《數位媒體遠景下的資訊判讀省思》。上網時間:2009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tvcr.org.tw/life/media/media19.htm

    黃俊英 (2003)。《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原書Picard, R. G.﹝1989﹞.Media economics : concepts and issue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馮仁厚 (2008)。〈以生態觀點促進組織演化〉,《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
    上網時間:2008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51126&MMMediaType=business_management

    黃秋香 (2007)。〈食品品牌經營(3)-多品牌與品牌延伸策略〉,《IT IS智網》。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Free.screen?rptidno=732D717821C8B6F748257372001524E0

    黃郁君 (2002)。《品牌聯想對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馮凌慧 (2004)。《新聞類型頻道的品牌認同與品牌形象一致性研究:以TVBS-N為研究個案》。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紹麟 (2000)。《網路媒體的生意經(六)傳統與網路的結合》。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blog.nownews.com/digitalwall/textview.php?file=31490

    黃湘芬 (2000)。《頂新集團收購味全公司之策略面及財務面分析》。國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湘玲(2003)。《跨媒體新聞平台綜效研究-新聞產製及媒體經營管理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 (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新聞局 (2004)。《新聞局:從1/1起全國有線電視,頻道重新劃分》。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taiwanchambers.net/(A(aNr_rlNyyQEkAAAAOGVhZjk5OWQtYzdlZC00Yjk3LWFmYjUtYTc5MzZmMzhhY2E1Aw5J91M24LAW4JrIBjAtvMKp3WA1)S(l4erl5zq0rgymo55cxlykj45))/is/dotnet/showarticle.aspx?ID=7196&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楊昇穎 (2004)。《台灣商業廣播電台品牌經營指標建構之初探性研究》。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閔 (2004)。《學者:台灣企業經營品牌能力尚待深化》。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5/2/19/n817825.htm

    楊淑燕 (2006)。《評估準則對流行品牌及品牌延伸影響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歡 (2005)。〈解讀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品牌策略〉,《人民網》。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5828/46407/3302643.html

    經濟部商業司 (2008)。《商業服務業品牌價值推廣計畫-「商業服務業優良品牌選拔活動」作業手冊》,上網日期:2009年1月18日,取自http://www.cci.org.tw/files/press/upload22924.pdf

    葉至誠 (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

    葉益成 (2009)。〈統合綜效帶來更多利潤〉,《中時理財網》。上網時間:2009年2月1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16+122009021800332,00.html

    葉新、王艷艷 (2008)。〈《美好家園》品牌經營策略分析〉,《科技與出版》。上網時間2009年1月15日,取自http://blog.udn.com/jason080/1883072

    葉宜欣、楊起鳳、江祥綾(2009)。〈偶像劇置入性行銷揭祕〉,《聯合資料庫》,上網日期2009年5月30日,
    取自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8762/

    詹偉雄 (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者。

    鄒韻婷 (2007)。《牛爾、Kevin掛保證 PayEasy卡悠遊上市》,上網日期2009年5月8日,取自

    凱絡媒體 (2005)。凱絡媒體週報No.303,上網日期:2009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magazine.org.tw/enews/reference/CaratMediaNewsLetter303.pdf

    趙琪 (1996)。《交易成本觀點下品牌延伸決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趙良慧 (2009)。〈廣播節目片頭〉,《信義之聲@福音播客媒體教育網》,上網時間:2009年5月27日,
    取自http://media.ipavo.com/goodnewspodcast/ea462014

    趙健君 (2008)。全球百大品牌價值 Coca-Cola以666億美元居首。上網日期:2009年5月23日,
    取自http://n.yam.com/cnyes/fn/200809/20080922058611.html

    廖元祺 (2001)。《美國職業籃球聯盟集體協商之研究-以1998年度協商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泰生 (1997)。《行銷管理學》。台北:五南。

    維基百科 (2009)。TVBS-Asia,上網時間:2009年4月13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TVBS-ASIA

