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丞祐
論文名稱: 余登發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
指導教授: 陳佳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7
中文關鍵詞: 余登發黑派余家班高雄縣長余登發案橋頭遊行臺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中國民主黨
英文關鍵詞: Yu Teng-fa, black faction, Yu’s family, Kaohsiung County magistrate, Yu Teng-fa Case, The Chiaotou March, Non-KMT Candidates Campaign Coalition, Chinese Democratic Par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4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余登發是高雄黑派的祖師爺,第一位黨外縣長,被視為是戰後臺灣黨外運動的重要領袖。余登發創造臺灣第一個政治家族,領導家族三代參與的選戰近三十場,當選率在七成以上,顯示余家多次當選縣長、立法委員、省議員、縣議員,形成高雄縣一股不可忽視的地方勢力與政治實力。余登發不但為戰後民主黨外運動的先驅者,其施政作風於臺灣政治發展亦具代表性,並在高雄政壇締造紮實的群眾基礎與深遠的影響力。
    余登發能在高雄縣的地方政壇長期獲得民眾廣泛的支持,有論者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一)傳統社會「家長」的心態;(二)具有傳統農民勤勞的習慣、平易近人的作風;(三)個性耿介,不畏權勢。筆者以為大筆土地資產、採取體制內的改革也是其中原因;這五項因素緊密配合,缺一不可。
    余登發參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兩次的組黨之民主運動。在1960年第一波「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中,余或許擔心高雄縣長一職身分敏感,被國民黨處分,在籌組過程中,似乎未積極的表現。不久國民黨逮捕雷震等人,使得新黨無疾而終。在1970年代後期第二波「黨外助選團」之民主運動中,一開始余登發婉拒出任「黨外助選團團長」,到臺美斷交後,接下黨外領導權,並領銜簽署「黨外人士國是聲明」,「被動地」成為黨外精神領袖。
    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黨外運動發展,製造吳泰安匪諜案,牽連余登發,使其成為階下囚,讓黨外陣營以余登發作為最高領導人的計畫遭到挫敗。黨外人士舉行「橋頭遊行」示威,抗議逮捕余登發父子,打破三十多年戒嚴時期的禁忌,跨出臺灣民主運動的一大步。桃園縣長許信良因參與遊行,受到停職處分。黨外人士與海外臺灣人團體、國際人權團體攜手合作,參與救援余登發、聲援許信良停職的運動。
    1979年底美麗島事件爆發,國民黨政府為抒解升高的對峙氣氛,1980年2月5日同意余登發保外就醫。觀察余登發案之後續發生之創辦〈美麗島雜誌〉、中泰賓館事件、美麗島事件、1980年代起第二波籌組新黨等連鎖效應,余案可謂為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轉捩點。保外就醫後,余登發的一舉一動仍受到情治當局的嚴密監控,直到1986年12月「機場事件」都未曾停止。
    1989年9月13日,余登發死於自宅臥室的血泊中,死因是「他殺」或「意外死亡」,則未有定論。余登發命案繼陳文成命案、林宅血案,成為臺灣政治史上無解的懸案,也是臺灣解嚴後的第一宗政治命案;同時結束了余登發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方向…………………………………………2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文獻討論……………………………………3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早年經歷 ……………………………………………………13 第一節 日治時期之境遇 ………………………………………13 第二節 戰後初期參選公職 ……………………………………20 第三節 縣長選舉與籌組新黨 …………………………………33 第三章 高雄縣長任內政情與余家班形成 …………………………51 第一節 縣政新革 ………………………………………………51 第二節 兩大爭議與府會對抗 …………………………………72 第三節 三大訟案與縣長去職 …………………………………89 第四章 1970年代中期後的政治活動………………………………103 第一節 參與黨外之運作………………………………………103 第二節 余登發案爆發與各界之救援…………………………121 第三節 保外就醫後的政治處境………………………………148 第五章 結論…………………………………………………………173 附錄一〈余登發年表〉………………………………………………185 附錄二〈高雄余家家族世系表與參政經歷表〉……………………188 附錄三〈余玲雅小姐訪問記錄〉……………………………………190 附錄四〈林景元先生訪問記錄〉……………………………………194 附錄五〈吳尚卿先生訪問記錄〉……………………………………197 附錄六〈李成利先生訪問記錄〉……………………………………198 附錄七〈謝水景先生訪問記錄〉……………………………………200 參考文獻、書目………………………………………………………202

    一、檔案、資料彙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省級機關檔案
    1961年4月-1979年10月
    ●〈高雄縣長余登發被控在第五屆縣議員選舉前發包數十個小型工程違法瀆職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0/D057.13/8090/1,1961年4月4日。
    ●〈據王拋等呈訴高雄縣長余登發非法變更地目案〉,「余○○非法變更地目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0/K119.1/41-1/1,1961年7月5日。
    ●〈高雄縣縣長余登發處理該縣仁武鄉八卦寮放領耕地違法案瀆職觸犯刑章〉,「高雄縣謝○○陳情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1/K173.9/862/1,1961年7月6日。
    ●〈高雄縣長余登發於39年經政府征收放領之仁武八卦寮土地始終壩佔茲將余登發觸犯本案之動機及其手段列表分析〉,「高雄縣謝○○陳情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1/K173.9/862/1,1961年7月7日。
    ●〈奉監察院糾正地政局對於高雄縣長余登發等在該縣仁武鄉八卦寮放領耕地強行放水養魚等案遷延不辦措施失當案〉,「高雄縣謝○○陳情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1/K173.9/862/1,1961年7月9日。
    ●〈奉監察院糾正地政局對於高雄縣長余登發等在該縣仁武鄉八卦寮放領耕地強行放水養魚等案遷延不辦措施失當案處理情形〉,「高雄縣謝○○陳情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1/K173.9/862/1,1961年7月19日。
    ●〈准函送補列新舊縣長余登發、陳皆興移接工作報告案復請查照由〉,「高雄縣縣長陳皆興交代」,《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0/B293/0022.2/1,1961年7月11日。
    ●〈准函補送高雄縣新舊縣長余登發、陳皆興移接政績交代比較表案復請查照〉,「高雄縣縣長陳皆興交代」,《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0/B293/0022.2/1,1961年8月12日。
    ●〈謝業泉先生檢舉高雄縣長余登發偽造公文書利用職權非法變更地目涉嫌瀆職請予懲辦由〉,「余○○非法變更地目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0/K119.1/41-1/1,1962年12月7日。
    ●〈檢送余登發起訴書〉,「高雄縣謝○○陳情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1/K173.9/862/1,1963年8月17日。
    ●〈余登發瀆職案件案〉,「余○○非法變更地目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0/K119.1/41-1/1,1963年10月12日。
    ●〈高雄縣縣長余登發因仁武鄉八卦寮放領耕地違法瀆職圖利案令黃石吟等組織專案小組前往該縣督飭依法執行〉,「高雄縣謝○○陳情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1/K173.9/862/1,1963年12月23日。
    ●〈曾連在係自耕農所佔耕之公地被前高雄縣長余登發違法放領纏訟多年不處理請令高雄縣政府重行放領〉,「曾○○檢舉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9/K150.22/241-1/1,1972年8月23日。
    ●〈曾連在陳情余登發瀆職非法核准凌堯舜取得承領土地所有權案〉,「曾○○檢舉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9/K150.22/241-1/1,1972年9月21日。
    ●〈高雄縣民曾連在申請書以前高雄縣長余登發違法放領公地至今未有妥善處理案應請從速查明依法處理逕復〉,「曾○○檢舉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9/K150.22/241-1/1,1973年9月4日。
    ●〈曾連在陳情高雄縣前縣長余登發違法放領橋子段224-1號土地擅發凌堯舜土地所有權狀請求撤銷重新放領及塗銷登記案〉,「曾○○檢舉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9/K150.22/241-1/1,1973年10月18日。
    ●〈曾連在申請書為高雄縣橋子頭段224-1號放領土地承領人凌堯舜擅自移轉出賣高雄縣縣長余登發瀆職非法核准移轉登記為凌堯舜所有案應速依法撤銷承領並訴請法院塗銷登記〉,「曾○○檢舉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50/K150.22/241-1/1,1976年3月6日。
    ●〈前高雄縣長余登發業經確定罪責但民事部份卻一直拖延迄今未能解決未知現在高雄縣長林淵源是否有意拖延請飭令其辦理為禱〉,「曾○○檢舉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66/K150.22/241-2/1,1977年7月2日。
    ●〈請派余登發為高雄縣政府機要秘書案應予不准〉,「高雄縣府及所屬人員任免」,《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66/T032.11/0042/5,1977年12月29日。
    ●〈曾連在申請書為橋子頭段224-1號省有放領地承領人凌堯舜違法承領因前縣長余登發違抗省令瀆職非法核准請速查明依法核示〉,「曾○○檢舉案」,《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檔號:0066/K150.22/241-2/1,1979年10月1日。
    檔案管理局
    1946年8月-1989年10月
    ●〈高雄縣岡山區橋頭設鄉請願書〉,高雄縣政府,檔號:0036/012/7/1/004,1946年8月。
    ●〈二二八事件〉,臺灣高等法院,檔號:0036/刑簿82/1,1947年3月20日。
    ●〈余登發〉,外交部,檔號:0068/407.1/0020,1979年1月1日。
    ●〈外國人士函請赦免我國刑犯余登發父子〉,總統府,檔號:0068/3150901/2-019,1979年1月14日~1980年4月19日。
    ●〈余登發叛亂聲請提起非常審判〉,國防部,檔號:0068/00H00-1571/331,1979年3月3日。
    ●〈余登發、余瑞言叛亂〉,國防部,檔號:0068/00H00-1571/356,1979年4月25日。
    ●〈余登發、余瑞言涉嫌匪諜叛亂請提非常審判調查〉,監察院,檔號:0068/00H00/1571/331/1/002,1993年11月30日-1995年8月22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03,1980年5月15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05,1980年8月19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06,1980年8月23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08,1980年11月28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10,1981年2月26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12,1981年5月26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13,1981年8月17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16,1981年12月29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43,1985年6月15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48,1985年12月5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50,1986年3月12日。
    ●〈保外就醫〉,國防部,檔號:0069/1537.09/004/001/054,1986年9月12日。
    ●〈余登發、余瑞言涉嫌匪諜叛亂請提非常審判調查案〉,監察院,檔號:0082/032600/00411,1989年11月10日。
    臺灣省諮議會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林獻
    堂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黃朝琴
    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李萬居
    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郭雨新
    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許世賢
    女士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吳三連
    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2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六)》。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選舉委員會(編)
    1982 《中華民國選舉統計提要》。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仁武鄉志纂修指導委員會(編)
    1994 《仁武鄉志》。高雄:仁武鄉公所。
    王昭文
    1997 《高雄縣政治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
    王詩琅(譯)
    1988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文
