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宥心
Hu Yu-hsin
論文名稱: 第一夫人角色的媒體再現-以周美青為例
The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the First Lady – In the case of Christine Chow Ma
指導教授: 彭懷恩
Peng, Huai-En
范世平
Fan, Shih-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周美青第一夫人女性主義媒體再現
英文關鍵詞: Christine Chow Ma, first lady, feminism, represen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6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台灣四大報,聯合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跟中國時報為主要分析對象,探討四大報紙呈現的中華民國第一夫人周美青形象。從馬英九當選總統開始,媒體處理周美青的報導。本研究以女性主義的出發點去探究,媒體對於第一夫人又是以何種態度報導。四家報紙在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發生時,又是用怎樣的方式處理,並呈現在觀眾面前。觀眾所見所聞,其中又包含了何種新聞的建構,新聞記者用的詞彙,又隱含何種符號意義?是本文所探討的。
    採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挑選馬英九當選後的三個跟周美青有關的新聞事件,一、周美青兆豐銀行工作爭議,從媒體報導中,分析其中隱含的父權思想以及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二、周美青首度外交出訪表現,當上第一夫人後的第一次出訪,周美青得到的鎂光燈焦點,遠勝過以往的第一夫人,透過媒體,呈現出的有溫良恭儉讓的官夫人形象跟新時代女性的獨特魅力。三、周美青八八水災勘災形象。八八水災讓總統馬英九聲望探底,不僅是台灣的一場浩劫,更是馬英九史上最大的政治洪災。面對丈夫民調一蹶不振,周美青關懷災區的行動,在媒體建構下的形象,卻是積極正面。從職業婦女到災區勘災。從鉅觀的標題象徵,到微觀的內文符號,加以探討。

    In this study, four major Taiwan newspaper United Daily News, Apple Daily, China Times, Liberty Times as the main analysis with the object of showing the four major newspapers, the First Lad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ristine Chow Ma image. From Ma Ying-jeou was elected Taiwan president, media processing Christine Chow Ma reports. In this study, the starting point of feminism to explore the media for what kind of attitude which is the first lady reported. Four newspapers in the face of the same news event, but also what kind of approach, and presented in front of an audience,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f what kind of news, but also implies what symbols me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ext analysis, select three news events related with Christine Chow Ma. First, Christine Chow Ma job controversy, from media reports, the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patriarch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of women . Second, Christine Chow Ma first diplomatic visit to the performance, when the first lady after the first visit, Christine Chow Ma been was the focus of spotlight, far surpassing the previous first lady, through the media, showing a new era of women's unique charm. Third, the charity image of Christine Chow Ma. Floods reputation bottom to President Ma, Ying-jeou, Taiwan is not only a calamity, is Ma, Ying-jeou in the history of the biggest political floods. Poll slump face of her husband, Christine Chow Ma care disaster operations,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media image is positive. The title of a symbol from macroscopic to microscopic text symbols to be explored.

    第一章、導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第一夫人角色探討 3 第三節、研究宗旨與目的 7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流程 9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問題研究 11 第一節、何謂媒體再現 12 第二節、女性主義思潮與第一夫人角色變化 15 第三節、國內外女性相關研究 31 第四節、中華民國第一夫人周美青分析 45 第三章、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批判研究 49 第二節、文本分析 52 第三節、研究設計 56 第四章、資料分析與解釋 60 第一節、周美青之工作爭議新聞事件與形象分析 60 第二節、周美青之外交出訪新聞事件與形象分析 94 第三節、周美青之公益慈善新聞事件與形象分析 127 第五章、結論 152 第一節、研究與發現 152 第二節、研究檢討與未來研究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1

    一、中文著作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台北:心理。
    石之瑜、權湘 (1994) ,《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 誰的知識?誰的國家?》,台北 :正中。
    呂秀蓮(1986),《新女性主義》,台北:敦理出版社。
    周碧娥(1999)。〈台灣婦女與政治:1985-1994〉。收錄於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335-370。台北:心理。
    林宇玲(2002),《網路與性別》,台北:華之鳳科技。
    林芳玟(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 流。
    林博文(2000),《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台北:時報。
    紀 欣(2000),《女人與政治:九○年代婦女參政運動》,台北:女書文化。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 韋伯文化。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證》,台北:正中。
    張錦華(2000),《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碩人。
    彭懷恩(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市:風雲論壇。
    黃瑞祺(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 三民。
    顧燕翎、鄭至慧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等(主編) (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二、翻譯著作

