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書婷
LO, SHU-TING
論文名稱: 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s
指導教授: 劉美慧
Liu, Mei-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4
中文關鍵詞: 國中體育班教學實踐課程轉化個案研究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ized sport education programs, teaching praxis,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case stud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99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北市飛揚國中(化名)九十七學年度九年級體育班為研究對象,企圖瞭解導師、教練及任課教師在體育班學生必須同時面對學校課業學習、專長訓練及體育競賽的狀況下,如何調適體育班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情形。試圖理解正式課程如何轉化為教師的知覺課程、再從教師的知覺課程轉化為實際的運作課程,及實際的運作課程轉化為學生的經驗課程的教學實踐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價值觀。進一步瞭解國中體育班在課程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與限制,並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將來體育班制度規劃及體育班課程與教學安排之參考。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透過訪問、觀察及文件進行資料的蒐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體育班的成立除了配合政策開展學生的多元智慧外,還因擔心少子化造成學校減班與老師調校,及便於學生選手在學科課程與專長訓練的統一管理。
    二、體育班的教師會因為角色的不同對於學生有不一樣的期待;導師的權力會受到任課教師與教練的切割;教練與學生相處時間多,是影響學生學習、升學及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期望與社會的價值觀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實踐。
    三、體育班學生對於學科的學習以興趣與實用性為主,但在術科學習則展現了主動跟積極的學習態度;跟教師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卻表示最感激的是教練,並視教練為學習楷模。
    四、體育班的教學受到法令、經費、場地與學校態度的影響;社會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也導致招生上的困難。
    建議未來體育班的發展應妥善規劃成立體育班的要求並持續監督辦學品質,招生時應與學生及家長清楚說明體育班的課程設計與升學方式。體育班的課程規劃應多元化,並以學習領域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與教練應具備熱誠、耐心並願意付出與接納體育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除專長訓練外,鼓勵學生加強學科學習。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ninth grade Specialized Sports Education Program (SSEP)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during the 2008-2009 academic ye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eachers and coaches of students in the SSEP, balancing academ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port training, and sport competitions and how teaching of SSEP can be adjusted. The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from formal curriculum to teacher's perceived curriculum, operational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It also trie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aning and values of teaching praxis 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limitations teachers and coaches face when teachi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SEP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make suggestions to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the SSEP in Taiwan.
    This study utilized the case study method -- research carried out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case study:
    1.The government wanted SSEP for the polic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of students. Schools wanted SSEP because they feared a decline in birth-rates and reduction of class sizes would cause teachers to transfer to other schools and belie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SEP would facilitate unified management of student athletes' expertise training and academic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2.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roles, teachers and coaches had different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The homeroom teacher's power was diminished by the other teachers and coaches. Coaches had more time to spend with students and had more influence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haracter. Each teacher's expectations and social values influenced the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3.SSEP students only chose to learn school subjects they found interesting and useful, but in sports demonstrate initiative,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They had friendships with teachers, and showed the most gratitude towards their coaches and regard coaches as their role models.
    4.The teaching of SSEP was influenced by law, finances, facilities and school attitudes. Society values academic study very highly and this had led to difficulty finding talented SSEP students.
