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采樺
YU, TSAI-HUA
論文名稱: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內容分析之研究
A Study of Content Analysis in the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ntegrated with Digital Archives
指導教授: 趙惠玲
Chao, Huei-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數位典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融入意涵
英文關鍵詞: Digital Archiving, 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Integrating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 Teaching, Curriculum Mode, Application Strategy, Integrated Valu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我國藝術教學之基本資料分布,並分析所蒐集藝術教學案例之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與融入意涵等面向,以及前述面向於教學年級等的差異。期望能據以了解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意義,並提出對未來我國藝術教育界推廣與應用數位典藏資源之建議。
    為達研究目的,以自行擬定之教案基本資料表與七大主題類目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內容分析。本研究發展之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內容分析分類目表分為三大層面,其一為課程建構模式,即「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類目表;其二為應用策略,包括「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時機」類目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類目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類目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類目表等;其三為融入意涵,包括「藝術課程教學主軸」類目表與「藝術教育價值取向」類目表。根據所得資料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等方法,將分析結果提出下列結論:
    壹、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基本資料分布
    一、數位典藏資源推廣應用於國小階段成果豐厚, 彰顯數位典藏扎根於小學教育之價值。
    二、「資訊教育」議題常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時所用,開展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解決問題之實踐力。
    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以自編教材為大宗,而數位典藏資源素材為加深加廣之補充資料。
    四、國中小階段中運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以「藝術與人文」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進行統整教學最為常見。
    貳、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內涵
    分別就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建構模式、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活動之使用時機、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數位典藏評量資源之評量模式、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等層面詳述之。
    參、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差異
    一、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程建構模式之差異情形
    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課程建構模式呈現顯著差異。
    二、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應用策略之差異情形
    (一)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時機方面,不同學校階段之「課前預習」呈現明顯差異情形。
    (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學策略方面,不同學校階段之「數位圖文之問題導向教學」、「網頁主題之探究教學」、「整合數位導覽之實地參訪教學」呈現明顯差異情形。
    (三)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評量模式方面,不同學校階段之「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自編並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自編評量工具」等評量模式並無顯著差異。
    (四)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使用數位典藏評量資源方面,不同學校階段之「線上試題測驗」呈現明顯差異情形。
    三、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融入意涵之差異情形
    (一)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方面,不同學校階段之藝術課程教學主軸於「審美經驗與批判省思」、「藝術創作與自我實踐」、「批判詮釋與藝術創作、實踐之交融」均無顯著差異。
    (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方面,不同學校階段之藝術教育價值取向於「著重觀照自省與自我意識賦權」呈現明顯差異情形。
    最後根據結論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教師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期待未來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的持續進程上能有所突破,達到典藏紮根與教育加值之實踐應用。

    he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data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mmersed in Taiwan’s art teaching,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art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integration. In the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 Taiwan arts education.

    Self-developed data for teaching projects and category list of 7 topics were adopted as research method in hopes to have a thorough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s curriculum. The content analysis cha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 curriculum is separated into 3 main aspects:
    1. Curriculum structuring model, a list of “Curriculum structuring model of Digital Archiving resource integrating into arts education”
    2. Application Strategy:
    The evaluation lists of ‘The timing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s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 teach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s educat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s
    3. The third part is the Integrated Value of the project, including the list of ‘the main teaching guidelines of art teaching ‘and the list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arts educa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and Chi-square test analysis were adopted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A. The basic data distribution of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resources into arts teaching
    I.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on the phas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has gain fruitful results and the data shows Digital Archiving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I. ”Inform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a widely-discussed issue when talking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teaching. It shows solid proof of the 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by the usage of Digital Archiving.
    III. The main sour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re self-made, which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Digital Archiving in art teaching. While Digital Archiving increases the depth of the teach material and serves as a backup information source.
    IV.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education level, ”Arts and
    Humanities”,”Sociology”,”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re the 3 main disciplines to integrate Digital Archiving for integrative teaching.

