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偉民
Weiming-Ming,Chen
論文名稱: 不同空間能力學生使用3D繪圖軟體對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effects on creativ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ability after using 3D computer graphics software
指導教授: 張玉山
Chang, Yu-S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空間能力3D繪圖軟體創意表現
英文關鍵詞: spatial ability, 3D computer graphics, creative perform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空間能力與創意表現之相關性及不同空間能力學生學習3D電腦製圖前後,其創意表現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設計法,研究對象為桃園縣某國立高中九十六學年度入學之三年級學生,共349位。本研究採用平均數、標準差、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經由資料統計分析後,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為:
    一、空間能力與創意表現之間有相關顯著的關係。
    二、學生接受「3D電腦繪圖教學」與「傳統講述教學」方式之後,其創意表現達顯著差異。
    三、高、低空間學生使用3D電腦製圖軟體後,其創意表現有顯著差異。
    綜合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一、建議可以利用3D電腦繪圖的方式進行創意、設計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創意表現。
    二、教材主題方面能以生活化、學生感興趣的主題為內容,提升學習成就。
    三、研究方法能採質的研究以瞭解學生在創意表現背後的歷程與影響因素。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spatial ability,and the difference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hey learned 3D computer drafting. The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unequal group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349 high school Juniors in Taoyuan county, who registered in 2007. The main statistic procedures employed for analyz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Means, Standard,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One-Way ANCOVA.
    After the data being analyz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ability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
    2. The creative performance between students accepted “3D computer graphics teach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teaching metho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3. The creative performance between high and low spatial ability students after using 3D computer graphics softwa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h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1. 3D computer graphics teaching method can be used in creativity and design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creative performance ability.
    2.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ould be liveful and interesting to students.
    3. The method of research could adopt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procedur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behind creative performance.

    目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空間能力 9 第二節 3D電腦繪圖軟體的應用 16 第三節 創意表現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4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6 第六節 結果討論與分析 53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55 第一節 不同空間能力與創意表現的相關性 55 第二節 3D電腦繪圖軟體對創意表現之影響 58 第三節 3D電腦繪圖軟體對不同空間能力學生在創意表現的影響 6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1 附錄 99 附錄一 空間能力量表使用授權同意書 101 附錄二 20 個指令教會學生使用3D 繪圖軟體:以座椅設計為例 103 附錄三 創意筆筒教學活動教案 113 附錄四 製圖與識圖-以座椅創意設計為例 117 附錄五 設計圖創意表現評量表 121

    一、中文部份
    丁振豐(1997)。三個心理學派典與空間能力研究之比較。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7,213-249。
    王怡勝(2000)。創意解題法(CPS)於產品設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CKU0038003。
    王思峰,黃家齊,鄭俐敏(2002),團隊知識轉換與知識創造的實驗研究-知識螺旋理論的驗證。管理與系統,9(1),29-59。
    王思峰、黃家齊、鄭俐敏(2002)。團隊知識轉換與知識創造的實驗研究:知識螺旋理論的驗證。管理與系統,9(1), 29-60。
    王美惠(2006)。三種高工建築圖學教學媒材成效之比較-以花蓮高工建築科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US5222007。
    王敏曄(1996)。教師對學生創意表現、創造力之歸因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CCU3331007。
    王獻樟(1995)。平面設計行業應用電腦繪圖所需知識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古信風(2005)。電腦繪圖應用於視覺藝術繪畫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036048。
    古益靈(譯)(2004)。Andy Lack 著。絶對創造力。台北:海洋文化。
    行政院(2009)。行政院99年度施政方針。2009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52755&ctNode=1028&mp=1。
    何宜軒(2005)。保證內容對消費者購前評估影響之研究-以服務性商品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036036。
    何從(2003)。3D數位影像在科幻情境設計繪畫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1619012。
    余芳如(2004)。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月相盈虧」概念的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LTC646004。
    余淳銘(2007)。網路繪圖留言板應用於國小電腦繪圖之教學策略研究---以OekakiBBS 網路繪圖留言板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HCT5236021。