    With the above result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SEP should be well-planned, and have established requirements and continuous supervision of its educational quality. Schools need to make parents and students aware of the admission into the SSEP, curriculum design,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and higher education methods. Schools should also appropriately plan and make arrangements for th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f SSEP. Courses in the SSEP curriculum should promot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learning in learning areas. SSEP teachers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in response to the students' diversity and should have passion, patience, and a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SSEP. Coaches and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emphasize academic learning and sport traini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體育班之發展脈絡與現況------------------------------11 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理論--------------------------------25 第三節 體育班學生之相關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53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5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54 第三節 蒐集資料的方法-------------------------------------60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70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考量------------------------------------75 第六節 研究倫理的課題-------------------------------------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9 第一節 飛揚國中體育班的發展脈絡與現況-----------------------79 第二節 體育班中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踐------------------------101 第三節 體育班中學生的學習經驗-----------------------------166 第四節 國中體育班教學的困境與可能性------------------------2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45 第一節 結論---------------------------------------------245 第二節 建議---------------------------------------------249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253 參考文獻--------------------------------------------------259 附 錄 附錄一:訪談大綱-------------------------------------------267 附錄二:訪談與觀察時間表------------------------------------272 附錄三:同意書--------------------------------------------274

    中文部分
    方德隆(譯)(2003)。Allan C. Ornstein、Francis P. Hunkins 著。課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王光輝(2007)。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美霞(2004)。國民中學語文(英語)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台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9年3月15日,取自 http://newweb.tp.edu.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10360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台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2009年3月15日,取自 http://www.law.taipei.gov.tw/taipei/flowchart/newdetail.jsp?id=8116
    白瑩潔(2007)。學生的課程詮釋─以建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書良(2008)。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2009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all。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4)。挑戰2008黃金計畫。台北市:作者。
    何縕琪、林喜慈(2006)。文化回應教學之實踐與省思:一個多族群班級的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33-66。
    吳啟綜(2010,1月5日)。北市振興棒球 球技、品德紮跟。國語日報。2010年1月6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5177
    吳靖國(2007)。「視域交融」在生命教育課程中的教學轉化歷程。教育實踐與研究,20(2),129-156。
    巫文琦(2007)。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教師期望、解釋風格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市:五南。
    李玉梅(2003)。國民中學語文(本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76),109-114。
    李宜娗(2008)。國中教師期望、教室目標結構、成就目標與課業投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清楠(1984)。論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及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
    李慶生(1994)。中國醫藥學院運動績優生的問題與建議。國民體育季刊,23(4), 48-51 。
    沈繼昌(2009,3月)。就讀體育班 林琪皓也能台大。自由時報。2009年3月23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13/78/1fz3c.html
    周永捷(2009,3月14日)。體育扎根 藍委獻策社區域型體育完全中學。中央通訊社。2009年3月14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14/5/1g1rs.html
    周美珍(2002)。國小學童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永富(2009,12月29日)。推「運動愛品德」 先從教練做起。台灣醒報。2010年1月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9/115/1xu8t.html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
    林思宇(2009,12月28日)。棒球從根救 培養學生會打球也會念書。中央社。2010年1月6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8/5/1xsz7.html
    林國棟(1984)。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4),44-49。
    林德成、蘇炳輝(2004)。共識與個人:老師個人課程信念及校本課程發展。教育與課程改革:珠三角地區的適應與發展。載於古鼎儀、甘志強和容萬城(主編),教育與課程改革:珠三角地區的適應與發展(頁173-183)。香港,港澳兒童教育國際協會。
    林曉雲(2009,12月29日)。學生棒運日訓練量 擬規範三小時。自由時報。2010年1月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9/78/1xtnq.html
    邱芳玲 (2001)。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4),54-59。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冠軍之後(2008)。2009年2月24日,取自 http://www.newasiafilmfestival.com/2008/05/synopsis-may-24-after-championship.html
    施致平、黃蕙娟(200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解析。學校體育雙月刊,16(5),23-33。
    柳天時(2009,12月29日)。有手無腦?棒球選手的悲歌。台灣醒報。2010年1月6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9/115/1xv36.html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19(1),63-71。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教師協會(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 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台北市:遠流。
