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若珈
論文名稱: 《宗鏡錄》對唯識哲學中「識」的概念所進行之詮釋與轉化
指導教授: 林安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延壽宗鏡錄唯識阿賴耶識真常心系如來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在討論延壽《宗鏡錄》如何以真常心系思想,對唯識哲學中「識」的概念進行融攝、合會,而達到其「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的目的。透過對比與詮釋的方法,筆者以唯識哲學中的「阿賴耶識」、「識與解脫」、「識境關係」三個面向加以探討,試圖整理出延壽如何以如來藏思想,進行統攝的脈絡軌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一、探究心宗理論的唯識學根據 -2- 二、說明延壽思想研究的可拓性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一、延壽進行理論轉化的「思想依據」與「動機」 -9- 二、理論困難的形成與內容   -10-  第三節 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12- 一、研究專著 -12- 二、學位論文 -14- 第貳章 《宗鏡錄》的哲學內容 -17-  第一節 《宗鏡錄》形成之時代與思想背景 -18-  第二節 詮釋轉化的依據:一心思想 -21- 一、一心思想之理論發展與前沿 -24- 二、《宗鏡錄》一心思想之內容與特點 -33- 第三節 詮釋轉化的起點:《宗鏡錄》對唯識哲學的批判 -50- 一、一心思想之理論發展與前沿 -51- 二、《宗鏡錄》一心思想之內容與特點 -57- 第參章 《宗鏡錄》論阿賴耶識的內涵 -62-  第一節 唯識宗論阿賴耶識的內涵 -62-  第二節 《宗鏡錄》以如來藏統攝阿賴耶識思想 -67- 一、如來藏即阿賴耶識 -68- 二、真心不守自性 -77- 第三節 理論轉化的對比詮釋 -84- 第肆章 《宗鏡錄》論「識」在解脫歷程中的定位與作用 -88-  第一節 唯識宗的討論 -88- 一、轉識成智 -88- 二、漸進式的解脫歷程 -92-  第二節 《宗鏡錄》的理論轉化 -94- 一、觀心法門 -95- 二、頓悟即知宗 -105-  第三節 理論轉化的對比詮釋 -107- 一、就種子體性為「剎那滅」而言 -110- 二、就種子體性為「待眾緣」而言 -111- 第伍章 《宗鏡錄》論識、境關係 -117-  第一節 唯識宗的討論 -117- 一、由識生境 -117- 二、識有境無 -118-  第二節 《宗鏡錄》的理論轉化 -119- 一、識如幻夢 -120- 二、識境一如 -122-  第三節 理論轉化的對比詮釋 -123- 第陸章 結論:《宗鏡錄》理論轉化之貢獻與影響 -125- 第一節 本文研究之總結與回顧 -126- 一、對阿賴耶識超越性性格之賦予 -127- 二、對轉識成智理論的轉化 -128- 三、識境關係的轉化 -130-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 -130- 參考文獻 -133-

    壹、原典
    世親著,玄奘譯
    《唯識三十頌》,大正藏第31冊,No. 1586。
    《唯識二十論》,大正藏第31冊,No. 1590。
    《攝大乘論釋論》,大正藏第31冊.No. 1597。
    《辯中邊論》,大正藏第31冊.No. 1600。
    《顯揚聖教論》,大正藏第31冊.No. 1602。
    世親著,真諦譯
    《轉識論》,大正藏第31冊,No. 1587。
    《大乘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No. 1589。
    《攝大乘論釋》,大正藏第31冊.No. 1595。
    《中邊分別論》,大正藏第31冊.No. 1599。
    《佛性論》,大正藏第31冊.No. 1610。
    《三無性論》,大正藏第31冊.No. 1617。
    安慧著,玄奘譯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大正藏第31冊.No. 1606。
    彌勒著,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No. 1579。
    護法等著,玄奘譯
    《成唯識論》,大正藏第31冊,No. 1585。
    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藏第43冊.No. 1830。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正藏第43冊,No. 1830。
    《成唯識論演祕》,大正藏第43冊,No. 1830。
    《唯識二十論述記》,大正藏第43冊,No. 1834。
    《辯中邊論述記》,大正藏第44冊,No. 1835。
    宗密
    《原人論》,大正藏第45冊,No. 1886。
    《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第48冊,No. 2015。
    《禪門承襲師資圖》,卍續藏第63冊,No. 1225。
    延壽
    《宗鏡錄》,大正藏第48冊,No. 2016。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大正藏第48冊,No. 2018。
    《萬善同歸集》,大正藏第48冊,No. 2017。
    〈定慧相資歌〉,附於《唯心訣》,大正藏第48冊,No. 2018。
    〈垂誡〉,大正藏第48冊,No. 2023。
    《受菩薩戒法》,卍續藏第59冊,No. 1088。
    《心賦注》,卍續藏第63冊,No. 1231。
    《觀心玄樞》,卍續藏第65冊,No. 1290。
    《三時繫念佛事》,卍續藏第74冊,No. 1464。
    《三時繫念儀範》,卍續藏第74冊,No. 1465。
    《法華瑞應賦》,卍續藏第130冊,No. 898。
    《金剛證驗賦》,卍續藏第130冊,No. 898。
    《神棲安養賦》,卍續藏第130冊,No. 898。
    《華嚴感通照》,卍續藏第130冊,No. 898。
    《觀音應現賦》,卍續藏第130冊,No. 898。

    貳、當代著作
    一、延壽思想專著
    孔維勤
    1983《永明延壽宗教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鳳珠
    2007《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冉雲華
    1999《永明延壽》,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順萍
    2004《永明延壽「一心」思想之內涵要義與理論建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梅光羲
    1977《宗鏡錄法相義節要》,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馮巧英
    2000《中國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傳》,台北:佛光出版社。

