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湘閔
Hsiang-min,Wang
論文名稱: 大學教師評鑑與學術自由相關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academic freedom.
指導教授: 黃乃熒
Whang, Na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7
中文關鍵詞: 大學教師評鑑學術自由績效責任
英文關鍵詞: academic freedom,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ccountabil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大學教師評鑑和學術自由之現況,並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與大學教師評鑑、學術自由是否具有差異情形,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關係,求其大學教師評鑑對學術自由之預測力情形。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和研究結論,以提供相關單位作為大學教師評鑑之參考。
    為了達成研究目標,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和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私立之大學院校專任教授.專任副教授和專任助理教授。根據區域、學門領域和學校類型不同,隨機抽取樣本820人,回收有效問卷為395份,回收率為48.17%。資料統計方法使用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和多元逐步回歸。
    研究結論如下:
    一、 大學教師評鑑受到全球化和市場化影響為中度程度
    二、 工程與醫學相關領域之大學教師對於國際化較為重視
    三、 學校有接受官方補助之大學教師比學校沒有接受官方補助之大學教師較重視國際化
    四、 在產學合作層面上,教授顯著高於副教授、助理教授顯著高於副教授,中部大學教師顯著高於北部和東部大學教師
    五、 教授對於自身競爭力有較大的關注,而助理教授對於績效責任較為重視
    六、 醫學相關領域之大學教師最關注消費者取向與績效責任
    七、 大多數教師認為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為績效導向,尤以工程和醫學相關領域之大學教師最為明顯
    八、 私立大學教師在「消費者導向」、「產學合作」和「績效責任」較公立大學教師明顯
    九、 國內學術自由雖屬中高程度,但仍有教師感受學術環境受到某些特定人士(如董事會、校長、財團)影響
    十、 資深大學教師比資淺大學教師對學術自由知覺情形較為明顯
    十一、 社會科學相關領域大學教師比其他領域教師在教學自由知覺較為明顯
    十二、 教授比助理教授、一般大學教師比師範體系教師、東部大學教師比其他領域教師在教師合法正當自由上明顯
    十三、 大學教師大多肯定「自我主體」是最不違背學術自由
    十四、 大學教師評鑑受科技化越普及,越不妨害教學自由與研究自由
    十五、 國家經費補助多寡皆是教學自由、研究自由與教師合法正當自由最嚴重之干擾力量,消費者導向為教學自由與研究自由為次要正面預測力
    十六、 專業成長取向是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和教師合法正當自由之最佳正面預測作用,績效結果導向為教師合法正當自由之最大負面預測作用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academic freedo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perceptual differences between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academic freedom were also tested by vario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academic freedom.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th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the concerned authorities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goal,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were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The objects are university teachers, including professors, 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assistant professors in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area, the subject and the school type, random sampling 820,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395, and the returns-ratio is 48.17%.Data were analyzed by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ability leads the moderate influences on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

    2.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in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pay more attention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3.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received the official funding pay more attention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4. On the program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 professors pay more attention than associate professors, assistant professors than 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university of central teachers significantly than the north and eas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5. The professors have greater concern to one's own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assistant professors comparative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accountability.

    6.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in Medicine highly focus on the consumer orient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7.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in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pay more attention on accountability.
    8. Private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most concerned on the program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 accountability and consumer orientation.
    9. Although academic freedom in Taiwan is at the excellent degre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xperience that some specific personages influence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board styles, 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

    10. It is clearly that the senior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more conscious to the academic freedom than the junior university teachers.

    11. Those university teachers in Social Sciences are most sensitive to the educational freedom consciousness situation.

    12. For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most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sure that "self-main" as the violation of academic freedom is not the lowest criterion.