    Abbott, P. and C. Wallace 著(1990),俞智敏等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 (An Introduction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巨流。
    Abbott, P. and C. Wallance and M. Tyler 著,鄭玉菁譯(2008),《女性主義社會學》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 3rd edition), 台北:巨 流。
    Carter, C. and G. Branston and S. Allan 著(1998),吳盛富、陳芸芸譯(2004),《性 別新聞學》 (News, Gender and Power),台北:韋伯。
    Clough, P. T. 著,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 術論述》 (Feminist Thought: Desire, Power, and Academic Discourse),台北: 巨流。
    Connell, R. W. 著(2002),劉泗翰譯(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 (Gender),台北:書林。
    Fiske J. 著(1995),張錦華等譯(1999),《傳播符號學理論》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New York),台北:遠流。
    Foucault M. 著(1984),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 (Histoire de la sexualite), 台北:桂冠。
    Freeman, J. 著(2006),顔詩怡、林如昕譯(2006),〈為什麽希拉蕊不選?〉 (Why Hillary won’t Run for President),《婦研縱橫》,第77期,頁91-95。
    Johnson, A. G. 著(1997),成令方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性別違建》(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台北:群學。
    Moi, T. 著(1985),張南星譯(1997)。《女權主義》(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遠流。
    Moi, T. 著(2002),王奕婷譯(2005) ,《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第二版》 (Sexual/Tex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2nd Edition.),台北:巨流。
    Rodeliffe D.著(1993),彭義芳譯(1993),《新時代的第一夫人:希拉蕊傳奇》 (Hillary Rodham Clinton A First Lady for our time),台北:聯經。
    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1992a),《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 志文出版社。
    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1992b),《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 志文出版社。
    Tong, R. 著(1989),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 (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台北:時報。
    Ueno, C. 著(1990),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 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
    van Zoonen, L. 著(1984),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 (Feminist media studies),台北:遠流。
    Walters, M.著,朱剛、麻曉蓉譯(2008),《女權主義簡史》(Feminism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北京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Watson, R. P. 著(2000),任美芬譯(2003),《美國第一夫人的作用》 (The Presidents’ wives : reassessing the office of first Lady),台北:昭明出版社。
    Weedon,C. 著(1987),白曉紅譯(1994) ,《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 (Feminist Practice &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台北:桂冠。

