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宛亭
Wan-Ting Lee
論文名稱: 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之結合─以台北縣市區域社福中心為例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 Taipei City and County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Centr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沈慶盈
Shen, Chi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政府科層組織社會工作專業區域社福中心因應與調適
英文關鍵詞: government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center, reaction and adjus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7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福利國家的來臨,社會工作者受僱為政府部門員工的機會也跟著上升。在政府科層組織中,透過制度化程序的運作,確實較可保證服務的充裕性與有效性,但同時科層化的反功能也不可避免地發生,甚而影響到服務的功效。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之結合乃是勢在必行,因此社會工作者面對政府科層組織對社會工作專業之影響時,所產生的因應與調適便成為一個值得重視之議題!
    目前台灣雖許多論述皆提及科層組織對社會工作專業之影響與衝突,但實際為文討論或進行研究可謂少之又少。據此,本研究之目的為:(1)瞭解區域社福中心社會工作實務之施行。(2)探索政府科層組織對社會工作專業影響之面貌。(3)探討社會工作者面臨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衝突之調適與因應策略。(4)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未來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結合之參考。
    在研究方法與設計上,採取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區域社福中心之社會工作者。抽樣方式選擇立意選樣策略,以提供深度與多元社會實狀廣度之資料,最後獲得8位訪談對象。資料收集方法以深度訪談法為主,採取半結構化的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時間為2010年6月至10月。
    本研究主要發現為:(1)雖然區域社福中心確具科層體制特質,但由於其屬外派單位,而較似鬆散之科層(loosely coupled-system),基層實務工作人員的自主性高,所受外在或上級的管制較少,亦不受其他部門的牽制與影響,有利於專業自主之提升。(2)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結合之影響展現在三大方面:a.有法源作為依據,雖可使社會工作者在工作時有所參照,更可保障案主權益,但卻潛藏著經常面臨福利無法到位之危機。b.身處民眾、民意代表、局裡長官等政治氛圍中之社會工作者,可能遭遇原屬於社會工作專業的評估與裁量權,似乎蕩然無存之困境c.不論個案工作或方案執行,皆須通過層層關卡同意才得以施行,雖更確保個案評估與處遇以及方案設計之服務品質,但反而造成實務工作上之困擾。(3)面對政府科層組織對社會工作專業之影響的因應與調適有三大策略:a.合作,試圖與政府科層組織一起合作,找出對彼此雙方最為有利的解決問題方式。b.妥協,經由溝通彼此不同的意見以滿足自己和對方的部分利益,藉此取得共同接受的共識。c.逃避,產生鴕鳥心態或是形成官僚性格,認為身處政府科層組織有許多的逼不得已,只好隨波逐流,避免自己傷痕累累。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政府科層提出四點建議,包括:(1) 以「諮詢式科層」(advisory bureaucracy)取代傳統科層;(2)調整科層最佳效能作為專業實施之後盾;(3)運用裁量權以彌補福利法規之不足;(4) 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此外,亦針對社會工作者提出四點建議,包括:(1)事先瞭解政府科層組織之生態;(2)堅守自己的信念;(3)提升溝通與協調之技巧;(4)持續充實自己的能量。以此作為未來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結合之參考。

    With the adv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chances of social workers employed as government employees are escalating. Within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institutionalized working process does ensure the adequ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s; however, there are disadvantages coming with hierarchy inevitably which may even bring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ervice.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is an imperative, as the result, the issue of how social workers react and adjust when they face the impacts of government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o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t is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iscussions referring to the influ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dissertations which really get involved into this issue are few. Accordingl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executive situ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center; (2)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government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o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3) to analyze social workers’ reactions and adjustments strategies when they faced the conflict between government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8 social workers in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centers in Taipei city and county. Data was collected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 The data collection period was from June to October in 2010.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urvey are as below:
    1. Although the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centers contain the feature of hierarchy, they belong to dispatched units which are more similar to loosely coupled-systems. Basic level staffs of regional social welfare centers own more independence so that outer power and higher authorities won’t put much restriction and constraint on them.
    2. There are three impa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 Social workers provide services in accordance with law that not only give social workers a reference but also protect client’s rights. However, abiding by law lurks a potential crisis which may hurt the completeness of welfare.