    13. The technology does not degrade more the educational freedom and the research freedom.

    14. Government funding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academic freedom.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學教師評鑑驅力與意涵--------------------------13 第二節 學術自由之意涵----------------------------------65 第三節 學術自由與大學教師評鑑之關係--------------------84 第四節 大學教師評鑑與學術自由之相關研究----------------9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97 第二節 研究對象----------------------------------------98 第三節 研究工具---------------------------------------101 第四節 實施程序---------------------------------------114 第伍節 資料處理---------------------------------------11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大學教師評鑑現況-------------------------------121 第二節 大學學術自由現況-------------------------------150 第三節 大學教師評鑑與學術自由相關分析-----------------159 第四節 綜合討論---------------------------------------1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189 第二節 結論-------------------------------------------194 第三節 建議-------------------------------------------2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209 英文部分 --------------------------------------------222 附錄 附錄一 --------------------------------------------228 附錄二 --------------------------------------------232 附錄三 --------------------------------------------235 附錄四 --------------------------------------------241 附錄五 --------------------------------------------242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研究者對評鑑的定義 -------------------------------- 13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評鑑的定義------------------------------- 15 表 2-3 大學教師評鑑與國中小教師評鑑之差異表--------------------- 16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大學教師評鑑目的之看法----------------------- 18 表 2-5 Waters全球化之理想模式----------------------------------- 22 表 2-6 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案(2005年-1009年)-------------------- 31 表 2-7 Kogan(1986)績效模式-------------------------------------37 表 2-8 Elmore(1990)績效責任模式表------------------------------37 表 2-9 Darling-Hammond(1991)績效責任模式表-----------------------38 表 2-10 國內外學者對教學面向的評鑑規準-------------------------- 47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研究面向的評鑑規準-------------------------- 48 表 2-12 國內外學者對服務面向的評鑑規準-------------------------- 49 表 2-13 本研究大學教師評鑑規準表-------------------------------- 50 表 2-14 評估教職員生產力指標系統-------------------------------- 52 表 2-15 以評鑑者身份評鑑之優缺點-------------------------------- 58 表 2-16 依評鑑報告方式評鑑比較表-------------------------------- 60 表 2-17 依評鑑項目方式之比較表---------------------------------- 61 表 2-18 國內學者們對於學術自由之詮釋---------------------------- 73 表 2-19 整理歸納我國學者對學術自由的看法------------------------ 74 表 2-20 美國、德國與我國學術意涵差別-----------------------------82 表 2-21 國內碩博士大學教師評鑑相關研究整理表----------------- -- 91 表 2-22 我國碩博士論文對學術自由之研究相關論文------------------ 93 表 3-1 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母體數比------------------------------ 99 表 3-2 結合地區、學校性質與學門之母體數與抽樣數(校) ------------99 表 3-3 結合地區、學校性質與學門之母體數與抽樣數(人)----- ------101 表 3-4 參與專家問卷審查之專家學者名單------------------------- 103 表 3-5 預試問卷分配情形--------------------------------------- 103 表 3-6 有效問卷樣本背景變項分配情形--------------------------- 104 表 3-7 預試問卷「學術自由」量表信度分析表-----------------------106 表 3-8 預試問卷「大學教師評鑑」量表信度分析表------------------- 106 表 3-9 經項目分析、相關分析與信度分析之學術自由量表題項分配情形 108 表 3-10 經項目分析、相關分析與信度分析大學教師評鑑量表題項分配情形 108 表 3-11 經因素分析之學術自由量表題項分配情形----------------- --109 表 3-12 經因素分析之大學教師評鑑量表題項分配情形-------------- -109 表 3-13 正式問卷量表題項分配情形------------------------------ -111 表 3-14 信度考驗之學術自由量表題項分配情形-------------------- -111 表 3-15 信度考驗之大學教師評鑑量表題項分配情形---------------- -112 表 3-16 結合領域和區域之問卷發放與有效樣本回收情形------------ -115 表 3-17 結合領域、區域及學校類型之問卷發放與有效樣本回收情形----116 表 3-18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分分配情形----------------------------- 117 表 4-1 全體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之意見分析表------------- -122 表 4-2 全體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分析表------------- -122 表 4-3 全體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之意見分析表------------ 122 表 4-4 蒐集資料意見表------------------------------------------ 123 表 4-5 評鑑人員意見分析表-------------------------------------- 123 表 4-6 不同性別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t檢定分析表----------------- 124 表 4-7 不同年齡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25 表 4-8 不同學歷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25 表 4-9 不同職級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26 表 4-10 不同年資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26 表 4-11 不同領域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27 表 4-12 有無兼任行政職務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t檢定分析表-------- 128 表 4-13 學校類型不同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t檢定分析表------------ 128 表 4-14 學校體系不同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t檢定分析表------------ 129 表 4-15 學校是否有接受官方補助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t檢定分析 