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昌憲
Chang - Hsien Yu
論文名稱: 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研究
The Study On Lifestyle、Serious Leisure And Perception Risk Of Cycle Taiwan Rider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自行車環島生活型態深度休閒知覺風險
英文關鍵詞: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lifestyle, serious leisure, perceived risk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曾以自行車環繞臺灣一圈之騎乘者共計395人,研究時間為2010年3月25日至5月13日,研究方法則使用問卷調查法,內容包含:生活型態量表、深度休閒量表與知覺風險量表及背景變項等4個部分。並以SPSS 18.0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自行車環島者以男性為主,年齡曾主要介於21-40歲間。
    二、環島使用天數大多利用6-14天完成,並以連續性一次完成。
    三、每週騎乘頻率的多寡會明顯影響到「身體風險」與「功能風險」的程度。
    四、自行車環島者之生活型態愈趨向主動積極時,其深度休閒的特質也會隨之突顯。
    五、自行車環島者之深度休閒特質愈為明顯,將會降低個人在環島時之知覺
    風險。
      根據以上結果,自行車環島者在參與環島前,如能主動積極瞭解自行車知識並增加平日騎乘的頻率,深入瞭解自行車活動的樂趣,必能降低環島過程中所發生風險的機率,安全地感受自行車環島的獨特魅力。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festyles of bike cyclists, the serious leisure, and the perceived risks. The participants, 395 people in total, are the bike cyclists who used to travel around the island by bike. The research time is taken from March 25th to May 13th, 2010. The research method administrated to this subject is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four parts: the ICP, the Serious Leisure Trait Scale, the Perceived Risk Trait Scale, and the variables of background. The collected data is analyzed by SPSS 18.0.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below:
    1. The bike cyclists traveling around the island are mostly males whose ages are between 21 to 40 years old.
    2. The tours of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are completed in 6 to 14 days. And most of the tours are completed in one time continuously.
    3. The frequency of riding b bike per week affects the degrees of the body risk and the function risk apparently.
    4. The more active the lifestyles of bike cyclists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tend to be, the more noticeable the characters of the serious leisure will be.
    5. The more noticeable the characters of the serious leisure are, the fewer perceived risks cyclists will get.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if the cyclists can gain the knowledge of bikes voluntarily,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daily riding, and realize the pleasures of cycling activities deeply before they cycle around the island, they are definitely able to decrease the chance of the risks when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and to experience the unique fascinations of the tour with secure.

    目次 I 表次 III 表次(續) IV 表次(續) 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自行車環島發展現況 8 第二節 生活型態與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深度休閒與相關研究 27 第四節 知覺風險與相關研究 37 第五節 生活型態、深度休閒、知覺風險間相關研究 45 第六節 本章總結 4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3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4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自行車環島者樣本結構結果分析 66 第二節 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現況分析 7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型態、深度休閒及知覺風險之差異情形 88 第四節 不同生活型態集群在深度休閒及知覺風險之差異情形 109 第五節 生活型態、深度休閒及知覺風險之關係 11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5 第一節 結 論 115 第二節 建 議 117 參考文獻 120 一、中文部分 120 二、西文部分 125 附錄 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調查預試問卷 129 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調查正式問卷 133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2009)。擷取日期:2009年11月01日,取自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網站http://www.cyclist.org.tw/index.php?fn=index&no5=C。
    內政部警政署(2008)。96年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臺北市:作者。
    王文君(2008)。夏令營選擇之知覺風險與資訊搜尋—以台中地區小學兒童家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王正平(2003)。東北角海岸遊憩性磯釣客冒險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l-2415-Hl28-010-SSS)。臺北市:世新大學。
    王怡菁、施慧珉、張國振(2008)。影響休閒活動因素之研究—以自行車環島運動為例。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期 (頁528-537),臺北縣:中華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會。
    王瑛(2007)。潛水教練對遊憩水肺潛水風險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中華民國97年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江佩洵(2005)。來華國際青年旅遊者生活型態、旅遊類型以及旅遊風險認知對其旅遊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2010)。環台認證。擷取日期:2010年05月13日,取自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網站http://www.cycling-lifestyle.org.tw/Certify/index.php。
