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沛蓉
WANG,PEI RONG
論文名稱: 優秀男子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發球之運動學分析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Badminton Forehand and Backhand Serves by Taiwan Collegiate Male Players
指導教授: 蔡虔祿
Tsai, Chien-L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6
中文關鍵詞: 生物力學短發球平球高遠球
英文關鍵詞: Biomechanics, low serve, flat serve, clear serv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羽球發球屬於羽球基本的擊球技術之一,通常分為正拍與反拍發球。從2006年的羽球規則改為每球得分制後,發球技術的優劣就變得更為重要。因此瞭解這兩種發球在比賽時各有何種利益與特點,如何將它們的優點應用在比賽中,值得我們以生物力學的角度與方法來分析。本研究以八名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為對象,主要目的為分析大專男子甲組羽球選手實施正拍、反拍發球動作與不同發球落點的運動學參數上的差異。本實驗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紅外線攝影機(250Hz)進行正拍與反拍不同發球技術的拍攝,擷取受試者的運動學訊號,經由Nexus 1.4軟體系統算出運動學參數,將所得數據透過SPSS 18.0版統計套裝軟體,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考驗正、反拍三種不同球路運動學參數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的計算,顯著水準定為α = .05。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單打正拍的發球主要是結合腕部的尺屈及屈曲的動作;單、雙打反拍發球動作則主要是由腕關節的尺屈動作所完成。而在發不同球路上,正拍發球在發短發球時前臂有旋外的動作,但在發平快與高遠球時則有旋內的動作產生。反拍發球在發平快球時有較大的肘關節伸展角速度,在發高遠球時則有較大的前臂旋外角速度產生。而由於反拍發球已成為比賽時的大多數所使用的技術,為了能提高發球的變化與發球的品質,選手對於腕部的訓練可以多加強尺屈方向的訓練。本研究建議羽球選手們能增加反拍發球的練習,並加強上肢各肌肉的訓練,配合不同球路的練習以提升發球的表現。

    Serve is one of the basic techniques in badminton game. There are two main badminton serves, the forehand and the backh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kinematical variations in the different paths (low, flat and clear serves) of the forehand and backhand serves while the players were performed both of forehand, backhand serves in central court and backhand serves in front court. Eight male collegiate level one badminton players in Taiwan were recruited as the participants. The 3D kinematical data of dominated upper limbs were recorded by 10 Vicon MX-13+ system infrared high speed digital cameras (250Hz) and computed by Nexus 1.4 system software. The Friedman two-way variance analysis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 was used to test among three different standing spots and different path serv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lculated by SPSS 18.0 and the post-hoc comparison were calculated by the Excel software, the significant levels was at α = .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stest angular velocity in upper limbs of the backhand serve occurred on the elbow extension and ulnar flexion. In forehand serve, it occurred on the ulnar flexion and the wrist flexion. Among different paths of forehand serving, there was a supination movement in low serve that there was pronation in flat and clear serves. There was a fastest elbow extension angular velocity in backhand flat serve while there was a greatest supination velocity in clear serve. The backhand serve is more popular now. Training on the wrist ulnar movement will be one of the efficient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rves. As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recommend that the players should used the backhand serves in the badminton games.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 附錄...........................VIII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4 第六節 研究限制…………………………………………………5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八節 研究重要性………………………………………………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羽球發球技術的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羽球發球落點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羽球發球之質性分析……………………………………15 第四節 羽球運動生物力學分析…………………………………17 第參章 研究步驟與方法 第一節 受試者……………………………………………………22 第二節 實驗設計…………………………………………………23 第三節 實驗步驟…………………………………………………24 第四節 材料方法…………………………………………………26 第五節 資料處理…………………………………………………30 第六節 統計分析…………………………………………………3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發球之擊球球速…………………………………………32 第二節 發球之動作分期時間……………………………………33 第三節 發球之關節角度與角速度………………………………35 第四節 三種羽球發球動作之各球路關節角度…………………4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0 引用文獻 ㄧ、中文部分………………………………………………………………51 二、英文部分………………………………………………………………53 表次 表 3-1-1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22 表 3-4-1 反光球說明表 …………………………………………………29 表 4-1-1 正、反拍發球之球速差異比較摘要表 ………………………33 表 4-2-1 正、反拍發球之各分期時間統計摘要表 ……………………34 表 4-3-1 引拍起始點(預備動作)肘關節角度比較表 …………………35 表 4-3-2 引拍起始點(預備動作)腕關節角度比較表 …………………36 表4-3-3 揮拍起始點(引拍終點)肘關節角度比較表 …………………37 表4-3-4 揮拍起始點(引拍終點)腕關節角度比較表 …………………38 表 4-3-5 