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晟惠
論文名稱: 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Life Satisfaction— An Example of Middle-aged Generation
指導教授: 周麗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中年世代家庭結構家人關係生活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middle-aged generation,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relationships, life satisf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7下載:1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探討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研究採用方便抽樣的方式,從研究者認識的人際網絡及街頭訪問等,找尋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的受詴者(40歲至60歲、父母其一尚存、已婚、至少擁有一個不限年齡的子女)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計發出730份問卷,回收499份,將歲數超出限制、漏答過多、沒有與家人同住者剔除後,有效問卷共有381份;研究工具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家人關係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三部分;研究結果以統計軟體SPSS 18.0(PASW Statistics)進行資料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研究結論條列如下:
    壹、 中年世代的家人關係
    一、 中年世代的家人關係還算良好
    二、 女性中年世代比男性中年世代有顯著較良好的情感傳達
    三、 年齡越大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訊息交換
    四、 結婚年數越久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訊息交換
    貳、 中年世代的生活滿意度
    一、 中年世代的生活滿意度還算滿意
    二、 年齡越大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三、 社經地位越高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四、 結婚年數越久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五、 家庭生命週期位於第四階段(中年父母階段、退休階段)的中年世代,其生活滿意度比位於第一階段(子女學前階段、子女學齡階段)、第二階段(子女青少年階段)、第三階段(子女送出階段)時為高。
    六、 家人關係越好的中年世代有顯著越良好的生活滿意度
    七、 家人關係三陎向中,以訊息交換最能解釋生活滿意度。
    八、 與家人之間的訊息交換、問題解決情形,在各家庭生命週期中都對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解釋力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s among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people recruited from the researcher’s social network and the street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er. Participants ha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arget respondents: 40- to 60-years-old, married, having at least one living parent,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child at any age. Out of the 73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499 copies were collected. The data were eliminated if the respondent did not conform to the age limit, skipped too many questions, or did not live with his/her family. The remaining copies comprised 381 effective samples. The research tools were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Family Relationships Questionnaire,”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tatistic software SPSS 18.0 (PASW Statistics). The statistic methods adopted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results in two perspectives.
    First, the interac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f the middle-aged generation with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family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iddle-aged generation generally maintains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ther family members. Women in middle age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access to expressing their emotions than men in middle age. The elder members of the middle-aged gener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gnitive interchange with their family than the younger members. The middle-aged adults with longer years of marriage demonstrat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gnitive interchange with their family than the ones with shorter years of marriage.
    Second, the middle-aged generation’s life satisfaction was the focus of research.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ddle-aged generation is generally content with their life. The elder members of the middle-aged generation perceive significantly greater life satisfaction than the younger counterparts. The middle-aged adults with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feel significantly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 than the ones with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middle-aged adults with longer years of marriage also show significantly greater life satisfaction than the ones with shorter years of marriage. Where family life cycle is concerned, the middle-aged adults at the fourth stage (the stage of middle-aged parents and the stage of retirement) experience significantly greater life satisfaction than the ones at the first stage (the stage of families with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nd the stage of families with school-aged children), the second stage (the stage of families with teenagers), and the third stage (the stage of families launching young adults).
    Furthermore, the middle-aged adults who maintain bett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family are significantly mo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 than the ones who do not.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cognitive interchange can best account for the middle-aged adults’ life satisfaction. Both dimensions of cognitive interchange and problem solving among family members provid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ions for life satisfaction in every stage of family life cycl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中年世代 8 第二節 家人關係 15 第三節 生活滿意度 22 第四節 影響家人關係的因素 26 第五節 影響生活滿意度的因素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樣本描述 54 第二節 家人關係分析 59 第三節 生活滿意度分析 65 第四節 影響家人關係、生活滿意度的迴歸分析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建議 84 第三節 限制 90 參考文獻 91 附錄一 生活滿意量表 使用同意信 10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103 附錄三 家人關係互動量表 使用同意信 123 附錄四 專家學者名單 124 附錄五 預詴問卷 125 附錄六 正式施測問卷 132 附錄七 生活滿意度預詴的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140 附錄八 家人關係的預詴項目分析 141

    華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2009a)。鄉鎮市區村里鄰戶數暨人口數。2009年4月2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12.xls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2009b)。結婚對數、結婚率、離婚對數、離婚率。2009年7月1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2009c)。人口靜態統計。2009年11月28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6.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統計處(2005)。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統計處(2006)。中華民國93年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統計處(2007)。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統計處(2008)。96年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內政部統計處(2009)。97年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文崇一(1991)。臺灣的工業化與家庭關係轉變。載於喬健(主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頁171-18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毛家舲、張珏(1996)。中年人的身心社會變化與生活調適。醫學繼續教育,6(3),267-276。