    徐郁婷(2006)。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2009修正)。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宏亮(1995a)。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枝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9(2)21-28 。
    張宏亮(1995b)。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下)。國民體育季刊,24(3),156-164。
    張治文(2007)。國中體育班及校隊學生個人學涯規劃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17(2),95-99。
    張春興(1981)。高中生自我知覺與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嘉育(2002)。學校本位課程改革。台北縣:冠學文化。
    教育部體育司(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09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cejh.tpc.edu.tw/law/R49-1.htm
    梁修身(2009,7月3日)。重現那段美好,也不要忘記醜惡。2010年1月10日,取自http://blog.iset.com.tw/playball/?p=111
    莊翠玉(1997)。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校適應情況調查。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樹淵(1975)。體育學系錄取新生之成績分析。師大體育創刊號,13-15。
    許樹淵(1979)。論運動績優保送生學術科的問題。現代體育,2(1),7-12。
    郭生玉(1982)。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5,139-148。
    陳世岸(2006,10月22日)。那些打棒球的小孩…。中國時報。2009年2月24日,取自http://www.ccha.org.tw/blog/logsprint.php?id=3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秀玉(2000)。國小教師的課程詮釋與課程運作經驗之分析----以一年級社會科教學觀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育星、黃婉瑜、黃柏諭、林慧貞(2010,1月1日)。體保生上大學 加倍努力拼課業。Your News。2010年1月1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01/132/1y1ex.html
    陳怡蒹(2006)。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秉洋(2008)。台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陳旅得(2008)。台北市高中體育班游泳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自信心來源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皓薇、林逢褀、洪仁進(2004)。課程統整與教師知識的轉化─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為例。師大學報,49(1),103-122。
    陳聖芬(1997)。走在挑戰極限的路上- 我國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和出路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文珍(2008)。界外球。2009年2月24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tseng-viewfinder/archive?l=a&page=1
    曾慧桓(2002)。國小運動代表隊和非代表隊身體自我概念及自我概念之差異及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曾麗妏(2007)。教師期望與幼兒經驗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上芬(1997)。國中理化課程轉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雄、蔡清田(2002)。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保東(2004)。高中(職)體育班升學與就業之現況調查分析-以南部七縣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副殷(2003)。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高雄市。
    黃鴻文、湯仁燕(2005)。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99-131。
    楊珮妤(2004)。國中學生父母教育態度、教師期望、生涯抱負與課業任務價值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惠芳(2009,12月7日)。運動人才培育 小學到大學包辦。國語日報。2010年1月6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4733&keyword=體育
    楊惠芳(2009,12月29日)。打棒球兼顧學業 缺課要補足。國語日報。2010年1月6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5069&keyword=體育
    詹俊成(2003)。台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詹清泉(1984)。運動員的學業問題。國民體育季刊,13(3),41-43。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劉世閔(主編)(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與EndNote8為例。台北市:心理。
    劉美妤(2009,12月28日)。打球不念書等於爛? 體委會:有失公允。中央社。2010年1月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28/5/1xt3a.html
    劉勝佑(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取向與教育政策執行效能認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歐用生(1985)。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市:復文。
    歐淑芬(2003)。運動訓練與學業成績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小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歐陽佩珊(1991)。當前我國體育興革知我見。中華體育,18,84-8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兩性教育議題的融入與轉化。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頁27-50)。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 : 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蔡長啟(1984)。運動員的生活、學業與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14-15。
    盧俊宏、蘇振鑫(1999)。學生運動員的心理問題與輔導策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0(1), 63-80 。
    簡良平(2005a)。淺談教師教室決定的架構。國教新知,52(2),37-53。
    簡良平(2005b)。國小教師課程意識與教學反省之個案研究—以語文教師為例。初等教育學刊,22,1-20。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寶月(2005)。探究國小教師知覺的課程自主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5,217-242。
    蘇錦雀(2006)。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學校體育雙月刊,16(1),13-24。

    西文部分
    Bosscher, R. J.(1993).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s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d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4(2), 170-184.
    Brophy, J. E.(1982). How teachers influence what is taught and learned in the classroom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1), 1-13.
    Brown, J. D., & Lawton, M.(1986). Stress and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hysical exercise. Journal of Human Stress, 12, 125-131.
    Bryman, A.(1988).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Frey, J. H. & Eitzen, D. S. (1991). Sport and Socie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7, 503-522.
    Fullan, M., & Pomfret, A.(1977).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7(1),335-397.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Y: Basic Books.
    Goodlad, J. I.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Y: McGraw-Hill.
    Hinkle, J. S.(1992). Aerobic running behavior and psychotherapeutics: implications for sports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5(4), 263-277.
    Koehler, M.(1995).Student athletes and high schools: let’s shift the focus. The Clearing House , 68(3), 158-15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