    化運動》。臺北:稻鄉。
    民進黨中央黨部黃信介紀念文集小組
    2000 《民主老仙覺:黃信介紀念文集》。臺北:民進黨中央黨部。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編)
    2000 《民主進步黨兩岸政策重要文件彙編》。臺北:民主進步黨。
    田中一二(編)
    1924 《臺灣年鑑(大正十三年版)》。臺北:臺灣通信社。
    1927 《臺灣年鑑(昭和二年版)》。臺北:臺灣通信社。
    1929 《臺灣年鑑(昭和四年版)》。臺北:臺灣通信社。
    作者不詳
    1932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昭和7年11月)》。高雄:新高新報高雄之局。
    1933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昭和8年11月)》。高雄:高雄ニイタカ社。
    1934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昭和9年11月)》。高雄:高雄ニイタカ社。
    1936 《高雄州澎湖廳官民職員錄(昭和11年10月)》。高雄:高雄ニイタ
    カ社。
    1938 《高雄州澎湖廳官民職員錄(昭和13年10月)》,高雄:高雄ニイタ
    カ社。
    1939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昭和14年10月)》。高雄:高雄ニイタカ社。
    1940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昭和15年10月)》。高雄:高雄ニイタカ社。
    余玲雅(計畫主持),黃惠君(協同主持)
    2006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林頂
    立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余玲雅、蕭裕珍(計畫主持),陳世宏(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謝東
    閔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何歌健主(編)
    1995 《至情至性爲善最樂:蔣彥士先生八十慶賀文集》。臺北:何歌健。
    吳南河(計畫主持),黃惠君(協同主持)
    2005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蔡介
    雄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李宣鋒等(主編)
    1998 《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五)》。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敖(審定)
    1991 《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臺北:李敖。
    李登輝(筆記)
    2004 《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臺北:允晨。
    汪知亭
    1959 《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店。
    周琇環、陳世宏(編註)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臺北:國史館。
    岡山郡役所
    1937 《岡山郡要覽》。高雄:岡山郡役所。
    岡山鎮志編輯委員會(編)
    1986 《岡山鎮志》。高雄:岡山鎮公所。
    林玲玲
    1994 《高雄市選舉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林進發
    1932 《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
    1934 《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
    邱茂男(計畫主持), 潘光哲(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郭國
    基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侯坤宏(編)
    1997 《國史館二二八檔案史料(上)、(中)、(下)》。臺北:國史館。
    柯萬榮(編)
    1932 《高雄州地勢人物誌》。臺南:臺南民眾揚瀛社。
    茄萣鄉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4 《茄萣鄉志》。高雄:茄萣鄉公所。
    郎裕憲、陳文俊(編)
    1987 《中華民國選舉史》。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翁佳音(譯註)
    1992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臺灣社會運動史:勞
    工運動、右派運動》。臺北:稻鄉。
    高雄州
    1935 《高雄州要覽》。高雄:高雄州。
    1939 《高雄州要覽:昭和14年版》。高雄:高雄州。
    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編輯委員會(編)
    1997 《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2006 《高雄農田水利會第一屆直選會長暨會務委員紀念專輯》。高雄:高
    雄農田水利會。
    高雄縣政府主計室(編)
    1960 《高雄縣統計要覽》12期。高雄:高雄縣政府。
    1961 《高雄縣統計要覽》13期。高雄:高雄縣政府。
    1962 《高雄縣統計要覽》14期。高雄:高雄縣政府。
    1963 《高雄縣統計要覽》15期。高雄:高雄縣政府。
    1997 《高雄縣統計要覽專刊(民國35年至75年)》。高雄:高雄縣政府。
    2008 《高雄縣教育分析》。高雄:高雄縣政府。
    高雄縣選舉委員會(編)
    1986 《高雄縣公職人員選舉紀要(第一輯)》。高雄:高雄縣選舉委員
    會。
    高雄縣議會秘書室(編)
    1961 《高雄縣議會第四屆第七次大會暨第十四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
    雄: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議會第四屆第八次大會議事錄》。高雄: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成立會暨第一次大會第一次臨時大會議事錄》。
    高雄: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二次大會暨第二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1962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三次大會暨第三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四次大會暨第四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五次大會暨第五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1963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六次大會暨第六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七次大會暨第七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八次大會暨第八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1964 《高雄縣議會第五屆第九次大會暨第九次臨時大會議事錄》。高雄:
    高雄縣議會。
    國史館(編)
    1998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臺北:國史館。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
    1946 《國民大會實錄》。南京:國民大會秘書處。
    1961 《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1961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名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1972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名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1978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名錄》。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張炎憲、沈亮(主編)
    2008 《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一):臺灣民主運動人士篇》。臺北:吳三
    連史料基金會。
    2010 《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二):跨國人權救援的開端(1968-1974)》。
    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梅心怡人權相關書信集(三):國際救援力量的成長(1975-1978)》。
    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採訪記錄)
    2000 《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上)、(下)》。臺北:吳三連臺
    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溫秋芬(編)
    2006 《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臺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臺
    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源、班劍初(主修),毛一波等(編纂)
    1956 《高雄市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
    1974 《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
    1996 《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
    教育部統計處(編)
    1970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1973 《臺閩地區各國民中小學概況統計》。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1992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曹伯言(整理)
    2004 《胡適日記全集第九冊(1953-1962)》。臺北:聯經。
    章子惠編
    1947 《臺灣時人誌》。臺北:國光書局。
    許水德等(監修)、許桂霖等(主修)
    1985 《重修高雄市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許世楷
    1998 《許世楷文集─我過我的獨木橋》。臺北:前衛。
    許幸惠(計畫主持),林賢治(協同主持)
    2005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蔡鴻
    文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許信良
    1995 《挑戰李登輝》。臺北:新新聞。
    許信良、鍾碧霞
    1992 《許信良言論選集》。臺北:前衛。
    連震東先生紀念集編輯小組(編)
    1989 《連震東先生紀念集》。臺北:連戰。
    陳世宏、張建隆(編註)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臺
    北:國史館。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四):國會改造》。臺北:國史館。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臺北:國史
    館。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六):國會改造》。臺北:國史館。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臺北:
    國史館。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1960~1987)》。臺北:
    國史館。
    陳世宏等(編輯)
    2002 《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臺北:國史館。
    2002 《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臺北:國史館。
    2003 《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回憶錄焚毀案》。臺北:國史館。
    2003 《雷震案史料彙編:黃杰警總日記選輯》。臺北:國史館。
    陳正修、王康陸、黃嘉光等(合編)
    1991 《臺灣獨立運動三十年:張燦鍙選集(上)、(下)》。臺北:前衛。
    陳皆興等(監修)、 陳子波等(纂修)
    1958 《高雄縣志稿》。高雄:高雄縣文獻委員會。
    郭惠娜、林衡哲(編)
    1988 《郭雨新紀念文集:臺灣民主傳教士》。臺北:前衛。
    郭惠娜、許芳庭(編)
    2008 《郭雨新先生照片曁史料集》。新店:國史館。
    傅正(主編)
    1990 《雷震全集》冊3,〈警總對雷震起訴書全文〉。臺北:桂冠。
    《雷震全集》冊4,〈新黨的嚴正聲明〉、〈雷震等三人分處徒刑
    之半決主文及判決要旨〉。臺北:桂冠。
    《雷震全集》冊11,李怡,〈《雷震回憶錄》出版十年〉。臺北:
    桂冠。
    新高新報社
    1937 《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
    楊國夫(計畫主持), 薛化元(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李源
    棧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楠梓國小(編)
    2000 《高雄市楠梓國小一百週年校慶紀念專輯》。高雄:楠梓國小。
    董翔飛
    1984 《中華民國選舉槪況(上)、(下)》。臺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農田水利會聯合會(編)