130 表 4-16 學校區域不同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變異數分析表----------- 130 表 4-17 性別不同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t檢定分析表---------------- 131 表 4-18 不同年齡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2 表 4-19 不同學歷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33 表 4-20 不同職級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3 表 4-21 不同年資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5 表 4-22 不同領域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6 表 4-23 兼任行政主管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t檢定分析表------------ 137 表 4-24 學校類型不同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t檢定分析表------ 138 表 4-25 學校體系不同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t檢定分析表------ 139 表 4-26 學校有無接受官方補助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t分析 139 表 4-27 不同區域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之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 140 表 4-28 不同性別對大學教師運作目的情形t檢定分析表-------------- 141 表 4-29 不同年齡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42 表 4-30 不同學歷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42 表 4-31 不同職級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43 表 4-32 不同年資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意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44 表 4-33 不同領域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45 表 4-34 有無兼任行政職務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t檢定分析-------- 145 表 4-35 學校類型不同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之意見情形t檢定分析表 146 表 4-36 學校體系不同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t檢定分析表 --------- 146 表 4-37 學校是否有接受官方補助的填答者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t分析147 表 4-38 學校區域不同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變異----------------- 148 表 4-39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大學教師評鑑蒐集資料差異分析--------- 149 表 4-40 不同背景變項與大學教師評鑑人員來源差異分析------------- 149 表 4-41 全體填答者意見對學術自由向度意見表--------------------- 150 表 4-42 不同性別對學術自由之感受知覺t檢定分析表---------------- 151 表 4-43 不同年齡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之知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52 表 4-44 不同學歷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之知覺單因子變異數----------- 152 表 4-45 不同職級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之知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53 表 4-46 不同年資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之知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54 表 4-47 不同領域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之知覺單因子變異數分--------- 155 表 4-48 是否兼任行政主管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之知覺t檢定分析------ 156 表 4-49 不同學校類型的填答者對學術----------------------------- 156 表 4-50 不同學校體系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知覺看法之意見t檢定分---- 157 表 4-51 學校是否接受官方補助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知覺意見t分析 157 表 4-52 學校不同區域的填答者對學術自由看法之變異數分析表------- 158 表 4-53 科技化與國際化與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及大學自治賦予教師合法正當自由相關摘要表 160 表 4-54 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對教學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0 表 4-55 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對研究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0 表 4-56 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與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及大學自治賦予教師合法正當自由相關摘要表 162 表 4-57 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對教學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2 表 4-58 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對研究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3 表 4-59 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對大學自治賦予教師合法正當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3 表 4-60 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與教學自由、研究自由及大學自治賦予教師合法正當自由相關摘要表 164 表 4-61 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對教學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4 表 4-62 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對研究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5 表 4-63 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對教學自由迴歸分析摘要表----------- 165 表 4-64 資料蒐集分類組別表------------------------------------- 166 表 4-65 收集資料與教學自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6 表 4-66 收集資料與研究自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7 表 4-67 收集資料與機構自主賦予教師自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7 表 4-68 評鑑人員分類組別表------------------------------------ 168 表 4-69 評鑑人員與教學自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8 表 4-70 評鑑人員與研究自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9 表 4-71 評鑑人員與機構自主賦予教師自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69 表 4-72 背景變項與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分析摘要表------ --------- 185 表 4-73 背景變項與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分析摘要表---------------- 