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旻凱
Ming Kai Hsieh
論文名稱: 學校運動代表隊品牌形象發展歷程之研究-以98學年度高中甲級籃球聯賽為例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brand image in school varsity:example for the HBL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2009 academic year
指導教授: 蕭嘉惠
Hsiao, Chia-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品牌品牌發展歷程品牌形象學校運動代表隊高中甲級籃球聯賽
英文關鍵詞: br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brand, school varsity, HB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統學校體育中,除體育教學之外,還包含了籌組社團及各單項運動代表隊,以代表學校開啟對外之技術交流與競賽的橋樑,久而久之,學校所籌組成的運動代表隊,在透過各種競賽與他校進行技術交流的同時,也經由不同競賽的平臺中提升了學校知名度,學校與運動代表隊本身也逐漸產生品牌性聯結。而在講求事事效率與管理的時代,教育經營多元化、市場化的潮流儼然已經成形,學校體育及運動團隊亦應瞭解並學習品牌發展及經營之策略,以使學校發展更具特色,吸引優秀學生就讀,提升教師對學校之認同感,並對運動代表隊之招生產生正向影響。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98學年度高中甲級籃球聯賽前三名之學校運動代表隊品牌發展之歷程,並藉由文獻探討、文件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等方式,探討其品牌形象發展之現況與歷程及阻礙與助益因素,並提出建議供對未來學校運動代表隊欲發展品牌形象時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學校運動代表隊品牌形象發展現況有:(一)個性商品通路匱乏;(二)個性商品淪為贈品;(三)無法創造隊伍形象風格;(四)人員品牌知覺依學校性質差異而有所不同。品牌形象發展歷程,主要的影響因素為:(一)學校校風與歷史背景;(二)隊伍領導者的想法;(三)軟硬體設施的充足與否。品牌形象發展助益,將以上諸點統整後如以下所示:(一)運動行銷公司的規劃;(二)民意代表的資源;(三)學校內部的支持度;(四)家長會及後援會的資源注挹。
    學校運動代表隊的品牌形象發展阻礙,將以上諸點統整後如以下所示:(一)缺乏專責人員及經費;(二)學校性質的差異;(三)學校內部的支持度與否;(四)家長會的態度。學校運動代表隊的品牌形象發展未來規劃可著重在以下諸點:(一)配合運動行銷公司的規劃;(二)搭配民意代表的資源;(三)學校內部的支持度與忠誠度提升;(四)強化家長會及後援會的資源注挹;(五)加強選手的日常生活管理;(六)球隊戰績的提升;(七)積極的運動技術訓練及延長選手運動生命;(八)校內專業組織或人員、經費規劃。

    In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schools also establish sports related associations and various school representative teams to exchange sports skills and competitions with other schools. The school representative teams can gain reputation of schools by competing all kinds of sports with different school; moreover, schools and representative teams connect with brands gradually. Since this is the high efficiency and administration generation, the trend of conducting diversification and marketization seems to be the major method in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sports teams should also learn to develop brands and operated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eatures. This will attract more elite student to choose studying in the school and enhance teachers' identification toward schools; furthermore, it is have positive effect of recruiting students on school representative teams.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oo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irst place to the third place in the HBL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2009 academic year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reference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wa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and history brands image, it also studies the pros and cons of brand image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representative teams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brand image of school representative team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ing. 1. The approaches to sell unique merchandizes are insufficient. 2. Unique merchandizes become complimentary. 3. The brands are unable to build the image of the teams. 4.the social resource. The major infl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image are 1. different school spirits and history. 2. team leaders' opinions. 3. Equipments. The benefi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image can be summed up by the points, which were mentioned above. 1. The scheme of sports marketing companies. 2. Get resources from politician 3. The support from schools. 4. The help of parents association and fan club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bstacle of development of brand image of school representative teams are 1. the short of funding and select staffs.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s are diverse. 3 .the support of schools. 4.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associations. The future scheme of development of brand image of school representative teams can be focused on 1.accompanying with the plan of sport marketing companies.2. arranging the resource from representatives 3.promoting support and loyalty of schools 4.getting more resource from parents associations and fan clubs. 5. enhancing the management of players daily life. 6. trying to win more competitions 7. being active to train the skills of players and prolong players career life. 8. organizing professional staffs and funding in schools.