    吳煥昌(2001)。高工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展開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037026。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24。
    吳靜吉(無日期)。2010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download
    呂侑勳(2007)。運用資訊科技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以現有軟體與教師自製媒體之成效比較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CYU5576038。
    呂茲益(2009)。電腦繪圖課程融入小學四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TUA0727001。
    呂紹川(2008)。國中生科技創意歷程與產品創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TNU5036005。
    宋嘉恩(2007)。臺北縣國小學童空間能力與推理能力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TMTC5147002。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TMTC5147002。
    李大偉、張玉山(2000)。科技創造力的意涵與教學(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3(9),9-16。
    李茂煇(1995)。Becoming More Creative: How to Invent and Innovate。臺北市:松崗電腦圖書公司。
    周欣樺(2007)。CoRT創造思考課程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創意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NU5808012。
    周宥嫺(2000)。電腦繪圖所展現的動勢.空間.深度--以平面差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天佑(2007)。探討3D Studio MAX 軟體於產品彩現時的全域照明設定與應用-以外掛軟體VRay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TTU05038004。
    林秀娟(1993)。動態評量結合試題反應理論在空間視覺學習潛能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1NTNU4329001。
    林佳蓉(2004)。幾何空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476088。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476088。
    林幸台(2000)。創造力評量。輯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創造力研究(264-304)。台北市:心理。
    林芳全(1993)。產品組件之幾何組態變異在電腦輔助構想發展的應用。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1NCTU0030038。
    林俊宏(2003)。投影幾何之電腦輔助教學設計與成效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TTU00038010。
    林信全(2006)。空間能力與空間認知對三維空間搜尋系統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CTU5726043。
    林建志(2009)。TRIZ設計教學對高中學生產品創新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TNU5036007。
    林玲榕(2002)。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性思考相關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TIT00719005。
    林漢裕(2006)。工作記憶、空間能力與設計表現:潛在變項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CCU05071001。
    侯雅捷(1994)。電腦輔助水下載具之外形設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2NCKU0038012。
    洪志盈(2003)。國小學童空間能力量表建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UE5037063。
    洪榮昭、康鳳梅、林展立(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分析-以機器人競賽為例。師大學報,48(2),239-254。2010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ntnu.edu.tw/acad/pub/j48/se482-5.htm
    洪維欣(2000)。電腦輔助透視基礎教學軟體的設計與成效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逆向思考,創意出擊(無日期)。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web2.cc.nctu.edu.tw/~t6504/management/M292.htm
    康鳳梅(2006)。高中職學生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516-S-003 -00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康鳳梅、戴文雄(1998)。因應產業電腦化電腦製圖所需能力項目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創刊,99-106。
    康鳳梅、戴文雄(2000)。高工學生機械製圖(交線與展開)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511-S-003-05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康鳳梅、戴文雄、王照明(1994)。我國工業技術人力所需知識建構之研究-機械製圖業。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2-0111-S-003-05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康鳳梅、戴文雄、王照明(1994)。我國機械製圖業技術人力所需知識建構之研究-知識項目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003-027TG)。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康鳳梅、戴文雄等(2000)。機械製圖交線與展開提昇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頁313-322),台北市。
    康鳳梅、鍾瑞國(1998)。機械相關系學生工程圖學剖視圖解題歷程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2,39-54。
    康鳳梅、簡慶郎(2000)。建構製圖科機械製圖與實習課程變革應有教學對策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1-12。
    康鳳梅、簡慶郎(2000)。電腦輔助機械製圖之教學策略。人力培訓專刊,8,31-40。
    張文山(譯)(1994)。 Kerlow, I. V. and Rosebush, J.著。電腦繪圖技術導論。台北市:邯鄲出版社。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張世慧 (2003)。 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 台北: 五南。
    張玉山(2003)。虛擬團隊之創造力研究-以師院勞作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036022。
    張玉山、李大偉、游光昭、林雅玲(2009)。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4),1-27。
    張宗祐(1998)。產品造形風格辨識閾之探討--以包浩斯風格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CKU1038002。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市:東華。
    張秋雁(2007)。國小學童空間能力現況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HCT5480018。
    張庭榕(2003)。年輕消費者之產品設計鑑賞類型與其對產品偏好之關連性探討。華梵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HCHT0619003。