    三、中文學術論文著作

    王孝勇(2003) ,《呂秀蓮副總統言論中的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敘事批評》, 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孝勇(2005),〈“新聞”概念的再思考:本土新聞批評史中語言學分析的現代 性與後現代性〉,《中華傳播期刊》,第8期,頁249-287。
    王孝勇(2007),〈女性主義立場論的主體與權力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第21期,頁89-146。
    王健壯(1997),〈第一夫人角色將會出現世代變化〉,《新新聞週報》,第564期 ,頁8-10,民國86年12月28日。
    石之瑜(1994a),〈女性主義的政治學方法論〉,《婦女與兩性學刊》,第5期,頁 185-207。
    石之瑜(1994b),〈女性與政治〉,《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36期,頁1-3。
    石之瑜(1996),〈蔣夫人與中國的國家性質-後殖民父權文化的建構〉,《近代 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頁167-199。
    石之瑜(2000),〈超越政治學中的線性時間觀:女性時間意識札記〉,《婦女與兩 性學刊》,第11期,頁191-203
    吳志怡(2002) ,《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建構─以總統府緋聞案為例》,南華 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中邦(2009),〈日本拚命在中美日三角關係動手腳 希拉蕊的亞洲行與日本〉 ,《海峽論壇》,第291期,頁18-21。
    李美枝(1987),〈從社會權力的型態看台灣女性菁英份子的社會影響力〉,《中 國論壇》,第11卷第23期。
    李美枝、鍾秋玉 (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古今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 頁260-299。
    李麗英(2004),〈1991-2002年國內婦女教育研究學位論文分析:女性主義觀 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8期,頁155-196。
    周月清(2002),〈「差異」與「多元」--「後現代女性主義」者的反思〉,《見證》 ,第318期。
    林淑芬(2004),〈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6卷第1期, 頁117-150。
    邱子修(2009),〈西方第三波女性主義思潮概述〉,《婦研縱橫》,第90期,頁 56-61。
    邱宜儀、蘇蘅(2009),〈政治名人與媒體:馬英九報導的新聞框架初探〉,《新聞 學研究》,第99期,頁1-45。
    俞彥娟(2001),〈從性別史和婦女史的爭議談美國婦女史研究之發展〉,《近代中 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頁207-234。
    俞彥娟(2002),〈女性主義者對母親角色的批判:波娃和傅瑞丹〉,《成大西洋史 集刊》,第10期,頁311-337。
    俞彥娟(2003),〈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1期,頁189-214。
    俞彥娟(2004),〈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歷史研究之回顧:兼評王雅各《台灣婦女 解放運動史》〉,《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8期,頁215-237。
    俞彥娟(2005),〈第二波美國婦女運動之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初探研究成果報告〉, 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NSC 94-2411-H-001-002。
    俞彥娟(2008),〈托育: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女性主義者的理念與實踐〉,《女學 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 28期,頁 1-43。
    姜貞吟(2007)〈女性參政出頭天?--對於台灣女性參政的反思〉。2007年社會學 年會--台灣與東亞社會的比較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倪炎元(2000),《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 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頁127-167。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 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 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 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7期,頁91-126。
    馬自明,彭光偉,2005,〈沈默的「外籍」第一夫人?從國內四大報看蔣方良的 形象建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張錦華(1991),〈電視與大眾文化〉,《新聞學研究》,第44期,頁57-71。
    郭及天(2002),《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郭及天、王嵩音(2001)。〈總統參選人夫人媒介形象呈現之初探-以連方瑀,吳 淑珍,陳萬水為例〉《選舉研究期刊》,第8卷第2期,頁65-94。
    陳乃禎(2010),《第一夫人的消費政治與政治消費:以台灣(1996-2009)為主要 背景》,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中山大學傳 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陳姿羽(199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 (2000/3/18-2001/3/18)》,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以正(2002),〈重溫五十九年前的歷史—蔣宋美齡戰時訪問美國的前前後後〉, 《歷史月刊》,第178期,頁30-42。
    游素玲(2005),〈第二波與第三波女性主義之辯證: 理論與實踐〉,國科會研究計 畫編號NSC94-2411-H-006-028。
    游素玲(2009),〈第三波女性主義:跨國觀點〉,《亞洲婦女研究》,第15卷 第1期,頁7-25。
    湯海蘭、臧國仁(2005),《報紙標題連貫性之分析》,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靖惠(2011),〈對美國《時代》台灣政黨輪替報導的批判論述分析:以2000 年 及2008 年總統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106期,頁49-98。
    黃競涓(2008)。〈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支持與批判〉。《台灣民主》,第5期 第3卷,頁33-69。
    詹寶菁(2006),〈專書評介:Norman Fairclough之《論述分析:文本分析在社會 研究上之應用》〉,《初等教育學刊》,24期,頁87-92。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 第3期,頁1-102。
    臧國仁、蔡琰(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 第58期,頁1-28。
    蔡欣怡、羅世宏(1997),〈台灣媒體的反美再現:兩大報新聞論述之分析〉,《臺 大新聞論壇》,第7期,頁35-67。
    蔡維民(2001),〈「批判」的反思與「批判方法」的建立〉,《哲學與文化》第28 卷第2期,第127-143頁。
    蕭怡靖(2006),〈臺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1992至2004年〉, 《臺灣民主季刊》第3期,第4卷,頁37-70。
    鍾蔚文、臧國仁(1999),〈時間概念與新聞報導--初探新聞文本如何使用時間語 彙〉,《新聞學研究》,第61期,頁137-178。
    羅文輝、王慧馨、侯志欽(2007),〈2004年台灣報紙總統選舉新聞之政治偏差〉, 《選舉研究》,第14卷第2期,頁155-196。
    蘇盈貴(2004),〈公領域與私領域〉,《歷史月刊》,第196期,頁112-119。
    顧燕翎(2005),〈女性主義與官僚體制:重讀《女性主義與官僚體制之難以兩 立》〉,《婦研縱橫》,第74期,頁80-86。

