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偉珍
Hsu Wei Chen
論文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之異同探究—以「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為例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 Judgment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of Fine Arts and Non-Fine Arts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Karma:The Samsara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仁傑
Lin, Jen-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8
中文關鍵詞: 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審美判斷
英文關鍵詞: Karma: The Samsara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 Aesthetic Judg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6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人們生活的腳步匆忙,這時如何調劑身心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展覽成為人們紓壓的重要管道之ㄧ,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包含展覽品與觀眾,展覽品必須要先被觀眾所接受,展覽才能吸引觀眾、展出才會成功。
    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西畫組展覽「業-當代繪畫的輪迴」為主軸,以本校「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作分析,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對於審美判斷有何異同之趨向,亦可提供本展覽的展出者在創作時考量的依據。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二:一為評估美術專業與非美術專業對同一展覽審美判斷的「『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意見問卷」;二為在師大藝廊展出的「業—當代繪畫的輪迴」13位展出者共計36件作品。資料兼採量的統計和質的分析兩種方式,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審美判斷研究」方面,以「SD」法分析,使用散佈圖、折線圖等,比較其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的差異性,透過分析與整理歸納出以下結果:
    一、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審美判斷有其相異性。
    二、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審美判斷的有其相關性。
    三、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作品有其影響因素。
    四、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作品中最不能被認同的作品有其影響因素。
    五、 本校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與非藝術學院研究所的受訪者對這些作品及展覽有其審美期待。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展出者、展場、及研究方式提出建議。

    Along with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rn life is now busier. How to relax our body and mind become crucial. One of the ways people ease themselves is to visit an exhibition. On the other hand,“exhibition”includes two main factors– items on display and the audience. The items on display must be accepted by the audience first, and then the exhibition attracts the audience and is successful.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exhibition“ Karma:The Samsara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 of Fine Arts“and“College of Non- Fine Arts”, to determ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heir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also to provide the painters of the exhibition advices refer to their creation.

    Two instruments for this study: one is the comment questionnaires to estimate the aesthetic judgment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 of Fine Arts“and“College of Non- Fine Arts”among same exhibition;another is the exhibition of“ Karma: The Samsara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 in which thirty-six works in total created by thirteen painters exhibit in the gallery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data includes“Quantization”and part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analyze the data and employing Scatter gram and Folds the graph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 of Fine Arts“and“College of Non- Fine Arts”.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result of our survey, we will give proper feedback about the artists, arrangement, and the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in this exhibition.

    1. The aesthetic judgement of both Fine Arts and Non- Fine Arts with its diverse in “Karma: The Samsara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
    2. The aesthetic judgement of both Fine Arts and Non- Fine Arts with its relevance in “Karma: The Samsara Of Contemporary Painting” .
    3. The feedback of both Fine Arts and Non- Fine Arts respondents affect the most popular art work in a certain level.
    4. The feedback of both Fine Arts and Non- Fine Arts respondents affect those unpopular art work in a certain level.

    摘要 VII ABSTRACT IX 目錄 XI 表次 VIII 圖次 X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美術教育 9 第二節 審美判斷 13 第三節 藝術批評 25 第四節 審美判斷相關研究 37 第五節 審美判斷發展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過程 47 第一節 展覽介紹 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過程 5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2 第四節 研究步驟流程 64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9 第一節 自變項分析 69 第二節 依變項分析 75 第三節 因素分析 92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103 第五節 獨立樣本檢定 10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5 第一節 展出者總評價整理 115 第二節 觀眾對各展出者喜好度排名 213 第三節 問卷各選項總評價整理 215 第四節 受訪者對選項作答異同檢定 233 第五節 受訪者心目中喜歡及不欣賞的作品及其因素 235 第六節 受訪者對展覽整體評價整理 2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42 第一節 結論 242 第二節 建議 250 參考文獻 254 附錄一 「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展場照片 261 附錄二 「業—當代繪畫的輪迴」新聞稿 263 附錄三 展覽宣傳海報 265 附錄四 「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問卷調查之題目卷 267 附錄五 「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問卷調查之答案卷 295 附錄六 藝術學院的受訪者對展出者總評價 311 附錄七 非藝術學院的受訪者對展出者總評價 333 附錄八 SPSS分析圖表 354 附錄九 展出者簡介 371