    張國徵(2004)。數位造形於視覺傳達設計之應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1619001。
    張慧如(2006)。原住民學童與一般學童空間能力之調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C480036。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9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project_introduction/paper.php。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生活科技」課程綱要。2009年6月23日,取自http://web.ylsh.ilc.edu.tw/cour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4&Itemid=42。
    符寧罄(2009)。運用共識評量於數位敘事作品創意表現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8NHCT5395003。
    許民陽(2006)。臺北縣國小學童空間能力與推理能力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TMTC5147002。
    許玉珍(2009)。條件限制對產品設計的外觀、功能、創意表現的影響。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SCC01805003。
    許宏瑋(2004)。電腦輔助設計對產品造形建構之影響。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TTU00038006。
    許雅婷(2007)。國中生創意認知歷程與科技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NU5036041。
    郭雅惠(2003)。「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328034。
    陳世彬(2006)。電腦繪圖應用於兒童圖畫書創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MTC0616014。
    陳玉玲等(2005)。空間能力、教學層次與學習方式的交互作用對兒童地球運動概念改變之效果。南大學報, 39(1),133-148。
    陳辰洧(2005)。創意、設計與科技。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8),57-72。
    陳延昌(2006)。3D MAYA軟體在藝術與設計之應用與教學之研究。2010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6/3D.pdf
    陳怡君(2005)。電腦繪圖課程網路教學現況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KNU0634007。
    陳俊良(2008)。電腦繪圖競賽平台之應用。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TTC576128。
    陳俊源(2008)。電腦繪圖板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漫畫教學設計與創作之初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PTC620005。
    陳奐宇(2005)。創造力在美術教學上的運用。美育,145,66-79。
    陳美鳳(2001)。電腦繪圖媒體功能書面報告。2010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arts.nhctc.edu.tw/CGB2/8995026.htm
    陳重淵(2008)。使用手繪單視角視圖建立三維物體介面之研究。大同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TTU05392061。
    陳婉如(1998)。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對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CUE1037002。
    陳漢裕(2006)。工作記憶、空間能力與設計表現:潛在變項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CCU05071001。
    陳德勝(2003)。從設計觀點探討數位模型之建構與應用途徑。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SCC01038001。
    陳誼娉(2008)。專題導向學習運用在國中生活科技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NU5036009。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陸定邦、楊彩玲(2002)。創意表現技法。台北市:全華。
    曾健評(2003)。國小學童電腦繪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坪頂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C616003。
    游朝煌(1995)。大學學生空間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不同補充教學策略及相關因素對程式設計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雅慧(2005)。空間能力與數學幾何成就相關之探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CT1480013。
    黃天中、洪英正(1994)。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建煒(1990)。工業設計的概念設計之表示法--應用模糊理論。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8NTUS2027003。
    黃雅卿(2001)。高職廣告設計科電腦繪圖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TNU0037036。
    黃瓊儀(2003)。國小學童運用電腦與傳統媒材進行彩畫的表現形式與態度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C616002。
    楊天德(2008)。以空間建構教學進行「太陽的觀測」單元教學之成效研究。市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TMTC5147009。
    楊雲浩、申曉雲(1993)。電腦藝術面面觀。台北:新視界。
    賈馥茗、簡茂發(1982)。我國國中學生科學才能知測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頁1-91),台北市。
    路君約、歐滄、盧欽銘(1989)。修訂區分性向測驗。臺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廖珮玲(1997)。電腦繪畫插畫表現於平面設計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6NTNU3233002。
    劉心明(1996)。電腦在平面設計的應用。台南家專學報,15, 367-377。
    劉再興(2004)。國小六年級幾何教學對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以柱體與錐體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476089。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C480036。
    劉俊祥(2001)。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冠吟(2004)。3D動畫角色造形設計運用於視覺構成之表現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619009。
    劉振鐸(2001)。 網路3D/VR 的新技術。CADesigner,165,.27-30。
    蔡志浩(1996)。整合造形法則與電腦繪圖技術於產品設計之圖形表現。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CKU0038020。
    蔡婉琪(2009)。電腦繪圖教學課程設計對國小學童數位視覺藝術創作之影響。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LTC00634006。
    蔡須全(2003)。高職學生室內設計3D電腦繪圖作品評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IT00719014。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理—語文資優學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018-003)。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鄭兆明(2006)。3D視覺模型在國中生活科技圖學教學成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KNU5036005。