    2002 《走過半世紀農田水利雜誌刊行50週年紀念:農田水利雜誌電子書(第1卷~第49卷)》。臺中: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2003 《農田水利會隧道工程發達誌》。臺中: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 《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
    1965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臺中:臺灣省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1946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
    1962 《臺灣省統計要覽》第21期。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
    1971 《中華民國臺灣省統計提要》。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
    1980 《臺灣省的政治建設──實施地方自治三十年》。南投:臺灣省政府
    民政廳。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
    1987 《臺灣省各級教育發展概況分析(民國35年至民國76年)》。臺中: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2 《臺灣省各縣市教育統計指標》。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編)
    1959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大會專輯》。臺中:臺灣省諮議
    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編輯小組(編)
    1999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臺北:長老教會總會。
    臺灣教育會
    1935 《臺灣教育沿革制》。臺北:臺北出版文化社。
    臺灣新民報(編)
    1937 《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
    1986 《臺灣人士鑑(昭和十二年版)》。東京:湘南堂書店。
    臺灣新民報調查部(編)
    1986 《臺灣人士鑑(昭和九年版)》。東京:湘南堂書店。
    臺灣廣友會(編)
    1937 《臺灣自治名鑑》。臺北:成文。
    輔仁大學會計室
    1995 《大專校院財務資訊公開內容報告書》。臺北:輔仁大學。
    劉峰松
    1984 《黑獄陽光:劉峰松獄中書信》。臺南:人光。
    鄧孔昭(編)
    1991 《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1991年。
    鄭喜夫等(撰稿)
    1999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輯錄(上)、(下)》。南投:臺
    灣省政府主計處。
    橋頭鄉志編輯委員會(編)
    1984 《橋頭鄉志》。高雄:橋頭鄉公所。
    興南新聞社(編)
    1986 《臺灣人士鑑(昭和十八年版)》。東京:湘南堂書店。
    蕭李居(編)
    2008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一)》。新店:國史館、臺
    北:文建會。
    《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余登發案史料彙編(二)》。新店:國史館、臺
    北:文建會。
    薛月順、曾昌滄、許瑞浩(編)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
    謝東閔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
    2004 《謝東閔先生全集》。新店:國史館,2004-2005年。
    謝問岑(主修),陳子波等(纂)
    1983 《高雄縣志稿》。臺北:成文。
    謝漢儒
    2002 《早期民主運動與雷震紀事》。臺北:桂冠。
    藍博洲(計畫主持)
    1998 《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臺北:臺北市文
    獻委員會。
    魏廷朝
    1997 《臺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臺北:文英堂。

    二、公報與報紙:
    (一)公報:
    《臺灣總督府報》
    〈普通試驗口述試驗〉,第3518號,1925年5月14日。
    〈普通試驗口述試驗〉,第3519號,1925年5月15日。
    〈普通試驗合格者〉,第3542號,1925年6月12日。
    〈普通試驗合格者〉,第3543號,1925年6月13日。
    〈卒業證書授與(商專)〉,第3764號,1926年3月27日。
    〈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規程(府令第37號)〉,第2408號,1935年6月6日。
    〈街庄協議會員ノ選舉ニ於ケル投票ノ代書ニ關スル件(府令第38號)〉,第2408號,1935年6月6日。
    《臺灣日日新報》
    〈街庄協議會員(内示)2/楠梓庄〉,1939年11月14日,5版。
    〈庄協議會員民選(2)高雄州〉,1939年11月25日,5版。
    《高雄州報》
    1935年11月22日,1057號。
    1939年11月22日,號外。
    《臺灣省政府公報》
    1964年秋字第45期。
    1964年冬字第34期。
    1969年夏字第70期。
    1973年冬字第23期。
    1979年冬字第39期。
    《總統府公報》
    1964年7月3日,1554卷。
    1964年10月2日,1580卷。
    1969年3月28日,2048卷。
    1973年9月3日,2620卷。
    1973年11月19日,2653卷。
    1974年12月4日,2816卷。
    (二)報紙
    《臺湾青年》
    〈元高雄県長逮捕、軍事裁判に〉,第220號,1979年2月5日,頁24。
    〈余氏父子の逮捕に鑑み、全国同胞に告ぐるの書〉,第221號,1979年3月5日,頁8。
    〈呉泰安事件の裁判〉,第221號,1979年3月5日,頁9-11。
    〈余登発事件に無党派がデモ〉,第221號,1979年3月5日,頁5-7。
    〈勝手に死刑宣告をするがよい!余登発氏、法廷で裁判官を怒鳴る〉,第222號,1979年4月5日,頁1-3。
    〈余登発氏に8年の徒刑判决〉,第223號,1979年5月5日,頁32。
    〈余登発氏、獄中から自叙伝〉,第224號,1979年6月5日,頁12。
    〈許信良県長の誕生祝に2万人が参集〉,第225號,1979年7月5日,頁7-8。
    〈われわれは余登発先生の代りに入獄を願う、華僑は革命の毋?オリンピック委員会で中国が巻き返し、他……〉,第226號,1979年8月5日,頁14。
    〈政府も法も法庭も連中のもの〉,第226號,1979年8月5日,頁2-3。
    〈臺湾内外の同胞に告ぐるの書〉,第226號,1979年8月5日,頁7-10。
    〈臺湾民主政治の死亡宣告書!ー許信良に停職2年!『潮流』41号より〉,第226號,1979年8月5日,頁4-6。
    〈獄中の余登発元高雄県長の78才の誕生日に氏の逮捕に抗議して参集した市民たち(写真)〉,第230號,1979年12月5日,表4。
    《臺独》
    〈下一個對象〉,第83期,1979年1月28日,頁6-8。
    〈道退的「民主」〉,第83期,1979年1月28日,頁8-。
    〈編者的話〉,第83期,1979年1月28日,頁2。
    〈看余登發案的「審訊」〉,第85期,1979年3月28日,頁2-6。
    〈姚嘉文承辦余瑞言案報告書〉,第85期,1979年3月28日,頁9。
    〈踏過橋頭的第一步──讀施明德遊行記的感觸〉,第85期,1979年3月28日,頁6-8。
    〈臺灣民主運動劃時代的一天─黨外人士為余登發案遊行抗議記實〉,第85期,1979年3月28日,頁10-19。
    〈白白布染到黑──「余登發獄中自述」出版前言〉,第86期,1979年4月28日,頁11。
    《民主臺灣:臺灣民主運動支援會通訊》
    〈國民党下一步做什麼?〉,第15期,1980年4月,頁7-8。
    《中央日報》
    1947年11月24日,2版。
    1960年4月6日,3版。
    1960年9月11日,3版。
    1960年9月14日,3版。
    1963年10月20日,3版。
    1963年10月21日,3版。
    1978年2月6日,3版。
    1978年10月5日。
    1978年12月19日,副刊。
    《徵信新聞報》
    1963年10月20日,3版。
    《中國時報》
    1979年1月22日。
    1980年2月22日,3版。
    1985年11月6日,3版。
    1985年11月9日。
    1986年9月29日,2版。
    1986年11月30日,2版。
    1986年12月2日,3版。
    2010年3月22日,3版。
    《自由時報》
    2010年9月12日,3版。
    2003年8月8日,3版。
    《自立早報》
    1993年9月13日,2版。
    《自立晚報》
    1979年1月22日,2版。
    1979年1月23日,2版。
    1979年1月24日,2版。
    1979年1月25日,2版。
    1979年2月7日,2版。
    1979年2月10日,2版。
    1979年2月20日,2版。
    1979年2月27日,2版。
    1979年3月3日,2版。
    1979年3月6日,2版。
    1979年3月9日,2版。
    1979年3月10日,2版。
    1979年3月15日,2版。
    1979年3月16日,2版。
    1979年3月16日,2版。
    1979年4月16日,2版。
    1979年4月17日,2版。
    1979年4月20日,2版。
    1979年4月21日,2版。
    1979年4月23日,2版。
    1979年4月26日,2版。
    1979年5月03日,2版。
    1979年5月15日,2版。
    1979年5月19日,2版。
    1979年5月29日,2版。
    1979年5月31日,2版。
    1979年11月9日,2版。
    1979年12月31日,2版。
    1980年2月6日,2版。
    1980年3月18日,2版。
    1980年3月20日,2版。
    1985年11月7日。
    1986年12月3日,2版。
    1989年9月13日。
    1989年9月14日。
    1989年9月15日。
    1989年9月16日。
    1989年9月17日。
    1989年9月18日。
    1989年9月19日。
    1989年9月20日。
    《大紀元時報》
    2007年11月1日。
    《民眾日報》
    1978年4月26日。
    2003年10月5日,4版。
    《臺灣教會公報》
    1978年5月13日。
    《臺灣時報》
    1978年10月27日。
    1978年11月13日,3版。
    1979年3月8日。
    《臺灣日報》
    1978年11月13日,3版。
    《臺灣新生報》
    1963年10月21日,3版。
    《潮流》地下報
    1979年6月29日,1版。
    《聯合報》
    1963年4月30日,6版。
    1963年10月20日,3版。
    1963年10月21日,3版。
    1979年1月22日,1版。
    1979年1月22日,3版。
    1979年1月23日,1版。
    1979年1月23日,3版。
    1979年1月24日,3版。
    1979年1月25日,3版。
    1979年3月3日,3版。
    1979年3月4日,3版。
    1979年3月8日,3版。
    1979年3月9日,3版。
    1979年3月10日,3版。
    1979年4月3日,3版。
    1979年4月17日,3版。
    1979年4月18日,3版。
    1979年4月25日,3版。
    1979年5月29日,1版。
    1980年2月5日,3版。
    1980年2月6日,3版。
    1981年8月27日,2版。
    1981年9月11日,2版。
    1981年9月24日,2版。
    1981年12月28日,2版。
    1982年3月26日,2版。
    1983年1月27日,2版。
    1986年11月15日,2版。
    1987年11月12日,2版。
    1987年11月25日,2版。
    1987年11月26日,2版。
    1987年12月1日,2版。
    1988年3月6日,2版。
    1988年4月18日,2版。
    1989年9月13日,2版。

    三、回憶錄、傳記:
    Thomas A. Marks(原著),張聯祺等(譯)
    2003 《王昇與國民黨:反革命運動在中國》。臺北:時英。
    上坂冬子(著),駱文森、楊明珠(譯)
    2001 《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臺北:先覺。
    中日文教基金會
    1991《張寶樹先生八十年》。臺北:中華民國日本研究學會。
    方素敏
    2000 《慈悲、希望、愛:林義雄人生行跡》。臺北:圓神。
    王力行
    1994 《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臺北:天下。
    王力行、汪士淳(合著)
    1997 《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臺北:天下。
    王文裕
    1997 《李萬居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拓
    1987 《改革者王拓》。臺北:王拓。
    王美琇(編)
    1995 《夢想臺灣國:張燦鍙三十年的臺獨運動生涯》。臺北:前衛。
    丘秀芷
    2007 《懷念孫運璿》。臺北:天下。
    丘秀芷(主編)
    1994 《政治家的風範:俞國華先生八秩嵩壽文集》。臺北:俞國華文教基
    金會。
    申子佳、鄭美倫
    1994 《吳伯雄前傳》。臺北:開今。
    朱文伯
    1985 《朱文伯回憶錄》。臺北:民主潮社。
    江南
    1993 《蔣經國傳》。臺北:李敖。
    江蓋世
    1998 《我走過的臺灣路》。臺北:前衛。
    考選部(編)
    1990 《淡樸中的剛毅:瞿韶華先生與考選行政》。臺北:考選部。
    余陳月瑛
    1996 《余陳月瑛回憶錄》。臺北:時報。
    2000 〈永遠的民主戰士黃信介〉,收於民進黨中央黨部黃信介紀念文集
    小組,《民主老仙覺:黃信介紀念文集》。臺北:民進黨中央黨部,
    頁61。
    吳三連(口述),吳豊山(撰記)
    1991 《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
    吳樹民研究主持,沈亮、施妙旻研究助理
    2008 〈從梅心怡(Lynn Miles)往來書信看1970年代人權救援與臺灣民
    主化〉。臺北:總統府,頁1-110。
    呂政達
    2004 《愛與戰鬥:陳菊的從政路》。臺北:民視。
    呂政達、胡駿
    1995 《神探‧法醫‧楊日松》。臺北:大村。
    宋重陽
    1993 《臺灣獨立運動私記:三十五年之夢》。臺北:前衛。
    李大維
    1988 《臺灣關係法立法過程:美國總統與國會間之制衡》。臺北:洞察。
    李文
    1996 《縱橫五十年──呂秀蓮前傳》。臺北:時報。
    李正寰
    1991 《谷正綱先生與救總》。臺北:中國災胞救助總會。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2010 《李宗仁回憶錄(上)(下)》。臺北:遠流。