    四、外文著作

    1. Burden, B. C. and A. Mughan (1999), “Public Opinion and Hillary Rodham Clin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63: 237-250.
    2. Burrell, B. C. (2000), “Hillary Rodham Clinton as First Lady: The People’s Perspective.”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7(1): 529-546.
    3.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UK: Arnold.
    4.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a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5. Hartsock, N. (1990), “Foucault on Power: A Theory for Women?.” In Nicholson, L. J edited (1990), Feminism/ Postmodernism, 157-175. La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6. Judith, S. (1983), “The New Conservative Feminism.” Feminist Studies, 9(3): 559-583.
    7. Maddux, K. (2008), “Feminism and Foreign Policy: Public Vocabularies and the Conditions of Emergence for First Lady Rosalynn Carter.” Women's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31(1): 29-55.
    8. McGinley, A. C. (2009), “Hillary Clinton, Sarah Palin, and Michelle Obama: Performing Gender, Race, and Class on the Campaign Trail.”. Denver University Law Review, 86: 709-725.
    9. Norgren, J. (2010), “Ladies of Legen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American Women Attorneys.” Journal of Supreme Court History, 35(1): 71-90.
    10. Poovey, M. (1988), “Feminism and deconstruction. Feminist Studies.” Feminist Studies, 14(1): 51-65.
    11. Ring, J. (1987), “Toward a Feminist Epistem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1(4): 753-772.
    12. Rosenwasser, S. M. and Dean, N. G. (1989), “Gender role and political offic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3: 77-85.
    13. Scott, J. W. (1988), “Deconstructing equality-versus-difference: Or, the uses of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for feminism.” Feminist Studies, 14(1): 33-50.
    14. Shawn, J. P.-G. (2000), “Mediating Hilary Rodham Clinton Television News Practices and Image-Making in the Postmodern Age.”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7(2): 205-226.
    15. Shoop, T. J. (2010), “From Professionals to Potential First Ladies: How Newspapers Told the Stories of Cindy McCain and Michelle Obama. Sex Roles.” Las Vegas Nevada University, 63: 807-819,
    16. Springer, K. (2002), “Third Wave Black Feminis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4): 1059-1082.
    17. van Dijk, T. A. (1985),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New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W. de Grùyter.
    18. van Dijk, T.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19. van Zoonen, L. (1991), “A tyranny of intimacy? Women, femininity and television news.” In Dahlgren, P. and C. Sparks edited. (1991),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new media age: 217-235.
    20. Visweswaran, K. (1997), “Histories of Feminist Ethnograph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6: 591-621.
    21. Williams, V. L. (2009), “The First (Black) Lady.” Denver University Law Review, 86: 833-850.

    五、網路資料

    1. Grunwald, Michael, (2009). “How Obama Is Using the Science of Change”.
    Time in partnership with CNN.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889153,00.html
    2.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6/today-int6-2.htm
    3. 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4168
    4. 新台灣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7152
    5. 美國第一夫人辦公室網站http://www.firstladies.org/biographies/firstladies.aspx?biography=45
    6. BBC新聞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090000/newsid_4097500/4097583.stm
    7. 中時電子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2004Anna/Introduce/Htm/CTW_1.htm
    8. 馬蕭競選辦公室網站
    http://2008.ma19.net/news/20080325/27648
    9. 中央社新聞http://www.epochtimes.com/b5/9/5/23/n2535946.htm
    10. 行政院莫拉克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http://88flood.www.gov.tw/work.php#8
    11. TVBS新聞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09081818594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