發球擊球點肘關節角度比較表 ………………………………38 表 4-3-6 發球擊球點腕關節角度比較表 ………………………………39 表 4-3-7 引拍期肘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40 表4-3-8 引拍期腕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41 表 4-3-9 揮拍期肘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41 表 4-3-10 揮拍期腕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42 表 4-3-11 擊球點肘關節角速度比較表…………………………………43 表 4-3-12 擊球點腕關節角速度比較表………………………………44 表 4-4-1 三種羽球發球動作各球路擊球點肘關節角度無母數統計比較摘要表………………………………………………………………………45 表 4-4-2 三種羽球發球動作各球路擊球點腕關節角度無母數統計比較摘要表………………………………………………………………………46 表 4-4-3 三種羽球發球動作各球路擊球點肘關節角速度無母數統計比較摘要表……………………………………………………………………47 表 4-4-3 三種羽球發球動作各球路擊球點腕關節角速度無母數統計比較摘要表……………………………………………………………………48 圖次 圖 1-7-1 正拍……………………………………………………………5 圖 1-7-2 反拍……………………………………………………………5 圖 1-7-3 羽球發短球示意圖……………………………………………6 圖 1-7-4 羽球發平快球示意圖…………………………………………6 圖 1-7-5 羽球發高遠球示意圖…………………………………………7 圖 2-1-1 反應時間、動作時間和整體反應時間的關係………………10 圖 2-2-1 羽球發球落點分區示意圖……………………………………14 圖3-3-1 實驗流程圖……………………………………………………25 圖3-4-1 場地佈置圖……………………………………………………26 圖3-4-2 球拍反光球標記………………………………………………27 圖3-4-3 球體反光球標記位置…………………………………………27 圖3-4-4 身體反光球標示圖……………………………………………28 附錄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55 附錄二 受試者同意書……………………………………………………56 附錄三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57

    一、中文部份
    翁志成(1989)。1989年台北國際羽球名人邀請賽各組四強複賽發球及接發
    球技術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七十八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87-101。
    陸宜山、金廣江 (1992)。羽毛球基本知識講座。羽毛球、網球。人民體育
    出版社 6,17-20。
    陳俊汕(2000)。羽球雙打發球及接發球的理論與實際。大專體育,49,
    140-147。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家昌(2004)。羽球雙打短發球技術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4,7-12。李森(2005)。中國羽毛球男雙與國外優秀選手發接發技戰術的比較研究。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6),84-86。
    郭明集(2007)。認識與預防羽球運動傷害。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334~343。
    丘玉芳(1992)。對羽毛球男子雙打第三拍的探討。中共國家集訓隊優秀教
    練員訓練論著三。國家體委訓練科教司、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
    學分會、振興國家體育聯合委員會聯合主編,63-72。
    蔡軍(1994)。羽毛球男雙接發球剖析。網球.羽毛球,3,30-32。
    陳俊汕(2001)。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發球及接球之研究。體育學報,
    30, 343-354。
    饒寶健、孔庆霞(2005)。關於羽毛球雙打發球落點變化及穩定性的技術分
    析。湖北體育科技,24(1),97-98。
    劉智英、鄭明輝(2009)。世界羽毛球男子雙打發球技術分析。湖北體育科
    技,28(1),112-113。
    紀世清(1999)。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羽球。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劉曉軍(1995)。談談如何提高搓球質量。廣西體育科技,2,42-43。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5)。世界級羽球選手正手拍高手擊球動作的
    生物力學分析。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201-227。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我國甲組羽球選手四種正拍高手擊球動
    作之三度空間生物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 22,
    189-200。
    王露敏(2000)。羽球正拍與反拍發球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少遜(2003)。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財勝、溫卓謀、黃詩帆、林文源(2003)。羽球雙打發球揮拍動作與球體
    軌跡之研究─以吳俊緯選手為例。台東大學體育學報,創刊號,89-100。
    楊昌展(2005)。大專甲組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光敏(2006)。臺灣甲組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撲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尹彰(2008)。羽球正拍網前擊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昱達(2008)。主動及被動羽球殺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Poole(1970)。A Cinemat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y
    Movement of World Class Players Executing the Basic Badminton
    Strokes. Ph.D. Dissert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Gowizke, B. A. & Waddell, D. B. (1979).Technique of Badminton Stroke
    Production: Science in Badminton. In Racquet Sports, ed. J.
    Terauds. Del Mar, CA Acdemic.
    H. P. Tang, K. Katoh and M. Ae(1995). Three-dimensional cinemato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 badminton forehand smash : movements of the and hand.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113-117.
    Tsai, C. L., Huang, C. F., & Chang, S. S. (1998).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the Badminton Smash and Jump Smash
    Between Taiwan Elite and Collegiate Players. Proceedings of the
    X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259-262,
    Konstanz.
    Koon Kiat Teu,Wangdo Kim,Jonh Tan,and Franz Konstantin
    Fuss(2005).Using dual Euler angles for the analysis of arm
    movement during the badminton smash.Sports
    Engineering,8,171-17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