    李昂
    1993 《施明德前傳》。臺北:新臺灣重建委員會。
    李國鼎先生紀念活動推動小組
    2004 《李國鼎的一生》。臺北: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臺灣李國鼎數位
    知識促進會。
    李敖
    1995 《你不知道的彭明敏》。臺北:商周文化。
    李煥
    1990 《一心為國:李煥先生言論選集》。臺北:幼獅。
    李筱峰
    1991 《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晚報。
    李達
    1989 《李煥與臺灣》。臺北:風雲論壇。
    汪士淳
    1996 《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臺北:天下。
    1999 《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臺北:天下遠見。
    周明
    2000 《臺灣歷史名人傳:楊肇嘉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聯華
    1994 《周聯華回憶錄》。臺北:聯合文學。
    官麗嘉
    1995 《誠信:林洋港回憶錄》。臺北:天下。
    林良哲
    2004 《何春木回憶錄》。臺北:前衛。
    林蔭庭
    1998 《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遠見。
    林樹枝(枝伯)
    1989 《良心犯的血淚史》。臺北:前衛。
    1997 《白色恐怖X檔案》。臺北:前衛。
    林黛嫚
    1996 《我心永平:連戰從政之路》。臺北:天下。
    林雙不
    2000 《深秋天涯異鄉人:安安靜靜莊秋雄》。臺中:晨星。
    邵玉銘(主編)
    1990 《遽變下:一個公僕的心路歷程》。臺北:時報。
    1991 《風雲的年代:保釣運動及留學生涯之回憶》。臺北:聯經。
    邱家洪
    1999 《政治豪情淡泊心:謝東閔傳》。臺北:木棉。
    施明德
    2000 〈創辦美麗島雜誌,奠定江湖霸業〉,收於民進黨中央黨部黃信介紀
    念文集小組,《民主老仙覺:黃信介紀念文集》。臺北:民進黨中
    央黨部,頁96-97。
    2002 《無私的奉獻者,狂熱的革命者:施明德》。臺北:天下遠見。
    2006 《囚室之春》。臺北:寶瓶。
    柯旗化
    2002 《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
    1998 《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
    范泓
    2008 《民主的銅像:雷震先生傳》。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夏珍
    1998 《許信良的政治世界》。臺北:天下。
    2003 《中立:國家調查員王光宇解密》。臺北:天下遠見。
    1998 《自由自在宋楚瑜》。臺北:時報。
    1997 《政海沉沉楚天闊──宋楚瑜二十三年政壇紀實》。臺北:商業周
    刊。
    徐立德
    2010 《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臺北:天下遠見。
    時事週刊社(編)
    1980 《明辨大是大非:剖視臺獨》。臺北:時事週刊社。
    袁暌九(主編),林國欽(編輯)
    1991 《邱創煥其人其事》。臺北:黎明文化。
    高玉樹
    1991 《高玉樹論著選集一:政治評論集》。臺北:東方。
    《高玉樹論著選集二:科技與交通集、市政建設評論集》。臺北:東
    方。
    《高玉樹論著選集三:旅遊文集(上)》。臺北:東方。
    《高玉樹論著選集四:旅遊文集(下)》。臺北:東方。
    高玉樹(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
    2007 《高玉樹回憶錄:玉樹臨風步步高》。臺北:前衛。
    馬克任
    1985 《美國華人社會評論》。臺北:聯經。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
    2001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臺北:望春風。
    張丁蘭
    2000 《張丁蘭的故事》。臺北:前衛。
    張炎憲(主編)
    2002 《吳三連全集(六):戰後政治運動及其他》。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
    基金會。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
    1987 《臺灣近代名人誌(一)~(五)》。臺北:自立。
    張俊宏
    2000 〈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上第一領導人黃信介先生事略〉,收於民進
    黨中央黨部黃信介紀念文集小組,《民主老仙覺:黃信介紀念文集》。
    臺北:民進黨中央黨部,頁189。
    張燦鍙
    2006 《八千哩路自由長征:海外臺灣建國運動二十個小故事》。臺北:前
    衛。
    梁正光(編)
    1990 《李煥:開拓型的政治人物》。香港:潮流月刊。
    梁肅戎
    1995 《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
    莊秋雄
    1993 《海外遊子臺獨夢》。臺北:前衛。
    2000 《海外遊子臺獨夢續》。臺北:前衛。
    許曹德
    1990 《許曹德回憶錄:一個臺灣人的成長史》。臺北:前衛。
    陶五柳
    1995 《彭明敏旋風》。臺北:大村。
    陳立夫
    1994 《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
    陶百川
    1992 《陶百川全集(七):為改革開放呼號》。臺北:三民。
    陳映真
    1993 《石破天驚》。臺北:人間。
    陳唐山
    1993 《定根臺灣陳唐山》。臺北:前衛。
    陳祖耀
    2008 《王昇的一生》。臺北:三民。
    陳婉真
    1991 《啊!黑名單》。臺北:前衛。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
    2000 《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
    陳菊
    1993 《黑牢嫁粧:一個臺灣女子的愛與戰鬥》。臺北:月旦。
    1995 《橄欖的美夢:臺灣菊、臺灣情》。臺北:月旦。

    陳榮儒
    2001 《臺美人的民間外交》。臺北:前衛。
    2004 《FAPA與國會外交:1982-1995》。臺北:前衛。
    彭明敏
    1995 《自由的滋味》。臺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彭瑞金
    1995 《臺灣野生政治家──余登發》。臺北:時報。
    彭蕙仙、沈富雄
    2004 《不時奮起:諤諤之士的快意人生》。臺北:麥田。
    黃武東
    1988 《黃武東回憶錄:臺灣長老教會發展史》。臺北:前衛。
    黃昭堂
    1998 《黃昭堂獨立文集》。臺北:前衛。
    黃富三
    2004 《林獻堂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朝琴
    2001 《朝琴回憶錄之臺灣政商耆宿:黃朝琴》。臺北:龍文。
    黃順興
    1978《永不退卻》。彰化:黃順興。
    1990 《走不完的路:黃順興自述》。臺北:自立晚報。
    楊艾俐
    1989 《孫運璿傳》。臺北:天下。
    楊金虎(著),張玉法、張瑞德(主編)
    1990 《七十回憶(上)(中)(下)》。臺北:龍文。
    楊青矗編
    1989 《許信良風暴:許信良的政治活動與理念》。高雄:敦理。
    楊肇嘉
    1967 《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
    葉柏祥
    1994 《黃信介前傳:民進黨永遠的大老》。臺北:月旦。
    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註)
    1995 《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
    廖慶洲
    1988 《林洋港的奮鬥與歷練》。臺北:文經,1988年。
    蔡金燕
    1997 《吳三連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賴樹明
    1993 《林洋港傳》。臺北:希代。
    錢復
    2005 《錢復回憶錄》。臺北:天下遠見。
    薛月順(編)
    2005 《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新店:國史館。
    謝東閔
    1988 《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臺北:聯經。

    四、口述歷史: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艾琳達口述訪談〉,未刊稿。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9 〈李朝熙先生訪談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第三輯。
    〈李榮宗先生訪談紀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
    第三輯。
    孔令晟(口述),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記錄)整理)
    2002 《孔令晟先生訪談錄:永不停止永不放棄,為革新而持續奮鬥》。臺
    北:國史館。
    王任遠(口述),馬西屏(整理)
    1995 《王任遠司法六年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
    王牧之
    1978 《「黑縣長?」真相:林淵源訪問記》。高雄:光朗。
    王萍(訪問),官曼莉(紀錄)
    1990 《杭立武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王賢德(訪問),陳慕貞(紀錄)
    1999 《盧榮祥先生訪問(記錄)》。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王戴春滿(計畫主持),曾明財(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何春木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余玲雅(計畫主持),李昌麟(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余玲雅女士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2006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華加志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余玲雅、周細滿(計畫主持),陳世宏(協同主持)
    2005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吳伯雄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余玲雅、蕭裕珍(計畫主持),曾明財(協同主持)
    2006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蔡讚雄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余玲雅、魏早炳(計畫主持),陳世宏(協同主持)
    2006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游錫堃先生訪談錄》。臺中:灣省諮議會。
    余登發
    1978 〈喜見長江後浪推前浪──序王拓君「黨外的聲音」〉,收於王拓
    ,《黨外的聲音》。臺北:自印本,頁1-5。
    1989 《余登發獄中自述──我的政治生涯》。高雄:余陳月瑛。
    余登發(口述),王拓(訪問)
    1978 〈我們絕不向「無理」屈服〉,收於王拓,《黨外的聲音》。臺北:自
    印本,《黨外的聲音》。臺北:自印本。
    呂芳上、黃克武(訪問),王景玲(紀錄)
    2001 《覽盡滄桑八十年: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
    呂順安(主編)
    1994 《耆老口述歷史(九):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明通(計畫主持),林賢治(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邱連輝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張炎憲
    2004 〈楊肇嘉與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辦,「第七
    回夏季學校:臺中地區家族與歷史研習營」(2004年7月17~20
    日)課程大綱。
    李憲榮
    2003 〈世臺會與海外臺灣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辦,「自覺與認同─
    ─1950~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研討會」,2003年12月9~11日。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
    1990 《齊世英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汪敬煦(口述),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紀錄整理)
    1993 《汪敬煦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谷正文(口述),許俊榮、黃志明、公小穎(整理)
    1995 《白色恐怖祕密檔案》。臺北:獨家。
    周宏壽(口述),汪士淳(撰寫)
    2003 《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官關鍵變局》。臺北:天下遠見。
    林久翔(計畫主持),林文益、李明仁(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楊玉城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林仙保(計畫主持), 李明仁、林文益(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劉炳偉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林哲藝(計畫主持),梁煌儀(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許信良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林淵源(口述),王耀德(紀錄),張迎秝(撰述)
    2008 《風骨:林淵源八十談往》。高雄:宏玟館。
