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幼蘋
論文名稱: 魏晉尚情風潮與名士之生死觀
指導教授: 林麗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0
中文關鍵詞: 名士名教自然緣情制禮生離死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討在魏晉時期,尚情風潮是如何興起,名士在此尚情風潮之下,面對「生離」、「死別」產生哪些反應,並藉其反應探究名士之生死觀。
      從漢代到魏晉之際,由於政治方面的高壓統治,迫使世人從「清議」轉向「清談」,「名教」淪為掌權者政治迫害的工具,名士內心的掙扎、憤慨與無奈可想而知,在身心俱疲之困境中,名士對於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產生自覺性,他們不再以名教至上,認為應該「緣情制禮」、「緣情立禮」,帶動了當時的「尚情」風潮;由於情是人性的根本,唯有透過「情」才能建立實踐的可能性。對「情性」之肯定,足見名士對「情」的自覺與發揚,已不再因受到名教束縛而任其壓抑,魏晉時期的尚情風潮,遂成為一股無法抵擋的趨勢。在此尚情風潮之下,以坦率「任情」表達情感的方式,成為魏晉一派尚情者之理念;然而,當「情」難以自抑,以致毀形傷神時,令一部分信守禮教者感到太過,是故「情」、「禮」之衝突,便成為魏晉時期不可避免之現象,本研究便藉由文獻中名士在面對「生離」、「死別」時所產生的反應與情禮衝突之記載,探究名士的人生態度與生死觀。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首章論述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討在魏晉的時代背景之下,尚情風潮如何興起,名士時人們對於「有情」、「無情」、「忘情」之「情」的主題論辯,以及由於「情」的抬頭,造成與「名教」衝突的情況。第三章先說明名士之義涵與界定,並引述文獻中對名士的記載,來探究在魏晉尚情之風下名士面對「生離」、「死別」的諸種反應。藉由第三章之例證,以探討第四章魏晉名士面對生死之事,有何排遣之方,以及其所反映之生死觀,還有郭象又是如何運用注《莊子》發展出自己「獨化」、「自生」的生死觀。藉由在魏晉動盪不安,令人惴慄危懼的時局下,名士如何產生「惑生」、「憂生」、「哀生」、「樂生」、「苦生」的心態,歸結出「善生勝死的生命觀」、「個體存在之價值觀」以及「死生猶一的宇宙觀」;第五章為結論,此章總結以上各章所述,歸納出魏晉名士的生死觀是如何在尚情風潮與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產生,名士的行為與思想代表之含意,以及其生死觀對後世造成之影響與發展。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界說 7 一、研究目的 7 二、論文題目界說 8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魏晉尚情之風與情禮之爭 25 第一節 魏晉尚情風潮的興起 26 第二節 有情、無情、忘情論 35 第三節 情禮之爭:「忘情」與情累所凸顯之情禮衝突 39 小 結 45 第三章 名士面對「生離」、「死別」之諸種反應 47 第一節 名士義涵與界定 47 一、名士之義涵 47 二、名士之界定 53 第二節 名士面對「生離」之反應 60 第三節 名士遭逢「死別」的反應 80 一、面對死別的情懷 80 二、對於亡者的追思 96 小 結 106 第四章 魏晉名士之生死觀 109 第一節 名士排遣之方法 109 一、言志詠懷 109 二、縱酒任情 112 三、服藥養生 115 四、志慕遊仙 118 五、寄託宗教 120 第二節 魏晉生死課題之發展 121 第三節 名士所反映之生死觀 129 小 結 137 第五章 結論 139 參考書目 143

    一、書籍類

    (一)古籍文獻
    (漢)王充:《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漢)班固:《前漢書》、《漢書》(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魏)嵇康:《嵇中散集》(台北 : 臺灣商務,1972年)。
    (魏)阮籍著、(明)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二六(台北:新興,1963年)。
    (魏)曹植:《曹子建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76年)。
    (晉)陳壽著、趙幼文遺稿、趙振鐸等整理:《三國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6月)。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
    (晉)葛洪著,王慶元等譯注:《抱朴子》(台北:建安出版社,1999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李世民著:《晉書》一百三十卷(台北:藝文出版社,1957年)。
    (唐)房玄齡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1977年)。
    (宋)朱熹集注:《廣解四書》(台北:東華書局,1996年9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台北:新興,1963年,據清光緖己卯夏1879版信述堂重刻本影印)