185 表 4-74 背景變項與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分析摘要表------ ------- 186 表 4-75 背景變項與學術自由分析摘要表-------------------------- 187 表 4-76 歸納大學教師評鑑全球化與學術自由各向度之預測---------- 187 表 4-77 歸納大學教師評鑑市場化與學術自由各向度之預測力-------- 187 表 4-78 歸納大學教師評鑑運作目的與學術自由各向度之預測力------ 187 圖 次 圖1-1 本研究流程圖---------------------------------------------- 9 圖 2-1 自由競爭教育市場模型------------------------------------- 26 圖 2-2 Foskett教育市場化特徵三模式------------------------------ 27 圖 2-3 高等教育的協調三角--------------------------------------- 29 圖 2-4 螺旋創新模式的變化式------------------------------------- 31 圖 2-5 產學合作策略主軸----------------------------- ----------- 34 圖 2-6 科技研究數量比較圖--------------------------------------- 35 圖 2-7 學術評鑑、大學評鑑、研究表現之關係圖--------------------- 44 圖 2-4 教師評鑑實施之步驟--------------------------------------- 63 圖 2-5 教師評鑑實施之步驟--------------------------------------- 64 圖 2-6 本研究之學術自由架構------------------------------------- 81 圖 2-7 大學自主、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 83 圖 3-1 研究架構------------------------------------------------- 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毛郁雯(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世英(2006)。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行政績效責任指標體系建構之硏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與學校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35-55。
    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1-8。
    王怡文(2004)。論私立大學學術自由與宗教自由之界限。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8)。台北市:五南。
    王振世、陳芃婷(2005)。大學教師績效評量模型之建立:以新竹某國立大學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0(3),121-152。
    王晴佳(1999)。大學之理念:洪堡德與傅斯年觀點之比較。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51-66)。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王國明,顧志遠(1994)。績效獎勵制度建立之理論與實務,研考會雙月刊,183,32-41。
    行政院國科會(2009)。科學技術統計數量報告。台北市:國科會。
    伍振鷟(1992)。大學法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3-40)。台北市:五南。
    朱啟華(2005)。論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追求卓越的意義與啟示。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聯合舉辦之「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國際改革趨勢與台灣經驗的反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8),嘉義市。
    江宜樺(2004)。關於台灣學術評鑑制度的幾點建議。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52),台北市。
    牟宗燦(1999)。談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兼論校園倫理與制度的建立。載於張鈿富(主編),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頁5-13)。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何希慧(2008)。做好教學評鑑配套措施。2008年9月15日取自http://0rz.com/qmnS
    何信助(1985)。我國台灣地區大學教育目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但昭偉(1994)。為什麼學者要有學術自由。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207-228)。台北市:師大書苑。
    別敦榮、郭冬生(2002)。大學市場化矛盾解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38-248)。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 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市:五南。
    吳宇正(2002)。大學教師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應用DHP法。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政達(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貞宜(2000)。我國中小學實施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教師之友,41(2),2-9。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7)。教師評鑑之法理分析-以正當法律程序為中心。論文發表於台灣政策與評鑑學會、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之「教師評鑑:嬥佔、因應與展望年會」論文集(頁239-255),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呂美花(2003)。我國技職校院教師教學服務考核指標之建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美霓(2003)。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芳齡譯(2005),C. M. Christensen, S. D. Anthony, & E. A. Roth著。「創新者的修練」(SEEING WHAT’S NEXT)。台北市:天下文化。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市:學林。
    李恭蔚(1998)。學術自由與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屏東師院學報,11,285-312。
    李惠宗(2002a)。從學術自由及大學自治行政權論大學退學制度之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32,27-42。
    李惠宗(2002b)。憲法要義。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3)。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台北市:元照。
    李曉康(2002)。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56-177)。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鴻禧(1999)。憲法與人權。台北市:元照。
    周志宏(1977)。學術自由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與大學法。台北市:蔚理法律。
    周志宏(2005)。學術自由與大學法。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57-192)。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玉体(1994)。西洋大學的發展與回顧。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37-51)。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体(1999)。西洋教育史。 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紀東(1987)。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市:大中國
    林紀東(1998)。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市:三民。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清江(1997)。自由、自主與責任。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1-7)。台北市:漢文。