    邱俊男(計畫主持),黃建仁(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余陳月瑛女士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柯水源(計畫主持),孫善豪(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謝漢儒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胡慧玲
    1995 《島嶼愛戀》。臺北:玉山社。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
    1995 《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
    張昭仁、謝立信(編)
    1996 《噤聲五十年:臺灣人民口述歷史》。臺北:海洋國家。
    張英哲
    2003 〈1970~2000年歐洲臺灣人的社會──政治運動〉,吳三連史料
    基金會主辦,「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研討
    會」,2003年12月9~11日。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
    1993 《梁肅戎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陳守山(口述),劉鳳翰(訪問),許秀容(紀錄整理)
    2002 《臺籍首位上將總司令: 陳守山口述歷史》。臺北:國史館。
    陳啟吉(計畫主持), 韋本(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王國秀女士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陳紹輝(計畫主持), 張建隆(協同主持)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李秋遠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陳隆、陳錦芳、盧榮杰
    2003 〈世界臺灣同鄉會聯合會(世臺會)簡史〉,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辦,「自
    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研討會」,2003年12月
    9~11日。
    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等(記錄)
    2009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儀深、許文堂、張文隆(訪問)
    2008 《郭雨新先生行誼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紀錄)
    1992 《黃通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曾彩金(訪問),張春菊、溫蘭英、黃瑞芳(紀錄)
    2006 《邱連輝老縣長口述歷史訪談紀錄》。屏東:屏東縣六堆文
    化研究學會。
    黃石城(口述),許文堂(訪問),林東璟(紀錄)
    2007 《權力無私─我的從政建言》。臺北:遠見。
    黃昭堂
    2003 〈日本的臺獨運動〉,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辦,「自覺與認同──1950
    ~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研討會」,2003年12月9~11日。
    黃根深、王廷宜、莊秋雄
    2003 〈臺灣人權協會(美)1970~1990年代的故事〉,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
    辦,「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研討會」,2003
    年12月9~11日。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
    1999 《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臺北:時報。
    《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臺北:時報。
    《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臺北:時報。
    《歷史的凝結:1977~79臺灣民主運動影像史》。臺北:時報。
    楊宗昌
    2003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的故事〉,吳三連史料基金會主辦,「自
    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研討會」,2003年12月
    9~11日。
    楊青矗(口述),陳世宏(訪問)
    2007 《楊青矗與美麗島事件》。臺北:國史館。
    臺灣省諮議會
    2004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吳復生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許新枝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李雅樵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吳水雲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黃光平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陳
    學益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章
    博隆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黃
    鎮岳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胡
    克柔女士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陳
    新發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林
    明德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高
    育仁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張
    文獻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李
    炳盛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藍
    榮祥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2007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陳錫章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黃
    金鳳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裴斐(Nathaniel Peffer)、韋慕庭(Martin Wilbur) (訪問整理),吳修垣(譯)
    1999 《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1946-1953年) 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廣凱
    1994 《劉廣凱將軍報國憶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蔡爾瀚(計畫主持),李昌麟(協同主持)
    2005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蘇俊雄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藍博洲
    1997 《高雄縣二二八暨五○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高雄縣政府。
    魏早炳(計畫主持),李昌麟(協同主持)
    2002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魏綸洲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魏早炳(計畫主持),曾明財(協同主持)
    2005 《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
    林佾廷先生訪談錄》。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五、專書論文:
    (一)專書
    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
    2001 《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
    所籌備處。
    內政部
    2000 《地方制度法及解釋彙編》。臺北:內政部。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
    1970 《動員勘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輔選工作紀實》。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一組。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印)
    1962 《中國黨派資料輯要(中)》。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
    王兆釧等作
    1979 《講沒完的政見》(臺北:拓荒者,1979年)。
    王金塗、蘇月琴
    1995 《高雄縣人物軼事傳說》。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王景弘(編譯)
    2002 《第三隻眼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臺北:玉山社。
    王燈岸
    1980 《磺溪一老人》。彰化:作者自印。
    史明
    1988 《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自由時代週刊社。
    司馬文武
    1980 《我愛凱撒》。臺北:八十年代。
    包斯文
    1980 《黨外人士何去何從》。臺北:四季。
    曲兆祥
    1992 《翻滾的蘭陽溪: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硏究》。臺北:永業。
    朱雲漢
    1989 〈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蕭新煌等箸,《壟斷與剝削
    ──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江金山
    1983 《真心話第二號:余登發生日快樂》。臺北:真心話雜誌社。
    艾琳達
    1998 《激盪!臺灣反對運動總批判》。臺北:前衛。
    吳乃德
    1992 〈反對事業的第二條陣線:從黨外到民進黨的內部分歧〉,收於澄社,《臺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自立晚報。
    吳乃德、游盈隆
    1997 《民主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臺北:月旦。
    吳文星
    1992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
    吳文星、陳舜芬、伍振鷟(著),陳舜芬(編譯)
    1990 〈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收於伍振鷟主譯,《亞洲大學的發展──
    從依賴到自主》。臺北:師大書苑。
    吳俊瑩
    2010 《臺灣代書的歷史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吳哲朗
    1979 《余登發七八生日會實記》。臺北:三榮美術印刷。
    吳祖揚(總編輯)
    1997 《水利五十年》。臺中:臺灣省水利處。
    吳叡人
    2001 〈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的
    論述1919~1931〉,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
    (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
    吳叡人
    2001 〈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的
    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
    。臺北:新自然主義。
    吳濁流
    1989 《無花果》。臺北:前衛。
    呂秀蓮
    1998 《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
    2001 《臺灣良心話:呂副總統的第一年》。臺北:天下。
    2003 《臺灣:過去與未來》。臺北:知本家。
    宋重陽
    1988 《臺灣獨立運動的思想與戰略:為自由而戰》。高雄:南冠。
    李世傑
    1995 《調查局研究》。臺北:李敖。
    李永熾
    2004 《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史料編纂小組(編輯)
    1990 《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
    料中心。
    李旺臺
    1993 《臺灣反對勢力(1976-1986)》。臺北:五千年。
    李敖
    2002 《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
    李筱峰
    1987 《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
    《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
    李禎祥
    2002 《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玉山。
    李福鐘(編)
    2003 《自由中國選編:選集1──自由民主的基本概念》。臺北:稻鄉。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
    1990 《齊世英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阮成章
    1992 《為中國人建檔》。臺北:黎明。
    周婉窈
    1989 《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
    2003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
    林吉郎
