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馥滋
Kuo, Fu-Tzu
論文名稱: 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研究
A study of pre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sport play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幼兒運動遊戲體能
英文關鍵詞: preschool children, sport play, physical fit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74下載:16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情形,透過觀察與訪談,進一步了解幼稚園中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情形,及其相關課程的實施效果,更深入探討家庭教育環境對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影響,也盼能發現不同性別的幼兒,在運動遊戲參與表現上之異同。本研究的對象為臺北市一所幼稚園的大班班級,從中選取男、女幼兒各3名,經由家長同意進行深入觀察,觀察期間針對所發現之個別問題進行幼兒與其父母的訪談,亦邀請相關教師進行個別訪談。藉由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本研究發現與討論如下:
    一、幼兒參與運動遊戲的情形,主要包括幼稚園內與放學課後的兩大部分,包含運動遊戲的類型與項目、時間與空間、幼兒投入的程度,以及活動中所模仿與學習的對象等。
    二、幼兒在幼稚園內的運動遊戲參與,與相關的課程實施有相當大的關係,然課程的落實,因環境與政策等等個別情況的不同,有其發展的特色與重視的目標。隨著相關課程的規劃理念不同,實施課程的方式也不同,如師資、時間、空間、課程內容與本位特色等,皆會影響到幼兒的運動遊戲的參與,也能夠表現出幼兒的體能狀況。
    三、家庭教育扮演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上相當重要的角色,父母態度與家庭生活形態,對幼兒的身體動作與體能培養等各項發展影響深遠。
    四、不同性別的幼兒在運動遊戲能力表現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大多能跟著身體的發展,配合園方安排的課程進度在體能上有所進步。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how pre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sport play.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the observation of children who participate in the sport play-related curriculum, researcher tried to get further understandings of how preschool children act while playing sport play. Through the results of the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 put some factors into discussion such as how family education affects children’s behavior and how children’s behavior differs from gender to gender. After acquiring the agreements of children’s parents, researcher picked 3 boys and 3 girls in a particular kindergarten in Taipei City and conducted a thorough observation on these children’s behavior toward sport play. Besides, researcher also conduct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toward parents and school teachers to make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found during observation. By the way of observing, individual interviewing, and document analyzing, this research finally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of all, to find out how preschool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sport play, researcher conducted this research not only in school but also after school. Observation focused on to what degree the children involved in different sport play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such as different timeframes and places. Moreover, the research also concentrated on how children imitated their fellows under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situations.
    Secondly, the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sport play-related curriculu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sport play in school. However, due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school policies, such as the teacher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imeframes, places, and contents or features of different curriculum, the execution of the sport play-related curriculum led to different results, which imply that all of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are influential to the condition of how children participate in sport play. Besides, the conditions of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lso reflected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Thirdly,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on sport play. The attitudes of parents and the life style of a family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children’s body movements and physical fitness.