    林逢棋(2002)。教材選擇的知事判準。教育研究集刊,48,1-33。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市:時報文化。
    姜麗娟(2005)。再論WTO-GATS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意涵。教育研究月刊,137,16-34。
    范麗雪(無日期)。市場化是否為萬靈丹?論大學治理機制應有的角色資料。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0rz.com/SrdO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
    孫志麟(2005)。評鑑什麼?大學教學表現指標之建構。載於黃政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159-193)。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孫志麟(2006)。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批判分析。載於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7-275),台北市。
    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2),96-123。
    徐式寬、岳修平(無日期)。大學教師教學目的與策略。2009年2月10日取自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3408.pdf
    秦夢群(1989)。學術自由的定義及其有關層面的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427-450)。台北市:台灣書店。
    秦夢群(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市:高等教育。
    秦夢群(2007)。高等教育擴張與學雜費政策—國際比較的觀點。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主辦之公共政策論壇高等教育系列—高等教育學雜費政策與改革,台北市。
    翁福元(2002)。國家、市場與高等教育:市場化對國家與高等教育關係的影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90-114)。台北市:高等教育。
    翁福元、李曉康(2003)。台灣與香港大學教育改革之比較、全球化、全球在地化、去中央化的觀點。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育主辦「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南投市。
    耿雲卿(1987)。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市:華欣。
    高強華(1995)。論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47-272)。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7)。當前大學自主的危機與轉機。載於黃振傑(主編),大學自主與責任,265-28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7)。高教技職簡訊。台北市:高教司。
    教育部(2008)。高教技職簡訊。台北市:高教司。
    崔長風(2002)。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中華大學為例。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佳穎(2006)。應用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建構大學教師研究績效指標。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宗琦(2002)。學術自由對我國國立大學組織設計與財務制度的規範要求。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家銘、徐偉傑(1999)。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8,79-121。
    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3,28-37。
    張陳弘(2004)。大學自治之重新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銀富主編(1999)。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7)。教學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03-339)。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4)。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論文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之「現代教育論壇」,台北市。
    符碧真(2008)。美國大學教師的專業成長對我國的啟示。載於彭森明(主編),高等教育質的提升:反思與前瞻,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莫家豪(2002)。中、港、台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2-64)。台北市:高等教育。
    莫家豪、羅浩俊(2002)。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84-220)。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惠文(1999)。大學教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育典(2002a)。法治國與教育行政。台北市:高等。
    許育典(2002b)。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41(3),9-18。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五南。
    許育典(2007)。憲法。台北市:元照。
    許育典(2003)。學術自由在宗教大學的實踐: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的合憲性探討,台大法學論叢,32(3),65-115。
    許宗力(1999)。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市:元照。
    郭明政(2004)。以SSCI及TSSCI為名的學術大屠殺-廢文棄法的文化大革命。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53-178),台北市。
    郭昭佑(2008)。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台北市:五南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市:高等教育。
    郭為藩(1997)。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市:天下文化。
    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正如(2004)。我國軍事院校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體育課興趣選項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百齡(2003)。從國科會傳播專題計畫提案看學門發展生態:1966-2000年,新聞學研究,67,25-49。
    陳伯璋(1999)。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改革方向。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1-29)。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陳伯璋(2004)。學術資本主義下台灣教育學門學術評鑑制度的省思。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205-234),台北市。
    陳伯璋(2005a)。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37)。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伯璋(2005b)。學術資本主義下台灣教育學門學術評鑑制度的省思。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559-588)。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佩如(2007)。我國大學教師對大學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亮妘(2003)。國民中小學體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美慧(2003)。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之建構-以嘉義大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珮軒(1999)。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陳曼玲(2006)。翻開大學評鑑發展史。評鑑雙月刊,1,22-23。