    褚瑞婷 (2006)。《新聞自由不可箝制,人民期待不可違背-2005年台灣新聞傳媒議題回顧》。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B-095-002.htm

    齊立文 (2006)。〈打造強勢國際品牌的8項利器〉,《經理人月刊》。

    劉亦欣 (2006)。《行銷管理-實務與應用》。台北:新文京開發。

    劉典嚴 (2005)。《產品管理-策略性行銷觀點》。台北:普林斯頓國際。

    劉孟華譯 (1999)。《品牌大贏家》,台北:遠流。(原書Fiona, G.﹝1999﹞.Brand warroprs: corporate leaders share their winning strategies. HarperCollins Business)

    劉孟華譯 (2006)。《承諾的力量:超越你的承諾,品牌才會有魅力!》,台北:臉譜。(原書:Barrera.R.﹝2004﹞. Overpromise and Overdeliver: The Secrets of Unshakable Customer Loyalty. Portfolio Hardcover.)

    劉孟華譯 (2007)。《行銷101》,台北:財訊。(原書Sexton, D. ﹝2006﹞. Trump university markerting 101 : how to use the most powerful ideas in marketing to get more customers and keep them. Hoboken, N.J. : Wiley Chichester .)

    劉家麟(2000)。《購併企業之整合管理措施與綜效實現之關係探討 》。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道捷 (2008)。〈Google品牌價值 全球第一 〉,《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09年1月1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9&f_ART_ID=121873

    劉碧琴 (2005)。《從台鹽自創品牌-綠迷雅探討企業創新、品牌經營與整合行銷之應用》。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樓永堅 (無日期)。〈品牌延伸〉,《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品牌研究中心》。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brand.nccu.edu.tw/index.files/Page354.htm

    樓永堅譯 (2007)。《行銷管理》,台北: 麥格羅.希爾。(原書Lal,R. & Quelch,J .A & Rangan, V. K.﹝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 McGraw-Hill.)

    蔡幼青 (2003)。《彩妝品品牌忠誠度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蔡秀玲 (1999)。《無線電視台八點檔連續劇行銷研究--以「台灣廖添丁」「還珠格格二」「土地公傳奇」「狀元親家」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2008)。《電視節目製作》。台北:五南。

    蔡佩娟譯 (2000)。《塑造品牌的威力》,台北:小知堂文化。(原書Randall, G. A Practical Guide To Branding.)

    蔡念中 (1996)。〈電視節目與廣告管理〉,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著),《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頁207-228。台北:亞太。

    實力媒體 (2008)。〈女力出頭天-不可忽視的女性消費勢力〉,《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上網日期2009年5月18日,
    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zenithoptimedia&MMContentNoID=55061

    鄭明樁譯 (1992)。《美國電視的源流與演變》,台北:遠流。(原書Comstock, G .A.﹝1989﹞.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television. Newbury Park: sage.)

    鄭慶宗 (2000)。《網路企業品牌建構與管理之初探性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慶宗 (2000)。《網路企業品牌建構與管理之初探性研究-以入門網站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富峰譯 (1998)。《行銷大師法則:永恆不變22誡》,台北:麥田。(原書Ries, A. & Trout, J.﹝1994﹞. 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marketing : violate them at your own risk. New York, NY : HarperBusiness.)

    賴孟寬、陳禹璋 (2006)。〈品牌延伸 成敗一瞬間〉,《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oolong1001/2728137

    戴國良 (2006) 。《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五南。

    謝文雀譯 (1998)。《行銷管理-亞洲實例》,台北:華泰。(原書Kotler, P. ﹝1996﹞.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 asian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謝曉琳 (2006)。《網路電話(Voice over IP)產品價值對品牌忠誠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EMBA碩士學位論文。

    鍾起惠 (1997)。《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鍾起惠、陳炳宏 (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14:63-87。

    羅凱(2007)。《高品牌價值之品牌識別設計傾向與標誌模式探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羅凱、林品章 (2007)。《高品牌價值之識別設計造形模式認知研究》,《設計學報》,12(4):頁1-20。