    Finally, this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gender does not really mak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or condition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port play.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 can make progress on their physical fitness under the training of sport play- related curriculum.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發展相關理論……………………………………………6 第二節 幼兒運動遊戲意涵與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家長對幼兒運動遊戲參與之影響 …………………………34 第四節 幼兒運動遊戲中之性別差異 ………………………………37 第五節 本章總結 ……………………………………………………42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3 第二節 資料收集的方法與研究實施步驟 …………………………4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角色 ……………………………………55 第四節 個案背景說明………………………………… ……………6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3 第肆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參與運動遊戲之情形 …………………………………65 第二節 幼稚園運動遊戲課程之實施 ………………………………78 第三節 家庭教育對幼兒運動遊戲之影響 …………………………86 第四節 不同性別幼兒在運動遊戲參與和表現上的異同 …………90 第五節 本章總結 ……………………………………………………9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5 外文部分 ……………………………………………………………113 附錄 附錄一 研究方向說明 …………………………………………………116 附錄二 研究參與家長同意書 …………………………………………117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18 附錄四 訪談邀請函 ………………………………………………………119 附錄五 觀察紀錄表(空白) ………………………………………………120 附錄六 訪談大綱-教師 ………………………………………………… 121 附錄七 訪談大綱-幼兒 ………………………………………………… 122 附錄八 訪談大綱-家長 ………………………………………………… 123 附錄九97學年度第一學期體能活動進度 ………………………………124 附錄十 神奇小蛙人 ……………………………………………………125 附錄十一 幼兒運動能力評量表 …………………………………………126 表 次 表2-1 皮亞傑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7 表2-2 布魯納表徵系統論的三個階段 ……………………………………8 表2-3 幼兒期運動基礎能力的發展 ……………………………………13 表2-4兒童動作發展之步驟 ……………………………………………… 14 表2-5遊戲社會行為發展 ………………………………………………… 15 表2-6性別認同與發展 ………………………………………………… 16 表2-7幼兒發展特徵及體育教學提示表 …………………………… 17 表2-8 學齡前兒童發展狀況 ………………………………………… 18 表2-9 認知性遊戲的種類 ………………………………………… … 21 表2-10社會性遊戲的種類 …………………………………………… 21 表2-11教育性遊戲的種類 ……………………………………………21 表2-12幼兒體能之相關文獻整理 ……………………………………27 表2-13 幼兒運動遊戲相關研究整理 ……………………………29 表2-14幼稚園運動遊戲實施相關的研究 ……………………………30 表2-15家長參與運動遊戲之相關文獻整理 …………………………36 表2-16兩性特質比較表 …………………………………………38 表2-17性別化運動項目 …………………………………………39 表2-18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相關文獻整理 ……………………………40 表2-19性別角色對幼兒運動遊戲之影響 ……………………………41 表3-1 教師對於幼兒參與運動遊戲訪談問題構面表 ………………… 48 表3-2 幼兒參與運動遊戲訪談問題構面表 …………………………… 49 表3-3 父母對於幼兒參與運動遊戲訪談問題構面表 ………………49 表3-4 觀察次數統計表 …………………………………………… 51 表3-5 觀察時程表 ………………………………………………… 52 表3-6訪談對象資料概述表 …………………………………………………57 表3-7幼稚園大班幼兒家庭資料統計 ……………………………………61 表3-8研究參與者之背景資料-老師 ………………………………………62 表3-9 文本資料轉譯編碼對照表 ………………………………………… 64 表3-10研究代碼符號一覽表 ………………………………………………64 表4-1體能測驗項目 ………………………………………………………81 表4-2大班運動能力評量項目與表現 ……………………………………84 表4-3個人運動能力測驗的表現 ……………………………………………85 表4-4男、女生運動能力評量項目與表現 …………………………………92 圖 次 圖2-1 認知概念學習的構成要素 …………………………………………8 圖2-2 動作發展的階段、步驟與動作技能學習層級的關係……………12 圖2-3 幼兒體能模式建構圖………………………………………………23 圖2-4 影響兒童遊戲之因素………………………………………………26 圖3-1 研究流程……………………………………………………………46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第十版)。台北市:五南。
    王純貞(1997)。幼兒遊戲與體力的培養。幼教研究,76,6-8。
    王健次(1978)。幼兒體育遊戲。台北市:健行。
    幼稚教育法(1981)。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一月六日總統(70)台總(一)義字第 7258 號令。2007年1月6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
    朱海鳴、劉韋孝、楊建夫(2008)。學齡前兒童運動能力檢測項目的選定。幼兒保育論壇,3,186-201。
    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蘭慧(2003)。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應用心理研究,17,85-119。
    吳美姝、陳英進(1990)。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吳萬福(1988)。如何發展我國體育-指向廿一世紀邁進開發國家而言。國民體育季刊,17(2),11-16。
    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譯)(2005)。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台北市:華騰。(Joe L. F., Sue C.W.,& Stuart R., 2001)
    吳麗雲(2005)。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幼兒保育論壇,1,189-210。
    呂素美(1998)。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幼兒體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21(3),51-53。
    李小龍、周榮暉(2004)。幼兒體能訓練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2,161-169。
    李宜賢(2002)。兒童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永大。
    李招譽(2002)。臺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李招譽、洪立(2003)。臺北市幼兒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推動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37,58-61。
    李秋霞(2002)。幼兒發展評估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1),100-120。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