    B. Social workers surrounding by public, delegates and senior officers may lose their evaluating and measuring power original belonging to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C. Social workers have to acquire layers and layers permission to provide services and to execute programs. This may ensure the accuracy of workers’ case assessment and program design; it also brings besetment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3. There are three strategies used by social workers to react and adjust the impacts of government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s on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 corporations, b. compromise, and c. avoidanc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1) replacing advisory bureaucracy with traditional hierarchy; (2) adjusting hierarchy efficiency to its best in order to support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execution; (3) promoting social worker’s power in decision-making for service to supplement the shortage of welfare regulations, and (4) building negotiation and coordination syste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社會工作者在區域社福中心 7 壹、台灣政府社會工作與台北縣市區域社福中心之歷史發展 7 貳、區域社福中心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內涵 11 参、面臨之困境 13 第二節 公部門組織之科層化 15 壹、科層體制的意義與特徵 15 貳、各學者對科層體制之評論 18 参、政府部門的科層組織 22 第三節 社會工作專業之本質 26 壹、何謂專業 27 貳、各學者對專業化之評論 29 参、社會工作究竟是不是一門專業 30 第四節 科層、專業與社會工作者 36 壹、科層與專業之異同 36 貳、社會工作專業與科層之關 38 参、社會工作者衝突的因應與調適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4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6 壹、質性研究方法 46 貳、研究範圍與對象之選取 47 參、資料蒐集方法 50 肆、資料整理與分析方法 54 第三節 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 55 壹、研究嚴謹度 55 貳、研究倫理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社會工作者在區域社福中心之樣貌 59 壹、社工選擇進入公部門之原因 59 貳、區域社福中心之工作內涵 61 參、定位與功能 68 第二節 政府科層組織對社會工作專業之影響 69 壹、區域社福中心科層化之展現 69 貳、處在政府科層組織中對社會工作專業實施之影響 77 參、社會工作者所面臨政府科層組織對社會工作專業之衝突 85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面臨衝突之因應與調適 92 壹、面對層層節制之因應與調適 92 貳、法規與專業知識衝突之因應與調適 98 參、與社會行政人員衝突之因應與調適 100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2 壹、區域社福中心作為鬆散之科層 103 貳、政府科層組織與社會工作專業結合之影響 105 參、衝突之因應與調適 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7 壹、針對科層組織之建議 108 貳、針對社會工作者之建議 109 參、針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19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20

    壹、中文部份
    方雅麗(1999)。臺北市公娼事件中政府社會工作人員的工作困境: 一個行動研究的反思。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社會司(2010)。社會工作專職人數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0/04/23。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31.xls。
    內政部社會司(2010)。社會工作推展概要。線上檢索日期:2010/04/23。網址:http://sowf.moi.gov.tw/08/new08.htm。
    王家通(1994)。我國教育制度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怡人(2007)。變遷中的縣市政府社會工作實務: 1990年代的北縣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绣蘭(1998)。台灣地區社工(督導)員專業認同、工作滿足與留職意願之研究。社會福利,139,55-66。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0)。服務成果。線上檢索日期:2010/04/23。網址:http://www.bosa.taipei.gov.tw/a/a0103.asp。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11)。組織職掌。線上檢索日期:2011/01/08。網址:http://www.bosa.tcg.gov.tw/a/a0101.asp。
    台北縣政府社會局(2010)。社會工作業務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0/04/23。網址:http://www.sw.tpc.gov.tw/_file/1588/SG/24841/D.html。
    台北縣政府社會局(2010)。組織編制。線上檢索日期:2010/04/23。網址:http://www.sw.tpc.gov.tw/_file/1588/SG/24700/D.html。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05)。社會工作師修法計劃。網址:http://www.tasw.org.tw/。
    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勻琦(1995)。社會工作者專業生涯承諾影響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呂學榮(2007)。台灣公部門社工知覺之督導風格、充權感受與工作滿足感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漢儀(1999)。變調的兒童保護。台大社會工作學刊,1,149-179。
    李長貴(1998)。組織行為。台北市:華泰。
    李增祿(2007)。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巨流。
    吳來信、廖榮利、黃源協(2004)。社會工作管理。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周月清(2002)。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危機與轉機─社工教育與實務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9,90-105。
    林怡君(2006)。突圍: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祥堡(1991)。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形成與發展因素之探討: 以專業權力觀點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1995)。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台北市:五南。
    胡夢鯨(1988)。科層體制理論及其對現代教育的意義。東方雜誌,21(10),43-50。
    施教裕(1996a)。社會工作員在行政科層中的權變角色,社會福利,122,6-10。
    施教裕(1996b)。國內縣市政府社會工作員角色定位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6,13-23。
    翁淑卿(1995)。督導行為取向與社會工作者職業倦怠感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縣市政府社會工作員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台北市:五南。
    高迪理、趙善如(1991)。從期刊文章分析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情形。當代社會工作學刊,1,17-40。
    徐震、趙碧華(1996)。論台灣近來年社會福利政治化與社會工作專業之衝突性。社區發展季刊,73,114-12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武雄(1996)。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76,4-12。
    曹愛蘭(1994)。加強推展政府與民間合作關係。社區發展季刊,67,95-100。
    陶蕃瀛、簡春安(1997)。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社會工作學刊,4,1-25。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190-196。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301-351。
    張承漢(1998)。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市:幼獅。
    張苙雲(1986)。組織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張紉、林萬億、王永慈(2003)。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之調查評估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張煜輝(1992)。民眾福祉為先專業制度為要—建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策略與取向。社區發展季刊,58,276-283。
