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欣純
Tsai, Hsin-Tsun
論文名稱: 論杜國清現代詩創作、翻譯與詩論
A Research of Kuo-Ch’ing Tu ‘s Modern Poetry,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Poetics
指導教授: 趙天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杜國清現代詩文學翻譯詩學傳統
英文關鍵詞: Kuo-Ch’ing Tu, modern poem,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oetics, tradi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杜國清(1941~),目前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UCSB)東亞系台灣研究中心的主任,積極推動台灣文學在國外的研究與翻譯。曾參與《現代文學》的編輯,於台大就學時期,認識白先勇、趙天儀等人。後於1964年與十一位台灣詩人成立屬於台灣人的文學詩刊─《笠》,為台灣文學的歷史寫下了新的紀錄。杜國清雖然在各方面耕耘,但是卻常被拆成好幾個分身,只記得他是一位學者、翻譯家,甚至稱呼他為《笠》的例外詩人。而近期的研究,也都是針對杜國清單一的身分作探討,尚未對杜國清的翻譯、詩作、詩論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分析。所以本文從杜國清詩人的身分出發,透過釐清詩人的生平經歷、文學翻譯、詩論,讓其現代詩的分析能更為透徹,以及杜國清在台灣詩壇的角色能更加清楚。
    後來詩人到日本、美國等地求學,也繼續從事翻譯、創作等研究,他曾經研究、翻譯艾略特、西脇順三郎、波特萊爾、李賀等人的作品,所以在創作上也受到西洋、日本、中國等文學的影響。近幾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擔任台灣研究中心的主任,提倡世華文學,並推展台灣文學英譯叢刊,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學。透過文學翻譯,杜國清能看見前人的作品與詩論,雖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翻譯偏好,但是因為深入探討過他人的創作,詩人進而能去挖掘出屬於自己的詩論與作品。
    杜國清除了翻譯、寫詩之外,他也發展出一套寫詩的原則,與對詩的看法。他先從詢問文學的形上(mataphysical)問題—「詩是什麼」開始,早期認為詩是靈魂絕望的呼喚聲,後來認為詩是一種想像的美的世界。而後為了要將抽象的「美的世界」解釋清楚,他說明好的詩是一個平衡的狀態,詩的本質應該是由四維—情、理、事、物所構成,同時詩人寫詩要本著詩學三昧─驚訝、譏諷、哀愁而成,以便達至美的世界。不過在杜國清眼裡,美及哀,若要表達美的世界,還需要透過詩人之心以及感性與知性的操作,才能讓此詩達成平衡的境界。但是杜國清認為詩永遠只能接近平衡,而不能永遠的與詩神同在。所以要透過「超然」,使得詩人之心呈現一多相即的珠子,以圓融的應付有限生命對無限宇宙的哀愁。
    所以詩人的創作,受到自己學問的啟發,讓他的詩作品產生階段性的不同,早期的詩作是單純的抒發個人之情,慢慢的生命經驗、學識增廣之後,杜國清則試圖將自己的理念透過創作來實踐,希望能夠為人類靈魂帶來安慰,進而形成一個永恆的藝術品。然而為了達到這宏大的理想,杜國清的作品呈現獨特的個人風格,若是與文學翻譯或詩學建構比較起來,他的詩目前仍屬小眾。雖然杜國清的詩與詩論還沒有深刻的影響臺灣詩壇,不過他在文學翻譯推界上的成果,卻是值得肯定的。

    Kuo-Ch’ing Tu (1941~),who is a director holds an office at present 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UCSB)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 Cultural Studies center, impels the Taiwan literature positively in the overseas research and the translation. Tu once participated in "Modern Literature" the edition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e knew Hsien-yung Pai, Tien-yi Chao and else at that time. In 1964, he established Taiwanese's literature poem publication - "Li" with 11 Taiwan poets, which has written down the new record for the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 Although Tu does literature work in various aspects, people only remembered that he is a scholar, a translator, even called him the exceptional poet of "Li". In the recent researching, people have not done the systemic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to Tu'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 poetic composition, and the poem discussion. For that reason,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penetration of poet's biography experience, th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e poetics, and it also analyzes its modern poem completely. Therefore, Tu plays a role in the Taiwanese poetic group.
    Afterwards, Tu was studied and translated the poetics of T.S. Eliot, Nisiwakizhunzaborou, Ch. Baudelaire, Li ho and some other poets’ compositions while he studied abroad in Japan, USA. And so his idea and creation is influenced by Western, China and Japan. Through literary translation, Tu has been seen the ancestor’s compositions. Because of he discovered the others’ compositions, he developed his own one. We knew that Tu’s work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modernism, symbolism and Japanese literature’s modern poems.
    Tu not only writes some poems and translates, but also develops a principle of poems and opinions of poems. He questions “what the poem is” in metaphysical literature. At first, he thought that poem is the call of desperate spirit but afterward he thought the poem is the imaginable beautiful world. In Tu’s opinion, he thinks that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beautiful world, it has to go through the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heart of poets. By doing so, it makes the poem perfectly. Tu thinks poems only approach balance but not always stay with “the god of poems”. To deal satisfactorily with the limit life to the unlimited universal sadness, it has to go through the “Transcendentalism”. Tu expresses his own ideas in the works and he hopes that his works can comfort the spirit in order to become the eternal art. In all of Tu’s poems, the poems contain the sorrow because of the limited life.
    Overall, it proves that the poet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in “Li” group. The thought of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The cautious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s. The liberal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written of modern poems.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o become more objective, it has to go through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poets.