    李崑璋(2003)。台北縣市幼稚園之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情況與園長認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杜光玉(2005a)。幼兒成長特徵與運動遊戲教學。大專體育,78,12-17。
    杜光玉(2005b)。性別與運動:幼兒運動遊戲中之性別角色。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30-36。
    杜光玉(2005c)。家長與幼兒運動遊戲。大專體育,77,145-150。
    杜光玉、鍾國銘(2008)。幼兒運動遊戲師資專業化之探討。大專體育,97,58-63。
    沈文婷(1997)。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阮志聰(1989)。幼兒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251-277。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玉体(2001)。幼兒教育思想。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晉榮、黃永寬、姚妮君(2007)。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群性發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2,23-29。
    林曼蕙(1988)。你的小孩是運動天才。健康Plus,6月號,22-35。
    林曼蕙、林春生、邱金松、賴和海(1981)。幼兒體力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貴福(2004)。幼兒身心發展。學校體育雙月刊-幼兒運動專題,14(1),13-19。
    林勤昌(2004)。遊戲課程對學齡前兒童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翠媚(譯)(2000)。動作教學:幼兒重要的動作經驗。台北市:心理。(Phyllis, S. W., 1931)
    林錫波、王榮錫、陳堅錐(2007)。運動性別刻板印象之探討。北體學報,15,164-172。
    邱金松(譯)(1977)。幼兒體力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中華幼兒體育研究會。(水谷英三,1976)
    施又誠、房振昆(2004)。跳脫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改善國小女生運動參與意願。大專體育,71,147-152。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楊國樞(1976)。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張郁敏(2005)。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財銘(2005)。南部區域幼稚園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與園長認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張靜文、姜義村(1999)。學齡前幼兒體適能檢測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41,135-138。
    教育部(2004)。推動幼稚園運動遊戲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Gallahue, D. L., 1996)。
    許麗鳳(1996)。幼兒體能遊戲。台北市:書泉。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俊民(1992)。運動員與非運動員之性別角色對成就動機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信全(2002)。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俊樑(2001)。父母參與學齡前兒童遊戲對其基本動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美華(1994)。從性別角色的觀點看女性參與運動。中華體育,8(1),17-23。
    陳淑菁(2002)。不同運動類型及不同年齡層女性運動員之性別角色及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鴻雁、黃永寬(2006)。幼兒運動遊戲實施現況調查。幼兒運動遊戲年刊,1,9-27。
    郭靜晃(譯)(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揚智。(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曾玉華(2000)。幼兒運動能力測驗方法編製意見研究-以幼教科系教師為例。北體學報,8,45-54。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台北市:五南。
    黃永寬(1999)。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大專體育雙月刊,42,38-45。
    黃永寬(2000)。如何營造良好的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氣氛。臺灣體育,109,84-89。
    黃永寬(2001)。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觀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永寬(2002)。台北縣幼兒園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現況調查。吳鳳技術學院2002 年體育發展研討會。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
    黃永寬(2004a)。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理念。學校體育雙月刊,14(80),25-35。
    黃永寬(2004b)。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現況及教師對其認知之研究。台北市: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永寬(2007)。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實施概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137-149。
    黃永寬、何建德、錢慶安(2002)。台北縣幼兒園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狀況調查。2002年台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339-348。
    黃光雄(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市:揚智。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揚智。
    黃秀蓮(2001)。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態度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5(1),47-53。
    黃凱霖(1995)。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習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錫權(1988)。幼兒體能遊戲。幼教資訊,90,30-33。
    傅美華(1990)。母親對幼兒遊戲態度之硏究 。台北市:國科會。
    楊宗文、黃永政(2007)。幼兒運動遊戲推展的政策觀察。幼兒運動遊戲年刊,2,9-15。
    楊美貞(2003)。台灣地區女大學生性別角色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鄒碧鶴、張鳴珊、李岫蓉、顏懿汝(2004)。南部地區幼兒體能發展現況研究。嘉南學報,30,404-417。
    廖應秋(1992)。城市與鄉村男幼兒體適能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14,227-244。
    劉宏裕等(譯)(2005)。運動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Barrie Houlihan, 2003)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台北:揚智。
    劉從國、陳冠旭(2001)。遊戲對幼兒體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97-105。