    目次................................................... 7 表目次................................................. 8 圖目次................................................. 8 第壹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15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高中籃球聯賽(HBL)發展沿革與經營現況................ 19 第二節 高中籃球聯賽(HBL)相關研究探討..................... 23 第三節 學校品牌相關研究之探討............................. 29 第四節 運動代表隊經營相關研究之探討........................ 39 第五節 品牌發展之研究統整................................. 49 第六節 本章總結.......................................... 5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56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8 第四節 研究實施.......................................... 5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4 第一節 學校運動代表隊背景資料簡介.......................... 64 第二節 學校運動代表隊品牌形象發展現況與歷程................. 67 第三節 學校運動代表隊品牌發展歷程之阻礙與助益............... 85 第四節 學校運動代表隊品牌未來發展.......................... 10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09 引用文獻................................................ 111 附錄....................................................125 表目次 表 1 HBL賽會行銷及贊助相關研究統整.......................... 23 表 2 品牌定義綜合表....................................... 29 表 3 國內學校品牌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33 表 4 學校運動代表隊定義綜合整理............................. 39 表 5 運動代表隊經營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40 表 6 運動代表隊組訓影響因素一覽表........................... 43 表 7 受訪對象簡歷......................................... 59 表 8 訪談內容架構表.......................................60 表 9 專家效度名單.........................................60 表 10 各隊品牌形象發展現況統整..............................79 圖目次 圖 1 品牌組成之內容概念圖................................. 30 圖 2 學校品牌意涵模式..................................... 32 圖 3 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因素關係圖....................... 44 圖 4 職業運動品牌權益概念圖................................ 46 圖 5 杜克大學球隊中心架構圖................................ 48 圖 6 宏碁企業品牌發展週期階段.............................. 50 圖 7 品牌決策建立階段..................................... 51 圖 8 研究架構圖.......................................... 56 圖 9 研究流程............................................ 57 圖10 松山高中籃球隊高中籃球聯賽歷年競賽成績.................. 65 圖11 能仁家商籃球隊高中籃球聯賽歷年競賽成績.................. 66 圖12 南山高中籃球隊高中籃球聯賽歷年競賽成績.................. 67

    方世榮(譯)(2000)。行銷管理學。臺北市:東華。(P. Kotler., 2000)。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十三版)。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1999)。外國教育改革與政策啟示。理論與政策,50,57-84。
    王炤喬(2007)。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品牌管理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王尉晉(2000)。運動理念行銷策略之研究-以adidas「街頭籃球運動」與Nike「高中籃球聯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舜儀(2008)。彰化縣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運作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王舜儀、吳國銑。(2008)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影響因素之探討。大專體育,95,140-147。
    白貽修(2008)。臺北市公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白宗易、陳明宏(2010)。職棒球迷看球意願因素與主場行銷策略之關係。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12-25。
    申秀雲(2007)。超級籃球聯賽球團行銷活動之研究-以臺灣啤酒籃球隊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逸帄(2009)。創意市集之品牌行銷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何福田(2004)。學校特色與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1-5。
    呂學嘉、吳國銑(2008)。從藍海策略看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之道。大專體育,98,119-126。
    余主惠(2003)。廠商行銷投入對品牌權益影響長期觀點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余宗龍、陳忠誠、詹彩琴、周建智(2005)。運動用品廠商贊助體育活動對運動消費者影響之研究:以2004 Adidas 鬥牛王朝高中校園三對三籃球賽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2,47-58。
    吳宗穎(2008)。中等學校排球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桃園縣。
    吳海助、徐欽賢(2007)。學校體育推展績優高中職的體育經營特色之探討。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2),33-45。
    吳國基(2005)。學校行銷策略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與實務。學校行政雙月刊,37,96-108。
    吳清山、林天佑(2007)。教育名詞-品牌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75,163-164。
    吳煜敏(2008)。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李仁德(1995)。體育法令彙編。臺北市:一品文化。
    李金娥(2005)。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氣氛、學校品牌覺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嘉文(2003)。贊助高中籃球聯賽對NIKE品牌權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建雄(2005)。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考量因素之探討-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李建慶(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品牌關係之研究。為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國豪(2009)。高雄縣立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怡君(2006)。高級職業學校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文祥(2006)。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月鳳(2006)。學校形象與口碑傳播媒介之關係探討-以北縣四所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林呈欣(2008)。學校品牌與就學動機對學生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縣。