    圖 次........................I 摘要............................II ABSTRACT........................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13 第二章 杜國清的生平與創作歷程..14 第一節 台灣時期(1941~1966.6)...14 第二節 旅日時期(1966.6~1970.8).16 第三節 留美迄今(1970.8~).......18 第四節 小結....................23 第三章 文學翻譯的影響..........24 第一節 現代精神的關注..........25 第二節 繼往開來的日本文學......30 第三節 邁向象徵之路............41 第四節 與中國文學「傳統」的對話45 第五節 小結....................48 第四章 建構詩學的冶煉..........49 第一節 「追索」詩的本質........50 第二節 奠定詩的原則............54 第三節 以詩論詩................65 第四節 杜國清論台灣現代詩......71 第五節 小結....................77 第五章 抒情的浪漫與穩重........79 第一節 因愛而哀、因哀而愛......79 第二節 空間的復活與再造........107 第三節 譏諷與驚訝的相遇........122 第四節 短暫與永恆的抗衡........129 第五節 小結....................13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137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建議..........139 參考文獻........................140 附錄一:杜國清寫作年表..........146 附錄二:杜國清翻譯列表..........169 附錄三:杜國清現代詩列表........173

    參考文獻
    杜國清出版專書
    艾略特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1969。
    西協順三郎著、杜國清譯:《詩學》。臺北:田園,1969。
    杜國清:《西脇順三郎的詩與詩學》。高雄:春暉,1980。
    杜國清:《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臺北:純文學,1974。
    波特萊爾著、杜國清譯:《惡之華》。臺北:純文學,1977。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1983。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1985。
    米洛舒著、杜國清譯:《米洛舒詩選》。台北:遠景,1987。
    杜國清:《蛙鳴集》。台北:現代文學,1962。
    ________《島與湖》。台北:笠詩社,1965。
    ________《雪崩》。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
    ________《望月》。台北:爾雅,1978。
    ________《心雲集》。台北:時報,1983。
    ________《殉美的憂魂》。台北:笠詩刊,1986。
    ________《情劫》。北京:中國文聯,1991。
    ________《情劫集》。台北:笠詩刊,1990。
    ________《勿忘草》。北京:人民文學,1992。
    ________《愛染五夢》。台北:桂冠,1999。
    ________《杜國清作品選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
    ________《詩情與詩論》。廣州:花城出版,1993。
    ________《山河掠影》。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古籍
    [梁] 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1984。
    [宋]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台北:正中,1987。
    [清]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1987。
    [南朝齊] 鍾嶸、王叔岷著:《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2。