    二、唯識學專著
    于凌波
    1997《唯識名相新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年。
    2006《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年。
    印順
    1981,《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3印順《唯識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
    如覺
    1997《唯識十三頌導讀》,台北:圓明出版社。
    1997《唯識思想入門》,台北:圓明出版社。
    吳汝鈞
    2002《唯識現象學》,台北:學生書局。
    2005《唯識哲學──關於轉識成智理論問題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周志煌
    1998《唯識與如來藏》,台北:文津出版社。
    法舫
    1988《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台北:正聞出版社。
    張曼濤主編
    1978《唯識學的論師與論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6》,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唯識典籍研究》第(一)、(二)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9、30》,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唯識思想今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7》,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唯識思想論集》第(一)至(三)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5、26、43》,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唯識問題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張曼濤主編《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4》,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楊白衣
    1981《唯識學讀本》,高雄:慈恩出版社。
    演培
    1989《八識規矩頌、唯識二十頌講記》,台北:天華出版社。
    1989《成唯識論講記》第(一)至(五)冊,台北:天華出版社。
    歐陽竟無
    1977《唯識講義》,台北:佛教出版社。
    賴賢宗
    2005《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霍韜晦
    1989《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三、佛學思想專著
    方東美
    1988《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冉雲華
    1988《宗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印順
    1981《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0《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3《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牟宗三
    1977《佛性與般若》(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何國銓
    1987《中國禪學思想研究: 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
    吳汝鈞
    1988《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6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呂澂
    1972《佛教研究法》,台北:漢聲出版社。
    1982《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1985《中國佛教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
    杜繼文、魏道儒
    1993《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高柏園
    2001《禪學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
    張曼濤主編
    1978《佛學研究方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1》,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大乘佛教之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張曼濤主編《佛教各宗比較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0》,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郭朋
    1993《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傅偉勳
    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1《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曾嵩山
    2000《大乘唯心佛法》,台北:文津出版社。
    湯用彤
    2001《隋唐佛教史稿》,台北:佛光出版社。
    楊惠南
    1991《佛教思想新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貴傑
    2002《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重光、董群、麻天祥
    1999《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
    鄧克銘
    1980《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7《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賴賢宗
    2006《當代佛學與佛學傳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釋恆清
    1995《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釋聖嚴
    2005《神會禪師的悟境》,台北:法鼓文化。

    四、其他哲學思想專著
    牟宗三
    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林師安梧
    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出版社。
    2003《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項退結
    1991《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參、外籍學者著作
    木村泰賢
    1989演培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
    1993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水野弘元、中村元等
    1988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
    平川彰
    2002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
    玉城康四郎主編
    1995李世傑譯《佛教思想(一)──在印度之開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李世傑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之開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阿部肇一
    1988李惠英譯《中國禪宗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崎直道等
    1985李世傑譯《唯識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
    1995高觀如譯《印度哲學宗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肆、期刊論文
    孔維勤
    〈宋釋永明延壽之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1985年10月。
    王師開府
    〈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1998年6月。
    王翠玲
    〈《宗鏡錄》與輯佚--以典籍之校補,補闕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3年11月。
    冉雲華
    〈論中國佛教核心思想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1990年,頁419-429。
    印順
    〈論三諦三智與賴耶通真妄〉,《鵝湖》,第76期,1981年10月。
    杜正民
    〈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7月。
    李志夫
    〈三論宗之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第5期,1981年12月。
    〈中國禪宗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1984年9月。
    〈天台宗之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年7月。
    〈佛教中國化過程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
    杜松柏
    〈禪宗的體用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
    楊曾文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
    〈唐代宗密及其禪教會通論〉,《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7月。
    楊柳
    〈禪淨合一,萬善同歸──永明延壽與宋代以後漢傳佛教的轉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卷第4期,2006年6月。
    霍韜晦
    〈唯識五義〉,《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1983年7月。
    陳榮灼
    〈印順法師之唯識研究〉,《法光雜誌》,第67期,1994年4月。
    〈唯識哲學之「真」「妄」問題〉,《鵝湖學誌》,第8期,1992年6月。
    〈當代唯識學研究對談〉,《法光雜誌》,第95期,1997年5月。
    〈「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年12月。
    陳清惠
    〈護法──唯識思想簡介〉,《法光雜誌》,第95期,1997年5月。
    陳榮富
    〈永明延壽與中國佛教新趨向的形成〉,《普門學報》,第24期,2004年11月。
    賴賢宗
    〈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以《佛性論》為中心的比較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1991年12月。
    釋恆清
    〈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方法──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論起〉,《台大哲學論評》,第14期,1991年1月。
    釋智學
    〈永明延壽著作綜論〉,《正觀》,第43期,2007年12月。
    〈永明延壽傳記研究〉,《法光學壇》,第5期,2001年。

    伍、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王鳳珠
    2003《永明禪師禪淨融合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孔維勤
    1981《宋永明延壽宗教論與根識境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胡順萍
    1995《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院忠仁
    1995《唐初法相宗思想之轉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徐紹強
    1995《唯識思想及其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收錄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0》。
    陳一標
    1999《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蔡伯郎
    1999《唯識的三性與二諦》,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二、碩士論文
    王健
    1988《論佛教唯識學認識論中的主體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收錄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0》。
    吳淑媚
    2007《永明禪師修行之探討 以《自行錄》一○八佛事為中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
    施東穎
    1997《宗鏡錄的法相唯識思想》,四川聯合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收錄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0》。
    黃琛傑
    2002《永明延壽思想中的禪與淨》,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潘星瑩
    2006《「唯識無境」-佛教唯識學派外境實有論批判的哲學考察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齊明非
    1995《「唯識無境」理論探析──以《成唯識論》為中心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