    (二)近人著作(按姓氏筆畫先後)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王久烈:《世說新語作者及創作背景》(台北 : 天一,1991年)
    王叔岷:《世說新語的文學價值》(台北 : 天一,1991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敏政:《世說新語—中國人的機智》(台北:星光出版社,1985年)
    王曉毅:《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王曉毅:《嵇康評傳:漢魏風骨盡 竹林遺恨長》(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
    宁稼雨:《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硏究》(天津市 :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修訂版九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62年)
    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2年)。
    江建俊主編:《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台北:里仁書局, 2008年7月)。
    朱子彥:《帝國九重天:中國後宮制度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10月)。
    朴美齡:《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級史論》(台北 : 聯經,1980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 : 時報文化,200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1990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硏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沈剛伯:《史學與事變》(台北:大林出版社)。
    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台北:台灣商務,1979年)。
    林師麗眞:《義理易學鉤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林師麗真主編:《魏晉玄學研究目錄1884-200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編印,2005年11月)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至大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9月)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台北:商務出版社,1966年)。
    金春峰:《馮友蘭哲學生命歷程》(台北:中硏院文哲所,2003年)。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196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九龍:人生出版社,1968年)。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張師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健:《六朝名士世說新語》(台北:黎明出版社,1991年)
    莊師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康師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4年)。
    勞榦:《秦漢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4月)。
    勞榦:《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8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陳平原主編:《魏晉玄學研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 三民書局,1995年)
    傅佩榮:《世說新語賞析》(台北 : 幼獅,1999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三重市:佛光文化,2001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和:谷風,1987年)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 : 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曾春海:《嵇康:竹林玄學的典範》(台北:萬卷樓,2000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
    馮智:《藏傳文化死亡的藝術:喪葬考察》(台北:大千出版社,2002年9月)
    達賴喇嘛著、丁乃竺譯:《達賴生死書》(台北:天下雜誌,2003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蔡忠道:《魏晉處世思想之硏究》(台北 : 文津,2007年)
    蔡尚思:《中國思想硏究法 : 哲學.史學.社會科學》(台北:台灣商務,1991年)。
    歐陽康:《哲學研究方法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二刷)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56年)
    謝保成:《官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鄭欽仁、吳慧蓮、呂春盛、張繼昊:《魏晉南北朝史》(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9月)
    黎傑:《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九思出版社,1973年6月)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2月)

    二、期刊論文類(按姓氏筆畫)

    王師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1998年3月)
    王曉毅:〈魏晉玄學的回顧與前瞻〉,《哲學研究》第2期(2000年)
    王凱:〈情之所鍾正在我輩——談魏晉風度的魅力所在〉(甘肅:西北師範大學,2008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士族心態〉,《政大歷史學報》第一期。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美從何處尋》(台北:元山書局,1986年)。
    陳昌明:〈先秦至六朝情性與文學的探討〉(台北: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
    陳良運:〈魏晉南北朝文學中的個性與情〉(中國:復旦學報,1988年)
    陳明:〈六朝玄音遠,誰似解人歸──大陸玄學研究的回顧與與反思〉,《書目季刊》第27卷第2期(1993年6月)
    曾春海:〈魏晉玄學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哲學雜誌》第25期(1998年8月)
    楊明:〈魏晉文學批評對情感的重試和魏晉人的情感觀〉(中國:復旦學報,1985年)
    林師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姻與忠孝論談起〉(中國:復旦學報,1988年)
    林師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個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4月)
    林師麗真:〈歐美魏晉玄學研究概況暨主要學術論著評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四期(2003年4月)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魏晉玄學研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狂與癡〉,《漢魏六朝論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樂衡軍:〈中國小說裡的名士形象及其變貌〉,《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靜貞:〈劉向《列女傳》的性別意識〉(東吳歷史學報第五期)

    三、學位論文類(按年份先後)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林素英:《從古代的生命禮儀透視其生死觀 : 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詹慧蓮:《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 2001年6月)
    周美吟:《張湛列子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 2001年6月)
    游千慧:《從學術交涉談六朝史學的形成與延展》(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雅茹:《魏晉名教的理論與實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娣明:《魏晉南北朝詩學硏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1月)

    四、英文著作

    Dalai Lama. Advice on Dying And Living a Better Life. Translated by Jeffery Hopkins, Ph.D. Common Wealth Magazine Co., Ltd. Published, 20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