    B: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o arts teaching
    The paper tries to depict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into art teaching projec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urriculum structuring model, the timing of implementati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curriculum main structure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C.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in different phases among schools:
    I. The data shows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hase of integration among schools.
    II. Diffe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ng into art teaching among schools:
    a. The timing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ng into art teaching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Pre-class Preview” among schools.
    b. As for the aspect of teaching strategy,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ng into arts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Digital Picture and text
    problem oriented teaching”,” Topic of webpage research teaching”,
    ” Integrated Digital Tour with Onsite visit teaching” among schools.
    c. On the aspect of the evalu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into arts education, there is no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s among the category of “usage of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 ”combination of self-developed and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s ”and “self-developed evaluation tools”.
    d. However,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on the category of “on-line testing” between schools when it comes to the adop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evaluation resources.

    D. The difference among schools in the implication of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of Arts Education
    I. When it comes to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cept , different schools show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arts creation and self-fulfillment”, ”the integration of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arts creation and practicum ”.
    II. As for the aspect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art teaching in Digital Archiving integration arts education,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category of “emphasis on self-reflection and empowerment of self-consciousness”.

    Lastly, the thesis would pros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 and following research, in hopes for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in the progress of Digital Archiving resource integrating into arts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can lay solid foundation and add value to arts educ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理論建構 11 第二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應用層面 26 第三節 國內、外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之發展運作 43 第四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3 第三節 類目與分析單位之信效度檢定 103 第四節 研究實施與流程 10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1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3 第一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基本資料分布之分析與討論111 第二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課程建構模式之分析與討論122 第三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應用策略之分析與討論 122 第四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融入意涵之分析與討論 128 第五節 不同學校階段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差異之分析與討論 13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8 參考文獻 163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頁23-31。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佩珊、黃國鴻(2007)。結合電子地圖與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鄉土教學之研究。96年度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91-408。
    王淑玲、徐典裕、楊宗愈(2007)。發展知識模式化之數位學習平台以增進數位典藏資源之運用。96年度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82-192。臺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
    王鼎銘(2003)。藝術教育與網路學習新思維。美育,123,頁27-32。
    王緒溢、劉子鍵、王瑀、賴慧(2000)。網路上的電腦合作學習模式研究。2010年7月14日取自:http://ccv.src.ncu.edu.tw/ccv/Library/GCCCE2000.htm。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10(4),頁18-24。
    王瓊文、余秀琪、吳曉萍、林郁萱、陳建宇、劉宜婷、簡瑋得、黃申在(2007)。數位典藏資源融入社區性校本位課程-以塔樓國小為例。96年度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3-44。臺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市:幼獅文化。
    丘永福(2000)。資訊科技融入美術教學中。2010年7月11日。取自台北市高中美術科輔導團。http://etweb.tp.edu.tw/fdt/index.aspx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頁3-12。
    朱柔若(譯) (2000)。W.Lawrence Neuman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弘智文化。
    江紹祥、郭琳科(2003)。教育改革與認知工具。載於陳懷德、黃亮華(主編),邁向數位學習社會。臺北市:遠流。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09)。新世紀第三期國家建設計畫。臺北市:行政院。
    何榮桂 (2001)。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頁5-14。
    何榮桂、藍玉如(2000)。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有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77,頁22-27。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5,頁15-21。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德(主編) (2004)。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中小學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優勝作品。臺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
    吳芷婷(2006)。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模式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雅仙、張淑萍、徐正贒(2009)。以Second Life實踐創新學習環境,2009資訊管理實務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市:清雲科技大學。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 : 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宋欣宜(2006)。應用WebQuest於國小四年級公共藝術教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麗芬(2010)。3D虛擬世界在當代藝術教育之教學應用:以Art Café@Second Life為例。2010臺灣藝術教育學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李堅萍(1998)。美術教育教學運用電腦教學媒體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42,頁32-37。
    李堅萍(2004)。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理念與策略。國教天地,155,頁18-23。
    李堅萍(2004a)。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解決美術教學作畫模擬問題之策略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8,頁437-464。
