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宜君
論文名稱: 臺灣與大陸關於好萊塢電影片中文譯名之研究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Hollywood film title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好萊塢電影語意學翻譯學社會意識
英文關鍵詞: Hollywood Movie, Semantics, Translation, Social aware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部新的外國電影準備上映時,電影片名的翻譯是代理片商其中一項的重
    要課題。目前兩岸的電影片名翻譯的方法大致上分為直譯、意譯、加注或是意譯與直譯結合等幾種方式。顯而易見的,這是表面化的差別。不同翻譯的方式,大都是從字面上就可以發現兩岸翻譯片名的差異。但是文字後翻譯方式的結構模式及意涵,可能是背後兩岸社會意識、環境背景、教育模式的差異所造就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海峽兩岸所翻譯外國電影片中文譯名的差異。利用語意學與翻譯學的角度分析兩岸外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意涵。從語意學與翻譯的結構方式瞭解翻譯片名上表面上的差異。再進一步推論兩岸社會意識、環境背景、教育與用詞方式的不同,驗證是否因為這些背後的因素,造就影響翻譯片名上的落差。並且大部分討論電影方面的論文是關於圖與影像的部分,此研究補足文字與關於人文社會的部分。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與中國大陸所運用的翻譯方式不盡相同。雖然在語意學架構中都是以代換模式的比例較高。但是台灣的比例高於大陸27%,所以兩岸使用代換的翻譯方式仍是有差異的。再套用至翻譯學架構時,兩岸的差異性就比較明顯了。台灣是以忠實翻譯出現的次數最多。而大陸就是逐字譯的比例最高。大至上台灣受到社會意識的影響,所以翻譯電影片名時的風格仍是比中國大陸活潑、多元化。雖然因為環境與教育影響了台灣與中國大陸翻譯的方法,但因為中國大陸也不斷的在改變與進步。人民也都開始解放思想,在未來幾年,這些翻譯片名生硬的狀況應該都會有所改善。
    總而言之,翻譯應該要能夠融入片中的劇情,徹底的將影片中的內容表達出來。雖然在翻譯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問題,除了一般常見的文法問題,要把翻譯過後的內容完全符合另一語言的想法,才能算是一種完善的翻譯。

    Preparing a new exhibition of foreign films, the film title translation is one agent important film companies to issue. In Taiwan, most of the foreign film titles wi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mmercial considerations and cultural habits to translate. In mainland China, most foreign film titles are based on literal way. Becaus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way in mainland China , so let accustomed to different modes of Taiwan visitors to experienc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atement are not us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film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differences. Use of semantics and translation point of view studies implications of foreign film titles translation.Translation from the semant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translated title on the way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in surface. Further inference of cross-strait soci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t ways words. Verify that because the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nslation of titles on creating a gap. And most of the discussion of the film's study on the part of the picture and image. This study complement the text and on the part of human soc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by the 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Although the semantics framework are based on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ubstitution patterns. But Taiwan is higher than 27% of the mainland, so both sides use the substitution method of translation is still difference. Then applied to translation studies framework, the cross-strait differences be relatively clear. Taiwan is the most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The mainland is the verbatim translation of the highest rates. Great first by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Taiwan, so when the film titles the style of translation is still lively tha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diversified. Although circumstances and educational impact o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s method of translation, but because China has to keep changing for the better. People also began to emancipate the mind,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se conditions should be rigidly translated titles will be improved.
    In short, translation should be able to integrate into the film's story, complete contents of the film express. Although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ill face many problems, apart from the general common grammar problems, after the contents of the translation should fully comply with the idea of another language can be a perfect translation.

