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美雯
論文名稱: 母女關係的社會距離-拉開養育脈絡的皺摺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mother-daughter--unfolding the early upbringing context
指導教授: 劉惠琴
Liu, Whei-Ching
簡淑真
Chien, Sh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母女關係養育脈絡教育馴化社會壓迫
英文關鍵詞: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upbringing context, education domestication, social oppress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20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我母親的童年故事開始,講述母親被養育的脈絡,再到我如何被養育的脈絡。養育的脈絡,影響著母親與我,讓我們擁有不同的社會能耐。我們的不同,是「教育馴化」在我身上的作用,以及「階級鴻溝」所造成的母女距離。養育的脈絡,也形塑我成為一位怎麼樣的老師,讓我特別關注和我成長經歷相似的孩童。母親的生命經歷,讓我得以看見一輩子只有念書經驗的我,所沒有的社會歷練與開啟看見社會壓迫的視野。這是我要繼續學習的。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my mother’s childhood story, and then to my childhood story. The diverse early upbringing context between my mother and I leads to our great difference of social capacity. My twenty-year of “education domestication” has brought me to a social status and life experience very different from my mother’s. My early upbringing contex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to me as a teacher. In all, my mother’s life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to open my eyes on seeing “social oppression”,and to gain social experience throughout taking practical action.

    前 言 1 第一章 童年,有些事不會忘 2 第一節  母親的故事 2 第二節  母女情深的根源 13 第三節  母親的覺醒 20 第二章  母親討公道之路 23 第一節  討公道經歷 23 第二節 一路上的我 32 第三章  母女關係的轉化 39 第一節  跨出唯有母親的世界,看到別人 39 第二節  母親上學,開啟互動的機會 41 第三節  坦誠情感 44 第四節  罪惡感與不安的轉化:拉出界線,看見母親比我想的有能力 48 第五節  善待自己的感受,讓自己更加真實 50 第六節  母親心境的轉化 52 第四章  社會距離的看見 54 第一節  恐懼壓制我靠近母親 59 第二節  母女的社會距離 61 第三節  社會制度反思──法律與調解 68 第五章  教學經歷與反思 73 第一節  我的教學經歷 73 第二節  教學經歷反思 83 第三節  母親補校學習給我的看見 89 第四節  現階段的工作反思 91 第六章  敘說路上的學習 95 第一節 與敘說相遇 95 第二節  母親生命實踐給我的學習 99 附件一、母親的故事(第一版) 101 附件二、母親的故事(第二版) 104 參考文獻 106

    王淑娟(1990)。對家之情感與意義的轉變-一個家庭教育者的重生。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紅(譯)(2005)。D.M. Tutu著。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台北:左岸。
    宋文里(譯)(1990)。C.R. Rogers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台北:桂冠。
    李文英(2003)。拉開勞動疊影──找路:從城市到山上找回家的路。台北:基層教師協會。
    汪芸(譯)(2000)。H. Lerner著。與兒女共舞:母親的成長之路(The mother dance: how children change your life)。台北:天下遠見。
    周從郁(譯)(2003)。I. Kertesz著。非關命運(Fateless)。台北:天下文化。
    周鼎文(譯)(2001)。B. Hellinger, G. Weber & H. Beaumont著。家庭星座治療-海寧格的系統心理療法(Love’s hidden symmetry:what makes love work in relationships)。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憲正(譯)(2007)。D. Pelzer著。歹命囝仔(A child called “it”)。台北:新苗。
    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台北: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夏林清(主編)(2000)。日日春—九個公娼的生涯故事。台北:台灣工運雜誌社。
    婦女救援基金會(2005)。阿嬤的故事袋-老年.創傷.身心療癒。台北:張老師文化。
    常以方(2005)。戰爭與合平-從我的母女關係探究母女親密關係與自我的蛻變。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張敏如(譯)(2000)。R. Stone著。沙發上的說話課。經典傳訊。
    陳慧敏(2003)。拉開勞動疊影──真實的恐懼。台北:基層教師協會。
    曾秋美(1998)。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
    廖和敏(2000)。母女一起拼生命地圖(She is not perfect, she is my mom)。台北:麥田。
    劉惠琴(1999)。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的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4),53-91。
    劉惠琴(2005)。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55-92。
    蔡素玲(譯)(2008)。P.J. Caplan著。母女戰爭STOP-重塑母女關係(The new don’t blame mother: mending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台北:心理。
    鄭玉英、趙家玉(譯)(2006)。J. Bradshaw著。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The family-A revolutionary way of self-discovery)。台北:張老師文化。
    鄭村棋、陳文聰、夏林清(譯)(2005)。P. Watzlawick, J.H. Weakland, R. Fisch著。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台北:遠流。
    謝儀霏(譯)(2006)。K. O’Beirne著。地獄童年-瑪德蓮修道院的真實故事 (Kathy’s story:a childhood hell inside the Magdalen Laundries)。台北:商務。
    嚴平(譯)(1991)。R.E. Palmer著。詮釋學。桂冠。
    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R. May著。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台北縣:立緒。

    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2010年12月3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
    葉雪鵬(無日期),http://www.health.ntpc.gov.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