    王安祈等(1989)。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市:南天書局。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硏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爾德(1979)。快樂王子集。臺北市:敬恆出版社。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編(1981)。台北縣第一屆美展展覽彙刊。板橋市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尹少淳譯編(1992)。美術,另一種學習的語言。伊萊恩.皮爾.科漢、魯斯.斯特勞斯.蓋納原著。湖南省:湖南美術出版社。
    仇春霖主编(1988)。美育原理。北京市:中國靑年出版社。
    朱光潛(1958)。文藝心理學:附近代實驗美學。臺北市:該店出版社。
    朱光潛(1995年10月再版)。談美。臺北市:洪葉出版社。
    朱光潛編譯(1988)。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市:天工書局。
    刑莉、常寧生譯(2002)。西方藝術教育史。阿瑟‧艾夫蘭原著。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余珊珊譯(1995)。現代藝術理論。Herschel B. Chipp原著。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李惠斌等譯(1988)。藝術情感理性。大衛貝斯特原著。北京市:工人出版社。
    李小兵譯(2001)。審美之維。Herbert Marcuse原著。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素卿譯(2003)。認知心理學。Michael W. Eysenck, Mark Keane原著。臺北市:五南書局。
    李明明(1992)。形象與言語 : 西方現代藝術評論文集。臺北市:三民書局。
    李金泉編(2007)。精通SPSS統計分析實務與應用。臺北縣:全華圖書出版社。
    李足新(1998)。李足新畫集。新竹市:翠柏林企業有限公司。
    李宜玲(2000)。女人的身體與性意識——女星寫真集的文本建構與青少女的解讀策略(碩士論文,台北大學,2000)。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SYS5375002。
    周見信(2004)。童年黑盒子(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2004)。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NUA0580009。
    何佳燕(2005)。流動速度中空間意象的閱讀─由道路景觀與視覺記憶在動態下所建構的閱讀方式(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05)。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HU05699011。
    鄧敬平(2002)。混血的存在(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3)。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HU00233012。
    宋碧雲譯(1992)。小王子。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原著。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杜若洲譯(1987)。視覺經驗。Bates Lowry原著。臺北市:雄獅圖書出版社。
    余秋雨(2006)。觀眾心理學。臺北市:天下遠見。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
    佘怡瑩(2006)。時尚個性娃娃Blythe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KNU5634006。
    吳廷玉、胡凌(2001)。繪畫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吳明隆編(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出版社。
    吳隆榮(1985)。造形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臺北市:千華出版社。
    林佩芝譯(1997)。創造心靈 : 七位大師的創造力剖析。Howard Gardner原著。臺北市:牛頓出版社。
    林建煌(2002)。消費心理學。臺北市:六合出版社。
    林傑斌、劉明德(2001)。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臺北市:文魁資訊出版社。
    何修仁(2002)。美術鑑賞。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邱浩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板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書局。
    洪晧倫(2004)。真實與虛幻的迷戀─洪晧倫繪畫創作論述(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3)。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HU00233013。
    胡永芬主編(2001)。靜謐幽光維梅爾。台北市:閣林國際。
    胡永芬主編(2001)。農夫畫家布勒哲爾。台北市:閣林國際。
    姚一葦(1996)。藝術批評學。臺北市 :三民書局。
    馬風林(2005)。寫實主義。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苗力田、李秋零譯(2003)。形而上學。Aristotle原著。臺北市 : 昭明出版社。
    施人友(2005)。游離於都會場域中的圖象—施人友繪畫創作論述(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2005)。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高秀蓮編(2001)。美術與觀念之教材教法。臺北市:華泰出版社。
    高千惠(2008)。中國—主動的&被動的觀看被製造頁。今藝術,2008年7月,頁146。
    唐君毅(1954)。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市:正中出版社。
    孫非譯(1987)。美學與哲學。Mikel Dufrenne 原著。臺北市:五洲出版社。
    孫子威(1987)。情人眼裡出西施—美的沉思。臺北市:丹青圖書出版社。
    孫旗(1987)。藝術槪論。臺北市:黎明文化出版社。
    徐偉珍(2008)。對於展出者C的作品「男人語彙——面像」之評論。文章發表於「業-當代繪畫的輪迴」展覽座談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徐書城(1993)。繪畫美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徐梓寧譯(1996)。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卡布羅論文集。Allan Kaprow,Jeff Kelley主編。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黃集偉(1993)。審美社會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集彰(2007)。城市風景-張集彰攝影創作論述(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200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HCT5236019。
    張毅(1995)。藝術的魅力:欣賞心理。三重市:新雨出版社。
    張德林(1993)。審美判斷與藝術假定性。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張春興編(2004)。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琰譯(2001)。Coffee, tea, or me : 沙奇短篇小說選。沙奇(Saki) 原著。臺北市:遊目族文化出版社。
    張志宏(2007)。移動與消逝(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THU00233005。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硏究。臺北市:師大書苑出版社。
    郭繼生編選(1995)。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Elliot. W. Eisner原著。臺北市 : 廠聯版社。
    陳靜文譯(2008)。疊影絮語。Uelsman, Jerry 原著。臺北市 : 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繼權(2002)。現代美術發展史。臺北縣:新文京出版社。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陳瓊花(1995)。藝術槪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陳瓊花(1997)。我國青年藝術觀念探討之一—繪畫表現上「像」與「不像」問題的看法。美育雙月刊,87期,34頁。