    羅思嘉 (2001)。〈引用文獻分析與學術傳播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0),頁73-85。

    邊明道 (2004)。〈數位時代下無線電視臺的經營方向-以美國電視台的經驗為例〉,《廣電人》,87:49-53。

    邊明道 (2005)。〈媒體產業結構〉,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頁47-58。台北:正中。

    蘇希亞譯 (1999)。《黃金品牌成功術:全球50大品牌的故事》,台北:時報文化。(原書Dearlove, D. & Crainer, S.﹝1999﹞.The ultimate book of business brands insights from the world‘s 50 greatest brands. John Wiley & Sons.)

    蘇欣儀 (2003)。《電視媒體品牌權益衡量指標之建構》。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采禾、李巧云譯 (1996)。《大媒體潮》,台北:時報文化。(原書Kevin, M.﹝1995﹞.Megamedia shakeou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eaders and the losers in the exploding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New York:Wiley.)

    顧淑馨譯 (2004)。《忠誠度 : 企業獲得利潤的基石》,台北:智庫。
    (原書Riechheld, F. F.﹝2001﹞.The loyalty effect the hidden force behind growth, profits, and lasting value.Boston, Mass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英文文獻

    Aaker, D. A. (1990).“Brand extensions: 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47-56.

    Aaker, D.(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 :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ew York : Free Press.

    Aaker,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 N. Y.: Free Press.

    Aaker,D.(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New York:The Free Press.

    Armstrong,G., &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Arnold, D.(1992).The handbook of brand management. Reading, Mass : Addison-Wesley.

    Assael, H.(1987).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 Boston, Mass.: PWS-Kent Pub.

    Ansoff .H.I(1998).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3ed ,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Barney, J. B. (1997). Gaining and Sustain Competent Advantage.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Barwise, P.(1993).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Brand Equ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Vol.10,No.1.

    Bellamy, R. V. & Traudt, P. J. (2000). Television branding as promotion. In S. T Eastman (Ed.), Research in media promo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iltereyst, D. (2004).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Popular Entertai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ust.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7(3),341-362.

    Blackston, M.(1992).Observations: Building Brand Equity by Managing the Brand's Relationship. East Lansing, Mich : 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Brown, G. H. (1952).Brand Loyalty-fact or fiction?. Advertising Age, vol.23 , 45-47.

    Bogan, C. & Symmers, K.(2001).When properly integrated, Mergers & Acquisitions can create profitable growth”.Pharmaceutical Executive.

    Chan-Olmsted, S. M. & Kim, Y. (2001).Perceptions of branding among television station manager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45(1),75.

    Chan-Olmsted, S. M.(2006).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media firms: strategic and brand management in changing media markets.
    Mahwah,N.J.:L.Erlbaum.

    Chaudhuri, A.(1999), Does Brand Loyalty Mediate Brand Equity Outcomes?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136-146.

    Dickey, L.(1994). The franchise:Building radio brand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Doyle, P.(1990).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c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V0l.7,5-22.

    Farquhar, P. H. (1990). Mean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August/September ,7-12.
    Goold, M. & Campbell, A. (1987), “Managing diversify: Strategy and control diversification British companies,” Long Range Planning, 20(5): 42-52.

    Gilbert, W. J. & Keith, N. W. (2004).Creating Powerful Brands in Consumer, Service and Industrial Markets.Hoboken, N.J. : Wiley-Interscience.

    Goold, M., & Campbell, A. (2000).Taking stockof synergy: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linkages between business.Long Range Planning, 33, 72-96.

    Ha, L. & Chan-Olmsted, S. M. (2004). Cross-media use in electronic media: the role of cable television Web sites in cable television network branding and viewership.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8 (4), 620-645.

    Jones, T. O. & Sasser, W. E.(1995). Why satisfied customer defe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6), 88-101.

    Keller, K. L(1993).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1-22.