    鄭海蓮(2007)。標準化空間能力測驗之建模與驗證。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
    賴建都(2002)。臺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台北市:龍溪出版社。
    戴文雄(1993)。認知型態與空間觀念對機械製圖態度轉變與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4,171-207。
    戴文雄(1993)。認知型態與空間觀念對機械製圖態度轉變與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4,171-207。
    戴文雄(1994)。高工學生空間觀念對機械製圖學習成效與態度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003-027TG)。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戴文雄(1994)。學習型態與電腦輔助學習對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第九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頁231-240),台北市。
    戴文雄(1996)。不同正增強回饋形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高工學生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511-S-003-027TG)。。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簡瑞榮、張億涵(2005)。3D MAYA軟體在藝術與設計之應用與教學之研究。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6(1)。2010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6/3d.pdf
    顏銘宏(2005)。影響技能模擬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NU5036014。
    魏春蓮(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480031。
    魏義鋒(2002)。3D-電腦輔助繪圖在工程圖學之應用。雄工學報,4。
    蘇守正(譯)(1989)。三井秀樹著。電腦繪圖與藝術。台北市:時報出版。
    蘇祐琮(2004)。全像立體影像輔助三維視覺化能力圖像表現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KSUT5370001。

    二、英文部份

    Akasah, Z. A., & Alias, M. (2006). Bridging the spatial visualisation skills gap through engineering drawing using the whole-to-parts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AAEE06),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w Zealand.
    Amabile T.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Bae, S., Balakrishnan, R. & Singh K. (2009). EverybodyLovesSketch:3D Sketching for a Broader Audience. In UIST(pp. 151-160). NY: ACM.
    Bae, S., Balakrishnan, R., & Singh, K. (2008). ILoveSketch: as-natural-as-possible sketching system for creating 3D curvemodels. In UIST(pp. 151-160). NY: ACM.
    Basham, K. L. (2007). The effects of 3-Dimensional CADD modeling softwa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ability of night grade technology discovery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Black, A. A. (2005). Spatial ability and earth scienc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53(4), 402-414.
    Callahan, C. M. (1997).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 In N.Colangelo& G.A. Davis, Handbook of the gifted education(Eds). Boston: Allyn & Bacon.
    Castel, A.D., Pratt, J., & Drummond, E. (2005). The effects of actionvideo game experience on the time course of inhibition of returnand the efficiency of visual search. Acta Psychologica, 119, 217–230.
    Chase, W. G., & Chi, M. T. H. (1981). Cognitive skill : Implications in large-scale environments. In Harvey, J. H. (ed). Cogni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pp. 111-136). Hillsdale, NJ: Erlbaum Assoc.
    Contero, M., Naya, F., Company, P., Saorín, J. L., & Conesa, J. (2005). Improving visualization skill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25(5), 24-31.
    Delgado, A.R., & Prieto, G. (2004). Cognitive mediators and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Intelligence, 32, 25–32.
    Donelson, F. L. (1990). The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use of a computer interface to evaluate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high students of high and low statial ability.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OH.
    Dorsey, J., Xu, S. Smedresman, G., Rushmeier, H. & McMillan L. (2007).The mental canvas: A tool for conceptu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Toronto.
    Downing, R. E., Moore, J. L., & Brown, S. W. (2005). The effects and interaction of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domain expertise on information seek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1,195-209.
    Feldhusen, J. F., & Treffinger, D. J. (1980).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Kendall, Texas: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Feng, Y. H. (2005). Research of the correlation of spatial ability scales and mathematics geometry achievements tests. Unpublished thesi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 Y: Basic Books.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Y: McGraw-Hill.