    中文專書(依姓名筆劃少多)
    文訊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市:文史哲,1997。
    古添洪:《比較文學˙現代詩》。台北:國家,1976。
    ________《記號詩學》。台北:東大,1999。
    ________《不廢中西萬古流》。台北:台灣學生,2005。
    呂正惠、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台北:書林,1990。
    何欣:《現代歐美文學概述:象徵主義至二次大戰》。台北:書林,1996。
    李魁賢:《台灣詩人作品論》。台北:名流,1987。
    李瑞騰編:《我們一路吹鼓吹:台灣詩學季刊社同仁詩選》。台北:爾雅,2007。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李進文、須文蔚編:《Dear Epoch》。台北:爾雅,2004。
    李癸雲:《與詩對話──台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
    辛鬱等編:《創世紀詩選(第二集)》。台北:爾雅,1994。
    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1993。
    汪景壽、白舒榮、楊正犁:《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一)》。臺北:桂冠,1999)。
    ________《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二)》。臺北:桂冠,1999。
    汪景壽、王宗法、計璧瑞:《愛的祕圖—杜國清情詩論》。臺北:桂冠,1999。
    金尚浩:《戰後台灣現代詩論集》。台中市:晨星發行,2005。
    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林以亮:《美國詩選》。台北市 : 今日世界社,1961。
    ________《文學與翻譯》。台北市 : 皇冠,1984。
    吳政上、陳鴻森編:《笠詩刊三十年總目》。臺北:春暉出版社,1995。
    金欽俊:《新詩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紀弦:《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局,1956。
    ________《紀弦自選集》。台北市 : 黎明文化,1978。
    ________《紀弦論現代詩》。台中市 : 藍燈,1970。
    ________《紀弦回憶錄》。臺北 : 聯合文學,2001。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縣豐原市:中縣文化,1995。
    莫渝:《笠下的一群 : 笠詩人作品選讀》。臺北:河童、吳氏總經銷,1999。
    ________《彩筆傳華彩》。台北:吳氏圖書,1997。
    許俊雅:《台灣文學家年表六種》。板橋市:北縣文化局,2006。
    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第四卷)》。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
    陳千武:《剖伊詩稿》。臺中:笠詩刊社,1974。
    ________《日本現代詩選》。台北:笠詩社,1965。
    ________《台灣新詩論集》。高雄市:春暉,1997。
    ________《詩的啟示──文學評論集》。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
    ________《詩與現實》。台北:洪範,1983。
    陳明台:《台灣文學史初編》。台中市:台中市文化中心,1999。
    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臺北:台灣學生,1999。
    ________《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2005。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
    傅孝先:《困學集》。台北:時報,1979。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1987。
    楊牧:《陸機文賦校釋》。台北:洪範,1984。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
    楊宗翰主編:《文學經典與臺灣文學》(台北:富春文化,2002。
    瘂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評論選》。台北:爾雅,1994。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
    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評論選集》。高雄:文學界,1989。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1997。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
    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鷹漢,2004。
    _______《青春構詩:七0年代新興詩社與1950年世代詩人的詩學建構策略》。苗栗市:苗縣文化局,2007。
    葉維廉:《中國詩學》。廣州:三聯書店,1992。
    ________《比較詩學》。台北:東大,1983。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3。
    劉小楓:《浪漫˙哲學˙詩》。台北:風雲時代,1990。
    趙天儀:《時間的對決》。永和:富春,2002。
    ________《台灣美學的探求》。永和:富春,2002。
    ________《台灣現代詩鑑賞》。台中:台中文化局,1998。
    ________《台灣文學的週邊》。臺北:富春,2000。
    趙天儀等編選,《混聲合唱 : 「笠」詩選》。高雄:春暉,1992。
    趙毅衡:《新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廖炳惠:《回顧現代》。台北:麥田,1994。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趙滋蕃:《文學原理》。台北:東大,1988。
    鄭炯明編:《穿越世紀的聲音—笠詩選》。高雄:春暉,2005。
    蔡源煌:《當代文學論集》。台北:書林,1986。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1988。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1978。
    羅宗濤、張雙英著:《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1999。
    羅門、張健編:《星空無限藍》。台北:九歌,198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2005。
    中文譯書
    Aristotelēs著、陳中梅譯:《詩學》。台北:商務印書,2001。
    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親密關係的轉變》。臺北:巨流,2001。
    Abraham Kaplan著、孟祥森譯:《哲學新世界》。台北:牧童,1978。
    Charles Baudelaire著、莫渝譯:《惡之華》。台北市:志文,1990。
    Charles Chadwick著、張漢良譯:《象徵主義》。台北:黎明,1973。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Jung, Carl Gustav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1990。
    Jung, Carl Gustav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1999。
    L.S. Vygotsky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台北:桂冠,1998。
    Monroe C.Beardsley著、高建平譯:《西方美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2006。
    Rainer Maria Rilke著、李魁賢譯:《形象之書》。高雄市:大舞台,1977。
    R. V. Johnson著、蔡源煌譯:《美學主義》。台北:黎明文化,1973。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
    Tong Rosemarie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
    Umberto Eco著、李幼蒸編:《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0。
    Walter Benjamin著、陳永國譯:《翻譯與後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Yves Chevrel著、馮玉貞:《比較文學》。台北:遠流,1991。
    村野四郎著、洪順隆譯:《現代詩研究》。台北市:大江,1969。