    1987 《中國國民黨輔選政策之研究》。臺北:正中。
    《中國國民黨輔選政策之研究:民國六十九年增額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選舉之輔選政策分析》。臺北:正中。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著),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合譯)
    1981 《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臺北:黎明。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
    1994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浪潮》。臺北:五南。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
    2000 《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
    討》。臺北:新自然主義。
    林書揚
    1992 《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
    林樹枝(枝伯)
    1986 《出土的政治冤案(臺灣1947-1985)》。美國華府:臺灣基金會。
    林濁水
    1992 《統治神話的終結》。臺北:前衛。
    邵玉銘
    1983 《從門戶開放到中美斷交》。臺北:淡江大學。
    邱國禎
    2007 《近代臺灣慘史檔案》。臺北:前衛。
    邱榮舉、謝欣如
    2006 〈戰後臺灣客家政治菁英與白色恐怖政治事件──解析許信良與三個重要政治事件之關係〉,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第二屆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姜南揚
    1995 《臺灣大轉型:四十年政改之謎》。臺北:克寧。
    姚嘉文
    2003 《我們的臺灣》。臺北:正中。(無資料)
    姚嘉文、陳菊(編著)
    1979 《黨外文選》。臺北:姚嘉文律師事務所。
    施明雄
    1998 《施家三兄弟的故事》。臺北:前衛。
    《臺灣人受難史》。臺北:前衛。
    若林正丈
    1989 《轉型期的臺灣──脫內戰化的政治》。臺北:故鄉。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
    1997 《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月旦。
    若林正丈、劉進慶、松永正義(編著)
    1995 《臺灣百科》。臺北:克寧。
    郎裕憲
    無年代 《臺灣地方選舉》。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
    印行。
    風雲論壇社編輯委員會(編)
    1983 《透視黨外勢力》。臺北:風雲論壇社。
    1986 《透視黨外組黨》。臺北:風雲論壇社。
    倪子修(總編輯)
    2001 《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
    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孫善豪等(編)
    2003 《自由中國選編:選集4──言論自由》。臺北:稻鄉。
    徐策
    1989 《九○年代臺灣前途領導人物(一):民進黨篇》。臺北:天相。
    張宏義
    1979 《從「余登發獄中自述」看余登發:一個高雄縣民對於余氏家族及
    余案的看法》。臺北:阿爾泰。
    張昆山、黃政雄
    1996 《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臺北:聯經。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
    1998 《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陳朝海(編)
    2010 《美麗島事件30週年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曾秋美(採訪記錄)
    2009 《青春‧逐夢‧臺灣國系列1: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臺北:
    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
    2010 《青春‧逐夢‧臺灣國系列2:掖種》。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青春‧逐夢‧臺灣國系列3:發芽》。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
    2001 《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
    會。
    2003 《20世紀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
    基金會。
    2008 《戰後臺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等
    1996 《臺灣史論文精選》(上)、(下)。臺北:玉山社。
    張富忠、邱萬興
    2005 《綠色年代:臺灣民主運動25年》。臺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許世楷
    1993 《臺灣獨立黨回歸祖國》。臺北:前衛。
    陳文德
    1997 《綠色南國:余政憲的高雄縣政經營》。臺北:遠流。
    陳世宏
    2006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對民主運動的鎮壓──以白雅燦案為例〉,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會主辦,「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研討會」,2009年5月16日。
    陳永興、李筱峰(編)
    1983 《臺灣近代人物集:近代臺灣知識份子的志業與理想》。臺北:李筱
    峰。
    陳志龍(總編輯)
    2002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數之認定與增減》。臺 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陳佳宏
    1998 《海外臺獨運動史》。臺北:前衛。
    2006 《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
    2010 《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臺北:博揚。
    陳怡方等(著)
    2002 《非凡臺灣人》。臺北:遠流。
    陳明通
    2001 《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
    陳郁秀
    2002 《蘆葦與劍:臺灣政治運動發展簡史》。臺北:時報。
    陳順孝
    2003 《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臺北:五南。
    陳翠蓮
    1995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
    陳銘城
    1992 《海外臺獨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陳銘城等(文字撰稿)
    2000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臺北:前衛。
    陳儀深
    1995 《誰的民進黨:九○年代臺灣反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判》。臺北:
    前衛。
    陳儀深訪問、簡佳慧等(記錄)
    2009 《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儀深等(編)
    2003 《自由中國選編:選集7──國際情勢與中國問題》。臺北:稻鄉。
    傅曼慧
    1979 《吳春發匪諜案附余登發父子案及黑拳幫叛國案 》。臺北:聯亞。
    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
    1996 《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
    彭瑞金
    2004 〈戰後臺灣地方自治實施初階段,原生民主勢力的勃興〉,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深化臺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彭瑞金
    2002 《高雄余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彭懷恩
    1987 《臺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臺北:自立。
    黃人傑
    2004 〈民主運動與反對運動的辯證──兼論余登發的從政背景、政治人格與民主思想〉,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深化臺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黃玉齋(編)
    2001 《臺灣年鑑(二)》。臺北:海峽學術。
    黃兆強(主編)
    2004 《釣魚臺列嶼之歷史發展與法律地位》。臺北:東吳大學。
    黃嘉樹
    1994 《國民黨在臺灣(1945-1988)》。臺北:大秦。
    楊青矗
    1989 《神話統治四十年》。高雄:敦理。
    楊碧川
    1997 《高雄縣簡史、人物志》。高雄:高雄縣政府。
    楊肇嘉
    1928 《臺灣地方自治問題》。東京:新民會。
    照史
    1975 《臺灣地方人物趣談:高雄人物第一輯》。高雄:勝夫。
    1983 《高雄人物評述第一輯》。高雄:春暉。
    1985 《高雄人物評述第二輯》。高雄:春暉。
    葉振輝
    2004 〈橋頭鄉設鄉始末〉,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深化臺灣民主、
    促進地方建設」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2006 〈余登發老縣長施政建設初探〉,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第二屆
    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檔案與新聞報導──余登發縣長去職案〉,收於中華檔案暨資訊微
    縮管理學會編,《海峽兩岸檔案暨微縮學術交流會論文集》。臺北:
    中華檔案暨資訊微縮管理學會。
    葉振輝
    2006 〈余登發縣長停職案研究〉,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第一屆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余登發老縣長施政建設初探〉,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第二屆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董翔飛
    1973 《臺灣省縣市政府組織之硏究》。臺北:嘉新文化基金會。
    1982 《地方自治與政府》。臺北:五南。

    雷震
    2003 《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臺北:遠流。
    廖忠俊
    1997 《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臺北:允晨。
    2000 《臺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臺北:允晨。
    綠色小組(策劃)
    1989 《永遠的老縣長余登發》。高雄:余政憲、余玲雅聯合服務處。
    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編)
    1995 《政治犯:臺灣獨立運動史》。高雄:臺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
    臺灣時報記者(集體採訪)
    1977 《政海浮沉錄:臺灣省歷屆民選縣市長滄桑史》。臺北:時報。
    臺灣新文化服務社
    1952 《臺灣省首屆民選縣市長暨縣市議員特輯》。臺北:臺灣新文化服務
    社。
    臺灣黨務月刊社
    1970 《臺灣黨務》。臺中:中國國民黨臺灣省委員會。
    趙永茂
    1978 《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
    潘光哲等(編)
    2003 《自由中國選編:選集5──地方自治、選舉與反對黨》。臺北:
    稻鄉。
    《自由中國選編:選集6──黨國體制的批判》。臺北:稻鄉。
    蔣勻田
    1963 《民主的理想與實踐》。臺北:文星。
    1979 〈緊握收拾人心的機會〉,收於八十年代出版社,《「自由中國」
    選集1──地方自治與選舉》。臺北:八十年代。
    蔡同榮
    1990 《我要回去》。臺北:敦理。
    2003 《民視與我》。臺北:民視文化。
    2010 《顧臺灣》。臺北:財團法人民視文教基金會。
    蔡信德
    1990 《擁抱臺灣》。高雄:派色文化。
    蔡茂寅
    2006 《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臺北:新學林。
    蔡憲崇
    1983 《鑼聲若響:臺灣島上的反對黨》。臺北:作者出版。
    1981 《望春風──臺灣民主運動人物奮鬪史》。臺北:作者出版。
    鄭水萍
    1997 《橋頭記事》。高雄:橋頭鄉公所。
    鄭文聰
    2000 《二十世紀臺灣:一九七九》。臺北:大地地理。
    鄭牧心
    1987 《臺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自立。
    盧修一
    1992 《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臺北:前衛。
    戴獨行
    1998 《白色角落》。臺北:人間。
    薛化元
    1996 《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
    稻鄉。
    2004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對地方自治改革的主張〉,收於臺灣省諮議會
    編《「深化臺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
    灣省諮議會。
    〈余登發事件〉,收於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
    2006 〈強人威權體制與臺灣民主發展〉,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第一
    屆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
    會。