    陳朝建(2004)。談台灣新公法學派之建構—以法律政策的憲法論證為例。論文發表於銘傳大學舉辦「公共事務學系暨研究所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29-246),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琦媛(2006)。我國公立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新民(2005)。憲法學釋論。台北市:三民。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台北市:五南。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地位關係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陳維昭(2005)。建構世界一流大學特色比頂尖更重要,中國醫訊,64,43-45。
    陳維昭(2005)。當前我國大學的危機與轉機,載於黃政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29-38)。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陳維昭(無日期)。從台灣經驗論大學校長遴選的幾個關鍵問題。2009年6月30日取自http://huang.cc.ntu.edu.tw/pdf/CCA3010.pdf
    陳鎰明、林恩賜( 2003)。大專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評估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92-2413-H-224-003)。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陳鵬仁(2004)。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對實施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制度的看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森明(2005)。台灣高等教育應如何進一步落實公平化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137,5-15。
    彭森明(2006)。大學教師評鑑機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94A1004EI)。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曾坤生(2002)。市場化: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發展的必然選擇。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98-312)。台北市:高等教育。
    曾憲揚(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問卷內容探討與實證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湯 堯(1990)。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市:五南。
    湯 堯(2005a)。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台北市:遠見天下。
    湯 堯(1997)。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市場模型建立與研究。教育研究與資訊雙月刊,5(3),74-85。
    湯 堯 (2005b)。大禮物、新思維:從五年五百億談大學治理應有的積極作為。論文發表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辦「2005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湯 堯(2006)。從研究型大學轉型到創業型大學之要件分析。論文發表於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東筦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東筦台商子弟學校、台灣淡江大學、台灣致遠管理學院主辦「第二屆兩岸高等教育論壇-高等教育質量、辦學模式及其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廣州市。
    湯 堯(2007)。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實務探究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0(4),1-17。
    程瑞玲(1984)。非營利組織之績效評量。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賀德芬(1990)。大學之再生─學術自由。台北市:時報。
    黃乃熒(2001)。論學術自由及理想的學術組織經營型態的建構。教育與社會研究,2,91-122。
    黃世鑫(2004)。經濟學:社會科學的女皇?杜鵑窩裏的真實。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235-276),台北市。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5)。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29-246),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孟樑(2000)。我國科技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東熊(1997)。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文教基金會出版。
    黃厚生(2007)。技職型大學教師評鑑與淘汰機制之研究。清雲教學卓越期刊,1(1),87-110。
    黃政傑(2008)。大學治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冠學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1-62),台北市:五南。
    黃堅厚(1989)。大學院校教師升等制度辦法改進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琇屏(2004)。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2-153),台北市。
    黃慕萱、張郁蔚(2004)。從研究產出探討人文社會學者學術評鑑之特性,圖書資訊學刊,2(3),1-19。
    黃綉雲(2007)。大學教師評鑑現況分析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榮村(2007)。教育資源與高教人才培育。2009年5月13日取自http://
    www.news.high.edu.tw/news006/2007060503.asp?c=0600。
    楊文雄(1980)。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楊巧玲(2003)。知識經濟/商品化教育/績效學校:九0年代教育市場化的發展與挑戰。教育學刊,21,225-242。
    楊洲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洲松(2004)。教育哲學研究新議題:全球化理論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26
    楊振富(譯)(2004a)。Donald Kennedy著。學術這一行(Academic duty)。台北市:天下遠見。
    楊振富(譯)(2004b)。Derek Bok著。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台北市:天下遠見。
    楊國賜(2004)。當前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與未來發展動向。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主辦「21世紀台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研討會」,南投縣。
    楊國賜(2005)。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規劃與改革動向。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主辦「大學的原創精神與未來展望」學術研討會。
    楊盛輝(2003)。科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意見調查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朝祥(2005)。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2009年6月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715
    楊德亮(1994)。層級式評估法之模糊研究-以大學教師績效評估為例。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溫明麗(2006)。「全球化是否有助於教育公平?」,教育學報,5,58-70。
    楊 瑩(2003)。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教育資料集刊,29,437-491。
    葉重新(1986)。台灣地區九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期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保城(1992)。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董保城(1993)。美、法、日、英、德五國大學運作專題研究總結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市:月旦。