    陳信博(2004)。國小學童對於性別色彩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3)。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1233030。
    陳忠利(2006)。「穿越時空之心象意念」-陳忠利繪畫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大葉大學,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陳麗容 (2008)。人之憑藉—身體_陳麗容油畫創作論述(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2008)。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陳怡帆 (1997)。人風格的追尋(身體的風格化歷程)——以美髮行為討論日常生活美學實踐。(碩士論文,清華大學,199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陳世華(2002)。商業包裝設計對提升商品價值感之探討——以不同涉入程度商品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2002)。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YUNT5634049。
    陳麗雯(2004)。專業藝術家及樸素藝術家童畫式作品分析:以大專院校美術及非美術相關背景為調查對象。(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2004)。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MTC0616006。
    陳韻喬(2007)。手機操作之手部性感意象研究(碩士論文,大同大學,200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TTU05038032。
    陳錦芳(1990)。陳錦芳「新意象派」繪畫展。廖天聰、 劉淑芳、文凱譯。(雙語對照)臺中市 : 省立美術館。
    結構群審譯(2000)。人論。Ernst Cassirer原著。臺北市:結構群文化出版社。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Carol K. Sigelman, David R. Shaffer原著。臺北市 : 五南書局。
    游恆山、李素卿譯(1999)。心理學。Philip G. Zimbardo, Richard J. Gerrig原著。臺北市:五南書局。
    葉朗主編(1993)。現代美學體系。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葉乃華(2006)。旅行運動與記憶建構—由《物質與記憶》及《追憶似水年華》出發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葉秀山(1993)。美的哲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楊恩寰(1993)。審美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楊金鼎主編(1992)。古文觀止。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楊辛、甘霖(1991)。美學原理。臺北市:曉園書局。
    楊國樞等編(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楊宗翰(2007)。探討童年記憶中本我意識的數位影像創作(碩士論文,銘傳大學,200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J096MCU05317012。
    趙天儀(1990)。現代美學及其他。臺北市:東大書局。
    趙天儀(1971)。美學與語言。臺北市:三民書局。
    趙惠玲(1995)。美術鑑賞。臺北市 : 三民書局。
    蔣勳(2006)。破解米開朗基羅。臺北市 : 天下遠見。
    蔡佳珊(2001)。尋找斑駁的畫家「卓有瑞:深刻描繪生命」。遠見,2001年一月,256—261頁。
    劉今馨(2006)。青少年化妝文化之研究-以一所台北市私立高中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MCU05331038。
    鄧敬平(2002)。混血的存在(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3)。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HU00233012。
    劉其偉編(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臺北市:雄獅出版社。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文潭(1983)。中西美學與藝術評論。臺北市:中央文物出版社。
    劉文潭(1969)。現代美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惠媛譯(2002)。影像的閱讀。John Berger原著。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劉亮雅譯(1986)。繪畫中的後現代主義觀念。Steven Henry Madoff原著。臺北市:雄獅美術出版社。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8)。規訓與懲戒。M.Foucault原著。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劉文潭譯(1987)。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Wtadystaw Tatarkiewicz原著。臺北市 : 丹靑出版社。
    廖惠英(2005)。青少年對當代女性圖像插畫作品風格審美趣味之探討-以臺灣與日本為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2005)。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KSUT5634002。
    廖玟瑜(2006)。E世代身體觀—網路少女自拍行為(碩士論文,台北大學,2007)。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PU0102002。
    滕立平譯(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Suzi Gablik原著。臺北市 : 遠流出版社。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鄭愁予(1974)鄭愁予詩集。臺北市:長榮出版社。
    鍾舜文(2005)。印象盒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HU00233021。
    謝東山(2006)。藝術批評學。臺北市 : 藝術家出版社。
    羅美蘭(1992)。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1992)。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黃美賢(2001)。成人如何自我導向學習繪畫鑑賞。美育雙月刊,119期,83頁。
    鍾舜文(2005)。印象盒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HU00233021。
    龔卓君譯(1999)。人及其象徵__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Carl G. Jung原著。新店市:立緒出版社。

    英文書目
    Erjavec. A.(2003). Politicized Art under Late Socialism. California: The Regents of University.
    Snider J. G. and Osgood C. E.(1969). Semantic differential technique : a sourcebook , Chicago : Aldine Pub. Co.
    Sternberg R. J.(1999). Handbook of Crectivity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站
    王麗卿國科會個人網站:http://researcher.nsc.gov.tw/ct.asp?mp=2749& x Item=41291&CtNode=546
    許佑生的公貓狂想手記:http://tw.myblog.yahoo.com/writershu@kimo.com/
    日本麵包超人官方網站:http://www.ntv.co.jp/anpanman/
    鴻鵠雜記:http://yihongcho.pixnet.net/blog/post/19938569
    來自命運的靈感-張林海:http://zx.findart.com.cn/8902758—zx.html
    舍尼畫廊收藏作品-張林海:http://cn.cl2000.com/art_union/schoeni.s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