    薛化元、林果顯、楊秀菁(編)
    2008 《戰後臺灣人權年表:1945-1960》。臺北:國史館,文建會。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撰注)
    2003 《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薛化元等(編)
    2003 《自由中國選編:選集2──司法與人權》。臺北:稻鄉。
    2003 《自由中國選編:選集3──憲政問題》。臺北:稻鄉。
    謝小芹、劉容明、王智明(主編)
    2010 《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清大出版社。
    謝長廷
    1983 《黨外黨》。臺北:關懷之聲。
    無出版年 《民主進步黨》。臺北:自由時代。
    謝聰敏
    1984 《談景美軍法看守所》。臺北:鄭南榕。
    謝鴻儀(總編輯)
    2000 《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一甲子年史:民國二十九年至民國八十九
    年》。臺北:大社會文化。
    藍博洲
    1997 《白色恐怖》。臺北:揚智。
    蘇瑞鏘
    2004 〈臺灣(臨時)省議會五龍一鳳對結社權的態度以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為中心〉,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深化臺灣民主、促進地方建設」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2007 《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臺北:前
    衛。
    蘇瑤崇
    2006 〈戰後臺灣「民主政治」之濫觴──從「終戰」到「光復」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考〉,收於臺灣省諮議會編,《第一屆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諮議會。
    (二)期刊論文
    Lynn Miles(梅心怡)
    1986年 〈國際人權工作者梅心怡來信〉,《關懷》第51期,頁16-17。
    毛知礪
    1996 〈臺灣戒嚴時期民主政論的初探(1949-1960)──以雷震與《自由中國》半月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頁107-133。
    王振環
    1989 〈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第2卷第1期,頁71-116。
    王興中
    2010 〈為良心犯燃起希望的燭光〉,《新使者》第116期,頁20-23。
    民主潮雜誌社
    1957 〈在野黨及無黨無派第三屆縣市長暨省議員競選人共同聲明〉,
    《民主潮》第7卷第12期,頁19。
    立潮
    1982 〈訪問省議員余玲雅〉,《政治家》第26期,頁23-25。
    朱文伯
    1959 〈為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再說幾句話〉,《自由中國》第20卷第2期,
    頁9。
    1977 〈限制縣市長候選人最高年齡真不違憲嗎?〉,《民主潮》
    第27卷11期,頁5。
    朱麗玉
    1980年 〈高雄事件與海外人權運動〉,《臺獨》第97期,頁17-22。
    自由中國半月刊編輯部
    1960 〈在野黨及無黨無派人士對於本屆地方選舉向國民黨及執政當局提
    出的十五項要求〉,《自由中國》第22卷第7期,頁234。
    〈在野黨及無黨派人士舉行本屆地方選舉檢討會(記錄)摘要〉,《自
    由中國》第22卷第11期,頁20-24。
    艾琳達、許心
    1979 〈「革命馬戲團」的悲哀──吳案中被遺忘的人〉,《美麗島》第1卷
    第4期,頁45-50。
    余登發
    1957 〈高雄縣長舞弊續訊〉,《自由中國》第17卷第1期,頁29。
    1957 〈高雄縣長選舉訴訟近訊〉,《自由中國》第17卷第2期,頁43。
    1978 〈有理走天下──喜見民主鬪士奮起〉,《夏潮》第5卷第5期,頁
    17-18。
    余登發(口述),王拓(訪問)
    1978 〈我們絕不向「無理」屈服〉,《夏潮》第5卷第3期, 頁12-18。
    余登發(口述),潘立夫(訪問)
    1982 〈余登發談從政的經過和感想〉,《政治家》第36期,頁29-31。
    吳文星
    1993 〈日據時期臺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5期,
    頁143-157。
    1994 〈本乎差別待遇原則設計的教育制度〉,《日本文摘》第100期,
    頁81。
    吳在東
    1979 〈旅日僑胞對匪諜吳泰安案的不同看法〉,《青雲》第1期,
    頁19。
    吳克儉
    1977 〈從余登發登記競選說到公職候選人資格審查問題〉,
    《民主潮》第27卷11期,頁6-7。
    吳哲朗
    1978 〈民主選舉中的「民主餐會」〉,《夏潮》第5卷第6期,頁35-39。
    吳澍培
    1998 〈白色恐怖政治下之臺灣政治犯〉,《海峽評論》第95期,頁34-36。
    李怡
    1980 〈訪艾琳達談高雄事件〉,《七十年代》第120期,頁46-54。
    李禎祥
    2007 〈假匪諜真害人,吳泰安推余登發下獄〉,《新臺灣新聞週刊》第610期,頁56-61。
    周華英
    1979 〈對「黨外人士」與「政治溝通」的剖析〉,《憲政論壇》第25卷第5期,頁15-18。
    林佳龍
    1989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臺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第2卷第1期,頁117-144。
    林書揚
    1997 〈析論臺灣五○年代白色恐怖──虛構的國家安全如何踐踏人權〉,
    《海峽評論》第74期,頁36-43。
    林銘章
    1990 〈余登發(1904-1989)〉,《傳記文學》第57卷6期,頁141-143。

    林濁水
    1982 〈中國民主黨組黨始末〉,《亞洲人》第2卷5期,頁68-80。
    侯坤宏
    2007 〈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臺北:國史館,頁177-219。
    故余公登發老縣長治喪委員會
    1989 〈壓不扁的玫瑰──悼余登發老縣長〉,《高縣文獻》第9期,頁
    15-24。
    〈補記余老縣長之生平議事軼事〉,《高縣文獻》第9期,頁25-27。
    施明德
    1979 〈臺灣民主運動劃時代的一天──黨外人士為余登發案遊行抗議記
    實〉,《美麗島》第1卷4期,頁82-88。
    政治家雜誌編輯室
    1982 〈余家參政年表〉,《政治家》第36期,頁26。
    〈余登發──壓不扁的玫瑰〉,《政治家》第36期,頁26。
    〈余登發圍攻萬定一〉,《政治家》第36期,頁56-57。
    美麗島雜誌社
    1979 〈中美斷交後黨外大事記〉,《美麗島》第1卷第1期,頁77-79。
    凌匹
    1982 〈記憶中的余登發〉,《政治家》第36期,頁27-28。
    夏潮雜誌社
    1978 〈第五選區──國民黨志在必得,黑派人士出馬抗衡〉,《夏潮》第
    5卷6期,頁20-22。
    捍衛時代週刊
    1989 〈「吳泰安咬余登發事件」不容重演──訪黃爾璇談「榮星
    案」不尋常的政治陰謀〉,《捍衛時代週刊》第261期,
    頁52-53。
    翁秀琪
    2001 〈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第
    68期,頁117-149。
    翁秀琪、陳慧敏
    2000 〈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
    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第4卷
    ,頁76-162。
    國際現勢
    1980 〈何謂國際特赦組織〉,《國際現勢》第1256期,頁19。
    康成
    1979 〈致友人的一封信:併吞派,郭雨新,及其他〉,《臺灣時代》第
    8期,頁19-23。
    莊雅茹
    2001 〈「許世賢(1908-1983)研究」之相關論述及展望〉,《中國
    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3期,頁201-215。
    許雪姬、方惠芳
    1992 〈林祺瑞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3期,頁251-256。
    許維德
    2001 〈戰後海外臺獨運動相關刊物探討〉,《臺灣史料研究》第17期,頁
    99-155。
    許鴻源
    1979 〈為誰助學?抗議什麼?許信良向桃園縣議會說明〉,《長橋》第3
    期,頁1-9。
    陳民隱
    1979 〈余登發案的後遺症〉,《大時代》第1期,頁9-11。
    陶百川
    1979 〈言論文字叛亂罪的構成要件〉,《大學雜誌》第124期,頁6。
    陳芳明
    2007〈轉型正義與臺灣歷史〉,《思想》第5期,頁83-94。
    陳俐甫
    1997 〈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沿革(1919-1947))〉,《臺北文獻》第95期,頁81-97。
    〈臺灣與日本的學術南進──以臺灣總督府、臺北高商、臺北帝大與
    日本東南亞研究的系譜〉,《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頁161-168。
    1998〈臺灣與近代日本之東南亞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23期,頁
    33-56。
    陳菊口述,陳琬琳、徐美珠整理
    2000 〈美麗島事件遊行始末〉,《高市文獻》第13卷第3期,頁15-43。
    陳順孝
    2005 〈臺灣報紙版面政治學初探──1945∼2004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
    《臺灣史料研究》第24期,頁148-174。
    陳儀深(訪問),周維朋(紀錄)
    2004 〈蔡有全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12期,頁198-199。
    彭明輝
    2001 〈「聯合報」社論對臺灣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場與觀點(1950
    -199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頁277-307。
    曾心儀
    1982 〈余案遊行回憶〉,《政治家》第36期,頁32-33。
    湯志傑
    2007 〈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
    發生〉,《臺灣社會學》第13期,頁71-128。
    逸鵬
    1975年11月 〈國際上人權的維護〉,《臺灣政論》第4期,頁54-55。
    黃昭元
    1998 〈臺灣與國際人權條約〉,《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期,頁42-50。
    賈永祥
    1977 〈論世界人權運動〉,《再生》第7卷第11期,頁5-8。
    劉天祥(譯)
    2005 〈昭和十二年《岡山郡要覽》〉,《高縣文獻》第24期,頁313-384。
    劉育嘉
    2005 〈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審判結果之研究〉,《臺灣文獻》第56
    卷第2期,頁305-364。
    劉熙明
    2000 〈蔣中正與蔣經國在戒嚴時期「不當審判」中的角色〉,《臺灣史研
    究》第6卷第2期,頁139-187。
    劉銘龍
    1978 〈黨外的戰略〉,《夏潮》第5卷第6期,頁23。
    潘立夫
    1982 〈訪余陳月瑛和蘇錫輝〉,《政治家》第26期,頁37-39。
    1982 〈余家政治勢力制度化的探索〉,《政治家》第36期,頁36-37。
    蕭阿勤
    2007 〈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
    第4期,頁141-175。
    錢永祥
    1988 〈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
    《臺灣社會研究》第1卷第4期,頁57-97。
    謝長廷(講),徐美珠(整理)
    2000 〈軍法大審與人權發展〉,《高市文獻》第13卷第3期,頁1-14。
    謝聰敏
    1999 〈白色恐怖受難人抗爭有理《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
    償條例》立法始末及依據〉,《海峽評論》第106期,頁51-52。
    謝懷慧
    2000 〈臺灣民主轉型中的公民社會──以1987-1994的臺灣社會運動為例〉,《臺灣史料研究》第16期,頁55-72。
    藍博洲
    2000 〈臺灣白色恐怖帶給受害者家族的痛苦與悲哀〉,《海峽評論》第117
    期,頁57-61。
    藍適齊
    2002 〈再探討戰後海外臺獨運動相關刊物及「海外臺灣人史」〉,《臺灣史
    料研究》第18期,頁99-109。
    羅思遠
    1986 〈在患難中相扶持──與陳菊同訪余登發憶陳雨新〉,《新
    臺政論》第1卷第1期,頁42-44。
    關懷雜誌資料室
    1985 〈共謀新希望──國際特赦協會的簡介〉,《關懷》第41期,頁32-35。
    蘇新
    1991年6月〈關於「臺獨」問題(續完)〉,《海峽評論》第6期。
    (三)學位論文
    古淑芳
    1998 〈臺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育德
    1999 〈雷震與臺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建益
    2007 〈戰後高雄地區的選舉與民主運動(1945-1998)〉。臺北: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信成
    2002 〈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組織與功能變遷之分析:水的政治學〉。高
    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振盛
    1989 〈戒嚴時期臺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變化:國民黨與反對團體之互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芳銘
    1995 〈地方派系的分化與結盟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祝慧
    2007 〈臺灣地方派系在基層選舉之影響分析──以高雄縣鳳山市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婉如
    2000 〈《公論報》與戰後初期臺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柏泉
    2003 〈黃信介與臺灣民主運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悅肇