    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2009)。台灣自行車環島認證。擷取日期:2009年11月01日,取自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bikelane.org.tw/bikelane/cycle_rule.htm。
    自行車環島運動協會(2010)。擷取日期:2010年05月13日,取自自行車環島運動協會網站http://www.bit.org.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臺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a)。2009年台灣自行車日。擷取日期:2009年11月01日,取自台灣自行車日網站http://www.cycling-lifestyle.org.tw/bikeday/2009/about/。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b)。單車成年禮。擷取日期:2009年11月01日,取自單車成年禮網站http://www.rideadult.com.tw/ride_of_adult.html。
    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 林縣。
    余瑋舲(2009)。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8)。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家瑞(2008)。國內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生活型態、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柏宏(2008)。大型重型機車遊憩活動參與者知覺風險與知覺勝任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瑋琪(2007)。單車旅遊者之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沈宛霖(2009)。橄欖球球員認真休閒特質與球場環境屬性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沈盛圳(2009)。神馳:台灣單車環島旅行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素琴(2008,7月)。自行車環島完全手冊—增訂版特刊。彰化縣:輪彥國際。
    林家楨(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休閒體驗對休閒承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 林縣。
    林書吉(2008)。國外自助旅行者持續參與和知覺風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施俊佑(2009)。台南地區自行車運動休閒參與者生活型態與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縣。
    范智明(2009)。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天佑(2006)。刺激尋求特性及知覺風險影響東北角磯釣客釣點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馬英九(2009)。愛台成年禮,感受台灣真善美。擷取日期:2009年9月26日,取自單車成年禮活動網站http://www.rideadult.com.tw/statement.html。
    高維良(2009)。臺北市運動彩券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已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聿如(2007)。自助旅遊者之旅遊風險意識與動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張孝銘(2006)。登山冒險遊憩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國振(2008)。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勝雄、鄭晃二、陶治中、陳恆鈞、林麗香(2008)。臺北市自行車政策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臺北縣:淡江大學。
    張鐸瀚、蔡漢忠(2009)。以計畫行爲理論探討自行車環台之行爲意圖。2009服務業行銷研討會論文集(頁442-456)。臺中市:中興大學。
    梁英文(2005)。認真性休閒與場所依戀之關係:遊憩專門化之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盛文(2009)。臺北市河濱腳踏車到遊憩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心怡(2004)。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大度山區騎乘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 中市。
    陳柏如(2008)。單車環島Total Solution!。載於阮素琴主編,自行車環島完全手冊-增訂版特刊(頁12)。彰化縣:輪彥國際。
    陳梅君(2008)。自行車參與者遊憩動機、深度休閒與遊憩專門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彭逸芝(2005)。遊憩自行車使用者之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曾雅秀(2006)。影響澎湖地區青少年水域運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賀先蕙(2008)。奮起吧!腳踏車。商業週刊,1075,111-120。
    黃仲良(2005)。探討不同生活型態的傳統茶飲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之比較-以東莞市台商及人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金宏(2006)。騎乘自行車健康行。學校體育,16(4),103-106。
    黃致穎(2009)。以旅遊生活型態探究商業溯溪旅遊市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廉富(2009)。臺北地區捷安特直營店女性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活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經建會管制考核處(2008)。政府規劃推動自行車道路網,成果已逐步展現新聞稿。臺北市:作者。
    經建會管制考核處(2008)。政府規劃推動自行車道路網,成果已逐步展現新聞稿。擷取日期:2009年11月01日,取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cepd.gov.tw/
    廖佾晨(2008)。生活型態、遊憩動機對自行車道環境偏好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潭雅神綠園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熊祥林(1990)。消費者的知覺。臺北市:理明。
    劉明全(2003)。登山者對高山登山風險認知之研究-以休閒教育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根維(2003)。生活型態、知覺風險與性別角色對於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鄭健雄、劉孟奇(2003)。台灣本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表之建構-以多樣本為基礎之信效度分析。管理學報,20(6),1221-1246。
    鄭喬月(2008)。鐵騎柔情:臺師大自行車環島活動女性參與者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孟珈(2008)。多元與一體的辯證:台灣環島活動之文化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臺北:天下遠見。
    蘇慧娟(2009)。用不同態度與方式探索自己:壯遊心靈‧熱活人生。擷取日期:2009年9月20日,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網址http://140.122.86.222/?q=zh-hant/node/63。
    二、西文部分
    Baldwin, C. K. (1999).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serious leisure: “Love Me-Love My Do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1), 1-17.