    王永文(2008)。失業與健康關聯之研究。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王金鳳(2006)。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盈潔(2008)。國中生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參與行為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巿立龍門國中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王靖惠(2006)。中年人生命期發展內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丘玲玲(1998)。臺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民法(2009)。
    朱美珍(2002)。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與軍人家庭關係之研究--已婚軍官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之分析。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瑞玲、章英華(2001,7月)。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之「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江文慈(2009)。不惑之惑:中年人的心理危機與轉機。諮商與輔導,277,22-27。
    江麗瑩(2007)。中年人的生活事件與中年危機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09)。國情統計通報。2009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93616281171.pdf
    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2005)。Gerald Corey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celing and psychotherapy)。臺北市:雙葉。
    巫惠貞(2000)。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專業進修與生活滿意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李良哲(1997)。國內中年人關心的生活課題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1),141-180。
    周玉慧、黃朗文(2007)。中年生活感受與憂鬱之關係:以情緒支持爲中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4),439-471。
    周麗端(1999)。家庭理論與應用。載於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編著),婚姻與家人關係(頁26-57)。臺北縣:空大。
    易國慶(2006)。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生活機能及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玉屏(2008)。社大學員情緒智力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第三版)。臺北市:巨流。
    林佳蓉(2000)。老人的休閒參與對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之影響。大專體育,51,156-162。
    林佳樺(2008)。運動健身俱樂部之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會員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宜穎(2006)。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生活滿意度之影響。臺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怡欣(2004)。國小教師A型性格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怡寬(2006)。臺灣地區中學生之生活背景、生活滿意度與偏差行為探討。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林明良(2006)。中年男性教師空巢期生活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松齡(1994,5月)。經濟發展過程中家庭與個人關係之探討。載於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大陸事務暨政策研究基金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舉辦之「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頁229-249),臺北市。
    林美珠(1993)。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純妃(2007)。鄉村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對其生活滿意度影響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淑玲(2000)。家庭與家庭教育。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4)。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林勝義(1994)。臺灣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轉型需求。社區發展季刊,68,41-44。
    林淑敏、李宗派(2005),臺中縣社區榮民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1),72-87。
    邱明宗(2007)。登健行者的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臺中市大坑地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思慈、陳聰廉(2005)。臺南縣瑜珈運動參與者的休閒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37-47。
    邱錦詳(2004)。臺南縣育有子女的國小女教師家庭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爲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柯瓊芳(1998)。為什麼他們生活比較滿意?歐體十二國的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1-23。
    洪幸妙(1996)。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洪晟惠(2009a,10月)。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論文發表於中國測驗學會所舉辦之「2009年會暨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洪晟惠(2009b,9月)。中年世代的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心理學會所舉辦之「第48屆年會心理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洪逸涵(2002)。聘請外籍幫傭對已婚職業婦女家人關係的影響。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家庭教育法(2003)。
    張慧芝(譯)(2002)。D. E. Papalia, S. W. Olds, & R. D. Feldman著。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臺北市:桂冠。
    張蕙麟(2007)。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02-109。
    莊惠敏(2002)。雙生涯家庭婦女角色衝突、工作負荷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思源(2007)。新竹科學園區員工生活滿意度模式之實證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連雅棻、黃惠滿、蘇貞瑛(2008)。社區獨居老人人格韌性、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研究。長期照護雜誌,12(2),161-178。
    郭祥益(1996)。中年期成人發展任務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榮發(2007)。國人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9)。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如山(2003)。人格的發展與適應。載於黃富順、陳如山、黃慈(編著),成人發展與適應(頁191-214)(修訂再版)。臺北縣:空大。
    陳志賢、戴嘉南、連廷嘉(2003)。初為人父母心理調適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9,17-46。
    陳岱吟(2008)。高雄縣高齡學習者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彥丞(2008)。宗教志工志願服務行為、休閒參與、與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若琳(2005)。解構新世代的家人關係。杏陵天地,14(5),4-6。
    陳媛燕(1988)。已婚職業婦女的家人關係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雅郁(2008)。臺北市已婚職業婦女時間管理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錦玉(1994)。師範學院學生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儷文(2006)。臺北市單身者的寂寞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章英華(1994)。臺灣的家庭研究:從家戶組成到家人關係。社區發展季刊,68,35-40。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曾慶玲(2006)。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淑華(2001)。有關「家庭關係」研究的省思--系統及生態的觀點。輔導季刊,37(4),38-44。
    黃千慈(2004)。空巢期父母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堅(1999)。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應用心理研究,2,83-109。
    黃宗堅(2006)。符號互動論在家人關係研究中的意涵與應用。輔導季刊,42(1),27-34。
    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2004)。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以青少年原生家庭成員互動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6(4),307-328。
    黃俊彥(2006)。基層警察運動休閒參與、運動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基層警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27-138。
    黃英忠、鍾安宜、翁良杰、張文菁(2005)。國際交換學生海外適應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社會支持觀點。中山管理評論,13(4),959-981。
    黃迺毓(2001a)。家庭的意義與功能。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著),家庭概論(頁2-19)。臺北縣:空大。
    黃迺毓(2001b)。家庭的類型。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著),家庭概論(頁20-41)。臺北縣:空大。
    黃迺毓(2004)。家庭生活教育的本質。載於黃迺毓、周麗端、鄭淑子、林如萍、陳若琳、唐先梅(編著),家庭生活教育導論(頁3-25)。臺北縣:空大。