    Hegarty, M., & Waller, D. ( 2005).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ie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Visuospatial Thinking (pp. 121-16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cevar, D. & Bachelor, P. (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s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Handbook of Creat ivity(pp. 53-70). NY: Plenum.
    Jackson, C. (2006). The transition from 2D drafting to 3D modeling benchmark report: Improving engineering efficiency. Boston, MA: AberdeenGroup, Inc. Retrieved May 16, 2007, from http://www.aberdeen.com/summary/report/benchmark/RA_2D_3D_3476.asp
    Kail, R. (1985). Developmental functions for speeds of cognitive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40, 181-192.
    Kang, F. M., Jin, C. L., Chung, Y. H., Jan, B. J., & Lu, Y. J. (2006). The study of constructing the norms and web site of spatial ability for industrial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tudents. Journal of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51(1, 2), 1-14. Retrieved May 2, 2009, from http://www.ntnu.edu.tw/acad/pub/pub.htm
    Kaufmann, H., Steinbügl K., Dünser, A., & Glück, J. (2005). Improving spatial abilities by geometry education in augmented reality -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design. Proceedings of First International VR-Learning Seminar. Retrieved May 12, 2009, from http://www.ims.tuwien.ac.at/media/documents/publications/GeometryEduc_SpatialAbilities_Final.pdf
    Liben, L. S. (1981).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behavior: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behavior across the life span: Theory and application.NY: Academic press.
    Li-Ming Liu (2007).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eativity, Drawing Ability, and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A Study of Taiwan’s Third-Grade Children.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8(3), 343-352.
    Linn, M. C., & Petersen, A. C. (1985).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6, 1479-1498.
    Lohman, D. F. (1984). Statial abi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peed and level (Tech. Rep. No.9). 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Aptitude Research Project, School Of Education.(NTIS No. AD-A075973)
    Lord, T. R. (1985). Enhancing the visual-spatial aptitude of student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5), 395-405.
    Lord, T. R. (1987). Spatial teaching. The Science Teacher, 52(2),32-34.
    Lowery, B. R., & Knirk, F. G. (1982). Macro-computer video games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acquisi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11(2), 155-66.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McCormack, A. (1988). Visual/spatial thinking: An el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ouncil for elementary science international,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McCormack, A. (1988). Visual/spatial thinking: An element of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ouncil for elementary science international,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Mihai, J. (2010). Teaching computer graphics with virtual groups and virtual laborato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Science Conference e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 Toronto.
    Moss, P. A. (1996). Shifting conceptions of validity in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assess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3), 229-258.
    Nagy-Kondor, R. (2007). Spatial abilit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nnales Mathematicae et Informatica, 34, 113-122.
    Petersen, A. C., & Crockett, L. (1985). Factors influencing sex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during adolescence. (ERIC ED 263 493).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Y: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Pribyl, J.R.. , & Bodner, G.M. (1985). Spatial ability and its role in organic chemistry: A study of four organiccour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4, 229-240.
    Ren-Lai Hwang (2006).Five trends of school arts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5(2),175-181
    Shepard, R. N. (1978). The mental image. American psychologist,33(2), 125-137.
    Sorby, S. (2006). Developing 3-D spatial skill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w Zealand.
    Sorby, S. A. (2006). Developing 3D Spatial Skills for K-12 Students. Engineering Design Graphics Journal, 70, 1-11.
    Sorby, S. A. (2007). Developing 3D spatial skill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13(1), 1-11.
    Sutton, K. J., & Williams, A. P. (2007). Spatial cogn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sig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Hong Kong.
    Sutton, K., Heathcote, A., & Bore, M. (2005). Implementing a web-based measurement of 3D understan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Special Interest Group Conference Canberra, Australia.
    The United Kingdom's economics and finance ministry. (2007). Cox review of creativity in business: building on the UK’s strengths. Retrieved March 27, 2009, from http://www.hm-treasury.gov.uk/media/A/7/Cox_review-foreword-definition-terms-exec-summary.pdf
    Thurston L. L. (1938).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Chicago:University press.
    Vigil, P. J. (1988). Oline retrieval: Analysis and Strategy .NY ,NY:John Wiley & Sons.

    下載圖示
    QR CODE