    林君懿(2005)。國民小學行銷作為對學校品牌和家長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學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廷芳(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品牌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志成、童鳳嬌(2007)。學校經營管理育品牌創新策略。學校行政論壇,50,63-86。
    林育冬(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運動團隊推行現況及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
    林逸欣(2008)。新竹縣高中職運動代表隊與一般生運動傷害防護知識及態度的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林孟慧(2008)。國民小學校長運用品牌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盈然(2007)。私立高職品牌形象與顧客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林鈺真(2007),學校體育活動的規畫與推展,國北教大體育,2,217-222。
    邱金松(1990)。中等學校運動聯賽經營管理。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昱婷(2009)。以生命週期之觀點歸納品牌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縣。
    周東洋(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調查及組訓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信力健(2006)。學校品牌的經營與管理。2010年1月28日,取自:http://www.edu200.com/brand/bands/0610510183159243943.shtml。
    國際品牌策略論壇簡介(2007),2010年5月17日,取自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網站:http://www.bnext.com.tw/edm/2007branding/home.html。
    施振典(2005),學校行銷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6,109-117。
    洪佩真(2010)。新生體驗知覺與學校品牌形象、學員行為意圖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洪嘉文(2002)。運動行銷管理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中華體育,16(3),73-84。
    洪嘉文(2002)。運動產業概念在學校體育之策略應用。中華體育,16(4),83-93。
    莊俊喬(2008)。我國高中籃球聯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侯佳蘋(2010)。中山大學藝術季對學校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
    施致帄(2000)。高中籃球聯賽經營策略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4(2),34-42。
    柯彥惠(1997)。我國大專排球聯賽八年回顧。國民體育季刊,26(1),98-104。
    胡帅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連孙(2004),塑造學校良好的公眾形象-胡連孙教育品牌策劃專欄之三,2010年3月4日,取自:http://manage.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91。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育禎(2010)。臺北市優質學校品牌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菁文(2009)。聖約翰科技大學畢業生滿意度分析與學校品牌建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臺北縣。
    許詵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許顥騰(2006)。運動代表隊經營與管理之研究-以桃園縣立八德國中排球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朝(2007)。企業贊助對高中籃球聯賽 (HBL)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源宏(2008)。HBL獲得企業贊助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翁志成(1998)。學校體育努力的方向。大專體育,39,128-133。
    翁志成(2003)。學校體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袁世佩、黃家慧(譯)(2001),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臺北市:美商麥格繫〃希爾。(Knapp, D. E., 2000)。
    涂季吟(200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粱偉銘、梁明政(2006)。淺談高中籃球聯賽(HBL)之運動行銷與贊助管理。大專體育,86,48-53。
    傅偉鈞(2008)。臺灣高中籃球聯賽(HBL)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光義(2004)。關於教育品牌三個問題的思考。 2010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ep-china.net/content/president/c/20041116110054.htm。
    張至滿(1988)。論運動聯賽制度。國民體育季刊,17(3),3。
    張浩桂(2002)。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浩桂(2002)。臺北市立大同高中運動代表隊的組訓概況。運動管理季刊,3,108-112。
    張怡中(2007)。高中籃球聯賽行銷策略對於球迷參與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美惠(譯)(2006)。品牌的七塊拼圖,臺北市:商智。(P, Hanlon)
    張淑芬(2010)。彰化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品牌管理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靜枝(2007)。私立高中職學校品牌識別與品牌活化關聯性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教育部 (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2009年教育統計。2010年2月13日,取自:教育部官方網站http://140.111.34.54/statistics/index.aspx。
    教育部體育司(2003)。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陳玉君(2002)。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尚群(2006)。體育類非營利組織運動行銷之研究-以UBA大專籃球聯賽與HBL
    高中籃球聯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雍仁(2003)。整合行銷傳播於運動行銷之應用-以HBL「高中籃球聯賽」與adidas「街頭籃球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惠(2007)。我國特色學校品牌管理與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彭俊鵬(2004)。臺北市國小運動代表隊現況與組訓考量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淑珍(2010)。學校品牌認同感、自創品牌商品認同感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逢甲大學教職員工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彭建彰(1997),行銷戰略模擬法。臺北市:遠流。
    彭煥章(2006)。臺灣地區國小體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程紹同、江澤群、黃煜、陳美燕(譯)(2010)。運動行銷學。臺北市:藝軒圖書。(Mullin, B. J., Hardy , S., & Sutton, W. A., 2007)。
    黃中皓、呂佳霙(2005)。職業運動球隊建立品牌權益的先決條件與利益,中華體育季刊,(19)4,50-59。
    黃永志(2007)。屏東縣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佑鋒(2003)。運動賽會的媒體策略對企業贊助意願之研究:以Nike 贊助HBL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怡瑄(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品牌管理策略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俊英(2001)。行銷學的世界。臺北市:天下文化。