    期刊 (依年代排列)
    Taiwan Literature。no.1(1996)-no21(2007)。
    陳千武。<新即物主義>,《笠》,23期(1968.02),頁20。
    楊牧。<關於紀弦的現代詩社與現代派>,《現代文學》,46期(1972.03),頁86-103。
    杜國清〈評「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集•序」〉,《笠》51期(1972.10),頁67-75。
    陳千武。<詩史上的藝術派別>,《笠》120期(1984.04),頁64-78。
    李魁賢。<杜國清的「蜘蛛」>,《笠》120期(1984.04),頁125-128。
    杜國清〈「笠」詩刊與臺灣新詩的發展〉,《文學界》13期(1985.02),頁1-9。
    杜國清〈「笠」詩社與臺灣詩壇〉,《臺灣文藝》118期(1985.07),頁13-23。
    杜國清〈笠•臺灣•中國•世界——笠詩社25週年感言〉,《笠》151期(1989.06),頁11-20。
    應鳳凰。<十五年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再評價>,《文學臺灣》43期(1992.07),頁。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臺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3(1999),頁1-51。
    應鳳凰。<臺灣五十年代詩壇與現代詩運動>,《現代中文文學學報》,4:1(1999),頁65-100。
    陳玉玲。<空間的詩學:李魁賢新詩研究>,《文學台灣》,30(1999),頁178-208。
    洪淑苓。<愛欲的救贖杜國清《愛染五夢》評介>,《文訊》,168(1999),頁26-27。
    胡衍南。<詩人的心:遺落人間的一顆明珠--專訪杜國清教授>,《文訊》,163期(1999.5),頁100-103。
    杜國清:<網路詩學:21世紀漢詩展望>,《文學台灣》,35期(2000.07),頁128-140。
    陳建忠。〈尋找臺灣詩的航向-試論戰後多次現代詩論戰的時代意義〉,《文學臺灣》,36期(2000.10),頁175-216。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6卷2期(2000.10),頁77-138。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期(2001.08),頁136-148。
    施懿琳著。〈從笠詩社作品觀察時代背景與詩人創作取向的關係──以《混聲合唱》為分析對象〉,《笠》,第226期(2001.12),頁57-96。
    江寶釵。<長耕臺灣文學--杜國清及其「臺灣文學英譯叢刊」評介>,《文訊》,201期(2002.07),頁12-14。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卷1期(2002.06),頁181-239。
    林盛彬。<台灣現代詩的反省>,《思與言》,第40卷第2期(2002.06),頁91-130。
    賴賢宗。<論現象學詮釋學美學在台灣的發展>,《思與言》,第40卷第2期(2002.06),頁131-163。
    杜國清:<《笠》創刊四十週年感言>,《笠》241期(2004.06),頁9-16。
    劉雲。<論杜國清愛情詩中意象的運用>,《笠》,243期(2004.10),頁113-123。
    林盛彬。<杜國清與新即物主義>,《笠》,242期(2004.08),頁122-139。
    劉雲。<論李商隱詩歌對杜國清「玉煙集」的影響>,《笠》,242期(2004.08),頁69-80。
    王宗法。<昨夜星辰昨夜風—論《玉煙集》>,《笠》,242期(2004.08),頁81-121。
    陳鴻森。<杜國清教授〈笠詩社與新即物主義〉評論意見>,《笠》,241期(2004.06),頁82-83。
    賴賢宗。<杜國清的比較詩學的基本模型>,《笠》,247期(2005.06),頁100-105。
    安必諾(Angel Pino)著、戎容譯。<台灣文學在德、美、法三國:歷史及現狀一瞥>,《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03),頁155-165。
    張誦聖。〈現代主義、台灣文學和全球化趨勢對文學體制的衝擊〉,《中外文學》,
    35卷4期(2006.09),頁95-106。
    楊宗翰。<顏元叔與台灣新詩評論轉型>,《當代詩學》,第3期(2007.12),頁24-47。
    陳俊榮。<杜國清的新即物主義論>,《當代詩學》,第3期(2007.12),頁48-67。

    研討會論文
    金尚浩。<戰後現代詩人的台灣想像與現實>,《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3,頁268-287。丁威仁。<現實主義的藝術導向—八○年代《笠》詩論初探>,《笠與七、八○年代台灣詩壇關係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2007,頁161-195。
    劉振琪。<笠詩社詩人「生肖詩」研究—以杜國清、非馬、陳鴻森作品為討論對象>,《笠與七、八○年代台灣詩壇關係學術研討會》2007,頁65-91。

    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1996。
    陳靜玉。《陳千武及其現代詩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2001。
    余欣娟。《一九六○年代台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2。
    阮美慧。《臺灣精神的回歸:六、七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2002。
    蔡哲仁。《白萩的詩與詩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2003。
    彭明偉。《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2006。
    王正良。《戰後台灣現代詩論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2006。
    郭倍甄。《葉笛及其現代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6。
    孫瑋騂。《杜國清及其《玉煙集》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