    董保城、朱敏賢(無日期)。國家與公立大學之監督關係及其救濟程序。2009年2月27日取自http://p00.nccu.edu.tw/pcl/doc2.html
    董保城、法治斌、周志宏(1990)。大學運作與學術自由、大學自治之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詹火生(1992)。英國學術自由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廖于萱(2007)。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廖元豪(2008)。既無效率,又不學術,更不辦教育:新自由主義下一無是處的大學。2009年5月12日取自http://0rz.com/mNQi
    廖麗玲(1993)。我國國立大學規劃實施教師績效獎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蓋浙生(1988)。教育財政學。台北市:東華。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6),29-51。
    蓋浙生(2005)。學費政策與大學經營。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71-392)。台北市:高等教育。
    趙婷婷(2002)。大學市場化趨勢與大學精神的傳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52-266)。台北市:高等教育。
    歐陽教、高強華(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0017)。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潘煜奇(2006)。資料集成運算方法之探討及其在績效評估系統之應用-以教師自我評量為例。明新科技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潘慧玲(2001)。教育評鑑理論的發展與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03-02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蔡大立(2003)。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繼光等譯(2000)。Friedman, Thomas L.著。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台北市:聯經。
    鄭湧涇(1997)。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39-55)。台北市:漢文。
    賴惠德(2004)。大學教師評鑑系統之建立-以國立空中大學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6,123-143。
    駱奕穎(2004)。國民小學教師績效評鑑制度規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揚智。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34)。台北市:高等教育。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前衛。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 (2004) 。我國教育評鑑的問題、發展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9,515-525。
    謝安邦、劉莉莉(2002)。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73-85)。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美慧(2000)。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之關係。教育政策論壇,5,137-155。
    瞿宛文(2004)。反思學術評鑑與學術生產:以經濟學門為例。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40),台北市。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9-22。
    薩孟武(1993)。中國憲法新論。台北市:三民。
    藍婉心(2006)。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國梁(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做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嚴昆陽(2004)。經濟學:社會科學的女皇?杜鵑窩裏的真實。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87-204),台北市。
    鐘秉林(2008)。適應全球化變革需要 重塑高教品質觀,中國教育報,4,中國大陸。

    貳、英文部分
    AAUP (1940). 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8, from http://www.aaup.org/AAUP/pubsres/policydocs/contents/1940statement.htm
    AAUP (1967). Student right and freedom:Joint statement on rights and freedoms of tudents.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8, from http://www.aaup.org/AAUP/pubsres/policydocs/contents/stud-rights.htm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s (1993). Appraisal and you. London: ATL.
    Bailey, R. W., Baillie, R. T. , &McMahon, P. C. (1984). Interpreting econometric evidence on efficiency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Oxford Economic Papers , 36, 67-85.
    Braskamp, L. A., Ory, J. C., & Pieper, D. M. (1981). Student written comments: Dimension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65-70.
    Brown, T. (1999). Challenging globalization as discourse and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j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8(1), 3-17.
    Clark, B. R. (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ronbach, L. J. (1983). 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102-110). Boston: Kluwer-Nijhoff.
    Daniel, H. D. & Fisch, R. (1990).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German university sector. Scientometrics, 19(5), 349-361.
    Donald, J. G. (1984). Quality indices for faculty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9, 41-52.
    Donald P. (2005). Is academic freedom a threat to teaching introductory scienc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11.
    Etzkowitz, H. (2002),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London , Routledge.
    Evaluation of faculty and librarians.(2004). Retrieved July 6, 2008, from http://faculty.uml.edu/msp/contract. html..
    Foskeet, N. (1998). Linking marketing to strategy, In Middle wood, D. and Lumby, J. (ed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ondon.
    Gewirtz, S., Ball, S. J. , & Bowe, R. (1995). Markets, choices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Goebel, B. L., & Cashen, V. M. (1979). Age, sex and attractiveness as factor in student rating of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4), 646-653.
    Greene, J. E. (1971). Schoo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Radnor, PA: Chilton Book.