    黃彩惠(1997)。臺灣地區失業者狀況之探討---以製造業官場歇業失業勞工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慈(2003a)。代間關係的發展與適應。載於黃富順、陳如山、黃慈(編著),成人發展與適應(頁293-316)(修訂再版)。臺北縣:空大。
    黃慈(2003b)。代內關係的發展與適應。載於黃富順、陳如山、黃慈(編著),成人發展與適應(頁269-292)(修訂再版)。臺北縣:空大。
    黃慧真(譯)(1994)。D. E. Papalia & S. W. Olds著。發展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臺北市:桂冠。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楊文山(2009)。臺灣地區家戶組成變遷與家人關係。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2),20-27。
    葉淑娟、施智婷、莊智薰、蔡淑鳳(2004)。社會支持系統與老人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高雄市老人為例。中山管理評論,12(2),399-427。
    劉乃瑛(2004)。工作家庭連結、工作家庭衝突、工作滿足與家人關係的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劉慧如(2007)。臺北市老人休閒藍圖、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俊良(1995)。轉換期中年人的特徵與團體諮商策略。輔導與諮商,111,24-27。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
    賴碧華(1992)。客家已婚婦女家庭角色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明容(1998)。大學生科系選擇、休閒選擇及其重要性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鍾鳳嬌(1989)。母親就業、性別角色、事業觀、生活滿意度與國中生性別角色、生活適應之關係。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文吟、伊慶春(2001)。臺灣家庭的動態發展:結構分裂與重組。人口學刊,23,1-47。
    簡春安(1991)。國內婦女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當代社會工作學刊,1,87-99。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羅國英(1995)。家庭研究中的測量問題:文獻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37-90。
    蘇芳瑩(2000)。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慧君(1996)。三代同堂家庭代間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靈鷲山佛教教團(2009)。心靈健康大調查。2009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093.org.tw/content/news/news04a.asp

    西文部分
    Adams, G. A., King, L. A., & King, D. W. (1996). Relationships of job and family involvement, family social support, and work-family conflict with job an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4), 411-420.
    Amato, P. R. (1994). Father-child relations, mother-child relations, and offspr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early adul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4), 1031-1042.
    Amato, P. R., & Afifi, T. D. (2006). Feeling caught between parents: Adult children's relations with par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1), 222-235.
    Andreß, H., & Bröckel, M. (2007). Incom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marital disruption in German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9(2), 500-512.
    Aquilino, W. S. (1999). Two views of one relationship: Comparing parents’and young adult children’s reports of the quality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4), 858-870.
    Blanchflower, D. G. & Oswald, A. J. (2009). The U-shape without controls: A response to Glen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9(4), 486-488.
    Broman, C. L. (1991). Gender, work-family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black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2), 509-520.
    Carr, D. (2005).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midlife men's social comparisons with their young adult s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7(1), 240-250.
    Chiu, M. Y. L., & Ho, W. W. N. (2006). Family relations and mental health of unemployed middle-aged Chinese men.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15(2), 191-203.
    Connidis, I. A. & McMullin, J. A. (1993). To have or have not: Parent status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older me men and women. The Gerontologist,33(5), 630-636.
    Crouter, A. C., Bumpus, M. F., Head, M. R., & McHale, S. M. (2001). Implications of overwork and overload for the quality of men's famil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2), 404-416.
    Diener, E., & Diener, M. (1995). Cross-clu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4), 653-663.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 71-75.
    Dixon, M. A., & Sagas, M.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support,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the job-life satisfaction of university coach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8(3), 236-247.
    Duvall, E. M. (1977).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NY: Lippincott.
    Ellison, C. G. (1990). Family ties, friendship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black america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2), 298-310.
    Gans, D., & Merril, S. (2006). Norms of filial responsibility for aging parents across time and genera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4), 961-976.
    Godwin, D. D., Draughn, P. S., Little, L. F., & Marlowe, J. (1991). Wives' off-farm employment, farm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2), 389-402.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3), 607-610.
    Lansford, J. E., Ceballo, R., Abbey, A., & Stewart, A. J. (2001).Does family structure matter? A comparison of adoptive, two-parent biological, single-mother, stepfather, and stepmother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3), 840-851.
    Lee, J. (2006). Impact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attitud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in family business.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3), 175-191.
    Perrone, K. M., Webb, L. K., Wright, S. L., Jackson, Z. V., & Ksiazak, T. M. (2006). Relationship of spirituality to work and family rol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gifted adult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8(3), 253-268.
    Pudrovska, T. (2008).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motherhood and fatherhood in midlife: Evidence from sibling model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1), 168-181.
    Taylor, R. J., Chatters, L. M., & Jackson, J. S. (1993). A profile of familial relations among three-generation black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42(3), 332-341.
    Thomas, J., & Arcus, M. (1992). Family life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 41(1), 3-8.
    Wan, C. K., Jaccard, J., & Ramey, S. L.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2), 502-513.
    Winston, R. (2004). Human: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e.
    Young, M. H., Miller, B. C., Norton, M. C., & Hill, E. J. (1995). The effect of parental supportive behaviors on life satisfaction of adolescent offspr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 813-8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