    1994 〈臺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瑤玲
    2010 〈地方派系對立法委員選舉影響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高雄:
    私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沈亮
    2003 〈梅心怡(Lynn Miles)與臺灣政治犯救援運動(1971-1984)〉。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國屏
    1992 〈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政防
    2005 〈高雄縣地方派系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谷蓉
    2004 〈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奕仁
    2005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對地方財政之影響〉。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福鵬
    2005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對地方財政之影響〉。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張瑜
    2009 〈郭雨新與國內外臺灣政治運動(1977~198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娟
    1995 〈戰後臺灣農田水利組織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1995)〉。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忠
    2008 〈地方制度法施行後縣(市)長人事權完整性之研究:以縣(市)長人事任用權為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洪村銘
    2009 〈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變對高雄縣派系之影響〉。高雄:國立中山大
    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澄琳
    2002 〈分立政府下的府會關係──以高雄縣為個案研究(1985-2001)〉。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良業
    2008 〈魏道明與臺灣省政改革(1947-194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媛
    1993 〈吳三連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政治發展(1945-195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隆
    1995 〈郭雨新(1908-1985)與戰後臺灣黨外民主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豪
    1977 〈臺灣地方反對派系──高雄縣黑派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壹智
    2002 〈「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對於府會關係的影響:以臺灣地區縣
    市政府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力平
    2008 〈臺灣省級議會在臺灣民主發展中的地位──以中央增補選以前為期〉。臺北,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茹
    2003 〈戰後臺灣女性參政之先驅:許世賢(1908-1983)的政治生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忠逸
    1992 〈階級形構與官僚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化:臺灣發展過程之分析(1959-197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小慧
    2008 〈「財政收支劃分法」暨「地方制度法」修正對地方政府財政之影響〉。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
    1988 〈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1945-198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元
    1995 〈臺灣一九八○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
    1990 〈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益倫
    2000 〈民進黨派系發展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雲
    1999 〈高雄縣地方派系政治政究:一個整合性觀點的提出〉。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陽德
    1980 〈臺灣民選地方領導人物變動之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順利
    2002 〈高雄縣選舉之研究〉。高雄:私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宏
    1993 〈階級結構的轉型與臺灣政治反對運動(1960-199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基原
    1988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見草
    2009 〈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高雄縣縣長選舉為例〉。高雄:私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黑崎淳一
    2001 〈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與南支南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惇涵
    2008 〈謝東閔:以省議會時期間與主持省政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裘佩恩
    1997 〈戰後臺灣政治犯的法律處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益興
    1993 〈臺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明煌
    1996 〈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民黨威權政體的鞏固與轉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茹雄
    1977 〈臺灣的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育倫
    2002 〈臺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角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程為個案〉。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裕仁
    2003 〈黃信介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德
    2003 〈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文婷
    2004 〈戰後臺灣婦女參政的個案研究──以許世賢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碧珍
    2008 〈動盪的年代:戰後初期魏道明主持臺灣省政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宛真
    2008 〈李萬居研究──以辦報與問政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欣純
    2002 〈郭國基與戰後臺灣地方自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志榮
    1993 〈光復後臺籍民選精英政治反對之研究(1945-196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淑芳
    1989 〈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誠
    1984 〈中國自由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瑞鏘
    1995 〈「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1949-199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自由電子報,〈里內監視器,前里長拆了〉,下載時間:2011年6月4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9/today-taipei2.htm。
    屏東農田水利委員會,〈屏東農田水利會重要事件〉,下載時間:2011年6月6日。網址:http://www.ptia.gov.tw/bexWeb.php?GoStartPage=10&Page=
    MakeThing&Guid=f9427591-2d93-a37b-ebc6-f18932d03b4a。
    日本之聲編輯部編譯,〈立即釋放余登發等民主人士!!〉,下載日期:2011年1月25日,網址:http://groups.yahoo.com/group/nihonnokoe/message/136。
    輔仁大學,〈輔仁大學校史〉,下載日期:2011年5月15日,網址:http:www.fuho.fju.edu.twaboutwritings9.htm。

    六、西文文獻:
    Amsden, Alice H
    1979 “Taiwan Economic History.”Modern China,5-3.
    David Menefee-Libey
    1991 “Divided Government as Scapegoat,”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4, No. 4 (1991), pp. 643-646;
    David R. Mayhew
    1991 “Divided Party Control: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4, No. 4, pp. 637-640;
    Fiorina, Divided Government; David W. Brady
    1993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Divided Government: Toward a New Theory of American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7, No. 1, pp. 189-194.
    Gary C. Jacobson
    1991 “Explaining Divided Government: Why Can’t the Republicans Win the House?”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4, No. 4, pp. 640-643;
    James L. Sundquist
    1980 “The Crisis of Competence in Our National Government,”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95, No. 1, p.192.
    John J. Coleman
    1999 “Unified Government, Divided Government, and Party Responsiven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3, No. 4, p. 821-835
    Laura A. Van Assendelft
    1997 Governors, Agenda Setting, and Divided Governmen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Linda Gail Arrigo & Lynn Miles
    2008 A Borrowed Voice:Taiwan Human Righ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Networks,1960-1980, Taipei: Social Empowerment Alliance.
    M. Stephen Weatherford
    1994 “Responsiveness and Deliberation in Divided Government: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in Tax Policy Making,”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4, No. 1, p. 1-31
    Mark P. Petracca
    1991 “Divided Government and the Risks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4, No. 4, pp. 634-637;
    Randall B. Ripley
    1983 Congress: Process and Policy, New York: W. W. Norton, p. 355.
    Robert E. Goodin
    1996 “Institutionalizing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Defense of Deadlock and Beyon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0, No. 2 , pp. 331-343.
    Tien,Hung-mao
    1989 The Great Transition: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lifornia :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Wu,Nai-the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Chicag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