    誌 謝 I 目 錄 II 圖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問題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七節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語意學 9 一、語意學(Semantics )概念 9 二、語意學的結構分析及組織 10 三、語意學的語意表達與語氣 13 四、語言的民族性與文化 13 五、小結 15 第二節 翻譯學 16 一、翻譯學概念 16 二、翻譯的步驟、結構分析及語意分類 19 三、翻譯的文化與標題 23 四、小結 24 第三節 兩岸的社會意識 25 一、兩岸的社會意識、發展與環境背景 25 二、兩岸的教育差異 28 三、小結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一、分析對象 33 二、抽樣 33 三、研究樣本界定釐清 34 四、分析單位 34 五、類目建構 35 六、編碼員信度檢定 38 第三節 研究實施與步驟 40 一、研究步驟流程圖 40 第四章 數據分析資料呈現 41 第一節 形式方向:語意學架構主題內容分析數據 41 第二節 形式方向:翻譯學架構主題內容分析數據 45 第三節 實質方向:社會意識影響因素主題內容分析數據 51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後續建議 59 第一節 分析數據內容的意義 59 一、分析台灣與中國大陸翻譯好萊塢電影片名語意學架構數據 59 二、分析台灣翻譯好萊塢電影片名翻譯學架構數據 61 三、分析中國大陸翻譯好萊塢電影片名翻譯學架構數據 62 四、分析台灣翻譯好萊塢電影片名社會意識影響因素數據 63 五、分析中國大陸翻譯好萊塢電影片名社會意識影響因素數據 64 第二節 研究結論 65 一、研究結論 65 二、研究問題統整 66 三、研究貢獻 67 第三節 後續建議研究方向 68 參考文獻 70 附錄一:2008年兩岸上映之好萊塢電影列表 i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 : 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先知出版社(譯)(1976)。《語意學的全面探討》。
    (原作者:Robert L.Benjamin)。臺北:先知。(原著出版年:1972)。
    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
    (原作者:Robert P.Weber)。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86)。
    吳芝儀、李鳳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
    (原作者:Michanel Quinn Patton)。嘉義:濤石文化。
    (原著出版年:1990)。
    吳榮鎮(1992)。《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海峽兩岸國民義務教育法及施行細則之比較研究》。頁109-130。臺北:師大書苑。
    吳國華、楊喜昌(2000)。《文化語義學》。北京:軍事誼文。
    吳潛誠(1990)。《中英翻譯:對比分析》。臺北:文鶴。
    杜作潤(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香港:三聯。
    何三本、王玲玲(1995)。《現代語義學》。臺北:三民。
    阮若缺(2008)。〈文化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廣譯: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第一期,頁87-106。
    洪蘭(譯)(2002)。《詞的學問》。(原作者:Miller, George A)。
    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周山(1997)。〈語必關風始動人-大陸通俗文化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的角色與影響〉《載於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97-109)。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周祝瑛(1999)。《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兼論台灣相關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梁中英(譯)(1985)。《語意學》。(原作者:F.R. Palmer)。臺北:政治作戰學校。(原著出版年:1981)。
    金莉華(2006)。《翻譯學》。臺北:三民。(初版出版年:1995)
    胡文仲(1988)。《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北京:北京大學。
    孫煒(2000)。〈教育規劃的政治經濟分析〉。《社會文化學報》第11期,頁169-186。
    黃宣範(1976)。《翻譯與語意之間》。臺北:聯經。
    黃振家(譯)(2007) 《大眾媒體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國際。(原作者:Roger D. 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原著出版年:2005)。
    陳希(2004)。《社會意識與思潮-165問》。臺北:漢湘文化。
    章彩云(2008)。《語用詞匯語義學論稿》。河南:河南人民。
    張燕玲(2008)。《台灣閩南俗語諺語的認知語義學研究-以含有「鬼」的俗諺語為範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彬(2003)。〈文化結構與隱喻概念-習語語義理解的途徑〉。《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頁67-70。
    張振玉(2004)。《譯學概論》。臺北:久鼎。
    張五岳(1997)。〈大陸通俗文化在社會的變遷〉《載於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110-122)。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張明貴(譯)(2006)。《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原作者:Karl Mannheim)。臺北: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6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應用〉。《調查研究》。第8卷,頁5- 42。
    葉上雄(1991)。《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
    葉子南(2000)。《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臺北:書林。
    賴慈芸(譯)(2005)。《設計的創意過程之研究: 方法、思考與教學》。(原作者:Peter Newmark)。臺北:台灣培生教育。
    (原著出版年:2002)。
    劉正光、周紅民(2002)。〈慣用語理解的認知研究〉。《外語學刊》第二期,頁7-14。
    劉福增(譯)(2000)。《語意學新論》。(原作者:J.Lyons)。
    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蔡孟蓉(2008)。《好萊塢電影片名翻譯中的廣告訴求與文化價值分析:台灣及美國電影片名之比較研究》。私立佛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祈賢(1997)。《跨世紀的省思與建言》。臺北:五南圖書。
    盧麗淑(2006)。《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全華科技。
    謝康基(1994)。《語意學 : 理論與實際》。臺北:臺灣商務。

    英文部分:
    Caillat ,Z. ,& Mueller ,B.(1996).Observation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American and British advertising :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beer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79-88.
    De Mooij,M.(2004). Translating advertising: painting the tip of an iceberg. The translator10(2),179-198.
    Ford, J.M.(2004).Review of content Analysis :An 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2 nd edition). Presonnel Psychology. 54(4),1110-1113.
    Gudykunst, W.B.,& Kim, Y.Y.(1984).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Hall,E.T.(1959).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Doubleday.
    Kanso,A.(1992).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strategies, global communication to local vis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32(1),10-14.
    Krippendorff,K(2004).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2 nd edition).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Lim, T.(1997).Speech communication. Seoul:Yunam.
    Philipsen,G. (1992).Speaking culturally :Exploration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chmitt, B. H., and Zhang, S.(1998).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ategorization: A study of classifiers in consumer cognition, judgment ,and choi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 108-220.
    Whorf,B.(1956).Language thought , and reality. Cambridge: MIT Press.

    網路部分:
    林清江(n.d)。〈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的關係〉。2009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3/5.html
    孫煒(2002)。〈比較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架構〉。2009年12月9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79.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