    Keller, K. L.(1998).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eller, K. L. (2001). Build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A blueprint for creating strong brands.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P.7

    Kim, P.(1990). A perspective on brand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Fall,20-30.

    Klein, N. (2002). No Logo. New York: Picador USA.

    Kolt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Küng, L. (2008).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media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Lassar,W., Mittal, B. & Sharma, A.(1995).Measur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2),11-20.

    Lieberman, AI.(2002). The entertainment marketing revolution : bringing the moguls, the media, and the magic to the worl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Martin, J. and K. M. Eisenhardt (2001), “Cross-business synergy: Sources, processes and the capture of corporate value,” Working paper,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McDowell, W. & Batten, A. (2005). Branding TV: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xford :Focal Press.

    Miller, D. W. (2001).Acore Strategy-developing a brand, health forum Journal,Vol.44(1),p.36-38.

    Newell, F. (2000). Loyalty.co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of Internet Marketing. New York: McGraw-Hill.

    Nilson, T. H. (1998). Competitive Branding: Winning in the market place with value-added brand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Oliver, R. L. (1999).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3),33-44.

    Onkvisit, S. & J. J. Shaw (1989),”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Branding: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and Decision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6(3), 22-34.

    Orth, Ulrich, R., McDaniel, M., Shellhammer, T. & Lopetcharat, K.(2004).Promoting brand benefits:The role of consumer psychographics and lifestyl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2), 97-108.

    Ots, M.(2008). Media Brands and Branding, Jibs Research Reports 2008-1:Jönkö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Porter, M, E. (1996),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74(6),133-149.

    Randall, G. (1997). Do your own market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eddy, Srinivas K., Susan L. Holak,and Subodh Bhat (1994), “To Extend or Not to Extend: Success Determinants of Line Exten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31 (May), 243-262.

    Ries, A. & Trout, J. (1989).The twenty-two Immutable of Marketing, 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 Inc.

    Rosenberg, L. J. & Czepiel, J. A. (1983).A marketing approach for customer retention, Journal of consumer,9,45-51.

    Schular, S. (2005).Creat a a media brand.

    Schultz(1998)。Branding the basis for marketing integration

    Shocker, A. & Weitz, B. (1988).A perspective on brand principles and issues.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conference. Cambridge, MA. Report,88-104.

    Smith, B. (1998).Bond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Sex-Type, 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Administration.Buyer-Seller Relationship, Vol. 15,76-92.

    Smith, D. C. & Park, C. W.(1992), The effects of brand extension on market share and advertising efficienc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August),296-313.

    Sullivan, M. (1990).Measuring image spillovers in umbrella-branded products,Journal of business, 63(3),309-329.

    Siegert, G. (2001).Media marken management: relevanz, spezifika und lmplikationen einer medienokonomischen profilierungsstrategie. Munchen:Reinhard Fischer.

    McDowell, W. S.(2006). Issue in marketing and branding. In A. Albarran, S. M. Cgan-Olmsted, M. Wirth (Eds), Media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handbook(pp229-250).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ullen, M. & Mainz, A.(1989).Brands,bids and balance sheet:putting a price on protected products.Acquistions Monthly,24,Apr,26-27.

    Tauber, E, M.(1981). Brand franchise extensions: New product benefit from existing brand name. Business Horizon, 24(2),36-41.

    Tauber, E, M. (1988).Brand Leverage: Strategy for Growth in a Cost-Controlled Worl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8(August / September),26-30.

    Tauber, E. M.(1988).Brand Leverage:Strategy for Growth in a Cost Control World.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August September,26-30.

    Todreas, T. M.(1999). Value creation and branding in television's digital age. Quorum Books.

    Turow, J. (1992). Media systems in society. New York: Longman.

    Upshaw, L. B.(1995). Building brand identity, a strategy for success in a hostile marketplace. New York : Wiley.

    Webster, J. G. (1989). Television audience behavior: Patterns of exposur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Salvaggio, K. and Bryant, J. (Eds.). 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merging Patterns of Adaptation and Consumer U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