    Boksberger, P. E., Bieger, T., & Laesser, C. (2007).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erceived risk in commercial air travel. Journal of Air & Transport Management,13(2), 90-96.
    Brannan, L., Condello, C., Stuckum, N., Vissers, N., & Priest, S. (1992). Public perceptions of risk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17(2), 144-157.
    Brown, C. A. (2007). The Carolina shaggers: Dance as seriou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9(4), 623-647.
    Cheron, E. J., & Ritchie, J. R. B. (1982).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risk.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139-154.
    City of Copenhagen(2002). Cycle policy 2002-2012 city of copenhagen. City of Copenhagen: Author.
    City of Melbourne.(2007). The city of Melbourne bicycle plan 2007 - 2011. City of Melbourne: Author.
    Cox, D. F., & Rich, S. U. (1964). Perceived risk and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The case of telephone shopp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4), 32-39.
    Dowling, G. R., & Staelin, R. (1994). A model of perceived risk and intended risk-handling activit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l, 119-134.
    Ferguson, E. (2001). The roles of contextual moderation and personality in relation to the knowledge-risk link in 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4(4), 323-340.
    Fuchs, G., & Reichel, A. (2006). Tourist destination risk perception: The case of Israel. Journal of Hospital & Leisure Marketing, 14(2), 83-108.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Gould, J., Moore, D., McGuire, F., & Stebbins, R. A. (2008). Development of the serious leisure inventory and mea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0(1), 47-68.
    Heritage, A. (2002). The 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Janet, R., McColl-Kennedy, Richard, E., & Fetter, Jr. (2001).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involvement to external search relationship in services marking.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5(2), 82-98.
    Jones, I. (2000). A model of serious leisure identification: The case of football fandom. Leisure Studies, 19(4), 283-298.
    Jones, R. A., & Ellis. G. D. (1996). Effect of variation in perceived risk on the secretion of β-endorphin. Leisure Sciences, 18, 277-291.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S. Greyserm (Ed.),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pp.140-151).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Lim, N. (2003). Consumers’ Perceived Risk: Sources versus Consequences.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 216-228.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Mckechnie, J. L. (1979). Webster’s new universal unabridged dictionary (2th Ed. ),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Middleton, W., Harris, P., & Supman, M. (1996). Give’em enough rope: Perception of health and safety risks in bungee jump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5(1), 68-79.
    Perreault, D. W., Darden, D. K., & Darden, W. R. (1977). A psych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vacation life sty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3), 208-224.
    Peter, J. P., & Tarpey, L. X. (197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onsumer decis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1), 29-37.
    Plummer, J. T. (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 33-37.
    Priest, S., & Baillie, R.(1987). Justifying the risk to others:The real razor’s edg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10(1), 16-22.
    Reynolds, F. D., & Darden, W. R. (1974). Construct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W. D. Wells (Ed. ),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pp.73-95). Chicago, IL : American Marketing Assnociation.
    Roselius, T. (1971). 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 Journal of Marketing, 35, 56-61.
    Schuett, M. A. (1993). Refining measures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15, 205-216.
    Stalp, M. C. (2006). Negotiating time and space for serious leisure: Quilting in the modern U.S hom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8(1), 104.
    Stebbins, R. A. (2006). 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Wind, Y. H., & Green, P. E.(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 in life style research. In W. D. Wells. (Ed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pp.99-126).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Woodside, A. G., & Pitts, R. E. (1976). Effects of consumer life styles, demographics, and travel activities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travel behavior.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4(1), 13-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