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芷綾
論文名稱: 牛頓萬有引力的建立及其科學哲學觀的探討
指導教授: 姚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牛頓萬有引力向心力平方反比律機械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4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萬有引力定律的結構,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吸引力的概念,牛頓將離心力想法轉化成向心力觀點,並建立向心力與面積律的雙向關係,以得到萬物互相吸引的概念;二是距離平方反比律此數學描述,牛頓以自己所建立之正圓的向心力概念為主,行星週期律為輔,進行數學論述而得到此精確數學描述式;三是質量乘積之物理想法,是牛頓依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所獲得。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過程,代表著牛頓承襲畢達哥拉斯傳統的數學觀及笛卡兒派的機械論,將兩者融合為其自成一格之科學哲學觀,牛頓的科學哲學觀將以往所統稱的自然哲學分為哲學與物理學兩門獨立的學問,並影響17世紀之後的科學,科學研究完全依照牛頓風格發展。

    致 謝 1 摘 要 2 第一章 序言 4 第二章 歷史背景 8 第三章 關鍵概念─向心力的形成 12 第一節 正圓的離心律 12 第二節 從碰撞到吸引 20 第三節 地表與天上的結合—月球試驗 23 第四節 面積律 31 第四章 平方反比律 34 第一節 週期律 34 第二節 橢圓律 40 第三節 天體運動現象 48 第四節 牛頓的研究方法─牛頓風格 53 第五章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整合 57 第一節 數學觀的意義 57 第二節 機械論的內涵 68 第三節 機械論與數學觀的結合—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75 第四節 萬有引力形式的確認 80 第六章 牛頓的科學哲學觀點 84 第一節 重力的原因 84 第二節 重力的性質 91 第三節 牛頓風格的啟示與重大影響 97 第七章 結論 100 參考文獻 102 附 錄 104 一、 平行四邊形定理 104 二、 命題1及其證明 104 三、 命題11及其證明 106

    1. 哥白尼 (Copernicus, N. [1543] 2001):天體運行論。武漢:陜西人民出版社。
    2. 柯瓦雷 (Koyré, A. 2003):牛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 牛頓 (Newton, I. [1687] 2005):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台北市:大塊文化。
    4. 韋斯特福爾 (Westfall, S. 2000):近代科學的建構:機械論與力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 姚珩 (1998):物理學的基礎―力學。台北市:中山文庫。
    6. 伯特 (Burtt, E. 2003):近代物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 姚珩、田芷綾 (送審中):萬有引力平方反比律來自於橢圓律還是和諧律。北京:自然科學史研究。
    8. 姚珩、黃秋瑞 (2003):克卜勒行星橢圓定律的初始內涵,科學教育月刊,第256期,第33-45頁。
    9. 姚珩 (2004):行星面積定律的建立,科學教育月刊,第274期,第32-38頁。
    10. 姚珩 (2006):行星諧和定律的形成與影響,科學教育月刊,第290期,第28-35頁。
    11. 克萊因 (Kline, M. 2004):西方文化中的數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2. 菲倫茲(1842):伽利略全集。第171頁。
    13. 項武義、張海潮 (2008):從克卜勒到牛頓,數學傳播季刊,第32卷,第2期。
    14. 卡約里 (Cajori, F. 2002):物理通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Brackenridge J. (1995). The Key to Newton’s Dynam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 Callen H. (1960). Thermodynamics. New York: John-Wiley & sons Inc.
    17. Chandrasekhar, S. (1995). Newton’s Prin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Cohen, I. (1980). The Newtonian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Cohen-Tannoudji C., Diu B., Laloë F. (1996). Quantum Mechanics. New York: John-Wiley & sons Inc.
    20. Hall R., Knight D. (1996). Isaac Newton, Adventurer in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 Kepler, J. ([1609] 1992). New astr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Kepler, J. ([1618-21] 1952). Epitome of Copernican astronomy: Books IV and V. Chicago, IL: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3. Kepler, J. (1937). Johannes Kepler gesammelte werke. Munich: Beck.
    24. Pemberton H. (1728). A View of Sir Isaac Newton's Philosophy. London.
    25. Stephenson, B. (1987). Kepler’s physical astronom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nc.
    26. Symon K. (1968). Mechanics. 2nd ed. Bost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27. Taton R., Wilson C. (1989). The General History of Astronomy. Vol. 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Wilson C. (1974). Newton and Some Philosophers on Kepler’s “Laws”.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