    李賢輝、張恬君(2002)。科技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黃壬來主編。臺北縣:桂冠。
    沈忠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林羿妏(2007)。從HPT模式分析台北市國小教師運用數位典藏素材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羿妏、林佳蓉(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運用數位典藏素材融入教學之研究。教學科技與
    媒體,88,頁51-69。
    林菁(1996)。動畫中之顏色和背景與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10,頁37-81。
    林雅文(2005)。數位典藏應用於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之研究:以荷蘭殖民臺灣時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玉山(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1,頁
    31-56。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28,頁3-12。
    邱文心(2010)。WebQuest教學應用的範例分享。數位典藏數位學習電子報,9(6)。2010年7月14取自: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3734&lid=413
    邱玉茹(2003)。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學領域。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3。2010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3/july.htm
    姜宗模(2005)。中小學教師在數位博物館資源的應用與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9(2),頁107-117。
    孫光天、林永成(2003)。網路虛擬實驗室融入五年級自然領域教學之研究。南師學報,37(2),頁33-56。
    徐新逸(2003)。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頁68-84。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頁63-73。
    徐新逸、劉書容(2006)。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語文領域教學課程之設計發展與實施,視聽教育雙月刊,48(4),頁48-58。
    秦衛東(2001)。WebQuests:因特網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2010年7月22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 /WebQuest/nr.htm
    翁子晴(2005)。數位典藏藝術相關網站之使用經驗研究:以國中美術教師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震峰(2002)。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語文、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戴維揚主編,頁311-343。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文謙、吳宜澄(2009)。WebQuest與傳統教學在視覺藝術教學之比較研究:以國小三年級「反覆形式」單元為例。藝術學刊,1(1),頁20-70。
    袁汝儀(2010)。哈佛魔法。臺北市:遠流。
    張全成(2000)。網路美術教學初探。國教世紀,193,頁47-50。
    張全成(2005)。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2010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5n6/9.htm。
    張奕華(2001)。美國中小學美術教學應用科技之現況及其對我國九年一貫視覺藝術教學之啟示,國教輔導,40(6),頁26-33。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頁16-25。
    張淑萍(2006),當教學設計遇上e-Learning,東吳大學教師資源中心教與學電子報,5。2009年12月28日取自:http://ctl.scu.edu.tw/epaper_200601/index2.htm
    張嘉彬(2006)。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58,頁70-95。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梁雪萍(2004)。電腦影像處理科技輔助視覺藝術概論教學對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郭文毅(2004)。如何應用網路進行美術教學之策略初探。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6。2010年7月9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6/kuo.pdf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志銘、陳佳琪(2008)。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現況與發展,臺灣圖書管理季刊,4(2),頁9-23。
    陳和琴(2001)。Metadata與數位典藏之探討。大學圖書館,5(2),頁2-11。
    陳昭珍(2002)。數位典藏與數位文化。資訊與教育雜誌,91,頁17-23。
    陳虹百(2004)。資訊融入各領域教學。國教之友,56(1),頁42-47 。
    陳瓊花(2004)。視覺藝術教育。臺北市:三民。
    傅斌暉(2006)。數位學習融入藝術教育課程理論與實務,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教學參考手冊1—美術,趙惠玲、丘永福、張素卿、傅斌暉、曹筱玥、鐘政岳聯合編著。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藝術與人文教育,黃壬來主編。臺北縣:桂冠。
    黃俊夫、范成偉、楊裕琦(2006)。數位典藏應用於九年一貫課程教學之探討。科技博物,10(2),頁59-71。
    黃雅萍、吳芷婷(2005)。資訊融入教學模式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4,頁123-141。
    黃榆峰(2004)。網路教材編寫的典範-WebQuest,師友月刊,442(4),頁78-80。
    楊孝濚(1978)。內容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楊國樞主編,頁809-831。臺北市:東華。
    郭禎祥譯(1991)。Eisner. W. E.著。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文景書局。
    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79,20-30。
    葉俊顯(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育探討。91資訊融入教學觀摩研習會,頁1-17。新竹市。
    葉玲瑤(2000)。國中美術教師鑑賞領域教學策略運作歷程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鄒慧英(2001)。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學習。臺南師範學報,34,頁155-194。
    甄曉蘭(1996)。應用建構教學理念於教育專業發展課程之研究(I)。(國科會專案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3-H023-005)。
    甄曉蘭(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學報,3,頁179-208。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文福(2006)。數位典藏資源融入社會領域教學。高雄:復文書局。
    潘文福(2007)。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之研究。96年度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2009年12月26日取自:http://dlm.ntu.edu.tw/Creative/96seminarPaper.htm
    潘新燕(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與評量:以「按按按」互動系.統為例。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永蕙(2008)。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小學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明洲、周慧蘭(2005)。應用數位典藏內容於中小學九年一貫教學模式之探討。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劉明洲、周慧蘭、楊倍箕(2005)。數位典藏內容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學習網站之發展與應用。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1,頁99-118。
    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
    研究,8。頁73-94。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念中、李筱峰、莊天賜(2004),創新臺灣史教學:遠距網路多媒體教學之應用─以世新大學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4),頁93-112。
    蔡順慈、姚佩吟(2007),數位學習內容設計引用數位典藏之探討,2007臺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鄭兆喻(2009)。美國數位典藏在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廣之運用研究:以美國記憶之學習網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賴錦緣(2001)。ISTE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課程規劃之啟示。資訊與教育,85,頁45-54。
    賴鼎陞、張哲斌(2007)。故宮「數位學習知識庫」發展與教學應用之策略。數位學習在故宮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中小學教學。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頁4-16。
    韓志蘭(2009)。數位典藏資源資料庫支援課程教學之內容分析探討—以明道中學國中部「臺灣建築古蹟」藝術鑑賞教學為例。國立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藍文欽(2004)。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資源。數位學習研習班,頁7-20。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鍾雯琪(2006)。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方案之探究,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陸慧英(2000)。資訊科技與教學法共譜課堂樂章:誰在彈奏主旋律。中華民國第十四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手冊,頁87-94。
    饒桂香(2003)。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之相關探究與應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頁258-274。