    張葆清(1999)。淺析科層體制權力之本質及根源。人事管理,3(8),48-59。
    張曉春(1978)。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構想。中國論壇,6(10),8-11。
    曾中明、蔡適如(2007)。健全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談現階段充實公部門社會工作人力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20,8-20。
    曾華源(2007)。建構服務品質為導向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20,106-114。
    廖榮利(1986)。心理衛生。台北市:千華。
    黃碧霞(1999)。台灣省各縣市社會工作專業體制與社會工作倫理。社區發展季刊,86,12-20。
    黃坤錦(1994)。儒道兩家對我國科層和專業文化的影響。哲學雜誌,9,212-222。
    黃彥宜(1988)。臺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西元1683-1988年)。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火生(2007)。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20,21-29。
    詹玉蓉、邱夙儀、林寶珠、黃逢明(2005)。台北縣推行社會工作制度之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377-388。
    楊蓓(1989)。台灣地區縣市政府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國社會學刊,12,69-107。
    滕青芬(1987)。臺灣省縣市社工員離職行為和離職傾向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芝苓(1998)。已婚女性社會工作人員之工作壓力與激勵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市:心理。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謝秀芬(1999)。台北市社會工作體制的發展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86,21-24。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市:三民。
    蔡啟源(1992)。機構工作環境對曠職及工作滿意度之影響:比較醫療與縣市社工員。社區發展季刊,60,頁186-194。
    蔡漢賢(1970)。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化之研究。社會建設,5,49-60。
    蔡漢賢(199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鄭文義(1999)。內政部因應社會工作師法之實施概況與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社區發展季刊,86,6-11。
    鄭怡世(2010)。國家、福利治理與社會工作:英國1968年後國家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4(1),163-210。
    鄭麗珍(2008)。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社會工作師證照的對話。國家菁英,4(4),127-140。
    鄭樂平譯(1992)。科層制。台北市:桂冠。(Beetham, David, 1992)
    劉久清(1993)。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一個整全的社會哲學的理論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淑瓊(1983)。社會工作員在科層組織內的衝突。社會導進4(2),29-48。
    劉淑瓊、鄒嘉文譯(1983)做一個好的科層人員。社區發展季刊,23,120-123。(Pruger Robert, 1973)
    盧偉斯(1998)。科層型政府的困境的解讀—語意、組織論與行政價值的認知,警學叢刊,29(2),231-250。
    簡春安(1993)。台灣省各縣市推行社會工作員制度評鑑研究。南投縣中興新村: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藍采風、廖榮利(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三民。
    蘇信如(1983)。社會工作行政、科層體制與個案工作。社區發展季刊,23,13-21。
    蘇英足(2004)。都會住宅拆遷與社會工作: 科層分工及專業自主之省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麗瓊(1992)。建立縣市政府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芻議。社會福利,98,15-17。
    羅秀華(1995)。評析台灣地區民間社會工作環境。載於林萬億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頁365-389)。台北市:五南。

    貳、英文部分
    Barker, R. (2003).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5th ed.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Blau, P. M. & Scott, R. W. (1977). Formal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Dominelli, L. (1997). Sociology for Social Work.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Etzioni, H. E. (1983). Bureaucracy and Democracy. London,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reen, A. D. (1966). The Professional Worker in the Bureaucracy. Social Review, 40, 71.
    Hall, R. H. (1968).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cratization. ASR, 92-104.
    Hartman, A.(1997). Social Worker-in-situation. Social Work, 36(3), 195-196.
    Hasenfled, Y.(1983).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Holahan, C. J. & Moos, R. H. (1990). Life stressors, resistance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 extension of the stress-resistance paradig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909-917.
    Hugman, R. (1991). Organization and Professionism: the Social Work Agenda in the 1990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1(3), 199-216.
    Khinduka, S. K. (1987). Social work and the human services.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Silver Spring, M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incoln, Y. S. (1995). Emerging criteria for quality in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1(3), 275-289.
    Meier, K. J. (1993). Politics and the bureaucracy:policymaking in the fourth branch of government.3rd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Mencher, S. (1974). Poor Law to Poverty Program: Economic Security in Briti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Moos, R. H. & Schaefer, J. A. (1993).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 Current concepts and measures.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New York: Free Press.
    Owens, R. G.(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mith, G. (1979). Social Work and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revised edition) London, Boston & Henley : Routledge & Kegan Paul.
    Thomas, K. W. (1983).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ln M.D. Dunnette(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hicago: Rand McNally.
    Weber, M.(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ranslated by Henderson, A. M. & Parsons, T. . The Free Press and the Falcon's Bring Press.
    Weick, K. E. (1976). Education system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1), 1-19
    Wilensky, H. L.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2), 137-158.
    Wilbur, A. & Finch, Jr. (1976). Social workers versus bureaucracy. Social Work, 21(5), 370-37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