    Halverson, ., Kelley, C., & Kimball, S. (2004). Implement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s: How principals make sense of complex artifacts to shape local instructional practice. Retrieved May, 1, 2009, from http://www.education.wisc.edu/elpa/people/faculty/halverson/HalversonKelleyKimballTREA.pdf
    Hauptman, A. (2006).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trends and issues. In James J. F. Forest & Philip g. Altbach(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pp.83-106). Netherlands: Springer.
    Harris, B. M. (1986). Developmental teacher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rvey, D. (1989). The urban experie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wanicki, E. F. (l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lman & L.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158-171). Newbury Park, CA: Sage.
    Jennifer, L. N. W. (1999). Selecting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indicators︰ Exploring states and local performan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Kogan, M. (1986).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An analytic overview. London:Hutchinson.
    Kuligowski, B. A. F. (1990). A study of teacher evaluation criteria, processes, and outcomes in north carolina and tennessee.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C.
    Levin, H. (1974).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countability , Education. School Review, 82, 363-391.
    Little. A. (1996). Globalis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whose context cou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6( 4), 427-438.
    Macpherson, R. J. S. ( 1996 ) . Educative accountability polic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2(1), 80-106.
    Maeeey,A. (1997).Glob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government services: Comparing contemporary public sector develop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McColskey, W., & Egelson, P.(1993). Design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s that support professional growth.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7662)
    Magda, L. (2008). New strategies of sontrol:scademic freedom and research rthics boards. Qualitative Inquiry, 14(5), 684-699 .
    Marie E. W. (1991). Faculty evaluations and qcademic freedom. Retrieved May 28, 2009, from http://mtprof.msun.edu/Spr1991/eval.html
    McLaughlin, Mibrey W. R. , & Pfeifer S. (1988). Teacher evaluation impov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effective Learning.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McLaughlin, J. (1994). Wanting to care and hoping control: An explor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In A.R.Prillaman, D.J. Eaker & D. M. Kendrick(Eds.), the tapestry of caring: Education as nurturance (pp.109-150). Norwood, NJ: Ablex.
    MIT(2009)。OpenCourseWare。Retrieved May 20, 2009 http://ocw.mit.edu/OcwWeb/web/home/home/index.htm
    Morley, D., & Robins, K. (1995). Space of Identity: Global media, electronic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London: Routledge.
    Murray, H. G., Rushton, J. P., & Paunonen, S. V. (1990). Teac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ing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250-261.
    Murray, H. G. (1997). Doe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lead to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2(1), 20-41.
    Natriello, G. (1990).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Purposes and effects of teacher evaluation.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pp.35-45).Newbury Park, CA: Sage.
    Piercy, F. P. (2002).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Virgin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Richardson, R. D., & Smalling, T. R. (2005). Accountability and governance. In J. C. Burke & Associates (Eds.), 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hi higher education: Balancing public, academic, and market demands (pp. 55-7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mer, P. M.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1002-1037.
    Rutherford, D. (1987).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2(3), 46-55.
    Schweitzer, J. C. (1989). Faculty research expectation varies among universities. Journalism Educator, 44(2), 45-49.
    Smith, A. (1983).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taff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11(1), 3-18.
    Stromquist, N. P., & Monkman, K. (2000).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testation across culture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Stronge, J. H. (1997) Improving school through teacher evaluation. In J. H. Stronge (Ed.). Evaluating teaching: A guide to current thinking and best practice (pp.1-23). CA: Crowin Press.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5, 19-25.
    Tognolini, J., Adams, K., & Hattie, J.(1994). A methodogy to choos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research attainment in universit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8(2), 105-117.
    Vincent, R. C. (1984). Broadcast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U.S. Communications program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4), 840-851.
    West, C. K. (1978). Productivity ratings of institutions based on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s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70-1976. Educational Researcher, 7, 13-14.
    William, G. (2004).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 Retrieved May 17, 2009 http://www.questia.com/PM.qst?a=o&d=5005987614
    Wragg, E. C. (1988). Teacher appraisal:A practical guide. London:MaCmillian Educatio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