    英文部分

    Berelson, B. (1954).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Dodge, B.J. (1995).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Retrieved 2010/07/22 from Retrive http://webquest.sdsu.edu/about_webquests.html
    Duncum, P. (2002). Clarfying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55(3), 6-11.
    Freedman, K. (2000). Social perspectives on art education in the U.S.: Teachingvisual culture in a democrac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14-329.
    Freedman, K.(2003).Teaching visual culture:Curriculum, 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 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Franklin, S., & Strudler, N. (Ed.). (1990). Computer-integrated instruction inservice notebook: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Eugene, 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aberman, S. J. (1978).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Jonassen, D. H., Peck, K. L., & Wilson, B. G.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Columbus, Ohio: Prentice Hall.
    Kochtanek, Thomas R. (2001). A digital library resource web site: Project DL.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5(1), p.31
    Kvale, S. (1996). InterViews—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Krug, D. H., & Cohen-Evron, N. (2000).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ositions and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3), 258-275.
    Freedman. K., & Stuhr, P. (2004), Curriculum change for the 21st century: Visual culture in art education, In E. W. Eisner & M. D. Day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policy in art education, 815-828,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iu, M. (1998). The effect of hypermedia author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9(1), 27-51.
    Levin, J. R., Anglin, G. J., & Carney, R. N. (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M. Willows & H. A. Hought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 (pp.51-80).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Matthews, C. J. (1997). Computers and Art Education.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410180)
    McKee, A. (2003). Textual analysis : A beginner's guide. London: SAGE.
    Masullo, M. and R. Mack.(1996).Roles for digital libraries in K-12 education.D-Lib, 2(8).
    McLellan, H. (1996). Evaluation in a situ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H. Mclellan, (E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Oliva, P. E. (2005).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Phelan, A. (2006). Current art education: digital media and technology impact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tructur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1(4).
    Rose, G (2001).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ing visual materials & the good eye(pp. 5-53). In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Schunk, D. H. (2004).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Merrill/Prentice Hall.
    Sweeny, R. (2004). Lines of sight in the "network society": Simulation, art education, and a digital visual.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6(1), 74-87.
    Taylor, R. (Ed. )(1980). The computer in the school: Tutor, tool, tute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eber, R. P. (1985). Basic content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West, S. E. (1998). Art museum web sites as resources for educators and students: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9(7) , 2308.
    Wilson, B.G. (1996).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od, D., Bruner, J.,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Yang, Y. N. (1998). Integrating the World Wide Web into art education: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a Web-based art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3), 6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