    黃嘉汝(2008)。94學年度高中籃球聯賽企業贊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國序(2005)。國民小學校長品牌管理態度與實施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萬隆(2002)。高中籃球隊風格建立之關鍵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麗美、郭雄軍(2007)。創意遊學與文化行銷之研究-以臺北縣漁光國小為例。研考雙月刊,31(2),98-111。
    黃義良(2008),高級職業學校品牌管理的內涵及其困境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53,122-141。
    黃詵婷(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校品牌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靖惠(2004),科技大學學生對公共關係傳播媒介與學校形象認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志顯(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團隊管理策略及其考量因素之研究,大專體育,(4)1,35-45。
    楊毓菁(2006)。學校品牌對學生行為意圖之影響-以桃園縣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孟麗、謝水南(200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心理。
    楊漢琛(2002)。我國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運作現況及重點運動發展考量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110。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市:復文。
    葉憲清(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雷小娟、王誼邦(2004)。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組訓與運作。淡江體育,7,139-143。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水深、彭建璋、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市: 華泰文化。
    蔡孟愷(2008)。國民小學優質學校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蔡承宏、繫仁駿(2008)。借英國學校體育推廣之鏡反思我國學校體育現況。大專體育,95,1-6。
    蔡進雄(2006)。智慧資本對學校經營領導方向的啟示。師說,191,15-17。
    鄧淑倫(2008)。品牌權益、創新品牌策略對品牌價值之影響研究-公私立技術學院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鄧瑞芳(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文帄(2005)。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行銷活動管理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謝明昇(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品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繫中毅(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品牌管理策略運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繫明忠(2008),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的研究評析及對學校行銷策略的啟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二、 英文部分: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2010, March 20). Dictionary of Marketing Terms. from: http://www.marketingpower.com/live/mg-dictionary-view329.php.
    Aaker (1991).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The Free Press, N.Y.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Brand leadership.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Biel, A. (1991).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 6-12.
    Christensen, C. M. (2000).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Dobni,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117.
    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7 (2), 5-20.
    Engel, J.,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 NY: Dryden Press.
    Farquhar,P.H. & Herr, P. M.(1993). The dual structure of brand associations.Brand equityand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allagher, D.R., Bagin, D., & Kindred, L.W. (1997).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Gladden, J. M., & Mline, G. R. (1999).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brand equity inprofessional spor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8(1). 21-29.
    Howard, D. R., & J. L. Crompton, (1995). Financing spor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Hemsley, B. J., Goonawardana, S (2007). Brand harmoniz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60 ,942-948.
    Keller, K. L.,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1), 1-22.
    Keller, K. L. (1998).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eller, K. L. (2001).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 Building, 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Knapp, D. E. (2001). The Brand Mindset.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Kotl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10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tler, P., (2002). 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9. 249-261.
    Kotler, (2002),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N.J;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incoln & Guba (2002). Verification Strategies for Establish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liability Methods,1(2).
    Rothacher (2006).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6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T. Hayes (2007). Delphi study of the future of marketing of higher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 60, 927-931.
    Winkler, A. (1999). Warp-speed brand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marketing. NY: John Wiley & Son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