    劉雅文(2002)。幼兒體能因子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等(2003)。性別議題導論 。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滕德政(2000)。「黑白ㄘㄟˋ! 亞當夏娃ㄆㄟˋ?」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 一個國小班級躲避球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滕德政(2005)。我們都是這樣玩大的-三個運動與遊戲的性別議題反省。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38-49。
    蔡盈修(1988)。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蔡端(2004)。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鄭漢吾(2001)。幼兒體能教學的省思。大專體育,54,5-10。
    鄭慧英(1996)。幼兒教育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盧素碧(197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
    謝美慧(2001)。台灣幼兒教育現況及發展趨勢。台灣教育,606,21-34。
    謝筑虹、黃永寬(2007)。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對幼兒運動行為影響之初探。幼兒運動遊戲年刊,2,41-45。
    簡茂發(198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闕月清(譯)(2005)。孩子,動起來!-兒童體能教學。台北市:新視野。(Partricia Maude, 2005)
    羅元鴻(1998)。不同性別角色與運動項目屬性對競賽狀態性焦慮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38,101-109。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蘇淑芳(2006)。淺談幼稚園家長參與。2007年1月6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50.htm

    二、英文部份
    Allison, M. T. (1991). Role conflic and the female athlete: Preoccupations with little grounding.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3, 49-60.
    Bailey, K. (1993). The girls are the ones with the pointy nails: An exploration of children’s of gender. London, Ontario: Althouse Press.
    Bucher, C.A. (1979).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Louis Toronto, Condon:The C.V. Mosby Company.
    Childs, G. (1995). Steiner edu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impulse control. Child Development, 48, 367-380.
    Connie, C. M. (1989). The effects of shadowing in perceptual- motor learning of kindergarten student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Csizman, K. A., Witting, A. F., & Schurr, K. T. (1988). Sport stereotypes and gender.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0, 62-74.
    Gabbard, C. P., & Shea, C. H.(1979). Influence of movement activities on shape recognition and reten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48, 116-118.
    Gallahue, D. L. (1996). Transfor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 Bedekamp & T. Rosegrant (Eds.), Reaching Potentials: Transform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p. 2). Washington D. C.: NAEYC.
    Garvey, C. (1997). Pla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iffing, P. (1983). Encouraging dramatic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Young Children, 38(4),13-22.
    Grusec, J. E., & Lytton, H. (1988). Social development: Histor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Grusec, J. E., Sass-Kortsaak, P., & Simuties, Z. M. (1978). Modeling direct instruction and attributions: Effects on altruis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4, 51-57.
    Jackson, S., & Marsh, H. (1986). Athletic or antisocial? The female sport experienc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198-211.
    Jon C. H. (1988). Kids, parents, and sports: Questions and answers. The Physician and Sportmendicine, 16(4), 59-71.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B. A., & Martin, J. H. (1995). Comparing perceived sex role orientations of the Ideal male and female athlete to the ideal male and female person.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8(4), 286-301.
    Penman, K. A., Christopher, J. R., & Wood, G. S. (1977). Using gross motor activity to improce language arts concepts by third grade students. Research Quarterly, 48(1), 134-137.
    Pollatou, E., Karadimou, K.,& Gerodimos, V.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musical aptitude, rhythmic ability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5(4), 361-369.
    Powlishta, K. K. (2000). The effect of target age on the activ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Sex Roles, 42, 271-282.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pp. 693-774). New York:Wiley.
    Sanders S. (1994). Pre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the profess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5(6), 25-27.
    Slavin, R. E.(1988).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ce(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